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江東鄭國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進攻劉表的部署定下之後,孫策並沒有終止議事。

  攻取一個區區十餘萬人的江夏,對如今江東而言,易如反掌。

  只要聊舉偏師就能解決的戰事,並不值得孫策如此興師動眾,將江東這麼多頂級文武全部召集回來,甚至連張紘這種負責督鎮淮南的大臣都一路被召集回來。

  這次議事還有兩個重要的議題,最首先的議題就是這次三司使匯報的稅賦情況。

  休養生息了一年,步騭終於將江東十一郡一百一十九縣的稅賦釐清。

  府庫里第一次有這麼多的財富,該怎麼分配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財富不用出去建設發展,堆在府庫里就是一堆破銅爛鐵。

  所以孫策主動對所有人說道:「如今國家休養生息初見成效,府庫之中有黃金六萬餘斤,錢一百九十萬緡,鹽兩百餘萬石,存糧更高達千萬石。用以足以壯江東之勢,卿等有何規劃?」

  不論是近兩百萬緡錢還是千萬石糧食,這都是一筆極為巨大的財富,足夠十萬軍民食用至少三年。

  這筆稅賦怎麼分配,張昭率先開口,說道:「善為國者必先治水,水利興則農業興,農業興則百業興。故如今江東休養生息初見成效,而無內憂外患,宜全力興修水利,盡灌溉之利,以興江東。」

  「將軍已推行農田水利法,令各州郡功曹,考核各縣長吏,以開墾廢田,興修水利,建立堤防為要。凡吏民善耕畝種植之法,言陂塘、堤堰、溝洫利弊,且效果斐然,皆可按功利大小給賞。又歲末即獎賞百姓能於各地興修水利灌溉,開墾荒廢田地者」

  「然水利之事,不僅僅需要因勢利導,更需中樞直接以大量錢財直接推動,招募百姓、興修大型水利。」

  要修大型水利?

  孫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吳郡。

  自古以來,天下之利皆在西北。江南陽羨、毗陵、餘杭、錢塘等地,在漢唐之前不過一澤國耳。

  要等到南宋偏安,民聚而地辟,遂為財賦之重心。

  天下錢糧、稅賦十之八九出自東南。

  澤國這種地形,對孫策而言沒什麼可擔憂的,它又不像樟木密林,會讓百姓染瘴氣而亡。

  事實上這四個縣就在平坦的吳郡平原上,這裡是東南僅有的一片平坦地勢,所以自古以來是王霸之基業。♣☝ ❻➈รн𝓾𝓍.𝔠𝐨ϻ 🎀♦

  餘杭、錢塘是常年受海水倒灌之苦,土地常因鹽鹼而廢置。

  陽羨和毗陵則是地處太湖平原西北,有大量的沼澤和濕地,後世的辦法是在這裡挖出兩個大型湖陂,聚水而闢田。

  湖陂這種水利設施,其他人可以建,孫策覺得自己自然也是可以建的。

  他又不是要將整個天地換顏色,事實上工程方面的施工量沒有多少,餘杭、錢塘已經修起來數百里的圍海長堤了,瀉湖也已經挖好了。

  這次興修水利的主要重點就可以放在陽羨、毗陵兩個縣境內,在各自的縣域內挖掘出來一個湖陂。

  然後幫助百姓墾闢荒野,修建水田,興修阡陌。

  宋朝能三易回河,把黃河水道改來改去好幾次,孫策就算底蘊再差,也不至於兩個縣的水利都修不起來。

  所以張昭說完之後,孫策立即說道:「可。若要興修大型水利,便在陽羨、毗陵兩縣境內,將太湖沿線全部開墾出來,建成魚米之鄉、天府之國。」

  陽羨即後世宜興,毗陵即後世常州,這幾乎是最富庶的地區了。

  氣候、水紋、地勢、地貌都十分適合農業發展、絲綢紡織,是真正的天府之國。「蘇常熟,天下足」中的常州指的便是毗陵這一帶。

  如今毗陵縣境內也不是一片澤國,恰恰相反,毗陵境內十分繁華,與無錫縣相連的東側幾百里範圍內,地勢平坦,沃野千里,百姓富足,倉廩豐積已有近五年。

  而在西邊的數百里則是一片澤國,如果能把這數百里澤國開闢成水田,那毗陵縣境內勢必會良田驟然翻倍,百姓富庶程度數倍於往日。

  整個縣百姓的生活,整個江東的稅賦,甚至整個天下的蒼生,都將因此而受益。

  這個工程重要性毋庸置疑了,必須遣能臣全權負責此事,孫策看向張昭,問道:「長史可有何人才可舉薦於孤,使之能善此重任?」

  張昭立即胸有成竹的說道:「臣舉薦會稽名士馬驊。」


  「馬驊?」孫策眉頭微蹙,這個人自己怎麼一點印象沒有?

  張昭介紹道:「馬驊,字雲殊,會稽山陰縣人,其祖父乃是故會稽太守馬臻。」

  「馬臻乃是我大漢名臣,水利專家,其赴任之初,即詳考農田水利,發動民眾,創建三百里鏡湖。堤長一百二十七里,湖周回三百五十八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則泄湖溉田,使山會平原九千餘頃良田得以旱澇保收。🐯☹  🎁♣」

  也正是有這個瀉湖,會稽才得以在孫策打下江東之後,一直沒有發生叛亂。

  周圍三百五十八里的鏡湖啊!灌溉九千餘頃良田。

  這就是會稽郡境內的太湖!

  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大手筆,一次性建設的水利設施足以恩澤後世數百年。

  九千餘頃良田,那就是九十萬畝旱澇保收的不求天灌區。

  按畝收三石計,這也是二百七十萬石糧食。

  所以馬臻才能被後世評為與李冰、孫叔敖、蘇軾等人齊名的十二大水利專家之一。

  而即便在當下,馬臻與王景兩人,也是大漢四百年以降最傑出的水利能臣。

  孫策只是比較詫異,問道:「馬臻之孫馬驊在會稽?」

  張昭解釋道:「鏡湖雖然利在千秋,創建以來近四十載,百姓悅之。然因創湖之始,多淹冢宅,為豪強所誣,馬臻被刑。越人思其功,與其子馬珂將遺骸由洛陽遷回山陰,安葬於鏡湖,並立廟記念。」

  「馬珂早逝,其子馬驊便守在鏡湖之畔,親自與鄉鄰背負泥土,率百姓種稻,又維護水利。」

  「王朗位居太守之時,山陰宿賊黃龍羅為禍此地。將軍入會稽便遣軍破之,鏡湖為之寧晏。」

  「馬驊在當地率百姓墾闢良田,疏通溝渠,極富名望。」

  孫策讚許的微微頷首,能維護水利,又懂得疏通溝渠,還有家學流傳,這就是這個時代最經驗豐富的水利專家了。

  在毗陵、陽羨兩縣修建的水利工程不會比馬驊祖父馬臻龐大多少。

  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的鏡湖已經在地圖上都十分顯著了。

  而灌溉九十萬畝良田,這更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面積,都已經快足以將整個毗陵縣的澤國給覆蓋了。

  當初呂蒙挖通溝渠,灌溉面積才幾百頃,就百姓悅之。

  如今孫策選用了更專業的水利專家,能夠調用更多的財富,在毗陵這片平原修建水利,一定比在山陰縣的山區裡面更容易。

  畢竟就在毗陵縣境內,東方數百里那還是一片產糧區,不乏大量畝產十石的上田。

  所以,要興建水利、疏浚水澤,只要往當地調集足夠多的募役即可,糧食可以在就近供給。

  實在供給不足,旁邊就是無錫和吳縣兩地,糧倉豐積,可以輕鬆運送往毗陵縣境內。

  孫策於是說道:「那便令馬驊守吳郡水曹掾,巡田土之宜,募集民夫,準備興修水利。」

  水曹掾是漢室郡縣顯職,掌管河流水道津梁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讓馬驊代理吳郡水曹掾是個權宜之舉,只要他能把這兩項工程妥善完成,孫策甚至不吝於升他為將軍府的水曹掾,掌司整個江東的水利建設。

  定下要開闢吳郡之後,自然就要定下給這一項水利的撥款。

  張昭主動說道:「無錫、吳縣境內,一寸之土,亦墾闢無遺。毗陵、陽羨如今境內卻有大片水澤,可謂民皆患之。」

  「將軍在此境內大興水利,必然引得當地豪強大族紛紛踴躍相助。」

  「臣以為只需向兩縣輸送充裕錢帛谷糧,必能召集數萬百姓,參與募役。」

  江東實行的是募役法,並沒有服徭役的規定,所以要徵募多少百姓,全看府庫的充裕程度。

  因而張昭繼續說道:「如今郡縣募役之費通常為月俸一百五十錢,略低於小吏。」

  「募三十萬之眾,月費亦不四萬五千緡,一年約六十萬緡。比及兩年,毗陵縣澤國便可疏通。五年之後,陽羨、毗陵可闢田近兩百萬畝,產量兩千萬石。」

  年產兩千萬石糧食!

  殿內眾人無不為之振奮!

  而且這一切是可以預期的。

  一旦這片澤國被疏浚,兩縣野無曠土,那將是又一片肥沃水田,與太湖周圍的無錫、吳縣等地一樣,能畝產十石!


  年年歲歲有兩千萬石旱澇保收的農田產出,江東必然愈發富庶安穩。

  孫策也算了一下,一年六十餘萬緡,占府庫三分之一左右。

  哪怕不興師動眾、大肆封賞,府庫里的物資也已經捉襟見肘了。

  剩下的一百多萬緡堪堪也就能數萬士卒、官吏發放薪俸,可能府庫還會空虛。

  孫策之所以不怎麼擔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作為一個穿越者,極大的推動了技術進步。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工業是最能製造財富的產業。

  孫策手中掌控著吳縣織造署和海鹽的灘涂鹽場。

  手裡面還有三百多萬匹布帛以及兩百多萬石鹽。

  往昔,漢室境內一石鹽八百錢,這兩百萬石鹽就價值一百五十多萬緡。

  孫策就算將價格大降,以便利民生,也能賣上一百多萬緡。

  另外三百多萬匹布帛、絲綢也價值近兩百萬緡。

  只要需要,他可以大量出售,最多使得布價大跌。

  不過這也看出來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脆弱性了。

  才在吳郡糧倉邊上興修一個規模局限於一縣境內的水利設施,就幾乎使得府庫破產,財政空虛。

  這也無怪乎,自古以來中原兵法都講究慎戰。

  如果戰事一旦不順,遷延一年,剛剛有起色的國家,就再次瀕臨民生、朝政崩潰了。

  孫策不得不對張昭說道:「陽羨、毗陵兩縣水利關乎江東昌盛。秦以止戈,修鄭國渠,而富裕關中,終定天下。吳郡疏浚水澤,興修水利,亦是為我江東強基建本,若民生穩固,我江東可不戰亦有百年基業矣!為成此大業,孤將調刑徒、俘虜三萬,前去助力興修。」

  孫策所言毫無誇張,在吳郡這兩縣興修的這個大型水利設施,對江東甚至對自此往後的所有南方勢力而言,這都是一處堪比鄭國渠的重要水利工程,足以將一片人跡罕至的荒野,墾闢成一片天府之國,成為南方勢力的根基。

  春秋之際,吳國以吳縣一地,而稱霸天下。

  如今孫策將水澤疏浚,墾闢良田數萬頃,將使南方根基從蘇州一帶擴大到蘇常一帶,根基之地範圍大增。

  其意義完全不弱於秦修鄭國渠。

  這都是需要興師動眾數十萬人,才能完成的偉業。

  孫權歷史上擁兵十萬,孫策如今在江東的人口更勝一籌,沒有養十萬大軍,徵集二十萬到三十萬民夫,開拓生產是綽綽有餘的。

  尤其孫權還需要勞師遠征,孫策只要在糧倉旁邊興修水利就可以了。

  而且這三十萬民夫也不是一次性就拉過來,會分批次過來修建。民生受到的影響會非常有限,如果再得到了當地豪強的襄助,那必然會更加順利。

  這兩縣的澤國被疏浚之後,豪強們必然率先而至,在這裡墾闢荒田,投入的只是兩三年的辛苦,收穫的那可是百年財富啊!

  如今天下兵戈凌亂,城邑灰燼,滿目瘡痍。大量郡縣,盜賊與難民雜處,流民聚居故市,井邑窮民,郡縣常不滿百戶。

  稍有見識的大族、豪強都能看出來,這項水利工程,將吸引大量的北方難民前來。

  他們如果不想眼前這片將來的魚米之鄉被客家人搶走,就只能主動參與其中,從而獲得更大的影響。

  孫策甚至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留下大量的官田,以防災年。(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