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議論去吧
第150章 議論去吧
憲帝的諡號與廟號因為劉辯的直接參與,進行地很順利。
但在大赦天下的問題上,因為劉辯並未第一時間表態,在朝堂之中再度有了爭執,繼而越演越烈。
在封建時代,嚴明法治是一件很難施行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士大夫眼中沒有尊重律法的觀念,真正的儒學大家大都有其務實的一面。
大赦天下這種極度破壞法治的做法看似逐漸成了傳統,但實際上一直以來都不乏反對的人。
早的有漢元帝時的匡衡,光武帝時的吳漢。近的來說,如劉辯的老師鄭玄。在他們的政治觀點中,都認為大赦天下不利於治理。
且持此觀點的絕不止他們,當儒生們意識到他們修身齊家所帶來的引領效果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時,強化刑法的主張便順勢而出了。
桓帝時,術士張成「推算」出朝廷要大赦天下,便讓他的兒子去殺死仇人,而後果然遇到了大赦,殺人罪本應得免。
但幸運的是張成的兒子遇到了李膺,被李膺頂著大赦的詔書處死。
荀彧的堂兄荀悅為太子倉令,六百石,剛好有資格出現在朝堂之中。
潁川荀氏是荀子的後人,荀彧當初向劉辯提出的四患五政,便將道德與律法相提並論。
荀悅清楚太子在大赦天下問題上的態度,與他相合,首先提出了異議。
「國家大赦,原本是為了給百姓改過的機會,但現在卻變成了罪犯逃脫懲罰的工具,歲歲赦宥,於治理沒有益處。」
尋常百姓哪敢觸犯律法,通常只能作為受害者存在。
和孔融一樣在御史台擴編後成為侍御史的邊讓反駁道:「大赦天下乃是仁德之舉,新君繼位,正該廣施恩德,豈能偏廢?聖人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只知嚴法,不知寬宥,豈是德政?」
像孔融邊讓這等名士,作為侍御史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畏權貴,敢於噴人,但缺點……
對於劉辯來說,大赦天下,今年才抓的那些貪腐官吏中罪不至死的必然在赦免的名單之中,把他們赦免了,回去後繼續作威作福,那他和關羽今年的活不就白幹了嗎!
那些被貪官污吏欺壓的百姓,見到這些人幾個月之後重新回來,會感謝新君的恩德嗎?
不過劉辯並未立馬駁斥邊讓,他知道,正經的朝會要多給群臣表達觀點態度的機會,他則只需充當最終的裁判。
至於主動進行決策,只要有尚書台在,還怕做不了決定嗎。
劉辯首次坐在這個位置上,看著朝臣們互相爭執。
這就是皇帝的視角嗎?
在邊讓之後,陸續有朝臣開口表達觀點,對於大赦天下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逐漸分成了務實的大赦對施政的影響,以及務虛的道德與刑法之爭。
總體而言,雙方還算有來有回。
畢竟有心人一開始就會忍不住懷疑——荀悅是東宮屬官,第一個反對大赦天下,要說這背後與新君毫無關係,誰信啊!
可另一方面,如果新君登基都不大赦天下的話,那指望別的事大赦天下更不可能了。
劉辯本能地懷疑,真正能從大赦天下中受益的是黔首嗎?
黔首哪敢犯罪?
值此特殊時刻,鄭玄作為劉辯的老師,沒有缺席,此刻正在朝堂之中。
當代論起辯經,鄭玄敢認第二,沒人能稱第一。這是實打實辯出來的戰績,當年他與何休在太學上演古今學派之爭,影響深遠,以他的勝利而告終。
只是鄭玄終究不願過於接觸朝政,劉辯事先沒有與他溝通此事,他還未見到盧植表明態度,遂不發一言,只是做好了下場的準備。
吵起來的朝堂忽然讓劉辯萌生了一個想法。
他在盧植下場之前宣布道:「諸卿看法不一,今日還有大事未定,此事容後再議!」
讓朝臣們吵下去吧,等到他守孝之後正式登基了再做決定。
在他守孝的這段時間,給群臣們多找點事干。
何苗盧植等人雖不知新君何以態度稍有轉變,卻還是表示支持,他們作為輔佐新君之臣,必須維護好新君的權威。
「且既然說大赦天下是面向天下百姓的德政,那不妨再問一問百姓的想法。著御史台,韓卿……」劉辯說著,將目光看向關羽,「與關卿一道,去問一問雒陽里坊及鄉里的百姓。」
既然在諡號的問題上朝臣們都當了大忠臣,那就在大赦天下的問題上再看一看群臣的底色吧!
在此期間,議論去吧!
而在失去了大赦天下這一恩典之後,劉辯作為新君,總要向天下百姓展露他的恩德。
劉辯對應的選擇是:「詔令天下郡國百姓咸知,免口賦三年。」
口賦來自於七至十四歲的少男少女,一年二十錢,供給少府,為皇室所用。
口賦比之向成年人徵收的算賦少上許多,近年來的收入維持在一億錢上下。而得益於憲帝的積累和河南河內兩地的陸續抄家,這些錢劉辯還是免得起的。
而且還能以此政策的執行情況光明正大地為他後續整頓吏治做準備,繼續抄家。
只是劉辯想著,如果憲帝知道他這麼做,應該還是會心疼吧!
對於朝臣來說,新君要削減自己的收入,他們有什麼反對的理由呢!
之後,朝會確定明年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陳留王。
太常袁隗奏曰:「臣聞舊典選舉,委任三府,付之尚書。今國家拜公卿及郡國長吏者,舊時無有禮錢之說,請廢西園禮錢,臣隗頓首以聞。」
袁隗此奏一出,群臣景從。
充分向劉辯展示了什麼叫做士大夫的力量。
不過既要整頓吏治,西園錢的取締是應有之理。
只是劉辯覺得不急之事,放到群臣的視角,卻是當務之急了。
劉辯很痛快地同意了。
對於他來說,缺錢時抄家的錢更好用。對那些花錢買官之人,抄家時似乎有點顯得朝廷理虧。
劉辯唯一有些擔心的,就是一日之間少了兩個來錢的地方,董太后會接受不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憲帝的諡號與廟號因為劉辯的直接參與,進行地很順利。
但在大赦天下的問題上,因為劉辯並未第一時間表態,在朝堂之中再度有了爭執,繼而越演越烈。
在封建時代,嚴明法治是一件很難施行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士大夫眼中沒有尊重律法的觀念,真正的儒學大家大都有其務實的一面。
大赦天下這種極度破壞法治的做法看似逐漸成了傳統,但實際上一直以來都不乏反對的人。
早的有漢元帝時的匡衡,光武帝時的吳漢。近的來說,如劉辯的老師鄭玄。在他們的政治觀點中,都認為大赦天下不利於治理。
且持此觀點的絕不止他們,當儒生們意識到他們修身齊家所帶來的引領效果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時,強化刑法的主張便順勢而出了。
桓帝時,術士張成「推算」出朝廷要大赦天下,便讓他的兒子去殺死仇人,而後果然遇到了大赦,殺人罪本應得免。
但幸運的是張成的兒子遇到了李膺,被李膺頂著大赦的詔書處死。
荀彧的堂兄荀悅為太子倉令,六百石,剛好有資格出現在朝堂之中。
潁川荀氏是荀子的後人,荀彧當初向劉辯提出的四患五政,便將道德與律法相提並論。
荀悅清楚太子在大赦天下問題上的態度,與他相合,首先提出了異議。
「國家大赦,原本是為了給百姓改過的機會,但現在卻變成了罪犯逃脫懲罰的工具,歲歲赦宥,於治理沒有益處。」
尋常百姓哪敢觸犯律法,通常只能作為受害者存在。
和孔融一樣在御史台擴編後成為侍御史的邊讓反駁道:「大赦天下乃是仁德之舉,新君繼位,正該廣施恩德,豈能偏廢?聖人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只知嚴法,不知寬宥,豈是德政?」
像孔融邊讓這等名士,作為侍御史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畏權貴,敢於噴人,但缺點……
對於劉辯來說,大赦天下,今年才抓的那些貪腐官吏中罪不至死的必然在赦免的名單之中,把他們赦免了,回去後繼續作威作福,那他和關羽今年的活不就白幹了嗎!
那些被貪官污吏欺壓的百姓,見到這些人幾個月之後重新回來,會感謝新君的恩德嗎?
不過劉辯並未立馬駁斥邊讓,他知道,正經的朝會要多給群臣表達觀點態度的機會,他則只需充當最終的裁判。
至於主動進行決策,只要有尚書台在,還怕做不了決定嗎。
劉辯首次坐在這個位置上,看著朝臣們互相爭執。
這就是皇帝的視角嗎?
在邊讓之後,陸續有朝臣開口表達觀點,對於大赦天下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逐漸分成了務實的大赦對施政的影響,以及務虛的道德與刑法之爭。
總體而言,雙方還算有來有回。
畢竟有心人一開始就會忍不住懷疑——荀悅是東宮屬官,第一個反對大赦天下,要說這背後與新君毫無關係,誰信啊!
可另一方面,如果新君登基都不大赦天下的話,那指望別的事大赦天下更不可能了。
劉辯本能地懷疑,真正能從大赦天下中受益的是黔首嗎?
黔首哪敢犯罪?
值此特殊時刻,鄭玄作為劉辯的老師,沒有缺席,此刻正在朝堂之中。
當代論起辯經,鄭玄敢認第二,沒人能稱第一。這是實打實辯出來的戰績,當年他與何休在太學上演古今學派之爭,影響深遠,以他的勝利而告終。
只是鄭玄終究不願過於接觸朝政,劉辯事先沒有與他溝通此事,他還未見到盧植表明態度,遂不發一言,只是做好了下場的準備。
吵起來的朝堂忽然讓劉辯萌生了一個想法。
他在盧植下場之前宣布道:「諸卿看法不一,今日還有大事未定,此事容後再議!」
讓朝臣們吵下去吧,等到他守孝之後正式登基了再做決定。
在他守孝的這段時間,給群臣們多找點事干。
何苗盧植等人雖不知新君何以態度稍有轉變,卻還是表示支持,他們作為輔佐新君之臣,必須維護好新君的權威。
「且既然說大赦天下是面向天下百姓的德政,那不妨再問一問百姓的想法。著御史台,韓卿……」劉辯說著,將目光看向關羽,「與關卿一道,去問一問雒陽里坊及鄉里的百姓。」
既然在諡號的問題上朝臣們都當了大忠臣,那就在大赦天下的問題上再看一看群臣的底色吧!
在此期間,議論去吧!
而在失去了大赦天下這一恩典之後,劉辯作為新君,總要向天下百姓展露他的恩德。
劉辯對應的選擇是:「詔令天下郡國百姓咸知,免口賦三年。」
口賦來自於七至十四歲的少男少女,一年二十錢,供給少府,為皇室所用。
口賦比之向成年人徵收的算賦少上許多,近年來的收入維持在一億錢上下。而得益於憲帝的積累和河南河內兩地的陸續抄家,這些錢劉辯還是免得起的。
而且還能以此政策的執行情況光明正大地為他後續整頓吏治做準備,繼續抄家。
只是劉辯想著,如果憲帝知道他這麼做,應該還是會心疼吧!
對於朝臣來說,新君要削減自己的收入,他們有什麼反對的理由呢!
之後,朝會確定明年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陳留王。
太常袁隗奏曰:「臣聞舊典選舉,委任三府,付之尚書。今國家拜公卿及郡國長吏者,舊時無有禮錢之說,請廢西園禮錢,臣隗頓首以聞。」
袁隗此奏一出,群臣景從。
充分向劉辯展示了什麼叫做士大夫的力量。
不過既要整頓吏治,西園錢的取締是應有之理。
只是劉辯覺得不急之事,放到群臣的視角,卻是當務之急了。
劉辯很痛快地同意了。
對於他來說,缺錢時抄家的錢更好用。對那些花錢買官之人,抄家時似乎有點顯得朝廷理虧。
劉辯唯一有些擔心的,就是一日之間少了兩個來錢的地方,董太后會接受不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