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步騭開鹽田萬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擔任三司使,專司徵稅、度支、市舶和鹽鐵等國家官營作坊,這對一名官員才能的要求必然是極高的,非宰相之才不以擔任此職。ൠ😾 6❾ⓢђ𝔲𝓧.𝓒𝑜ᵐ 👤👮

  而事實上,三司使就是江東的計相或者財政部長。

  孫策讓張昭推薦一位能臣擔任三司使,張昭手撫下頷,思考了片刻,說道:「臣舉薦海鹽長步騭。」

  「哦?有何原由?」孫策頗感興趣的問道。

  張昭回道:「將軍曾任命從事吳范擔任海鹽長,欲善灘涂曬鹽之法。」

  孫策點頭,這個事孫策是記得的。吳范雖然不算是什麼頂級人才,但他能掐會算,通術數、曆法和天文,歷史上他就曾算準了關羽在麥城的投降是詐降,不可信也。請孫權派軍隊埋伏在關羽突圍的必經之路上。這才有潘璋、馬忠等人的一戰俘虜關羽、關平等大量荊州文武。

  灘涂曬鹽法,對天氣、雨水的氣候觀察要求極高,所以孫策命吳范在海鹽擔任海鹽長,與百姓齊心協力,總結氣候規律,完善灘涂曬鹽之法。

  張昭說道:「然吳范為人剛直,頗好自稱,預測準則自矜驕橫,預測失度則勃然大怒,民不敢親之。灘涂曬鹽之法,一直無法盡獲其利。」

  「比及三年,功曹考核吳范政績為殿殿,轉任句章縣丞。」

  「由步騭接替其擔任海鹽縣長。步騭到任之後,親自走訪所有鹽場,召集當地德高望重之鄉老,以及經驗豐富鹽工,共同探討灘涂曬鹽之法得失,以及氣候、雲雨之規律。」

  「由此民皆悅服,灘涂曬鹽之法,其事益善,比及兩年,海鹽縣開鹽田兩萬餘畝。一畝鹽田,在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兩個豐收季節,每四五日便能收鹽一次,產鹽一石上下。僅海鹽一地,一年產鹽便有百萬餘石!」

  孫策大喜!要知道一石鹽往日裡在大漢足足高達八百錢。而一石粟米,往往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也就是一石鹽至少能換十石糧食,最多能換二十五石糧食。

  這百萬石鹽的每年產出,如果做公平交易的話,能從曹操那裡賺回來上千萬石糧草。

  當然曹操根本不會允許,民間也運送不了這麼多糧食。

  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讓江東的鹽價更加低廉,讓更多的百姓吃的起鹽!

  以往一石鹽八百錢,現在一石鹽可能只八十錢。

  任何技術進步,導致的財富產出大增,最後受益的一定是百姓啊。☺💙 ➅9s𝓗υX.cσ𝓶 🍮🍪

  孫策大笑著說道:「善!步騭以此功,可升三司使。」

  三司使現在還是一個新的職位,有點類似於位卑權重,適合一位從基層擢升起來的官員。至於將來能把三司使的高度推到什麼程度,就看他步騭的能力了。

  而孫策對步騭充滿信心。

  這可是江東繼陸遜之後的丞相啊。正是他擔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統領武射吏千餘人南行接管了交州。

  只用了區區千餘人就威聲大震。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賓,自此始也。

  以他的能力梳理清楚稅賦,鎮壓下去那些抗稅的豪強,完全不在話下。

  孫策十分期待他重新梳理完各郡的賦稅,用這一兩年的時間徹底將十一郡一百一十九縣的賦稅全部整頓完成,爭取在官渡之戰暴發前夕,江東能夠強力的統治到每個縣、每個鄉,完成對十一個郡每個鄉里、城邑的徵稅。

  徵稅這件事之所以在江東推行的如此之緩慢,跟江東通寶關係極大,這是一個開闢新元的新法,等江東通寶暢通流行於整個江東之後,江東能夠徵集、調用的財富,將會獲得指數級的膨脹,這是當世諸侯所不能比的。

  要知道僅是吳郡一地,在江東通寶的流通下,就為孫策維持了近兩萬大軍。

  等江東十一郡都貫行通寶之後,孫策的實力就算不增加十倍,也得增加五倍。

  到時候兵精糧足、器械精好,哪怕只聊舉偏師,也能打的其他諸侯那些裝備破破爛爛的軍隊一片披靡。國家兵力雄盛,氣吞強虜,指日可期。

  另一方面,孫策也期待著步騭能把當前的工商稅和市舶司給規範起來,工商稅倒還好說,大漢一直有這方面的稅法,步騭只要延續並加以完善,就能初步構建江東律法。

  但市舶司這是孫策第一次創建的機構,意在規範海上絲綢之路,吸引胡商、番船進抵中原,尤其是交州以南的那些番國,當地並不少黃金。如林邑等國甚至有黃金數十萬斤。


  作為帝王將相,心胸要寬廣,抱負要宏偉,你不嘗試一下,永遠不知道這世間有多少財富。

  比如劉宋因為林邑國總是侵暴交州,遂決定派兵遠征,解決邊患。林邑國王聽聞劉宋真的派人來打他了,於是大懼,連忙請求賠禮黃金一萬斤,銀十萬斤。

  十萬金銀,恐怕是中原王朝的府庫裡面也是一大筆財富了!

  但劉宋不允,派軍進討,結果獲金銀雜物,不可勝計,得其珍異,皆是未名之寶。又銷其金人,得黃金數十萬斤!

  王莽篡漢時,府庫里才六十多萬斤黃金。

  要知道戰利品只有少報的,沒有多報的,不然主將往裡面添錢補齊所缺嗎?

  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擁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再怎麼說,財富也不能少了。

  孫策不一定要用軍隊去掠奪,友好通商,依靠中原強大的工業產出、瓷器、絲綢、鹽鐵都能換回來海量的財富。

  從交趾、日南等地駛來十艘番船,對孫策的意義就不弱於剿滅一處聚眾萬餘而反的盜賊或者山越。

  所以孫策手指敲著桌案,思考了一會兒,說道:「官府府庫中有大量物資,如鹽鐵、絹帛,卻難以直接轉化為財富,究其源還是在於中原戰亂,自董卓以來,使財貨不通,城邑之間商旅斷絕,坊市之間百業凋零。此勢非經年累月,難以恢復。倒是番外船隻,不受影響。可告知百姓,凡能招引番船而至江東市益者,官府將賞以錢一緡、布十匹。」

  董卓之亂的影響,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他禍國亂民之後,導致中原的城市商品經濟幾乎被重創消亡。

  所以錢貨不通,布帛為幣。

  後世人可能難以想像,買幾斤米,用布帛怎麼交易?難道現場割下來一小塊?

  那是因為這種自由、繁華的市場經濟在當下完全是一種奢望。這個時代不允許有這麼高的工商業繁華水平,從錢貨不通後,小型貿易幾乎已經難以再見到,城市中偶爾有的一兩次交易,也都是豪強大族的大宗往來。

  小民小販,如果的確是迫切需要一點交易,那只能以物易物,或者被逼急了,剪下來一塊布,跟其他人交易。

  所以經常能見到一戶人家裡有十幾張大小、顏色、尺寸都不同的布帛,儲存在針線筐里。

  這也是為什麼,小民的衣服都是一塊一塊布縫起來的,像是打滿了補丁。

  能用一塊布、同一種顏色製成一種衣服的人家,一般都是富庶人家。

  只看穿著打扮,也能一眼分辨出一個人家境貧富。

  孫策說的番外船隻不受影響,正是因為他們送來的都是一船貨物,胡商更願意大宗交易。

  要直到往來數次之後,他們才願意接受中原用銅幣從他們手裡買走黃金、玉石、香料、玳瑁、糧食等珍貴物品。

  因為這場銅幣交換黃金玉石、香料翡翠等珍貴物品的背後,是中原有著大量工業品的價值保證。

  張昭聽聞孫策之言後,笑著說道:「此項將軍可到建康城中一觀,如今城中已經有胡商船隻。」

  孫策英氣的眉頭一挑,問道:「建康城中已然有胡商在經營?」

  張昭點頭,說道:「市舶司每月可從建康城查浦壘一帶收數百緡錢,其中胡商所納約有百緡。」

  百緡已經不少了,這可是十萬錢。相當於八百餘算,最少這也是兩百艘船隻。

  平均下來,每天都會有個六艘左右的番船經過。

  孫策問道:「這些番船都是從交趾而來?」

  「不唯交趾。」張昭立即搖頭,說道:「建康通水路之利,航道四通八達,有從武陵而來的番蠻,亦有從海外來的胡商,甚至有從巴蜀來的氐人和羌人。」

  孫策點了點頭,說道:「孤之後會找時間到建康城中看一看如今的市肆情況。」

  說完這一點,孫策問道:「長史此前言弊端有三,還有一生者少,而食者眾,何解?」

  張昭立即說道:「夫天下之治也,在於家給人足。而其亂也,在於凍綏流離。若使天下之民,果能樂歲有餘而凶年不困,誰願為盜寇擾攘。」

  「古之為民者四,士之家一而教化家六。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

  「然自遭頃亂,士農工商四家皆流離而散,能恢復生產者少。而流離南下者,難民甚眾。」


  「一家所產,供九家所食,焉能不江東困窮?」

  「中原流落至江東之難民,以數十萬計。其在江東,既無家業,亦無生產,良田家宅,一無所有。困頓受厄,惶惶不知如何賴以為生。」

  「若能使此輩皆紮根安心,安穩生產,則江東困厄去一大半矣。」

  孫策微微頷首,的確是如張昭所說,江東境內生產者少,而食者眾多。

  尤其去年的淮南大旱,數十萬難民無以為生,皆賴江東生存,極大的消耗了江東的財富。

  但這也是一個機遇,張昭說道:「錢塘縣令倉慈,守縣令兩年,清約有方,吏民畏而愛之。其招徠難民,安置隱戶,打擊豪強,撫慰商旅,帶領百姓修繕西湖,墾田開荒,數年間使民戶過萬,江東皆咸嘆其惠理。」

  「倉慈?」孫策驚詫的問道:「此人在我江東?」

  孫策記得這可是曹魏的頂級名臣啊,就是他擔任長安令期間,將長安從李傕郭汜時期的生民斷絕,變成了諸葛亮攻曹魏時,關中富庶的模樣。

  在他任內,長安人口近乎從寥寥數百戶增長到了近萬戶。

  後來更是他擔任敦煌太守,重開了絲綢之路。

  曹魏手中能掌控西域,甚至新設了戍己校尉,九成的功勞是這個倉慈。

  這的的確確是一個發展民生,恢復人口,振興經濟的良臣。

  張昭點頭,說道:「倉慈乃是淮南人,自然在我江東效力。」

  孫策露出笑容,看來自己奪下淮南,的確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隨後張昭繼續說道:「雖漢室凌遲,四方逆亂,但賴將軍威德,區宇肅清。如今所患者瘡痍未復而已,使各郡縣皆安置百姓,給官田耕種,則逃竄之徒弟,自然歸本。」

  官田是孫策手中掌握的最重要資源之一。

  十一郡一百一十九縣大概有官田上千萬畝,如果平均授田的話,這個規模,足以安置十萬戶難民。

  但孫策一直對均田沒什麼興趣。

  誠然分田,一時是百姓歡欣了。

  可就那麼一千萬多畝良田,分給十萬戶百姓之後,以後怎麼辦?

  新獲得的俘虜和難民,百姓新生人口又該怎麼辦?

  所以很多王朝剛建國二三十年,就兼併嚴重,甚至賴以成為根本的田制都能荒廢了。

  張昭的這個提議,孫策就非常滿意,百姓暫時無田可耕,可以租界官府的官田耕種,賴以為生。

  但百姓要真正的安家立業,還是要自己去墾田開荒,給自己攢下家業。

  當然,流居而來的難民也可以作為客戶,為豪強、地主種地,這些百姓不願意開墾荒田,地主豪強們還是很有興趣的。

  反正不用豪強們親自勞作,他們對擴大土地規模,興建水利設施,改進農業器械一類,凡是能給他們積累財富的事務都很感興趣。

  張昭提議的這幾項事務,孫策都從善如流的採納。

  到了七月,海鹽長步騭就從海鹽抵達建康出任三司使。

  在他新官上任的同時,整個江東的早稻也進入了秋收時節。

  三司使第一次嚴格的田籍審查、賦稅整頓正式在江東拉開帷幕。(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