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荀爽的建議
第158章 荀爽的建議
如果說免除口賦是向百姓展示恩德的話,那麼舉薦和公車徵辟大儒就是向士大夫示好了。
申屠蟠的拒絕倒沒什麼,但劉辯對於庾乘的拒絕還是有些失望的。
公車徵辟,他自然要對徵辟的人有所了解。
庾乘出身寒微,連寒門都算不上,卻很聰明。他服徭役為縣廷門卒時,得到了名士郭泰的看重,推薦他到太學給太學生們當傭工,還能藉此機會學習經典。
庾乘也不負所望。他學有所成後,與太學博士、諸生討論經典時,因自覺身份卑賤,每次都坐在下座。
因他,時太學以下座為貴。
庾乘的出身讓他具備很高的示範價值,而且他又在家鄉教授經典,多次拒絕徵辟,很有名氣。
可惜無論其是真心不願為官,還是為了養望,都不能為劉辯所用。
拋開這些不愉快,劉辯帶著笑臉,等待著荀爽等三人的到來。
劉辯知道,荀爽等人來了,並不等於他們真的決定入朝為官了。
他想要考察大儒們的能力值不值得重用,而大儒們也絕不會因為他是皇帝而死心塌地為他效命。
畢竟士人在接受徵辟時獻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為政建議,或因得不到回應,然後辭官,也是有許多先例的。
初次見面,劉辯擺出一副禮賢於人的態度。
言不稱朕,而自稱為辯,虛心向三人求教治國的策略,以及漢室存在的問題。
荀爽在三人中名望最高,最先回答:「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
他最後總結道:「故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
荀爽提倡禮制,要求官員為百姓榜樣盡孝道,行三年之喪。他認為君主應首倡節儉,使上行下效,強調父子君臣尊卑之別,等等。
隨後陳紀韓融所言,言不務華,事不虛飾。
尤其是陳紀,話語間難掩其實幹派的作風,他們的經學功底是十分深厚的。
劉辯到底還學了些經典的,師從鄭玄和蔡邕,評判能力還是有的。
相較於荀爽陳紀,韓融則顯得平庸了點,不過依舊稱得上大家。
這次見面,只是提及大政方向,並未談及具體施政。
劉辯聽後稱讚不已,三人皆拜為侍中。
侍中清要之官,為皇帝近臣,比二千石,無定員。
漢室原本就有拜名儒為侍中的先例,此舉足以顯示劉辯對於大儒的重視。
至於要在侍中的位置上待多久,且看以後了。
目前三公九卿之中,太常空缺,尚書台還有一個權力比之三公都不弱的尚書令。
劉辯暫時不打算立刻補上,尤其是尚書令,此前憲帝時就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設尚書令,只以尚書僕射代管。
在劉辯心中,蓋勛為尚書令最對他的胃口,其整頓吏治的作為不能不讚賞。可河東的位置也很關鍵,若是貿然將他調回來,新任太守但凡做不到蕭規曹隨,繼承蓋勛的政策做法,先前的努力很容易毀於一旦。
荀爽三人拜別皇帝後,荀爽和陳紀有在京的子侄等候,與之相比,韓融的下一輩就有些拿不出手了。
接見三人的次日,劉辯收到了荀爽的奏書,這一次,他所言者,俱是實事。
劉辯不知道其中有幾分荀彧和荀悅的功勞,但荀爽所言,甚合他意。
荀爽久居潁川,因潁川人傑地靈,常有外地士人前往遊學,彼此交流。
由此,荀爽不出門,亦知天下事。
歷史上,荀爽在被董卓強闢為官後,在國家危難之際,一直致力於舉薦智謀之士,在暗中積蓄力量,謀劃剷除董卓,可惜事未靖而病死。
荀爽的治理風格與荀彧一脈相承,他首先向劉辯提出,改革之事需緩緩圖之。
對於最關鍵的土地問題,他認為關西召胡人屯田的舉措應當繼續執行,選拔能吏,將之編戶齊民。
而能行此舉的絕非止於關西,在荊揚兩州南部興修水利,開拓溝渠,仍可以開墾出許多耕地,散布在兩州的蠻人也可效仿關西,施以教化。
劉辯知道,兩地沒有關中早年的基礎,開發起來相對困難。
而且沒有北方戰亂所帶來的北人南遷,南方的開發必然會滯後,南方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氣候日冷的當下。民間缺乏動力,就需要朝廷予以指引。
開發南方絕對是個好政策,但對於主持政策之人道德才能的同樣很高,否則這麼多年了,南方的蠻族叛亂為何一直沒解決呢!
以如今的現實條件,一地主官的施政所能造成的影響過於大了。
還是需要人才啊!
荀爽還提及了大赦天下的問題。
荀爽當然是持「赦不妄下」的態度的,他認為大赦天下只是小惠,而非大德。
又雲《洪範》曰:「惟闢作威,惟闢作福,惟辟玉食。」
乃是說大赦天下是君主之權,當由君主決定。
可說完了這些,他轉念又建議劉辯關注那些需要大赦才能生存的貧民流民。
貧民無力繳納賦稅,流民乾脆就是逃亡之民,而這兩者都意味著犯罪。
過去大赦天下,貧民拖欠賦稅的罪行可以得免,流民在山野之間活不下去也可以重新編戶為民。
所以在過去有因戰亂天災流離失所的百姓,在災難過後通常會有大赦及免除賦稅等善政,用以幫助百姓恢復生產。
荀彧認為天下大赦需要慎用,而非禁用。
這給劉辯提出了一個新的角度。
可要為此大赦天下,還是以政令公文的形式嘗試解決問題,劉辯一時猶豫不決。
二者各有優劣,大赦天下一刀切,而政令在施行層面問題更大,有此政令,只怕天下交不起賦稅的貧民要多出不知多少倍了。
可真要大赦天下……那他之前不是白堅持了嗎!
劉辯決定之後再與盧植等人商量一番,在盧植的建議下,劉辯派人召來廷尉卿羊續,詢問對策。
廷尉有匯總全國斷獄數之責,對這些情況應當是最為清楚的。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如果說免除口賦是向百姓展示恩德的話,那麼舉薦和公車徵辟大儒就是向士大夫示好了。
申屠蟠的拒絕倒沒什麼,但劉辯對於庾乘的拒絕還是有些失望的。
公車徵辟,他自然要對徵辟的人有所了解。
庾乘出身寒微,連寒門都算不上,卻很聰明。他服徭役為縣廷門卒時,得到了名士郭泰的看重,推薦他到太學給太學生們當傭工,還能藉此機會學習經典。
庾乘也不負所望。他學有所成後,與太學博士、諸生討論經典時,因自覺身份卑賤,每次都坐在下座。
因他,時太學以下座為貴。
庾乘的出身讓他具備很高的示範價值,而且他又在家鄉教授經典,多次拒絕徵辟,很有名氣。
可惜無論其是真心不願為官,還是為了養望,都不能為劉辯所用。
拋開這些不愉快,劉辯帶著笑臉,等待著荀爽等三人的到來。
劉辯知道,荀爽等人來了,並不等於他們真的決定入朝為官了。
他想要考察大儒們的能力值不值得重用,而大儒們也絕不會因為他是皇帝而死心塌地為他效命。
畢竟士人在接受徵辟時獻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為政建議,或因得不到回應,然後辭官,也是有許多先例的。
初次見面,劉辯擺出一副禮賢於人的態度。
言不稱朕,而自稱為辯,虛心向三人求教治國的策略,以及漢室存在的問題。
荀爽在三人中名望最高,最先回答:「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
他最後總結道:「故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
荀爽提倡禮制,要求官員為百姓榜樣盡孝道,行三年之喪。他認為君主應首倡節儉,使上行下效,強調父子君臣尊卑之別,等等。
隨後陳紀韓融所言,言不務華,事不虛飾。
尤其是陳紀,話語間難掩其實幹派的作風,他們的經學功底是十分深厚的。
劉辯到底還學了些經典的,師從鄭玄和蔡邕,評判能力還是有的。
相較於荀爽陳紀,韓融則顯得平庸了點,不過依舊稱得上大家。
這次見面,只是提及大政方向,並未談及具體施政。
劉辯聽後稱讚不已,三人皆拜為侍中。
侍中清要之官,為皇帝近臣,比二千石,無定員。
漢室原本就有拜名儒為侍中的先例,此舉足以顯示劉辯對於大儒的重視。
至於要在侍中的位置上待多久,且看以後了。
目前三公九卿之中,太常空缺,尚書台還有一個權力比之三公都不弱的尚書令。
劉辯暫時不打算立刻補上,尤其是尚書令,此前憲帝時就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設尚書令,只以尚書僕射代管。
在劉辯心中,蓋勛為尚書令最對他的胃口,其整頓吏治的作為不能不讚賞。可河東的位置也很關鍵,若是貿然將他調回來,新任太守但凡做不到蕭規曹隨,繼承蓋勛的政策做法,先前的努力很容易毀於一旦。
荀爽三人拜別皇帝後,荀爽和陳紀有在京的子侄等候,與之相比,韓融的下一輩就有些拿不出手了。
接見三人的次日,劉辯收到了荀爽的奏書,這一次,他所言者,俱是實事。
劉辯不知道其中有幾分荀彧和荀悅的功勞,但荀爽所言,甚合他意。
荀爽久居潁川,因潁川人傑地靈,常有外地士人前往遊學,彼此交流。
由此,荀爽不出門,亦知天下事。
歷史上,荀爽在被董卓強闢為官後,在國家危難之際,一直致力於舉薦智謀之士,在暗中積蓄力量,謀劃剷除董卓,可惜事未靖而病死。
荀爽的治理風格與荀彧一脈相承,他首先向劉辯提出,改革之事需緩緩圖之。
對於最關鍵的土地問題,他認為關西召胡人屯田的舉措應當繼續執行,選拔能吏,將之編戶齊民。
而能行此舉的絕非止於關西,在荊揚兩州南部興修水利,開拓溝渠,仍可以開墾出許多耕地,散布在兩州的蠻人也可效仿關西,施以教化。
劉辯知道,兩地沒有關中早年的基礎,開發起來相對困難。
而且沒有北方戰亂所帶來的北人南遷,南方的開發必然會滯後,南方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氣候日冷的當下。民間缺乏動力,就需要朝廷予以指引。
開發南方絕對是個好政策,但對於主持政策之人道德才能的同樣很高,否則這麼多年了,南方的蠻族叛亂為何一直沒解決呢!
以如今的現實條件,一地主官的施政所能造成的影響過於大了。
還是需要人才啊!
荀爽還提及了大赦天下的問題。
荀爽當然是持「赦不妄下」的態度的,他認為大赦天下只是小惠,而非大德。
又雲《洪範》曰:「惟闢作威,惟闢作福,惟辟玉食。」
乃是說大赦天下是君主之權,當由君主決定。
可說完了這些,他轉念又建議劉辯關注那些需要大赦才能生存的貧民流民。
貧民無力繳納賦稅,流民乾脆就是逃亡之民,而這兩者都意味著犯罪。
過去大赦天下,貧民拖欠賦稅的罪行可以得免,流民在山野之間活不下去也可以重新編戶為民。
所以在過去有因戰亂天災流離失所的百姓,在災難過後通常會有大赦及免除賦稅等善政,用以幫助百姓恢復生產。
荀彧認為天下大赦需要慎用,而非禁用。
這給劉辯提出了一個新的角度。
可要為此大赦天下,還是以政令公文的形式嘗試解決問題,劉辯一時猶豫不決。
二者各有優劣,大赦天下一刀切,而政令在施行層面問題更大,有此政令,只怕天下交不起賦稅的貧民要多出不知多少倍了。
可真要大赦天下……那他之前不是白堅持了嗎!
劉辯決定之後再與盧植等人商量一番,在盧植的建議下,劉辯派人召來廷尉卿羊續,詢問對策。
廷尉有匯總全國斷獄數之責,對這些情況應當是最為清楚的。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