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孝期滿
第151章 孝期滿
在劉辯朝會期間,憲帝國喪也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之中。👹♬ 6❾Şⓗ𝓊x.cO𝕞 🐤☝
朝會之後,在百官哭喪之前,劉辯做著最後的安排。
對於盧植離開後的尚書台,劉辯將尚書令暫時空置,尚書台的事務暫由尚書僕射張馴接管,又將荀彧安排到了尚書台當尚書右丞,作為張馴的副手。
劉辯之意,是在他守孝期間維持決策層的原有架構,避免因新的尚書令造成不必要的動盪。
另一邊,何皇后變成了何太后,便需從中宮搬至西宮與太皇太后相伴了,當然,還是要分居兩處宮殿的,真要住一起,還不得天天打起來。
劉辯與一直守在憲帝靈前的董太后說起了停收西園禮錢和減免三年口賦兩件事,出乎劉辯的預料,董太后並未因此發怒或是責怪他,只是長長嘆息了一聲。
見此,劉辯沒再說了。
後他又在私下裡囑咐何太后:「母后觀政之時,遇事可多詢問太傅,若有不能決者,可先派人告訴我。」
參與朝會的朝臣在朝會結束後身穿喪服,以上公太傅盧植與大將軍何苗為先,三公緊隨其後,九卿次之,為大行天子哭喪。
而劉辯則收起了其他心思,正式開始為憲帝守孝。
這一守,便到了光熹元年。
期間,董氏與何太后不可避免地多次發生了矛盾,但好在董氏沒說什麼讓董重來砍頭之類的話。
倒是出了另一樁事,掀起了一些波瀾。
大冬天的,天乾物燥,北宮章台殿竟然意外失火了。
此事一出,立馬就有人以此為由,上書彈劾十常侍。
失火乃是上天預警。
此時劉辯尚在守孝。
董氏與何太后皆在西宮觀政,這些事如何瞞得過張讓等人?
張讓連同趙忠孫璋等中常侍一起,向兩人哭訴士人的道貌岸然,以及黨人曾經對他們的家人子侄做出的事,絲毫不提那些人有沒有觸犯律法。
董氏與何太后本就不會同意治罪十常侍,又念及憲帝在離世前還曾叮囑劉辯善待張讓和趙忠。面對張讓等人的請罪哭訴,竟起了治罪彈劾者的念頭。
好在在施行階段被盧植和何苗勸住了。
在張讓等人前去哭訴之前,郭勝便先一步告訴了劉辯。
劉辯知道後並未多做什麼,只稱讚了郭勝來得及時。
而在皇宮之外,此事雖被止住,卻也不可避免地被泄露了。
由此,士人群情激憤,他們擔心再次出現宦官當政的情況。
士人與宦官的矛盾衝突再一次具現出來,其帶來的議論一下子壓過了原本關於國家需不需要大赦天下的討論。
唯有那些靠近中樞之人,正在等待著新君的回歸。
劉辯守孝二十七日後,留下劉協和劉壽繼續為先帝守孝,他則回到了雲台殿。
玉堂殿帶了過於濃厚的先帝氣息,即便過了將近一個月,劉辯也本能地選擇回到雲台殿。
袁隗本就頗有聲望,借著這股風潮,尤其是此前袁隗請求罷收西園禮錢並得到了新君的同意之後,他在劉辯守孝結束之後立刻上書,雖洋洋灑灑一大篇,但其主旨很是明確——十常侍自張讓趙忠以下,貪了許多錢財,一查便知。
他摸准了方向,知道劉辯一直都在整頓吏治,那麼官吏要依國法處置,宦官難道就能免除嗎?
當然不能!
雖然不想按著袁隗的路子走,但劉辯還是將這份奏書留了下來,這的確是個好機會。
在袁隗之後,陸續有彈劾十常侍的詔書。
有的還是老生常談的上天示警宦官誤國之類的,但也有像袁隗一樣,直指張讓等人曾經借著權勢攬財的過往,他們在宮外的家宅是騙不了人的。
更有人明確指出張讓盜用了為大行天子修建西園時所用的名貴木材。
當天晚上,得到了劉辯授意的郭勝將這件事告訴了張讓等人。
劉辯有這個底氣這麼做,他不怕十常侍狗急跳牆。
駐守在東宮的羽林郎們皆在關羽的手下,宿衛著他所在的雲台殿。
十常侍也絕不是一條心,郭勝自不必說,早就想當第二個張讓了,而他如今已經名正言順地在雲台殿侍奉了。
畢嵐一心想著發明新紙,從而以功得封列侯,名傳青史。
而且,就他對十常侍的了解,只要不是死到臨頭,他們敢鋌而走險嗎?
當夜,劉辯先與關羽聊了些雒陽百姓對於大赦天下的看法。
關羽的部曲很得民心,而劉辯也會定期給他們物質上的賞賜,用以保持部曲的純潔性。
劉辯能從他們這裡得到第一手資料。
百姓的想法並不一致,但本質上非常樸素。
對於多數平民而言,如今雒陽鄉里吏治清明,那些願意到鄉里的太學生們即便吃不了苦,也不至於盤剝百姓,大赦天下對他們沒什麼影響,他們也並不在乎。
唯有針對性地問起願不願意讓那些已經被治罪的鄉吏得到赦免,百姓們這才會或強烈或暗弱地表達反對。
倒是有家中子女被免了口賦的百姓很感謝新君,有機靈的便問新君需要什麼答案。
這也是太學生們的好處,不用過於擔心朝廷的德政到不了鄉里。
剩下的平民則兩極分化了。
有親人被關在監獄中的自然希望天下大赦,可受害者如何願意。
還有百姓悄悄詢問能否只赦免他的親人不赦免他的仇人。
原本會有鄉吏用刑獄欺壓百姓,但這是吏治的問題了,起碼在整頓鄉里之後,擁有太學生鄉吏最多的雒陽,這種問題幾乎沒了。
靠大赦解決不了吏治造成的問題。
劉辯也不打算用大赦粗暴的解決冤假錯案。
……
次日,劉辯在雲台殿的後殿剛一睡醒,便聽到郭直告訴他,張讓趙忠等中常侍正在殿外請罪。
「他們何時來的?」劉辯邊穿衣邊問道。
「約莫有兩刻鐘了。」
「為何不早點叫醒我?」劉辯仍然不太習慣稱朕,不過這也很正常,即便是皇帝也不用時時稱朕。
郭直立馬彎腰拜道:「臣見陛下許久沒有睡的這麼好了,這才自作主張。」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在劉辯朝會期間,憲帝國喪也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之中。👹♬ 6❾Şⓗ𝓊x.cO𝕞 🐤☝
朝會之後,在百官哭喪之前,劉辯做著最後的安排。
對於盧植離開後的尚書台,劉辯將尚書令暫時空置,尚書台的事務暫由尚書僕射張馴接管,又將荀彧安排到了尚書台當尚書右丞,作為張馴的副手。
劉辯之意,是在他守孝期間維持決策層的原有架構,避免因新的尚書令造成不必要的動盪。
另一邊,何皇后變成了何太后,便需從中宮搬至西宮與太皇太后相伴了,當然,還是要分居兩處宮殿的,真要住一起,還不得天天打起來。
劉辯與一直守在憲帝靈前的董太后說起了停收西園禮錢和減免三年口賦兩件事,出乎劉辯的預料,董太后並未因此發怒或是責怪他,只是長長嘆息了一聲。
見此,劉辯沒再說了。
後他又在私下裡囑咐何太后:「母后觀政之時,遇事可多詢問太傅,若有不能決者,可先派人告訴我。」
參與朝會的朝臣在朝會結束後身穿喪服,以上公太傅盧植與大將軍何苗為先,三公緊隨其後,九卿次之,為大行天子哭喪。
而劉辯則收起了其他心思,正式開始為憲帝守孝。
這一守,便到了光熹元年。
期間,董氏與何太后不可避免地多次發生了矛盾,但好在董氏沒說什麼讓董重來砍頭之類的話。
倒是出了另一樁事,掀起了一些波瀾。
大冬天的,天乾物燥,北宮章台殿竟然意外失火了。
此事一出,立馬就有人以此為由,上書彈劾十常侍。
失火乃是上天預警。
此時劉辯尚在守孝。
董氏與何太后皆在西宮觀政,這些事如何瞞得過張讓等人?
張讓連同趙忠孫璋等中常侍一起,向兩人哭訴士人的道貌岸然,以及黨人曾經對他們的家人子侄做出的事,絲毫不提那些人有沒有觸犯律法。
董氏與何太后本就不會同意治罪十常侍,又念及憲帝在離世前還曾叮囑劉辯善待張讓和趙忠。面對張讓等人的請罪哭訴,竟起了治罪彈劾者的念頭。
好在在施行階段被盧植和何苗勸住了。
在張讓等人前去哭訴之前,郭勝便先一步告訴了劉辯。
劉辯知道後並未多做什麼,只稱讚了郭勝來得及時。
而在皇宮之外,此事雖被止住,卻也不可避免地被泄露了。
由此,士人群情激憤,他們擔心再次出現宦官當政的情況。
士人與宦官的矛盾衝突再一次具現出來,其帶來的議論一下子壓過了原本關於國家需不需要大赦天下的討論。
唯有那些靠近中樞之人,正在等待著新君的回歸。
劉辯守孝二十七日後,留下劉協和劉壽繼續為先帝守孝,他則回到了雲台殿。
玉堂殿帶了過於濃厚的先帝氣息,即便過了將近一個月,劉辯也本能地選擇回到雲台殿。
袁隗本就頗有聲望,借著這股風潮,尤其是此前袁隗請求罷收西園禮錢並得到了新君的同意之後,他在劉辯守孝結束之後立刻上書,雖洋洋灑灑一大篇,但其主旨很是明確——十常侍自張讓趙忠以下,貪了許多錢財,一查便知。
他摸准了方向,知道劉辯一直都在整頓吏治,那麼官吏要依國法處置,宦官難道就能免除嗎?
當然不能!
雖然不想按著袁隗的路子走,但劉辯還是將這份奏書留了下來,這的確是個好機會。
在袁隗之後,陸續有彈劾十常侍的詔書。
有的還是老生常談的上天示警宦官誤國之類的,但也有像袁隗一樣,直指張讓等人曾經借著權勢攬財的過往,他們在宮外的家宅是騙不了人的。
更有人明確指出張讓盜用了為大行天子修建西園時所用的名貴木材。
當天晚上,得到了劉辯授意的郭勝將這件事告訴了張讓等人。
劉辯有這個底氣這麼做,他不怕十常侍狗急跳牆。
駐守在東宮的羽林郎們皆在關羽的手下,宿衛著他所在的雲台殿。
十常侍也絕不是一條心,郭勝自不必說,早就想當第二個張讓了,而他如今已經名正言順地在雲台殿侍奉了。
畢嵐一心想著發明新紙,從而以功得封列侯,名傳青史。
而且,就他對十常侍的了解,只要不是死到臨頭,他們敢鋌而走險嗎?
當夜,劉辯先與關羽聊了些雒陽百姓對於大赦天下的看法。
關羽的部曲很得民心,而劉辯也會定期給他們物質上的賞賜,用以保持部曲的純潔性。
劉辯能從他們這裡得到第一手資料。
百姓的想法並不一致,但本質上非常樸素。
對於多數平民而言,如今雒陽鄉里吏治清明,那些願意到鄉里的太學生們即便吃不了苦,也不至於盤剝百姓,大赦天下對他們沒什麼影響,他們也並不在乎。
唯有針對性地問起願不願意讓那些已經被治罪的鄉吏得到赦免,百姓們這才會或強烈或暗弱地表達反對。
倒是有家中子女被免了口賦的百姓很感謝新君,有機靈的便問新君需要什麼答案。
這也是太學生們的好處,不用過於擔心朝廷的德政到不了鄉里。
剩下的平民則兩極分化了。
有親人被關在監獄中的自然希望天下大赦,可受害者如何願意。
還有百姓悄悄詢問能否只赦免他的親人不赦免他的仇人。
原本會有鄉吏用刑獄欺壓百姓,但這是吏治的問題了,起碼在整頓鄉里之後,擁有太學生鄉吏最多的雒陽,這種問題幾乎沒了。
靠大赦解決不了吏治造成的問題。
劉辯也不打算用大赦粗暴的解決冤假錯案。
……
次日,劉辯在雲台殿的後殿剛一睡醒,便聽到郭直告訴他,張讓趙忠等中常侍正在殿外請罪。
「他們何時來的?」劉辯邊穿衣邊問道。
「約莫有兩刻鐘了。」
「為何不早點叫醒我?」劉辯仍然不太習慣稱朕,不過這也很正常,即便是皇帝也不用時時稱朕。
郭直立馬彎腰拜道:「臣見陛下許久沒有睡的這麼好了,這才自作主張。」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