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三司府庫錢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到河北的叛亂,就不得不提黑山軍了。🍓☮ ❻➈ᔕĤ𝓤𝐗.Ć๏𝐦 🐲✎

  張昭說道:「河北群盜中以張燕的黑山軍為首,袁紹有稱帝野心,自然要掃平都城附近賊寇。紹乃以袁尚為大將,督高覽、韓猛、閻柔、陶升等大將合兵五萬餘,入朝歌鹿腸山蒼岩谷口,兵進黑山,斬首數萬級,皆屠其屯壁。」

  聞言,江東諸將都有一種緊迫感,袁紹又出兵五萬?

  這幾處戰場上一合計,袁軍總數有十三萬人了!

  雖說這十三萬人裡面,並非皆是精銳,但袁尚所督這五萬人打個山賊還是不在話下的。

  孫策不動聲色的問道:「張燕雖非豪傑,但其救援公孫瓚之時,號稱三路出兵,眾十餘萬人,其勢力會如此挫敗?」

  號稱十餘萬人,如果不是特意虛張聲勢,像呂蒙一樣乘十,明明只有一萬人,一張口就是十萬人。

  那五六萬的規模應該是有的。

  再加上黑山中各個屯壘的男女,張燕號稱的十萬眾應該不是完全虛張聲勢。

  現在袁尚斬首數萬級,張燕能善罷甘休?

  他可不是韓遂、馬騰那種只知道劫掠的諸侯,就通過他不服袁紹,死磕到底。就知道自恃其才略,別有胸襟。

  他部下的黑山軍在黑山里可不是只劫掠,而是且耕且戰,在常山、上黨、河內一帶都非常有影響力。

  袁尚如果從一個方向進攻,怕是很難肅清張燕。

  張昭說道:「君侯慧眼如炬,的確如此。張燕所部縱橫於黑山當中,且退且戰,聽聞已經轉移到了上黨、太原一帶。」

  「但形勢不利之處在於,高幹、高柔兄弟在并州亦經營許久,有數萬甲士。其攻於黑山之西,袁尚攻於黑山之東,更建有井陘、壺關,通兩地糧道,官軍可暢通往來,而黑山賊寇卻只能赴要路險行,故而黑山已經有累卵之危。」

  井陘、壺關和天井關合稱「上黨三關」。

  袁紹基本掌控了此地,就意味著他對并州的掌控會進一步加強。

  高幹向來號稱自己有甲士數萬人,這個真實度有多少,非常存疑。

  方正是在官渡之戰中,自始至終沒有見過這數萬甲士到底在什麼地方。

  孫策有道理懷疑他們是不是在對方胡虜,孫策問道:「高幹在并州愈發強盛,當地羌胡是何反應?」

  這方面顯然諸人都沒有確切的情報,荊州牧張紘說道:「此仍難料也,但袁軍攻河東之時,匈奴單于曾率數千鐵騎助戰,可見袁紹的確是兼勁弓胡馬,撫馭士卒,招集賢良。」

  說到胡馬鐵騎,青州刺史顧雍說道:「并州胡騎是否歸降袁紹尚未可知,然幽州胡騎願意歸降袁紹者數以萬計,袁紹對烏桓厚加封賞,各名王並列單于,烏桓之眾紛紛歸附於袁紹麾下。只有鮮于輔、齊周等幾位諸侯未歸服。」

  「據聞幽州已有兵戈之亂,浮海南渡者不可勝數。青州收難民兩萬餘人,得戰馬千餘匹。」

  聽聞這個消息,孫策卻反而大為欣喜,說道:「如此可見海內已經漸平,有太平之象矣。往日皆是青州名士、百姓浮海渡幽州避難,如今海內漸平,百姓紛紛歸矣!」

  由於孫策治下以田稅為主,不征人頭稅,所以青州官吏自然沒有詳細去統計有多少難民渡海而歸。

  但孫策說道:「如今天下隱匿之風已經稍去,孤希望諸卿返回州郡之後,詳細調查一次戶籍,以確定天下人口,官府將贍養鰥寡,撫恤老幼。」

  這也就是做一次人口普查了。

  由於隱匿人口已經沒了利益,再次清查戶籍,阻力一定會大為減弱。

  孫策也很想知道,在七州已經稍微安寧的情況下,各州郡徹查了隱戶,自己治下究竟有多少人口!

  雖說不按人頭徵稅,可確定的人口數量,對將來徭役、工程方面還是能夠提供一個可靠參考的。

  免得人口明明有一兩千萬,但官府募集幾萬徭役,也戰戰兢兢,恐影響百姓民生。

  兩千萬的人口,江東治下肯定沒有,但一千多萬應該是不在話下的,孫策比較好奇是一千一兩百萬,還是一千七八千萬。

  因為這也關乎了徵兵數額。

  徵兵正是這一次會議的最主要議程,因而孫策說道:「有黑山之亂,有幽州豪傑,各聚眾數萬,割據一方,袁紹就算稱帝也無力即刻與我等決戰,故而孤欲徵兵數萬,積穀練兵,以待良機。諸卿都說一說各州形勢,認領一下招兵份額。」


  說是大舉招兵,其實主要招兵的方向還是在兗州、豫州、徐州、青州一帶。

  這裡除了徐州之外,新納入孫策治下都不滿一年,有的甚至才只有數月。

  因而之前還沒來得及從這些州郡里擴軍。

  但現在有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擴軍的這些州,反倒是財政、稅賦最貧乏的。♢♦ 6➈รHuˣ.𝕔όᵐ 👽♢

  張昭作為長史,總覽軍政,自然要率先開口,說道:「據我所知,兗州、豫州、徐州、青州四州之地,稅賦都未征全,錢幣急缺,如果只靠州郡,恐怕徵兵困難至極。」

  這四州是賦稅沒有徵全,而非沒有徵到,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了,為什麼孫策沒有像往日一樣,給新征服的郡縣免稅。

  這是當今形勢已經再非當初江東通寶初創之時。

  隨著江東商業的發達,和通寶的不斷鑄造,不可避免的有大量通寶流通到了江淮以北。

  尤其豫州一帶由於靠近淮河,交流密切,其實民間已經有了大量的通寶。

  只是規模還稍顯不足,所以徵稅困難。

  為了保證這幾州百姓的納稅,將軍府已經格外關照,允許官府設常平倉收糧,一石糧折合米三十錢。

  所以民間一直有偷奸耍滑的商人,從江南運米到北方,賺取官府的差價。商隊的往來,也帶去了大量的通寶以及貨物,極大的緩解了民間的饑饉。

  孫策說道:「徵兵正是緩解北方錢幣短缺的方式之一,給士卒發薪俸,每名士兵一月一緡錢,一萬名士兵一年薪俸便有上億錢。數萬士兵,足以給民間充盈數億錢,解民生之不足。」

  隨後孫策看向三司使,問道:「如今建康府庫中有多少錢糧?」

  三司使步騭立即起身,對諸位刺史、將軍拱手,說道:「臣奉命指掌三司以來,逢國家開疆拓土,疆域不斷擴大,三司中最重要的田曹,如今在冊田籍四萬萬又七千萬畝。其中官田九千萬畝。」

  聽聞這個數字,所有人都皆為之一震,四億七千萬畝的良田,已經是漢室的七成甚至八成了。

  可即便論疆域,現在的孫策也沒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

  很顯然,在孫策治下,南方得到了極大的開墾,相較於漢室往日之時,南方農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新墾闢出了大量的荒田,並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江東田是分上田、中田、下田進行徵稅的,眾人立即關注向步騭,這麼多耕田,有多少是良田,能徵稅多少?

  步騭繼續說道:「這四萬萬餘畝耕田,雖然百姓會輪耕,或種桑、種藥、種葛、種麻等,但官府徵稅是只計畝征錢,上田畝稅四十錢,中田稅十二錢,下田稅六錢,國家計畝徵稅,共計得田稅五百七十二萬緡,其中上田五千萬餘畝,征錢兩百萬緡,剩下中田和下田共計掙錢三百七十二萬緡。」

  這個數字一說出來,不僅孫策不滿意,滿堂的公卿、將帥們也都眉頭緊蹙!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心生怨氣,上田實在是太少了!

  只五千萬餘畝的上田,占總數的十分之一,卻征了近一半的賦稅。

  設使天下良田皆是上田,那僅田稅就能徵得兩千萬緡!

  那國家不說養百萬大軍,至少也得養七八十萬的軍隊!

  到時何憂天下不平?

  孫策也是目光灼灼的看向步騭和張昭,他步騭的這個匯報就快把打錢兩個字寫在臉上了。

  如果水曹能夠分一筆度支,在天下大興水利,今年開墾水利工程幾萬處,明年至少再新增數十萬貫的稅賦。

  當今天下,上田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

  陽羨、毗陵一帶的工程,為江東開闢出了約兩百萬畝的良田,這就為江東增加了八萬餘緡,近十萬緡的田稅。

  如果太湖沿線的幾個縣,再加上餘杭、錢塘幾地都能開發出來,野無曠土,魚米之鄉,這十個縣新增百萬緡的稅收完全不在話下。

  而再進一步,建康一帶,京畿重地發展的如吳郡一般,或許用不了多久,僅江南財富就能與當今的稅收規模相當。

  畢竟自中唐以後,國家稅收就只望東南了。到了大宋,東南財賦更是占了天下的七成以上。

  孫策說道:「果然國家地處東南,財賦稅收徵收的比較方便,今時今日就有五百七十萬萬緡,孤相信待天下太平,全力發展水利,東南一地,稅收亦不止此數。所以建康府庫中田稅即五百餘萬緡?」


  步騭搖頭,說道:「倒是不止於此,國家另外還有鹽鐵和市舶、市尉等諸司,合計亦收有三百餘萬緡。」

  「如今建康府庫共有錢九百三十萬緡,絹帛絲綢等四百五十萬匹,海鹽三百二十餘萬石,黃金白金共計四十餘萬斤,各地常平倉積儲不下兩千萬石,僅建康附近便有存量七百餘萬石。」

  聽聞這個數字,孫策微微頷首,這說明江東的鑄幣規模的確是上來了。

  鑄幣不可能一次只鑄一點,江東的鑄幣量大概與宋室相當。宋朝的鑄幣量有明確史料可考,宋室每年鑄錢最高時約三百萬貫,常年則在兩百萬貫左右。

  江東雖然是山多銅鐵,但銅產量肯定不能跟大宋相比,但江東鑄幣也有一個宋朝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江東這裡有海量的漢室銅錢可用。

  不需要江東完全倚靠銅山去新鑄貨幣。

  江東只要能熔鑄以往的小錢和五銖錢,就能保證民間有大量的貨幣。

  再加上豫章、丹陽的銅山,每年產銅數萬噸,也足夠勉強維持江東通寶作為一種新貨幣的運行了。

  在當下,江東每年至少熔鑄數十億錢,多則兩百餘萬緡,因而才能有江東府庫里的存錢九百餘萬緡!

  至於民間私鑄了多少,這就是孫策無法斷言的了。

  這個問題,從有銅錢那一刻,到封建王朝結束,都無法杜絕。

  情況只在於數量的多少,如今孫策對民間私鑄管的比較松,所以民間私鑄貨幣的數量肯定不少。

  不然也不至於北方各州這麼快就普及了江東通寶。

  這只能說有一利也有一蔽吧。

  想要重振貨幣通行,不可能毫無代價,輕輕鬆鬆的就實現了。

  不然曹丕、諸葛亮、孫權也不至於那麼艱難,卻始終無法完成貨幣改革。

  對目前三司的情況,孫策已經很滿意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只能靠發展去解決!

  孫策對三司將來的前景充滿了信心,便笑著說道:「三司使能力斐然,孤心甚慰,除農稅之外,國家正稅居然有三百餘萬貫?」

  這個規模,孫策已經非常驚訝了。

  要知道似乎要到宋朝,才出現了工商稅超過農稅的情況吧?

  孫策的確是很注重工商,可也沒想到,三司使居然徵收到了這麼多農稅之外的稅收。

  他是怎麼徵收的?

  步騭立即解釋道:「這其中大部分是戶稅。」

  孫策微微頷首,有些理解了。

  戶稅是孫策效仿兩稅法新立的稅種,最初是曹操打下冀州後草創的。

  他曹孟德可以新設一個稅種,孫策自然也可以。

  兩稅法施行後,大唐徵收的戶稅就有兩百多萬。

  孫策這裡雖然對人口統計的不是很詳細,但對納稅大戶,那還是統計的很清楚的。

  一年下來,徵收個上百萬的戶稅應該不難。

  步騭接著說道:「除了戶稅,最重要的就是建康、吳郡等東南一帶的工商之稅。」

  這就顯示出國家地處東南的好處了,三司徵稅十分嚴格,建康城外的女閭、畫舫都要納稅,東南的工商自然極難逃稅、漏稅。(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