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均輸之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64章 均輸之議

  何進對王朗還算熟悉。

  王朗被他徵辟為府掾,曾被他安排與孔融、邊讓一起共修刺候,負責大將軍府的情報工作。

  後來何進卸任大將軍,王朗順勢轉入何苗門下,受何苗推薦,入了尚書台為尚書郎。

  其中卻也有何進向何苗的舉薦之情。

  何進覺得說服王朗同自己一起做事應該不難。

  倒是華歆……算是何進的半個故吏。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何進也徵辟過華歆,但華歆還沒到大將軍府,大將軍就換人了。

  華歆在半路上聽到消息,直接回老家了。

  華歆師從故太尉陳球(陳珪從父),嚴格來說,他還是盧植和鄭玄的同門。

  他曾被舉孝廉入三署為郎中,後因病去。劉辯登基後,命舉名士賢才,華歆遂為平原郡所舉,為尚書郎。

  離開皇宮之後,何進第一時間拜訪了王朗,果然如他所料,他作為王朗再度入仕的舉主,王朗答應地非常痛快。

  但拜訪華歆之時,何進遇到了他預料之中的麻煩。

  華歆對他以禮相待,言辭間沒有失禮之處。

  只是談及外出之事,華歆沒說答應還是拒絕,而是先提起了一段往事——「中平六年,下官從郡吏處得知前將軍徵辟,當時久病未愈,本欲婉拒,然州郡官吏逼迫,不得不從……」

  何進尷尬地聽完,根本在華歆家中坐不下去了。

  灰溜溜地離開。

  不過,自始至終,他都沒借用劉辯的名頭。

  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天,何進就遇到一個主動願意跟隨他的,自稱牽招,乃是何苗長史樂隱之弟子。

  他欣然允之。

  何進這邊還沒出行,汝南卻出事了。

  汝南太守徐璆逮捕了曹嵩派到汝南郡的均輸官,並在曹嵩之前再次上書彈劾曹嵩,請罷由曹嵩主導的均輸法。

  時值九月,正是大部分郡國上計收尾之時。

  實行了大半年的均輸法已有過半收益堆積到了府庫,預計等到曹嵩將這些特產和糧食等在價高之時全賣出去,獲得的收益應還比預計的一億錢要高出不少。

  而徐璆所彈劾的,正是這一點。

  囤積居奇。

  徐璆言辭激烈,將曹嵩狠狠地罵了一頓,認為其手中掌握著百姓上交的賦稅,卻只想著用來牟利,而不思拿出來平抑物價,絲毫沒有愛民之心。

  又再度言及均輸令下屬由商人充任的均輸官借著曹嵩的名頭低價購買,高價出售,欺行霸市。

  而沒多久,曹嵩彈劾徐璆的奏書也來了。

  他在奏書中也沒少罵徐璆,將徐璆比作鹽鐵之議中那些只知道反對國策,卻拿不出解決辦法的賢良、文學們。

  曹嵩也有話說的,靠他手裡的特產錢糧,根本不足以平抑物價。

  且大司農下原本負責平抑物價的平準令因為朝廷缺錢早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原本的職責只剩下了知物價,還額外增添了「主練染,作采色」,儼然從物價調控機構變成了絲織品作坊。憲帝時乾脆將平準令改為中准令,歸入內署,由宦官擔任。

  至於那個被逮捕的均輸官,曹嵩倒是沒替他說話,認為其確實罪有應得,曹嵩建議派一位清廉的侍御史來查一下,順便抄家,以殺雞儆猴。

  什麼?多餘派一位侍御史?他曹侍中也是要面子的!而且抄家不也得有人監督嗎?

  就曹嵩所說,擔任均輸官的這位大商人,其資產六七千萬錢總是有的,都快要抵得上均輸令收益的一半了。

  為此,劉辯特意派出了侍御史中最受他信任的田豐,後者以太中大夫領侍御史已經好幾年了,每每外出,必有所獲。

  在送別田豐之前,劉辯拉著田豐的手,囑託道:「元皓,此次抄沒的土地不必再變賣了,可留為公田,交予徐太守。」

  劉辯想順勢看看有沒有人敢打這份公田的主意,卻沒注意到田豐的表情。

  田豐抿了抿嘴,終究還是沒忍住,勸諫道:「陛下,臣此番去汝南,尚未將之定罪,豈能先言處置其家產?此與不罪而誅何異!陛下天下共主,一言一行,不宜失義……」


  「元皓說得對,具體如何處置,還需元皓去汝南查明真相!」劉辯趕緊說道。

  田豐這張嘴啊,有些時候比孔融和邊讓還狠,怪不得歷史上袁紹不願聽他的勸告呢!

  田豐出發之後,曹嵩與徐璆的爭論並未因此而停,正相反,隨著曹嵩來到汝南郡接手均屬令的事務,兩人開始了面對面地親切交流。

  一個曾任三公,雖是宦官之子卻是天子近臣;一個世有清名,歷任二千石。兩人可謂將遇良才,就均輸令掌控的物資該如何去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消息傳到雒陽時,劉辯正在看《鹽鐵論》。

  其上所載鹽鐵之議,發生在昭帝始元六年,霍光當政之時。

  霍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儒家出身的賢良與文學共六十餘人,就武帝之時以鹽鐵專營為核心的政策是否應該繼續下去進行辯論。

  雙方的觀點以劉辯看來,各有可取之處,也各有能讓人哄堂大笑的地方。

  儒生們組成的文學、賢良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看到了武帝時期苛政之下百姓的慘狀,也看到了權貴們豪奢風氣所帶來的世風日下。

  所以他們批判帶來這些變化的以鹽鐵專營為代表的政策。

  但在解決方案上,他們認為復古能解決現實中的一切問題,至於理由?沒有理由,古代聖王當政之時就是最好的時候。

  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官僚權貴是現實主義者,他們位高權重,維持著國家的運轉,護衛著國家的安全。

  但在他們心中,他們得享高位與富貴,是他們自幼努力應得的,民間百姓困苦,那是百姓們蠢笨懶惰,明明有相關的法令卻不去利用,這些人是要反思的。

  二者一方堅持以嚴苛的法令治國,出現漏洞那就再用法令將漏洞補上;一方堅持以德治國,德沒有用怎麼辦?那就用禮,規定不同身份等級之人的衣食住行,依禮而為……

  反正要是劉辯當時在場,有能力的話他一定要各打二十大板。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