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能改稅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0章 能改稅否?

  相較於尚書台,朝臣們數量更多,資歷更老,提出的各種意見更加豐富。🍓☮ ❻➈ᔕĤ𝓤𝐗.Ć๏𝐦 🐲✎

  水車涉及到民生,而且並不止輸水灌溉這一條用處。

  譬如用水力驅動石磨,以現在的水車技術是完全可以達成的。

  劉辯聽得很認真,在各地推廣水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方式方法都要好好商議,不可能像以朱儁兼領交州刺史一樣直接在朝堂上直接定下施行。

  記錄此次朝會的幾人手都不帶停的,這些記錄會有一份在朝會之後被送到尚書台,成為尚書台提供行政建議的參考。

  劉辯會同盧植一路來到雲台殿,盧植本以為劉辯會發表一下對水車的意見,卻不曾想劉辯問了一個他未曾設想的問題:「而今關東五州清查吏治屢有建樹,盧師覺得能否藉此時機改一改稅制?」

  劉辯以前只和荀彧討論過何時才能改革稅制,盧植只知道劉辯有清查田畝之心,卻未想到劉辯這麼急。

  盧植問道:「陛下怎麼會忽然有此問?」

  「還是錢的問題。」劉辯臉上帶著些愁容。

  今年中原地區夏至後的雨水雖然普遍晚了些,但終究來了,可以預見的今年又是一個豐年。

  而且今年整頓吏治,雖然投入的人手比前年要大多了,而且範圍大體上只在關東五州,可成果卻是斐然的。抄沒罪吏的家產所得不僅填補了朝廷此次為了整頓吏治的花費——包括官吏與兵卒調動,還大大充實了國庫以及劉辯在西園的萬金堂。

  對匈奴和烏桓的常例賞賜終於再度恢復成了全額,早些年朝廷為了貼補軍費向漢家王侯借的錢糧也有餘力還上一些了。

  國庫終於不是一直養不胖老鼠了,這還是近十年來的首次,本是大大的好事,錢少有錢少的煩惱,錢多也有錢多的煩惱。

  好不容易有了余錢,但向來中立有氣節的袁滂卻不願意從國庫出錢推廣水車。

  雖然有很多理由,而且以袁滂的行事作風,只要劉辯有詔書,他總會擠出一些錢財。

  但其中所反映的問題卻讓劉辯不得不憂慮——就連向來中立於朝的袁滂都變得愈發保守了。劉辯不止一次地體會過官僚們的保守作風,位置越高,越傾向於求穩。

  董卓、李儒這樣的有才無德之人可以用作刀,他們做事也夠狠,但真要完全託付大事,劉辯心中也是要犯嘀咕的。

  聽到劉辯的煩惱,盧植一怔,並未敷衍,而是真的用心思索起來。

  現在的形勢看起來一片向好,此次整頓吏治的成果維持個三五年應當沒什麼大問題。

  但改革稅制必然要清查田畝,這其中波及到的人就不是單單整頓吏治這麼簡單了。到時候各郡國恐怕要不約而同的效仿當初光武度田時的烽火遍地了。這種不需要勾連就會產生的亂象,只靠皇甫嵩坐鎮兗州,只怕不足。

  將將從亂中恢復過來的漢室做好準備了嗎?

  「陛下,臣以為還不到時機。而今各處刺史二千石不乏賢良能臣,但卻未必願意改革稅制……」

  澆了一盆冷水之後,盧植提出了他的建議:「陛下登基不足四載,受陛下恩重者如荀彧等人,尚未壯。或可待數年之後,荀彧等人得以坐鎮一方,占據各州腹心郡國,一如今日太尉居於五州之中,屆時當可行。」

  盧植說的不算隱晦,漢家似他這樣身居高位卻不置田產的官吏固然有,但太少了。

  許多官員為官一任也能盡忠職守,忠君愛民,但卻大概不會支持國家清查他們的宗族的田畝人口。敢於為了大義而背叛階級的人,向來是少數。

  劉辯堅定地說道:「盧師說得對,而今就算不成,也該早早做準備了。」

  他也該多跟青壯年的官吏們多多親近。

  除此之外,軍中也絕不能忽視。

  在這方面,劉辯向來很有行動力。

  「你我還師出同門,季珪不必多禮!」劉辯拉著崔琰的手說道。

  古人常在三十歲之後開始蓄鬚,崔琰剛過三十,一副美須髯已經有雛形了,看起來十分符合當代士人的審美,妥妥地漢家美男一枚。

  從虛歲來論,劉辯今年剛滿十八歲。

  身高體量以及最關鍵的顏值,比起崔琰來都毫不遜色。

  兩人都算是鄭玄的弟子,崔琰聽到劉辯的話和對他的態度,心中頗為受用,但明面上態度依舊恭敬,言語間也絲毫沒有失禮逾矩之處。


  劉辯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見面,也算是輕車熟路了。他不是第一次見崔琰了,先問起鄭玄的近況,隨後自然而然地問起了現在:「季珪如今在軍中教導士卒們讀書識字,成效如何?」

  崔琰早就推測出劉辯培養士卒的目的,聞言一一據實回答,在他看來,要想現在派士卒們回鄉或分派各地充任鄉里官吏,在德才上尚有不足。

  還給出了一些他總結的原因:「私以為軍中與學堂稍不同,士卒們因要準備參戰廝殺,常會抱團,以兄弟相論。此在戰場上自是袍澤同心,但若在鄉里為吏,一旦聚集,恐有徇私之隱患。」

  以士卒為鄉吏,不可過多地安置在一地。

  劉辯聽完稱讚道:「今日聽了季珪的良言,他日行此舉措時也能少犯些錯了。」

  他又問道:「數月前蹇校尉向朕奏請,為各營之老兵設立養老之所,用以免除傷殘及老無所依著的後顧之憂,但朕聽說軍中有些疑議,不知季珪知曉多少?」

  蹇碩的想法很好,但真得詔辦起事來,卻沒有想像中的一帆風順。

  崔琰答道:「臣常聽士卒們提起陛下關愛士卒之心,無不感激涕零。」

  「蹇校尉在西園諸校尉部中頗具聲望,且諸部大半常年在外,在京者不多。然而軍中士卒,多隨將官,臣聽聞,在別處,即便有詔書示下,卻不乏有懷疑蹇校尉借公謀私者。」

  崔琰說完,劉辯也明白了,軍中還是免不了山頭林立。說到底,這事盧植、皇甫嵩、朱儁這三人有資格統籌規劃,蹇碩還是差了些。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