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天下之奇才舉三郡而投江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操、孫策聯軍奪取江夏之後,曹軍就從江夏北部的平春、西陽、鄳縣等地退出,返回到了汝南境內。🐼💚 6➈ᔕ𝐇𝕦𝓧.𝕔σ𝐌 🍫😲

  心有不甘的曹軍屠殺了當地的數千戶百姓,將城邑抄掠一空。

  呂蒙因此而帶兵追擊到了汝南境內,突襲了殿後的曹軍將領曹洪,大敗其軍,斬首四百餘級而歸。

  雙方的關係就像這形勢一樣,雖然名義上各自謹守疆界,但私底下早已劍拔弩張,刀劍相對。

  不過隨著臘月到來,天寒地凍,雙方在這種暗流洶湧的氛圍中到底是都只能按納下來戰意,達成了暫時的和平,各自謹守疆界,只有雙方使者在激烈的口水扯皮。

  曹操在全力修築淮河沿線的防線,以阻擋孫策北伐。

  孫策也在全力運送糧草、軍資前往江夏,準備在來年春耕之後,大舉進攻劉表最後的盤踞之地,南郡。

  不過隨著孫策攻取了江夏,整個荊州震動,荊襄士族,上下懷異,孫策在江東迎來了一位頗具意義的使者,長沙郡的功曹史桓階。

  對這位長沙郡的使節,孫策親自設宴隆重接待。

  之所以如此厚禮,是因為桓階對孫氏是有大恩的。

  早年孫策之父擔任長沙太守時,曾經舉薦桓階為孝廉,於是桓階被朝廷徵召為了尚書郎。

  後來桓階因為父親去世返鄉奔喪,正趕上孫堅擊劉表戰死。桓階便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拜見劉表,請求為孫堅送喪。劉表感其義,遂許之扶孫堅靈柩而歸。

  有這層恩義,孫策自然要給桓階以極高禮遇。

  除此之外,也正是桓階順利遊說的長沙太守張羨發起叛亂,極大的削弱了劉表的勢力。

  張羨與劉表不合已久,張羨是南陽人,先後擔任過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劉表輕薄其出身,對其不甚禮也。張羨由是懷恨,見劉表勢衰,遂領零陵、桂陽三郡反叛。劉表攻之,連年不克。

  這是孫策進攻劉表的最大盟友,是劉表的死敵。

  而桓階正是代張羨而來,試探孫策態度,在見禮寒暄之後,桓階便開門見山的問道:「張長沙與將軍同疾於劉表,共興義師,為天下除賊。張長沙所憂者,將軍擊破劉表之後,志向何在?」

  孫策未予回答,而反問道:「不知張長沙有何志願?」

  桓階立即回道:「荊南多蠻夷之民,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不為名望以鎮之,其勢不定。張長沙願為荊南之主,為將軍鎮守荊南,與將軍和睦修好。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孫策剛要說話,張昭重重的咳嗽了一聲。

  孫策立即反應過來,爽朗豪邁的大笑,到了嘴邊的話語隨即一改,說道:「劉表無德,流虐四方,故致禍怨,義師共討。夫荊襄國家之重地也,有德者方可居之。張長沙要什麼荊南之主?孤將上表朝廷,表奏張長沙為荊州牧、領平南將軍!」

  「孤取南郡、江夏與荊南和睦修好,共尊天子,抗拒曹操,如何?」

  要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真齊王嘛!

  桓階大笑,說道:「如此自是極好,張長沙忽聞此言將欣喜若狂,夜不能寐啊。」

  但桓階隨即笑容一斂,正容看向孫策,說道:「然將軍為何將我當愚夫誑之?將軍有雄吞天下之念,而張長沙欲苟據於一方,此可謂虎口奪食,焉能安之?」

  孫策嘴角露出淡笑,說道:「桓公何出此言啊?此乃孤之誠意。張長沙信之,緣何公懷疑焉?」

  桓階正色慷慨回道:「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王者不務兼併天下而欲垂祚後世,古今未之有也。」

  「昔戰國之時,諸侯自恃兵強地廣,互有救援,謂此足以傳世,人莫能危。恣情從懷,憚於勞苦,使秦漸得自大,遂以並之,此既然矣。」

  「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如山,不及曹操、將軍尚微,與之力競,坐觀其強大,遂為囚虜。」

  「昔伍子胥曰:「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夫差自恃強大,聞此邈然,是以誅子胥而無備越之心,至於臨敗悔之,豈有及乎?越小於吳,尚為吳禍,況其強大者耶?」

  「昔秦但得關西耳,尚以併吞六國,今將軍盡得吳越之地,悉戎馬之鄉,士林之藪,海內之所望,荊揚之可一也。」

  「今階雖無具臣之才,思不經遠,亦知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


  孫策終於動容,能夠看出荊襄必將一統,兩強不得共存,不是多麼值得稱讚的事情。

  荊襄之豪傑,恐怕都多有此念。

  但桓階作為張羨使節,卻把這件事挑明在孫策面前,就很值得關注了。

  孫策於是正色問道:「若江東與荊南,長久不得兩存耳,桓公將欲何以自處?」

  桓階終於起身,鄭重的向孫策跪拜行禮,說道:「臣欲佐將軍以興王霸之業。長沙雖有萬兵,然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張長沙之短時;臣以郡縣功曹,以響應於內;然後資荊南之殷富,馮江、湘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

  孫策眉頭一揚,桓階的謀畫很簡單,卻又非常凜冽迅捷,直指要害,可謂快刀斬亂麻。

  只要他的策應下,江東大軍輕兵兼道,直搗長沙,擒拿住張羨,荊南之地,可不戰而平。

  畢竟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完全是因張羨一人之名望而聚集叛亂,只要擒住張羨,以張羨名義,剩下三郡可傳檄而定也。

  形勢倒是有些像劉備入蜀,只要打下成都,整個益州就不戰而平。

  相通的是,法正覺得劉備是當世之英雄,而桓階同樣覺得孫策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

  而比之只想割據荊南,守成而已的張羨。有雄天下之念,有鯨吞天下之心的孫策,也的的確確顯得更有才氣,符合桓階的志向。

  他桓階為長沙之名士,難道終生之志,就只是陪張羨龜縮在一郡境內,當個郡吏?

  很顯然,輔佐孫策,登天子堂,以公卿之位而匡扶天下,才是桓階真正的追求和抱負。

  對桓階提出的這個建議,孫策考慮了一下,覺得可行性極高。

  畢竟歷史上劉表攻荊南連年不克的情況下,正是因為張羨病死,才順利的平定了荊南。

  可以說荊南軍民之望,皆繫於張羨一身。

  只要張羨被除,荊南大軍將立即土崩瓦解。然後以呂蒙、張飛等將討之,可即日而克。

  只是孫策眉頭微蹙,問道:「事關荊南千里封疆,數萬甲冑之士,只桓公一人,是否勢單力薄?可有賢才能與公共謀大計?」

  桓階的提議很好,但孫策很難把荊襄霸業的一切都壓在一個人身上。

  要知道,如果只是桓階一人的想法,那完全是勢單力孤,不足以影響荊南三郡的人心大勢。

  可若要有大量名望之士相助,那張羨之後,整個荊南投降江東就是大勢所向了。

  即便有反對者,也難以抗拒浩浩蕩蕩的浪潮。

  桓階立即說道:「與某有同意者,荊南何止一人?然事以密成,故某隻與寥寥數人曾商談此事。其中之賢才,當屬劉巴也。此君乃天下之奇才,可為將軍之親信!」

  劉巴?天下之奇才?孫策立即眼神一亮,是自己所熟知的那個劉巴嗎?

  孫策立即問道:「其何人也?」

  桓階介紹道:「劉巴字子初,零陵烝陽人,年少便以才學聞名於州郡,十八歲便被郡府徵辟為主簿。荊州牧劉表連辟,及舉茂才,皆不就。」

  舉茂才!

  這是一州之地每年才有資格推選的。每一個茂才人選,皆極為重要。要麼被推舉者才幹過人,為天下之奇才。要麼被推選者,勢力極強,有非常大的拉攏價值。

  比如劉備擔任徐州牧後,舉袁譚為茂才。孫策領揚州牧後,舉薦虞翻為茂才。

  劉表接連徵辟他,又舉他為茂才,他都皆力辭不就。

  孫策好奇的問道:「劉巴與劉表有仇怨?還是不值劉表其人?」

  桓階搖了搖頭:「此事還要從君侯伐董卓之際談起。」

  「跟家父相關?」孫策驚詫了,他是真不知道自己家跟劉巴還有一段淵源。

  「然也。」桓階手撫下頷,從容的說道:「中平六年,先帝駕崩,董卓亂政,橫恣京城。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君侯亦在長沙起兵,當今天子贊曰君侯念在平討,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然當時荊州刺史王叡無才無德,此前區星之亂時,零陵、桂陽賊周朝、郭石亦起兵響應。王叡曾與君侯共討零陵、桂陽,因君侯為武官,言談之間,素來輕蔑無禮。其又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合。」


  「天下共興義軍,以討董卓。王睿揚言必先殺曹寅,杜絕後患,方乃出兵。曹寅大懼,遂偽造朝廷使者光祿大夫溫毅檄文,移書至君侯處,說叡罪過,令收行刑訖,以狀上。君侯遂承檄勒兵進軍江陵,誅殺王睿。」

  這事孫策清楚,孫堅起兵,北伐董卓,路上殺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遂使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這事雖然在軍事上威勢大震,卻也使得孫堅徹底得罪了荊州士族,周內望族,不無驚懼。

  當然,孫策覺得殺不殺這倆人,荊州也不可能尊奉孫堅為主。

  就像王睿、張咨只因為孫堅是武官,就素來輕蔑。他們只把孫氏當一介武夫看待,又怎麼可能迎孫堅為荊州牧?

  「只是此事與劉巴何關?」

  桓階解釋道:「大有相關,劉巴之父劉祥時為江夏太守、蕩寇將軍,與君侯同心。荊州士民由此怨恨,舉兵攻之。劉祥迎戰不利,戰敗身亡。」

  「劉表當初入荊州亦與劉祥不合,及劉祥敗亡,遂遣黃祖為江夏太守,又派兵拘禁劉巴,欲殺之。數次派遣劉祥此前親信之人密詐劉巴曰,劉牧欲相危害,可相隨而逃。劉巴皆不應,劉表遂消殺心。數辟之,及舉茂才,劉巴皆不應。」

  孫策隨即恍然,這麼說來,孫策之父孫堅跟劉巴之父劉祥還是世交!

  是劉表和荊襄士人擊殺劉祥,奪其江夏,又數拘禁劉巴,欲加害之。

  自己打下江夏,欲滅亡劉表,不僅是幫劉巴奪回先父故業,還是幫他報仇雪恥啊!

  劉巴跟劉表的仇恨,就跟孫氏同劉表的世仇完全一樣。

  必誅之而方能雪恨!

  同仇敵愾,說的就是孫策跟劉巴的關係。

  這的確是可以引以為親信的賢才。

  而對劉巴的才能,孫策那是再了解不過了。

  這可是諸葛亮親口說出的:「運籌帷幄,我不如子初遠也!」

  也正是他跟諸葛亮、李嚴、法正、伊籍等五人一同制定了《蜀科》。

  當然他最著名的事情還是發明了直百錢。

  當時劉備打下成都,士眾皆丟下武器干戈等,赴諸庫藏、邸閣競取寶物。

  成都府庫,為之一空,軍用不足。劉備甚憂之。於是劉巴提議:「此事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劉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及劉備進位漢中王,乃以劉巴為尚書令。

  尚書令!這在大漢和曹魏,分別是荀彧和荀攸才能擔任的職務啊。

  由此便可知曉劉巴才能究竟堪比哪個等級。

  諸葛亮說他運籌帷幄不如劉巴,絕不是一句誇張之言。

  要知道荀攸可是在白馬、延津等地,出謀劃策,以兵謀助曹操以少擊眾,大敗顏良、文丑的大軍。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要是有劉巴作謀主,參與運籌帷幄,或許北伐就是不一樣的結局了。

  可即便如此,劉巴一生也是未展其天下之奇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巴不僅僅瞧不上張飛,甚至連劉備都瞧不上。

  他漂流半生,就是在躲劉備,從劉備攻略荊南,劉巴就開始南逃進入交趾,又從交趾逃到了蜀中,結果最後還是沒逃過劉備。

  就算在劉備手下,他也沒有安心,仕於蜀地,屬無奈之舉,其本意原是借道再次投奔曹操。劉備曾直言,劉巴乃是欲還北,假道於此耳。

  所以劉備雖知其有奇才,亦未能予以重用。

  劉巴也因被猜忌,於是上朝議事時只是恭敬沉默地站在一旁,下朝以後非公事也不和朝臣有所私交。

  可惜了如此天下之奇才,鬱郁不得志,含恨早終。

  如今他欲舉荊南三地而投江東,孫策自然要予以重用,當即回道:「今日之事,當與卿等共之!若孤得荊南,必以卿二人各守府君之位。」(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