第304章 朝議局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04章 朝議局勢

  七位州牧、刺史被以朝賀之名召集到了建康,孫策與諸人的朝議自然就定在了春節這一天。(っ◔◡◔)っ ♥ 69shux.com ♥

  正好朝議結束便是春耕,孫策可以在建康主持春祭。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等孫策也郊祭天地,在江東推行不同於漢制的曆法,漢德就所剩無幾了。

  畢竟江南之民,連曆法都不同於漢室,又有誰會覺得劉氏仍是天下共主?

  朝議,孫策還是很厚道的,沒有要求群臣午夜開始就在昭明宮內排隊準備,這寒冬凜冽的,大臣們再凍出點問題,可就嚴重了。

  平旦,朔之始,也就是凌晨五點雞鳴之時,各州的刺史陸陸續續抵達昭明宮前。

  此次大朝議,除了七州的州牧、刺史之外,還有三司使、丹陽太守、軍中的各位將軍都參於會議。

  最令諸人吃驚的當然是諸葛亮竟然也從青州返回,要知道同樣負責在外征戰的呂蒙這一次就未參於朝議。

  眾人立即議論紛紛,張紘主動上前,對諸葛亮問道:「孔明怎麼今日亦在建康?昌霸之叛,已經平定?」

  諸葛亮微微一笑,說道:「君侯可能別有安排。」

  這也就是婉言拒絕回答了。

  眾人更加詫異,不過一處叛亂,終歸對現在的形勢影響不大。

  南方的州郡更關注的還是河北那位能影響天下大勢的諸侯,眾人看向青州刺史顧雍,問道:「聽聞北面袁紹已經在準備登基稱帝之事?青州可有這方面的傳言?」

  顧雍點頭,說道:「青州都在傳袁紹欲建號趙國,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69ᔕhυא.匚Ⓞm 😝😝」

  魯肅對這方面最感興趣,他一直的主張都是先建國號,然後成帝業。

  有了高祖之勢,成為天下之主,其他的那些諸侯都是須臾可平,聊舉偏師即可蕩平叛逆。

  若是不建帝號,江東就總顯得像是一個割據勢力,四方無畏服之態。

  就比如益州的劉璋,他就到現在還沒反應過來,依舊臣服於漢室。

  按理江東已經如此強盛,他應該早遣使節,以問所歸。

  但截止目前,建康城內都未聽聞劉璋遣使臣服。

  所以魯肅對顧雍說道:「既然國號都已經傳出來,那謠言十之八九就是事實了。」

  眾人都認可的點頭,與其說是謠言,不如說是袁紹散布出來試探物議的。

  這也是中原的政治傳統了,如果傳出來試探一番,眾人物議不嚴重,那謠言就會變為事實!

  魯肅接著說道:「袁紹若稱帝,自然會派使者往建康宣揚其威,我等亦需早做準備,以為應對。」

  他的早做準備就是建康也做好稱帝的謀畫,一旦袁紹稱帝,江東這裡隨即就跟上,以免地位上不如袁紹。

  張紘此時擺了擺手,說道:「不可粗疏行事,袁紹若真敢於稱帝,也是因為其攜大勝之威。君侯若……」

  說到了這裡,他頓了一下:「不論如何,都需要先大勝袁紹一場,方能乘大勝之威,而行王道之事。」

  聞言,諸人紛紛頷首,張紘之言無疑是更加老成持重。

  若因為袁紹稱帝,江東就冒然稱帝,顯得倉促又無名分。

  自古欲行王事者,都是先征伐,大破敵軍,然後借其威,可遂行其事。

  己方若大敗袁紹這位冒然稱帝者,再行稱帝也名正言順。

  因而其他人紛紛問道:「袁紹攜大勝之威?其已在關中大勝?」

  關中與荊州相連,從長安經藍田,出了武關即是荊州南陽。

  因而關中的戰事,張紘這位荊州牧最為了解。

  張紘緩緩點頭,說道:「韓遂、馬騰月前已向袁紹求割河以西請和,袁紹允之。」

  說起戰事,參與朝議的將領們紛紛關注過來,周瑜問道:「袁紹軍中竟有此將才?區區數月之間便擊破關中十萬聯軍?」

  這是十萬大軍啊,拉開陣勢對壘,沒有半年很難決出勝負!

  而袁軍竟然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諸將皆為之驚嘆。這換江東諸將上去,也未必能打出這個戰績吧?


  張紘說道:「此非戰功,而勢勝也。🐍😂 ➅➈şн𝓤𝔵.ᑕ𝕠м 🍮🎁袁軍以荀諶之謀,大軍渡過渭水,沿河紮寨,運送糧草。韓、馬聯軍數次挑戰,袁軍皆不應。對峙兩月,關中諸將便崩潰在即,不得不割地請降,送質子求和。」

  割河西之地請降,也就是從黃河以西,到渭水以北的大片面積,基本上三輔的一半都送給袁紹了。

  聞張紘之言,諸將都議論紛紛,這袁營的諸謀士,水平還是可以的。

  只要他們別聚在一起,互相扯皮,一位謀士隨軍,對付關中諸將這種諸侯,完全是易如反掌。

  而關中諸將臣服,這天下群雄中與袁紹為敵的就再沒有幾人了!

  周瑜隨即關切的問道:「那曹操呢?他在朝廷如何?」

  這段時間以來,朝廷里的公卿出奔南陽者不計其數,由於朝廷只剩下了兩郡之地,而且殘破不堪,治民不足十萬,眼看著朝廷衰敗已經是不可避免了,很多公卿只能各奔出路。

  畢竟現在投奔孫策,那還是以漢室公卿身份投靠的,能有個不錯的待遇。

  若是再過幾個月,袁紹或者孫策大軍兵進雒陽,他們作為階下囚,就再沒有什麼談判的餘地了。

  說起曹操,張紘面色凝重,說道:「曹操著實為一世之傑也。其從逃亡雒陽,便設營復聚四方潰卒,得眾約兩萬人。」

  吳景被任命為了司隸校尉,將來這裡是他治下,他極為關心,問道:「以司隸之殘破,民不到萬戶,男女總共數萬人,能養得起兩萬士卒?」

  天子能夠重新聚眾於雒陽,關鍵在於天下諸侯向朝廷輸賦。

  比如曹操之前占據兗州、豫州之際,因為地處京畿附近,常年向朝廷輸送大量的糧草。

  因此才得了忠臣之名,朝中無數大臣為他奔走,尤其是潁川一帶的士人,由於家族故里在曹操治下,受其照顧,所以鍾繇、荀攸等人都數為曹操美言。

  除了曹操之外,孫策、劉表、袁紹都曾向天子貢奉,每次貢奉都數量龐大,車馬不絕於路。

  可是到如今,隨著關鍵之戰,天子的蠢蠢欲動,又優柔寡斷,使得其失天下之望。

  所以袁紹、孫策今年都沒有向朝廷輸賦。

  更過分的是袁紹,還向西拿下了天子的大量疆域。

  這使得天子困守於雒陽一隅之地,倚靠數萬殘破之民,根本無法養一支龐大的軍隊。

  而張紘則說道:「如此方見曹操雄傑之處,其地狹民寡,不足以養士眾,其乃將部隊編為軍戶,平時耕種,秋收之後訓練,戰時則為兵。」

  「到如今其已經在雒陽站穩跟腳,十月之時還聚眾三萬餘,演兵講武,冬訓習戰。」

  此時張昭也來到了垂拱殿前,聽聞張紘之言,主動走向前,問道:「曹操聚眾三萬餘?如此豈不是劉備已經失勢,軍隊皆歸於曹操?更甚至朝廷已經被曹操掌控?」

  曹操這三萬人,肯定不能跟以往相比的。

  他是把部隊全部解散了,寓兵於農。

  這絕不是什麼良策。

  周瑜也說道:「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於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未曾想,曹操竟用此法。」

  張紘說道:「然其的確是以此法,養數萬之眾。若無外患,其倚仗此軍,未必不能平關西。」

  幾位將領皆微微頷首,曹賊此人不可小覷,必速除之。若他挾天子依令諸侯,也是一件棘手之事。

  眾人正說話間,趙雲從垂拱殿內走出,站在宮殿前的高台上,俯視下方諸位文武,高喝一聲:「君侯正至,受群臣朝賀!」

  「趨!」

  隨著一聲令下,台階下方的文武立即列隊整齊,繡衣衛士兵亦及各色旗幟、儀物從宮殿上方排列而下,諸文武分別以張昭、周瑜為首,整齊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東西向分班排列,進入垂拱殿內。

  朝會本來是要各州向諸侯進獻方物的,但這一步被孫策省去了,現在還不是享受之時。

  待諸卿拜賀各自入座之後,孫策便主動開口,說道:「如今萬象更新,孤也跟諸卿說一個消息。」

  「昌霸叛亂,意圖勾結袁紹,為害青州,已經被孤斬首,懸於臨淄,警示郡縣。」

  「青州叛亂既平,則孤可集南方之全力,一舉蕩平天下。」


  消息從孫策口中說出來,諸人皆有些震撼,昌霸叛亂,可謂影響一州之地,沒想到竟然這麼快就被平定了?

  這也看出政治這種事,大家只關心結果,根本不在意過程。

  昌霸叛亂,短短數月便被懸首臨淄,就足以威震四方了。

  至於其中過程,甚至沒幾個人去關注。

  事實上,平定叛亂的過程並不是尋常人想像的那樣,是靠大軍碾壓上去,砍下了昌霸的首級。

  而是因為昌霸跟孫觀有舊,他一再通過孫觀請降。被臧霸所意動,乃請偽允之。

  請偽允之!

  這四個字就決定了昌霸的命運。

  因為與臧霸是舊識,故而昌霸遂詣臧霸營中請降。諸將都認為昌霸已經投降,應當送與建康處置。但臧霸流著淚說:「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吾可失節乎!!」於是臧霸親自與昌霸道別,不等後方政令,就揮淚斬殺了昌霸!

  而昌霸一死,不管其過程如何,都使得青州大震!

  那些蠢蠢欲動,欲勾結袁紹的豪強、宗帥皆為之震怖。

  本來野心勃勃,在暗中集結部曲的豪猾之輩,沒了扛大旗的臧霸,也只能偃旗息鼓。

  而臧霸這個自作主張的決定顯然非常有擔當,所以孫策在接到捷報之後,便遣使升其爵至鄉侯!

  昌霸被斬殺,江東這些文武大臣們都只關注了片刻,就不復在意,所有人都將目光放在了後面的大事上。

  隨著昌霸身死,北方一線可謂是徹底安定了下來。從擊破曹操至今,所有的余患都已經被平定。

  那接下來就是袁、孫雙方的決戰了,此戰雙方一戰將定鼎天下歸屬。

  孫策看向諸人,說道:「袁紹有稱帝之心,其所懼者,唯孤與過同規爾。成湯討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重罰』。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假使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取也。」

  「今主上非有惡於天下,徒以弱小脅於強臣,異於湯武之時也。袁紹妄自稱帝逼迫,孤絕不能坐視不理。」

  「孤欲大舉三軍,用申九罰!卿等可盡述建言。」

  這是諸侯最典型不過的發言,天子是不會有過錯的。

  哪有為人臣子,而指責天子失德的?

  至少也要為尊者諱。

  所以孫策可以毫無顧忌的指責袁紹僭越失德,至於將來孫策要是也跟天子交戰了。

  那理由和藉口也很好找,天子不會失德,但天下擾攘,一定是因為天子身邊有奸臣,所以主上聖德而脅於強臣也!

  作為忠貞大將,孫策受天子詔令,起兵清君側也很合理!

  誰還能真跑到孫策面前要他拿出來天子詔令看一看嗎?

  孫策搶占大義的發言之後,張昭就率先開口,說道:「將軍欲平袁紹之亂,當傾南方之物力也。其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卒連幽并青冀,橫制天下之半,材勇效命,智謀貢策,叱吒之間,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亦不可小覷。」

  袁紹自然是十分強大的,你可以說他外寬內忌,優柔寡斷,但不能說他勢力寡弱。

  他卒連四州,橫制天下之半,部下數十萬,可謂猛將厲於鵰鶚,謀臣盛於雲雨。

  他的問題只在於兵不夠精,北軍士眾而驍勁不及南。

  他如果能積穀練兵,精選十餘萬士卒,則戰場之上,亦為一大敵!

  要單獨擊破這種強敵,對孫策而言也並非一件易事。

  所以孫策問道:「袁紹治下可有何處叛亂為害?」

  叛亂這種事情,孫策治下尚且不能避免,袁紹麾下肯定也有。

  任何叛亂都能極大的拖延袁紹南下的時間,供江東擴建軍隊,訓練新軍。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