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舉三軍,用申九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36章 大舉三軍,用申九罰

  袁紹、曹操誰能稱雄中原?

  這還真不是一個一眼能看出來的問題,曹操雖然沒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義。🍧☠  🐊♥

  但這對官渡之戰的影響也幾乎沒有多少。

  畢竟歷史上曹操能打贏袁紹,跟大義也沒半分關係。相反許都內寫信給袁紹投降的大臣不計其數。以至於曹操都無法追究,將書信付之一炬。

  可沒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義,曹操的實力卻並未削減,反而強盛輝煌。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策的崛起,無意中幫曹操掃清了他最大的幾處強敵,袁術、呂布都身死族滅,使得曹操可以處中原之地而無強敵掣肘。

  他西擊劉表,東滅劉備,都是所向無敵,輕易的就掃平了中原最富庶的所有郡國。

  天下最富庶的三郡,士人的大本營,南陽、汝南、潁川都落入了曹操的掌控之中。

  如果不是董卓、曹操都屠殺成性,使這一帶一片丘墟,那曹操就是當之無愧的天下最強諸侯,連袁紹都要避其鋒芒。

  不過也正是因為中原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天下十三州之一的徐州,人口可能只有二三十萬人,兗州一片赤地,曹操才不得不在豫州屯田,發展農業,恢復經濟。

  這使得曹操治下雖然不富庶,但卻軍勢極盛。

  畢竟他是不太在意民生的,只要有足夠的糧草,他就能養多少軍隊,就養多少軍隊。

  按江東所探查的情報,曹操據四州十八郡,擁眾數百萬,麾下軍隊如今不會低於七萬人。

  而且還不包括附庸於他麾下的藩鎮包括臧霸、孫觀、李通等人。

  要知道僅臧霸和孫觀等人在泰山郡、琅琊國境內就有上萬泰山軍。

  而即便如此,曹操依舊在招兵買馬,積穀練兵。

  拋去了漢天子劉協的影響,這一戰才能更看出袁紹、曹操的雄傑之爭。

  所以孫策詢問徐邈怎麼看中原大勢,徐邈認真的凝思了片刻,回道:「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況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遂能以弱勝強,摧破公孫瓚所率幽燕之眾,盡得河北之地。」

  「其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大事可以濟乎?」

  孫策正色,問道:「燕、代豪傑已有眾欲相助袁紹?」

  徐邈點頭,說道:「閻柔、蹋頓、峭王、汗魯王皆欲出兵相助袁紹。」

  聞言,孫策深深的吸了一口涼氣,問道:「閻柔亦欲在袁紹麾下效力?」

  這個形勢完全出乎孫策意料啊。

  曹操那裡的形勢改變,孫策可以理解,那是因為自己幫他掃除了強敵。

  可袁紹那裡怎麼也有了變化?

  難道是因為曹操沒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緣故,使得天下群雄都沒有了道義上的優勢。所以河北豪傑環視天下,似乎袁紹最有可能一統天下?

  要知道,徐邈所言,可是真的再精準不過了。

  如今天下雄傑豪士舉旗創業者,莫不假以袁紹、袁術之名。

  袁術既滅,袁紹就是天下名望最盛的諸侯,所以四方之眾紛紛歸附完全不在話下。

  尤其如今天子復京都於洛邑,創王師而掃關中,自立朝廷於關西。關東這些諸侯皆是漢室封臣,而袁紹是大將軍,曹操只是衛將軍。

  袁紹能承制拜封,其中蹋頓、峭王、汗魯王等皆是受的袁紹印綬,從而並為烏桓單于。

  對幽州的局勢,徐邈無疑比孫策更了解,說道:「細公孫瓚猖獗之時,袁紹聯合劉和、閻柔等人圍攻公孫瓚,烏桓便出兵相助,出力頗大。如今公孫瓚敗亡已定,而袁紹承制拜封,兼柔戎狄,三郡烏桓皆願在其麾下效力。」

  孫策問道:「故而燕、代諸侯、豪傑皆以為袁紹將席捲天下?」

  「這倒並非如此。」徐邈沉思著說道:「國讓不與眾同。其曾言,曹公英明勝於袁紹,壯勇勝於袁紹,用人勝於袁紹,決斷勝於袁紹,故而相持日久,一旦尋釁,便可大勝袁紹。」


  對這個判斷,孫策不置可否。

  要知道歷史上官渡之戰,曹操贏得太驚險了。是一系列的巧合堆迭在一起,才導致曹操最終決勝。

  但凡許攸、張郃兩人,少一個叛亂,結果都將截然不同。

  但張郃投降的那麼輕而易舉,恐怕也有曹操掌控天子,占有大義的原因。

  都說袁紹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但不論沮授、還是田豐的意見,他都採納了啊。

  沮授讓他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於是袁紹就派了最有能力的大將劉備率精兵前往汝南,騷擾曹操的後方。但劉備又被曹仁擊敗,沒起到效果。

  沮授說:「顏良性格促狹,雖然勇猛但不可獨自任用。」

  袁紹也沒有不聽,白馬之戰,是沮授、顏良、淳于瓊、郭圖等共攻劉延。結果顏良被斬。

  這就算是孫策,一個謀士接連給他提了兩個意見,都損兵折將,毫無效果,而且折損顏良、劉備等兩員大將,自己也要懷疑要不要再聽後續的建議吧?

  只能說,袁紹大業未成,就自斷肱骨,殺了麴義,導致袁軍諸將水平完全比不上曹操。

  但凡麴義仍在,何至於曹操屢戰屢勝?

  不過即便如此,孫策也覺得袁曹交戰,勝負尤未可分,要知道當今天下諸侯當中,最能打的將領一般都是諸侯本人。

  袁紹的軍事實力,那也是被公孫瓚評為:「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啟處。」

  以至於歷史上曹操在收到袁紹送往許都的公孫瓚首級時,覺得自己很快也會被他消滅,說道:「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

  也就是仿佛忽然之間,見到了自己腦袋被砍下來裝在盒子裡的那一幕。

  對徐邈的詢問,孫策難以下定論,只能說道:「孤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似公孫瓚者,敗困久矣,然一直堅守六年有餘矣,到如今袁術已死,呂布既滅,劉表成擒,公孫瓚尤在!」

  「縱袁紹、曹操一方落敗,未有八九年光景,又豈能平定?卿等何不擁強軍,保疆土,而待天下之可定?」

  聽聞孫策之言,徐邈若有所思。良久之後,不得不承認,孫策所言,的確有理。

  河北之地,勢力已成。若曹操攻破袁紹,南有孫策,北有諸袁,還有烏桓干預,沒有七八年時間,曹操斷然難以平滅河北,攻入幽州。

  而若是袁紹攻破了曹操,那南方還有孫策。以淮河而南北中分天下,孫策恐怕絕不會讓袁紹從容的休養生息,必定大舉三軍北伐。到時候袁紹更沒有精力關注燕、代諸侯。

  燕、代諸侯可以待天下大勢已定,然後舉眾而歸附。

  徐邈想清楚之後,只感覺全身一輕,可以率性而為,當即問道:「那不知值此關乎天下歸屬之際,將軍志在如何?」

  孫策慷慨說道:「孤自是欲掃清荊揚,上報國家委藩之恩,下報先君之仇。」

  徐邈當即起身,鄭重拜道:「某早聞將軍有鯨吞江表之志。燕、代欲與將軍同進退,而觀時釁。願進獻戰馬兩千匹,以助將軍掃清寰宇。」

  進獻兩千匹戰馬是徐邈和田豫兩人共同奔走的結果。

  隨著兩人瘋狂的鼓吹,江東在幽州的影響終於顯現。

  幽州對袁紹和曹操誰能一統中原沒有定論,但對終能定天下者,必孫氏也,這個觀念卻幾乎成了共識。

  關鍵是也沒人敢跟田豫相爭,他每在宴會上便慷慨陳詞,有人質疑便厲聲呵斥。

  隨著徐邈出使一趟江東,也加入了這個序列,簡直讓幽州的諸侯們感覺不可思議,想不明白江東究竟有什麼魔力,以至於一位豪傑到了江東就仿佛魔怔了。皆信誓旦旦的篤定,孫郎神武天資,江東殷富積儲,群臣英氣傑濟,必能終定天下。

  若說是江東賄賂了他們,那也不像,他們兩個真的是傾家訾而遊說諸侯,以至於兩人都未治產業。

  這兩千匹戰馬中,一大半都是諸侯貢獻的。另一半是鮮于輔、鮮于銀兄弟直接抽調的軍隊戰馬。

  鮮于輔被孫策表舉幽州刺史,他自然是投桃報李,回饋了規模可觀的戰馬。

  鮮于輔顯然是已經沒有了雄天下之意,故而他把大量駿馬贈給了孫策,以換取江東錢帛谷糧之助,從而安定漁陽。

  對這形勢,孫策自然大喜,大笑著起身,對徐邈說道:「有徐卿相助,孤何憂江淮不定?如今距春耕已不足半旬,春耕之後,孤就將大舉三軍,用申九罰,以討劉表。卿可有意,隨軍以觀我軍容之盛?」

  徐邈立即拱手,一拜到底:「此固所願也!」

  他徐邈兩次出使,都只見江東之富,而未見江東軍容之盛,正誠為遺憾,如今有此良機,當然求之不得。

  而就如孫策同徐邈所言,進入年末,整個江東就開始集結兵馬,調集糧草,準備征討劉表了。

  這種興師動眾的大戰,僅是籌備就要數十日,絕非當初倉促救援徐州之時可以比擬。

  而要攻滅劉表,孫策足足調集了三萬六千餘舟師、步騎!

  除了江夏的六千駐軍,還有駐紮在豫章沙羡的蔣欽所部上萬步騎。

  孫策又從建康親率一萬步騎,與水師萬人一同乘船抵達沙羡。

  一同隨孫策抵達的還包括江東大量頂級名臣,從周瑜、呂蒙這種帥才,到趙雲、朱桓、賀齊、徐晃這種良將,再到張遼、張飛、黃忠、甘寧這種勇冠三軍的猛將,盡皆在軍中聽調。

  文臣方面賈詡、劉曄、虞翻、諸葛瑾、是儀等隨軍參謀,運籌帷幄,陳群、顧雍、張昭、張紘、步騭等能臣在後方統籌後勤,給饋糧餉。

  這一戰,孫策精銳齊出,就是要摧枯拉朽的擊潰劉表,絕不遷延形勢,誤天下之大勢。

  所以孫策不僅僅出動了大量的精兵猛將,還抽調了極其壯觀的載具。

  有樓船、艨艟、鬥艦、赤馬等戰艦四百餘艘,漕船、貨船等八百餘艘,合計舟師共計艦船千餘!

  而更壯觀的當屬江東的戰馬,江東掃清袁術、呂布之後,就累計了戰馬六千餘匹,如今跟幽州貿易大盛,商隊從幽州帶回來大量的駿馬、馱馬。

  嚴畯在親自參與市馬之後,牧監買馬近六千匹,其中足以擔任戰馬的良駒千餘匹,馱馬四千餘匹。

  這一戰,孫策出動了戰馬上萬匹,馱馬一萬五千餘,錙車八千餘輛!

  豫章郡為了給這兩萬多匹馬準備草料,僅是芻草就準備了一百三十多萬束!軍兵、百姓趁春耕之前,從四面八方以推車、走舸送往到軍營當中!

  這也幸虧是在長江沿線作戰,否則深冬臘月根本難以運送這麼多物資。

  即便如此,作為江東士卒,在深冬出兵,軍中也出現了瘟疫,士卒腹瀉者數以百計。

  但好在孫策早就在軍中設置了檢校郎中和大量的醫護女兵,三萬六千舟師、步騎出動,軍中的軍醫、獸醫、醫護人員高達四千餘人。草藥更是高達十八萬石。

  孫策親自下了軍令,讓檢校郎中全力救護每一名染上瘟疫的士卒,不惜代價用最好的草藥和物資救助。

  軍中士卒聞令,無憂自己會被坑殺,因而有患疫者皆不驚懼隱瞞病情,紛紛主動上報,疫情雖然仍在反覆,導致數千人減員,到了春耕之後,大軍還是順利開拔到了既定位置。

  只可惜周瑜親自慰問士卒,安撫軍心,也染上了疾疫,臥榻在後方西陵境內。這裡靠近廬江,與周瑜故里舒縣相隔不遠,氣候相近,適合調養他的病情。

  當然與他一同的,還有三千餘染疫的將士,千餘醫護人員。

  而張昭、顧雍、陳群等人也終於展現經世之才,迅速從豫章、鄱陽、廬江、丹陽四郡抽調了兩千餘民間郎中,送到了西陵,參與醫治疫情。

  在整個江東的戮力同心下,雖然有坎坷,但伐南郡之戰,還是在正月正式展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