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錢莊與禁奢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生兒育女的關鍵當然還是在於養的起,這不論是什麼時代都是如此。

  孫策府上添丁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溺嬰一直是封建王朝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

  渭水不洗,口賦起。正是人頭稅給這個時代百姓的巨大壓力。

  而由於江東不僅改革了田制,更是針對如今天下的形勢將稅賦制度從按人頭徵稅轉為了按田畝徵稅,人口就成了江東治下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

  百姓都紛紛開始添丁,各家各戶在極力的尋找青壯、增添丁口、僱傭佃客。

  稅收制度的改革,也使得統計重點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那就是上計皆改為了以田畝和工商為主,再不精細統計人口數量,當然各個大戶也沒了興趣去隱匿戶籍,收藏隱戶。

  政治制度一環的改變,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由於人口無法詳細統計,就註定了國家無法採用徵兵制,只能採用募兵制。

  宋朝一直沒有完整的人口普查,朝廷對京都有多少人口從無定論,孫策現在也是逐漸有些相信了。

  因為關於府中的財富,陳月回報也是以田畝為主。

  「夫君,府中最大的財富自然是劃分給府上的園林、苑郁、田莊等共計二十萬頃。」

  二十萬頃,看起來不多,可換算一下也就是兩千多萬畝了。💥💥 6➈SᕼUⓍ.Cό𝓂 🎃💞

  當然這裡面並不是都是皇莊一樣的田莊,大部分還是建康一帶的苑郁,裡面有山林獵場,有礦山湖泊。

  陳月接著說道:「其中田莊大概有五萬頃,但佃客只有四千餘戶,哪怕有耕牛,能夠耕種的面積也僅僅十分之一二,大部分都租給了百姓。每歲春耕之季,最難的便是僱傭佃客,不使族中良田荒廢。」

  孫策輕撫其後背,笑著說道:「夫人操持家業,亦甚是辛苦啊。孤能家和萬事興,皆賴夫人之力也。」

  而陳月所言,也展現了如今國家盛世的基礎。

  大亂過後,良田遠多於人丁。

  講道理,五萬頃皇莊規模真的是小到不能再小了。哪怕大明的福王,一次被賜田就有四萬頃。

  明制一畝比漢制一畝大多了,也就是孫策的這五萬頃良田可能還不如大明末期一位王爺的家產多。

  但即便如此,孫策府上都找不到足夠的佃客來耕種,不得不租賃出去,就可見天下百姓完全不缺田畝耕種。

  封建社會,絕大部分的盛世不就是這麼回事嗎?大亂之後,人口銳減,土地矛盾減緩,人人有田可耕,遂使民間富庶,國泰民安。

  因而孫策嘆道:「國家有田,百姓有業,此我江東大興之肇也。」

  「不過孤記得似乎有數萬刑徒為隸臣妾?」

  陳月點頭,回道:「這數萬隸臣妾有人在開金礦,有人在作坊,亦有人在鹽場、果園、茶園、桑園,每年皆增府中財富,如今府庫中各種金銀首飾,委實難以計數,玉石瓷器要以冊典籍。」

  「其中之重,黃金約五千斤,錢三十萬緡,布帛七十萬匹,錦緞萬餘。」

  孫策微微頷首,看得出來,隨著大富豪財富的增多,錢財就開始堆積了,能夠消費流通的財富肯定比不上大量百姓。畢竟將軍府就這麼多人,不論怎麼吃喝,他消費的能力就那麼大了。

  這要是按以往,富豪之家積攢了這麼多財富,那肯定就直接埋了。

  隨著族中長者去世,後代子孫講究事死如事生,肯定埋下去幾噸重的銅錢,和大量的金銀珠寶陪葬。

  除了肥了盜墓賊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益處。

  因而孫策問道:「孤聽聞建康城中子錢商人十分興盛?夫人可曾向外借子錢?」

  別說中原不重視工商,事實上中原子錢商人之所以興盛,很大的比例就是借給了那些小工商業者。

  隨著經濟發展,有大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想要轉型成為工坊主或者商人。

  只是缺少資金,所以子錢商人便彌補上了這一塊。

  當然孫策也不是給子錢商人正名,因為他們也從來都是不僅僅從事這方面,更多的還是借高利貸,為害百姓。

  可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隨著工商業興盛,官府只能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大宋一朝經濟上面臨的兩個重大難題,一是房地產,二是高利貸。


  於是才有王安石的改革,設置青苗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北宋「積貧」的現象。

  當然,北宋的那個積貧跟其他王朝的積貧不太一樣。

  北宋所謂的積貧是指財政壓力大,要緩解一下財政緊張的情況。像大明所謂的積貧,那是真沒錢!稅都收不上來。

  而聽聞孫策詢問,陳月以為孫策是關心她有沒有違法亂紀,她立即緊張的回道:「妾所做都是些清清白白的買賣,絕不曾違法亂紀。最違禮制的也不過是讓下人在建康城中經商,可這又不止妾一人在做。各大族哪個不在建康城中建房舍幾十、幾百座,坐收賃錢?」

  孫策笑著拍了拍其手,說道:「孤並非是要斥責夫人,這子錢商人其他人做的,難道我等做不得?」

  「做!不僅要做!還要做大!」

  孫策態度堅決,說道:「民間需要借貸,這是千古皆然的事情,放之四海而皆準。我等不借,亦有子錢商人會借。那倒不如堂堂正正的開門經營,就叫錢莊。我等規模更大,利息更低,則百姓將更加受益。」

  「三十萬緡家財,留在府中亦只是一堆銅鐵,流通出去,方能促民間繁華。」

  王安石想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理想無疑是好的。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

  可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讓官員去操控這一切,很容易就因為權力而產生了畸變和腐敗。

  孫策覺得還是後世中原自行發展起來的錢莊比較適合中原的風土人情。

  由民間商人去推行錢莊,既能規範利息,又能防止腐敗。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在後世這可能還司空常見。可在當下這可是三億錢啊。

  在靈帝朝,曹操的父親曹嵩可是只花了一億錢就買了個三公之位,擔任了太尉!

  說起民間繁華,孫策問道:「孤當初親手種下的橘樹也該豐收了吧?算時間到如今已經有七年了。」

  陳月笑著說道:「去年就豐收了,府上吃不及,多分給各位大臣、列侯之家了,今歲更是送到了市肆之間售賣到城中。百姓聞是夫君親自種的橘樹,皆紛紛搶買。我聞城中已有幾處攤販都號稱橘子是夫君所種。」

  孫策擺了擺手,說道:「無需理會,這是商業買賣的手段罷了。」

  就像後世陽澄湖大閘蟹實際產量只有1500噸,但打著陽澄湖大閘蟹名義賣出去的螃蟹有90多萬噸。

  也就是市場上99.999%的陽澄湖大閘蟹根本不是正宗的大閘蟹,有良心一點的商家是把大閘蟹用網在陽澄湖裡過一下,缺德一點的是運過來一點陽澄湖水,往螃蟹身上灑幾滴水,更無良的直接連灑幾滴水都不願意,拿著外地的螃蟹運到商家那裡就號稱是了。

  反正買賣雙方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你賣個微薄利潤,我買個陽澄湖的名聲,大家都不戳破。

  這橘子也是一樣,孫策當初親手種下去的橘樹可能還沒有一百棵,而且還是在吳郡。

  但如今建康城內,到處都是孫策親手種的橘子,就可見是怎麼回事了,這背後展現的是江南的繁華啊。

  孫策笑著說道:「江陵千樹橘,與千戶侯等。百姓田產豐富,這是與君侯之家相等的財富!孤希望百姓之家多幾十戶、幾百戶皆能與列侯相等。」

  不立田制,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勤勞的百姓能夠快速發家致富。

  江東目前為止,哪怕建康城周圍都還有大量的空地,只要一戶百姓勤勞墾殖,擁有幾百畝的果園、桑園,富庶堪比列侯絕對不難。

  陳月則說道:「當今江南,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可謂天下無窮人矣。」

  「當今之事,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夫君宜設禁奢侈之法令。「

  陳月的建議,孫策覺得非常不錯,正好逢年終即將召集天下各州的刺史,孫策覺得在建康城中形成一場崇尚節儉的風氣非常合時宜。

  於是次日,孫策便令周澄代筆寫了一份禁奢令,告諭城中。

  「奢糜之費,甚於天災,淫侈之俗,是為大賊。古人有云,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孤思還淳返樸,示天下以質素。如聞游手墮業,此類極多。時稍不豐,便致饑饉。其異色綾錦,並花間閒裙衣等,靡費既廣,俱害女工。」

  「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故風淳俗朴,比屋可封。此節儉之德也。斯二者,榮辱之端。」

  「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曜月之芳;朱火含煙,遂郁凌雲之焰。以是知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欲生於身,不遏則身喪。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

  之後官府下令對公侯、百姓的住宅、車馬、服飾、婚嫁、喪葬皆頒布了嚴格的禁令,不得逾制而施行,一旦超過標準,則嚴厲予以處罰。

  官府期望,能自此起,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而效果也是非常斐然,由於官府明確禁止了喪葬之費,不得奢靡,提倡薄葬,禁止大量將銅錢、金銀下葬至墓中,倡議以陶器、瓷器等代替金銀玉石,於是建康城中的金錢為之顯著提升。

  此前民間的錢荒,大為減緩。

  尤其是在十月份開設錢莊之後,大量的金錢湧入市場中,城中的商鋪、工坊蓬勃興起。

  錢荒一直是中原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這是因為中原的銅錢會源源不斷的流向四方,中原人用銅錢就買來其他國家的金幣、玉石、玳瑁、象牙、香料等各種物品。

  一個國家的錢幣,在周圍無數國家中流通,自然有錢荒問題。

  再加上每個大戶人家下葬,都葬下去大量的銅錢,甚至公侯之家,一次入葬就埋下幾噸重的銅錢,錢是怎麼鑄都會短缺。

  而江東的錢荒問題在歷朝歷代中都算是格外嚴重的。

  江東的糧價正在不斷下跌,已經跌到了30錢以下,一石糧才二十餘錢。

  除了因為江東糧食的豐收外,更重要的便是銅錢短缺。

  江東的田稅,每畝地納多少是有定數的。

  因而糧價太低也並非好事,畢竟穀賤傷農。

  而隨著江東向北北伐,打下了那麼大的疆域,自然是需要更多的銅錢流通過去,才能穩定當地的物價。

  江東通寶要取代北方的布帛成為貨幣,也就造成了江東治下的錢荒。

  這導致,此前被孫策壓下去的私鑄貨幣,又再次死灰復燃。

  江南大族再一次鋌而走險,開始私鑄貨幣,畢竟這個時代誰也不知道他們此前在族中地窖裡面藏了多少的錢幣。

  現在正好借著這股春風,把私鑄的貨幣和以前存的貨幣一同拿出來,流通到市場上。

  北方各州的刺史們年終抵達建康之際,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攜治下大族到建康搜羅貨幣,不管是官府鑄造的還是私鑄的,現在北方都奇缺無比。

  有一種能通行的貨幣,就比眾人用布帛當貨幣更方便,北方已經受夠了錢貨不通的情況。

  在紛紛擾擾中,年末各州刺史終於匯集於建康,準備參與此次的朝議。(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