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還要大赦?(晚點還有一更,盡
第159章 還要大赦?(晚點還有一更,儘量補一下欠的)
「本初,你明日便辭官吧!」
該說的話,袁隗此前已經勸過了,他沒有再責備袁紹不聽他的勸告。-漫~*'¨¯¨'*·舞~ ➅❾𝓢нᵘ᙭.𝓒𝐎𝓶 ~舞*'¨¯¨'*·~漫-
主動辭官,總比因天子厭惡而被罷免來得好。
天子給了體面,袁氏也要體面以對。
袁隗早先的謀劃早已成空,他知道現在想要剷除宦官已經是不現實的了。
所以他如今已不求超越竇武陳蕃,只要能繼續維持袁氏的聲望。而袁氏後繼有人,未來總有希望的。
如今這局面,總要努力挽回一下天子對袁氏的觀感,他可不願意袁氏在他手底下衰落。
為此,只能再苦一苦袁紹了。
袁紹心中三分震驚,三分質疑,三分驚怒,還有一分委屈。
五味雜陳。
大將軍……前將軍這就把他給賣了?
這才幾個月?怎麼就能忘了故人的情誼呢!
人非草木,袁紹與何進相處得久了,絕不可能說全是利用,沒有感情。
歷史上,董卓意圖廢立時,他與掌握了中央軍的董卓拔劍相向,未必沒有與何進的情分在內。
他猶自不信,問道:「叔父親眼看了前將軍的書信?」
袁隗道:「陛下既然說了,我看與不看,又有什麼區別?」
見此,袁紹還存了一絲希望:「過去,盧植的弟子高誘入大將軍府,我就懷疑他是盧植派來監視的,現在前將軍閉門自守,恐怕也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對了,還有何咸,他也未必能守住口風……」
若真是何進告發的他,豈不說明他過去這五六年的所做所為,只得了一個一敗塗地的結局?袁紹不願接受。
袁隗見袁紹事到如今寧願懷疑何咸也要相信何進,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這個侄子近些日子連續受到的打擊有點大了。
有此一事,只要今上還在,不出意外的話,袁紹未來前途必然堪憂。
他等著袁紹自己冷靜下來,然後才勸慰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本初經此一遭,也當有所得。汝辭官後便回鄉吧,潛心讀書,造福鄉里,以待來日,未必沒有轉機。」
袁紹終於恢復過來,拜道:「誠如叔父所言,紹這便辭官回鄉了……」
可話雖這樣說,他心中仍有不甘。
……
雲台殿中,劉辯自然無從知曉袁紹的不甘,他從廷尉卿羊續處獲得了和荀爽同樣的回答。
羊續的回答也更全面,不僅說了流民之事,還與劉辯說了一些囚徒常見的罪責,如盜竊、欺詐、劫掠、傷人等。
其中貧苦百姓最容易犯的是盜竊,時間集中在二三月份,是時正值一年中最艱難的時候,家中無糧又得不到宗族救濟之人便容易鋌而走險。
在這種情況下,盜竊很容易發展為別的犯罪。
至於更嚴重的殺人……民間受公羊學派九世之讎猶可報的思想,常有慷慨激烈之士為復仇而殺人,乃至於有為友殺人的。
對這些人的審判一般都會從輕處置,然後大赦天下。
曾經,劉辯作為旁觀者當然覺得公羊大復仇思想所造就的風氣很好,對那些貪官污吏及魚肉百姓之人也是震懾。
但身處其中,尤其是他一門心思整頓吏治的當下,卻有不同的感受。
人治的情況不可避免,可漢律也是要遵守的。
羊續的話同樣令劉辯糾結於是否還要大赦天下。
但很快,盧植就給出了不用大赦天下的解決方案——「陛下如不願大赦,待到五月,三輔屯田功成,可詔虧欠賦稅之貧民及流民,入關中屯田。」
實際上,如果不是考慮天氣寒冷,百姓在遷徙路上無法安置,其實可以早點實施。而且也得考慮到萬一關中出現天災的情況……
在百姓安土重遷的背景下,這似乎是最好的手段了。
不過盧植也沒有反對大赦,他見劉辯還在糾結,說道:「陛下,無論大赦與否,都是治理的方式。大赦有大赦的治法,不赦有不赦的治法。以臣之見,荀君的奏書意在提醒陛下,集思廣益,不可偏專。」
在盧植的支持,劉辯總算下定了決心,他說道:「過去大赦天下,便是謀反之罪,也有赦免的,其下之罪,更不必說。我之所以不願意大赦天下,就是擔心自上而下視律法為無物,從而無敬畏之心。律法既不能用,國家的治理也無從談起。」
「而今看來,大赦天下該慎用而非禁用,不過,我以為,便是大赦天下,也該先定下不赦之罪,以為警醒。」
盧植同意道:「昔日大赦之詔,皆有不赦之人。」
劉辯轉而問起了羊續:「羊卿如何看?」
「臣無異議。」羊續答道,說完,他欲言又止。
後羊續拜道:「於律法,臣有奏。」
他對於漢律早有想法,只是還沒來得及上奏,如今見時機合適,索性說了出來。
劉辯道:「羊卿請言。」
羊續道:「漢興以來,三百九十餘年,其間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律法有律令之分,詔令繁多。又有大儒為律做注,然各家各持其言,不能為定製。」
「然法令雖多,及斷獄時仍有欠缺,乃有比例之法。比例者,即以過往相似之案,以之延判。然如陳昭公之《詞訟比》,距今九十年矣,且相似之案,判罰不一,常有牽強附會者。」
「臣以為當平定律令,應經合義,精簡詔令歸於律法,刪除余令。繼而為律做釋,以為斷獄之憑證。」
劉辯聽著聽著,發現羊續所做的事不正是東漢版的《唐律疏議》嗎,即完善律法並對律法的執行做出解釋。
此前因為律令的龐雜,在判案時常用判例法。
但當判例法與人治結合在一起,搭配經典的春秋筆法……
劉辯聽罷,立馬同意道:「卿所諫言的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啊!」
想了想,他補充道:「羊卿先寫一份奏書,於明日朝會之時與群臣探討。律法所涉繁多,須群策群力。正好以議上一議大赦所不赦之罪。」
羊續估算了一下時間,趕緊向劉辯告退,回去準備奏書去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本初,你明日便辭官吧!」
該說的話,袁隗此前已經勸過了,他沒有再責備袁紹不聽他的勸告。-漫~*'¨¯¨'*·舞~ ➅❾𝓢нᵘ᙭.𝓒𝐎𝓶 ~舞*'¨¯¨'*·~漫-
主動辭官,總比因天子厭惡而被罷免來得好。
天子給了體面,袁氏也要體面以對。
袁隗早先的謀劃早已成空,他知道現在想要剷除宦官已經是不現實的了。
所以他如今已不求超越竇武陳蕃,只要能繼續維持袁氏的聲望。而袁氏後繼有人,未來總有希望的。
如今這局面,總要努力挽回一下天子對袁氏的觀感,他可不願意袁氏在他手底下衰落。
為此,只能再苦一苦袁紹了。
袁紹心中三分震驚,三分質疑,三分驚怒,還有一分委屈。
五味雜陳。
大將軍……前將軍這就把他給賣了?
這才幾個月?怎麼就能忘了故人的情誼呢!
人非草木,袁紹與何進相處得久了,絕不可能說全是利用,沒有感情。
歷史上,董卓意圖廢立時,他與掌握了中央軍的董卓拔劍相向,未必沒有與何進的情分在內。
他猶自不信,問道:「叔父親眼看了前將軍的書信?」
袁隗道:「陛下既然說了,我看與不看,又有什麼區別?」
見此,袁紹還存了一絲希望:「過去,盧植的弟子高誘入大將軍府,我就懷疑他是盧植派來監視的,現在前將軍閉門自守,恐怕也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對了,還有何咸,他也未必能守住口風……」
若真是何進告發的他,豈不說明他過去這五六年的所做所為,只得了一個一敗塗地的結局?袁紹不願接受。
袁隗見袁紹事到如今寧願懷疑何咸也要相信何進,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這個侄子近些日子連續受到的打擊有點大了。
有此一事,只要今上還在,不出意外的話,袁紹未來前途必然堪憂。
他等著袁紹自己冷靜下來,然後才勸慰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本初經此一遭,也當有所得。汝辭官後便回鄉吧,潛心讀書,造福鄉里,以待來日,未必沒有轉機。」
袁紹終於恢復過來,拜道:「誠如叔父所言,紹這便辭官回鄉了……」
可話雖這樣說,他心中仍有不甘。
……
雲台殿中,劉辯自然無從知曉袁紹的不甘,他從廷尉卿羊續處獲得了和荀爽同樣的回答。
羊續的回答也更全面,不僅說了流民之事,還與劉辯說了一些囚徒常見的罪責,如盜竊、欺詐、劫掠、傷人等。
其中貧苦百姓最容易犯的是盜竊,時間集中在二三月份,是時正值一年中最艱難的時候,家中無糧又得不到宗族救濟之人便容易鋌而走險。
在這種情況下,盜竊很容易發展為別的犯罪。
至於更嚴重的殺人……民間受公羊學派九世之讎猶可報的思想,常有慷慨激烈之士為復仇而殺人,乃至於有為友殺人的。
對這些人的審判一般都會從輕處置,然後大赦天下。
曾經,劉辯作為旁觀者當然覺得公羊大復仇思想所造就的風氣很好,對那些貪官污吏及魚肉百姓之人也是震懾。
但身處其中,尤其是他一門心思整頓吏治的當下,卻有不同的感受。
人治的情況不可避免,可漢律也是要遵守的。
羊續的話同樣令劉辯糾結於是否還要大赦天下。
但很快,盧植就給出了不用大赦天下的解決方案——「陛下如不願大赦,待到五月,三輔屯田功成,可詔虧欠賦稅之貧民及流民,入關中屯田。」
實際上,如果不是考慮天氣寒冷,百姓在遷徙路上無法安置,其實可以早點實施。而且也得考慮到萬一關中出現天災的情況……
在百姓安土重遷的背景下,這似乎是最好的手段了。
不過盧植也沒有反對大赦,他見劉辯還在糾結,說道:「陛下,無論大赦與否,都是治理的方式。大赦有大赦的治法,不赦有不赦的治法。以臣之見,荀君的奏書意在提醒陛下,集思廣益,不可偏專。」
在盧植的支持,劉辯總算下定了決心,他說道:「過去大赦天下,便是謀反之罪,也有赦免的,其下之罪,更不必說。我之所以不願意大赦天下,就是擔心自上而下視律法為無物,從而無敬畏之心。律法既不能用,國家的治理也無從談起。」
「而今看來,大赦天下該慎用而非禁用,不過,我以為,便是大赦天下,也該先定下不赦之罪,以為警醒。」
盧植同意道:「昔日大赦之詔,皆有不赦之人。」
劉辯轉而問起了羊續:「羊卿如何看?」
「臣無異議。」羊續答道,說完,他欲言又止。
後羊續拜道:「於律法,臣有奏。」
他對於漢律早有想法,只是還沒來得及上奏,如今見時機合適,索性說了出來。
劉辯道:「羊卿請言。」
羊續道:「漢興以來,三百九十餘年,其間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律法有律令之分,詔令繁多。又有大儒為律做注,然各家各持其言,不能為定製。」
「然法令雖多,及斷獄時仍有欠缺,乃有比例之法。比例者,即以過往相似之案,以之延判。然如陳昭公之《詞訟比》,距今九十年矣,且相似之案,判罰不一,常有牽強附會者。」
「臣以為當平定律令,應經合義,精簡詔令歸於律法,刪除余令。繼而為律做釋,以為斷獄之憑證。」
劉辯聽著聽著,發現羊續所做的事不正是東漢版的《唐律疏議》嗎,即完善律法並對律法的執行做出解釋。
此前因為律令的龐雜,在判案時常用判例法。
但當判例法與人治結合在一起,搭配經典的春秋筆法……
劉辯聽罷,立馬同意道:「卿所諫言的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啊!」
想了想,他補充道:「羊卿先寫一份奏書,於明日朝會之時與群臣探討。律法所涉繁多,須群策群力。正好以議上一議大赦所不赦之罪。」
羊續估算了一下時間,趕緊向劉辯告退,回去準備奏書去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