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周瑜的國家有必興之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30章 周瑜的國家有必興之理

  曹操去年冬自泰山道出兵,絕地進兵近千里,掩其不意,一舉擊潰了劉備,從而一戰定鼎了中原局勢。

  中間雖然士卒凍綏於路者近萬人,但經過近半年的休整,擁有了整個中原的曹操很快就軍勢復振,於秋收之後兵強馬壯之際,突然攻擊了劉表擁有的半壁南陽。

  劉表麾下並非沒有良將,劉表大將文聘就受劉表之命鎮守漢川,命侄子劉虎守新野,這本是一個很穩妥的部署。

  但劉表一介文人不知兵,又重用儒士,乃以荊州別駕劉闔督南陽軍政事。

  別駕也就是別駕從事,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而得名。地位之高,周流宣化於萬里,其任居刺史之半。

  有別駕從事劉闔在南陽,劉虎、文聘自然被迫處處都受制於這位文士。

  若這位別駕從事是虞翻、陳群這般的能臣也就罷了,能夠看清戰局大略,又忠壯過人,可善版州之軍政。

  可偏偏劉闔並非什麼能臣,他最大的功績就是興平元年(194年)趁劉焉病篤,劉璋掌權益州之際,策反了甘寧與沈彌、婁發等人,起兵反叛劉璋。

  結果被劉璋麾下征東中郎將趙韙擊敗,此後趙韙就一直屯兵於朐縣,與荊州交戰。

  要一直到建安五年,趙韙發起叛亂,反對劉璋,才重金賄賂荊州,與荊州求和。

  可以說如今建安三年,官渡之戰暴發的前一年,荊州正處於內憂外患,四面受敵的被動局勢。

  劉表歷史上能夠坐穩荊州,運氣要占極大的比例。恰好是北方的曹操、東方的孫家都出現了變故,沒有人引兵進入荊州,他才能得以趁機緩緩平定荊州的四處之難。

  可如今袁術提前被滅,曹操、孫策都鞏固好了自己的勢力,同時西向取荊州。

  劉表形勢可謂危如累卵,非當世奇才不能挽大廈之將傾。

  可偏偏劉表予以重任的別駕從事劉闔在軍事上沒什麼顯著才能,他連趙韙都無法擊敗。

  面對善用兵,變化無方的曹操,更是難以應對。

  曹操以其譎勝之力,舉四萬之師而出宛城,打的劉闔暈頭轉向,新野一戰而折損四千餘士卒,又在筑陽被于禁焚其戰船,這使得漢川之上,荊州水師無法來去自如,甚至有被曹軍阻隔在漢川南北的風險。

  劉闔為之大駭,倉皇下令全郡退往樊城,依託襄陽守軍,對抗曹操。˜」*°•.˜」*°• 69shux.com •°*」˜.•°*」˜

  劉闔更是驚駭的惶惶不安,評曰: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再世,實難力敵也。

  到孫策今日召集群臣議事之時,曹軍已經圍困了樊城,對襄樊防線發起了猛攻。

  聽聞孫策欲起兵進攻江夏,周瑜率先開口,說道:「劉表內外憂困,以劉闔之輩守南陽,統帥區區數千之眾,必然擋不住曹操督數萬之眾親自討伐。南陽既破,荊州動盪,正是取江夏之良機。瑜以為,值此之時,可大張旗鼓,數路進軍,便長驅直入。無需興師動眾,亦能攻取江表。」

  聞言,孫策露出了笑意,為何自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就是因為這些絕世之良將,往往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

  孫策問道:「卿打算如何部署?」

  周瑜雄姿英發,說道:「黃祖今已年老,昏耄已甚。又值此前大敗,荊州板蕩,烽煙四起,財谷並乏。」

  「其無心於雄傑一方,反而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以致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

  「其上下離心,值此荊州板蕩之際,我等只要大張旗鼓,江夏士吏必然驚駭震怖。而某願率四千精兵,長驅直入,直趨安陸。安陸既破,則江夏余縣,可不戰而定,紛紛望風歸降。」

  安陸即赫赫有名的雲夢城所在之地,這裡地處於江夏腹地,是如今的江夏郡治。

  沙羡等江南三縣被太史慈、趙雲奪取之後,黃祖就不敢待在之前的江夏治所西陵了。

  那裡跟江東所控制的江南之地,只有一江之隔。

  孫策要是突然發兵,黃祖連反應都來不及,就會被跨越長江的江東大軍圍困在西陵城中。

  所以黃祖將治所向西遷到了安陸,這裡地處三台湖附近,周圍儘是沼澤淤地,要一直到安陸以北才有大片平坦的旱地平原。


  從北向南支援的軍隊可以快速抵達,但從南向北的進攻軍隊,卻要處處受制於沼澤、草地和荊棘樟木,難以展開大規模的軍隊。

  只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長江支流鄖水可以連同安陸。

  垂拱殿內的大臣們都是當世之奇才,精讀經史,聞周瑜之規劃,呂蒙立即問道:「周中郎是欲效仿楚昭王十年,吳軍伐楚之戰?」

  吳郡這一帶,有廣闊的太湖平原,有豐厚的銅鐵之利,還能煮海為鹽,著實是自古以來最得天獨厚的霸主基業。

  從春秋時期開始,占據了這一帶的諸侯國就是最強盛的霸主之一。

  中原數千年歷史,最大的優勢是凡事皆可以史為鏡,可知興衰。

  周瑜立即點頭,說道:「楚昭王十年春(公元前506年),晉、齊、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共18國在召陵會盟,商議伐楚。」

  「吳軍遂乘舟溯水而上,楚國聞吳師來犯,亦發兵渡過漢水,在夾水而陳與伍子胥、孫武等連戰三陣,楚師皆不利。」

  「十一月,雙方陳於柏舉。吳王之弟,以『楚王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請先率五千精兵襲楚軍,一戰而大敗楚師,吳大軍出而追擊,直抵清發水,即如今之安陸。」

  「後吳軍趁楚師半渡而擊之,又大敗敵軍。」

  「楚師在路上飢餓難忍,準備炊事而食。吳軍奮力撲擊,楚師棄食奔逃。吳軍復又敗之。」

  「如此五戰皆捷,吳軍遂在孫武統帥下,只用十餘日便攻入了楚都郢。」

  之後的形勢就不用多說了,就是鼎鼎有名的伍子胥掘墓鞭屍,把楚平王的墳墓掘開,挖出屍體,抽打了三百鞭才罷休。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最終成吳霸業。

  周瑜說道:「孫武能十幾日攻破楚都郢,固然與其兵法卓越相關,但亦與當時大勢密不可分。楚國內憂外患,內國君不仁,士吏生怨,上下離心。外有十八國會盟,聯軍討楚。」

  「此形勢與荊州何其相似也?荊州亦是內有外患,內有太守叛亂,實力大削。黃祖能用之眾不過江夏區區十餘萬人,又因其年老昏聵,上下離心,莫有肯為其效死者。」

  「外有曹操大軍壓境,打的荊州板蕩,人心大怖。」

  「設此時大張旗鼓,數路進軍,號稱將軍親督十萬之師,為父復仇,討伐江夏。以呂中郎率師一千而出廬江,太史中郎率水師一千而擾漢江,某督驍將銳卒並四千之師,長驅直入,圍困安陸。必可十幾日而為將軍定江夏。」

  孫策暢快的大笑,說道:「善!善!善!果然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啊!孤有卿等為輔,國家自有必興之理!」

  江夏算是天下比較小的郡國了,他在大漢全盛之時,人口也只有二十六萬。

  經過戰亂和兼併,如今的江夏在籍人口估計也就十幾萬人。

  如果沒有劉表的支持,黃祖倚靠這區區十餘萬人,還不如北方中原某些縣的諸侯。比如盤踞在人口大郡汝南的李通,他部眾也有十餘萬人。但他的勢力範圍也就一兩個縣。

  劉表先後兩次大敗,又荊南叛亂,他幾乎是以南郡一郡之地,對抗益州、荊南、曹操和孫策。

  今歲又復大敗於曹操,自顧尚且不瞎,哪有餘力去管江夏?

  偏偏江夏這個地方又是兵家要地,是後世的武漢,九省通衢之處。

  北面的南陽、汝南,東面的廬江都與江夏在陸地上相接,只要這三個郡做出大張旗鼓,準備進攻江夏的態勢,就足以讓江夏如同驚弓之鳥,到處都是百姓逃難。

  畢竟這次進攻江夏的雙方,那都是天下之名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而且一方屠戮成性,一方與江夏黃祖有世仇。

  沒有人甘願為黃祖死戰。

  所以周瑜才雄姿英發,只用六千人就敢為孫策取江夏。

  可能完全不需要等到十一月,周瑜就能率軍攻滅黃祖。

  六千人的部隊,而且還是沿長江、漢水、鄖水進軍,可能加上水手、民夫,人員也不會超過一萬,作戰十幾天,消耗的糧食可能還不足三萬石。

  孫策自然沒有不允之理,當即說道:「可,就按公瑾所言部署,調張飛、甘寧、黃忠、陳武等四名將領到公瑾所部助戰,以步騎四千直趨安陸。」


  「然後以呂蒙率軍一千出安豐,攻西陵。以太史慈引軍一千,攻竟陵、章山。」

  江夏北面還有曹操軍出汝南,攻西陽、鄳縣等縣。

  這部署,對江夏而言,也是四面受敵。

  這項軍事部署,對江東而言的確不算一個什麼大事。

  如今江東軍力強盛,精兵猛將,名帥勁旅雲集,聊舉偏師數千人,就能氣吞強虜,趨馳一郡。

  以周瑜都督六千之眾,擊潰黃祖完全不在話下。

  在定下出兵之後,張紘鄭重的說道:「黃祖不足為道,將軍真正之大患仍是曹操。如今河北已經快分出形勢,公孫瓚死守易縣,敗亡已定。或許明年,袁曹雙雄,便將決戰於黃河沿線。」

  「將軍攻破江夏之後,宜速破劉表,然後觀中原之釁。」

  聞言,大殿內的諸文武皆紛紛頷首。

  劉表、黃祖之流,都是癬疥之疾,可以猝除。而曹操可是爭雄天下的心腹之患!江東必須全力以赴。

  那在此之前,掃清側翼,的確非常有必要。

  孫策凝眉思考了片刻,說道:「待公瑾拿下江夏,孤將於明年春耕之後,親提三軍,攻取南郡,一戰一統荊揚。」

  只要劉表被攻滅了,剩下的荊南之地,孫策就不去管了,隨便遣趙雲、呂蒙、張飛等將領,統兵數千就能橫掃荊南。

  張羨若是識時務的話,應該在劉表覆滅之後,就果斷的舉郡而降。

  南方一統,已然是定局,他舉名郡而降,可以坐享富貴,不失公卿封侯之位。

  但抗拒死守,又能圖謀什麼前途?

  孫策實在想不出來,張羨會力拒的理由。

  不過說是明年春耕之後,其實離如今已經不遠了,也就兩三個月的時間。

  如今已經是十月,待周瑜取下江夏,供江東調兵遣將,運送糧草,最寬裕的時間也不過是一個多月的時間。

  唯一的好處是江夏距離江東的產量之處都比較近,北面接近安豐,這裡是當初趙雲攻芍陂時所取之地,可以從芍陂大量運送糧草。南面則有長江、漢水為航運,可以從建康大量輸送糧草、輜重。

  算了算時間,孫策眉頭緊蹙,說道:「孤所憂者,唯戰事稍有不順,耽誤我等干預明年袁曹爭雄。」

  轉過年就是建安四年了。

  這是諸夏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年,袁紹集結了十萬步騎南下進攻曹操,經過漫長的戰事,最終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

  可算了一下時間,孫策要是在荊州被拖住了大軍,那北面的戰事就要分出勝負了。

  此時賈詡開口,說道:「將軍神武天資,誅叛柔服,必能一戰克捷,誅除劉表,攻取南郡。」

  「設將軍不攻劉表,曹操又如何敢舉兵與袁紹交戰?如何敢虛南方之眾,而北上爭雄?」

  分析的亦有道理,此時就是比拼雙方迅捷之勢了。

  曹操敢在官渡之戰前去打劉備,孫策又何懼一個劉表?

  正適合麻痹曹操,以空虛其防線。

  孫策說道:「就按此規劃,三路出兵,號稱十萬,攻取荊州。」

  此戰分為兩個階段,江夏之戰出兵六千,但攻取南郡,平定荊州之戰,江東將真的三軍盡出,趁敵以為江東仍是虛張聲勢、麻痹大意之時,一舉攻破南郡,蕩平劉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