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十常侍的用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52章 十常侍的用處

  劉辯見到張讓和趙忠等人時,他們正在雲台殿中瑟瑟發抖。

  幾人一大早就脫掉帽子、靴子、官服,只穿內衣,來到了雲台殿外。

  然後在寒風中等了劉辯兩刻鐘。

  十常侍並不全在,來此的只是與劉辯接觸多一些的張讓趙忠和孫璋,郭勝也混在其中。

  畢嵐不在其中,應該還在西園搞發明呢,而劉辯並不熟悉的段珪、宋典等中常侍也不在場。

  顯然他們是要打感情牌了。

  四人見到劉辯,連忙叩首。

  「何以至此啊?」劉辯的驚訝不是裝的,他的確沒想到張讓等人會做到此等程度,「郭直,快給卿等加衣。」

  在郭直取來衣服之前,幾人連連請罪。

  「陛下厚愛,臣甚是慚愧。」

  「臣自覺罪孽深重,愧不敢當。」

  ……

  張讓請罪道:「臣德才淺薄,唯先帝不以臣卑微粗鄙,委以重任。而今北宮失火,朝臣們皆稱乃是臣等無德。」

  「臣等往日行差踏錯,不知收斂,收了許多攀附之徒的禮錢,而今思來,只覺得愧對先帝,愧對陛下……」

  「臣等無能,不能為君主分憂,願獻上此財,用以修補宮殿……」

  「陛下免除三年口賦,實乃善政,然臣等如何能讓陛下為此削減開支?其中所費,臣等願以家財補之。」

  這麼直接了當的嗎?

  劉辯看向幾人,只覺得事情順利得超乎想像。

  修補宮殿還好說,三年口賦可就得三億餘錢了,不打折都夠買三個三公了。

  劉辯估計以在場四人的家產,出完這筆錢,肯定會有剩的,卻剩不了多少。

  張讓等人見劉辯一時沉默,繼續跪伏在地,這時,郭直已經帶人取來了衣物。

  劉辯這才說:「卿等快快穿衣,天寒地凍,若是病了,如何能為我分憂?」

  張讓與趙忠看似慌張,實則沒有那麼慌。

  其他中常侍不說,先帝在臨終前可是特意向新君說了他二人的功績。

  兩人知道新君不可能不顧及先帝的情分。

  同時他們也明白,先帝同樣說了他們的過錯。

  這既是先帝留給他們的恩情,也是在點醒他們。

  與其等到查貪查到他們身上,不如獻出家財為新君分憂。

  中常侍貪財絕不是秘密,先帝知道,新君自然也知道。張讓他們早就明白了一點。

  當初黃巾之亂時他們拿出家財以助軍費,涼州之亂時也出過血。

  雖心疼,但比之性命與前途這不算什麼。

  而過去的事實也證明他們曾經做對了。

  只是二人終有僥倖心理,辛辛苦苦一點一點積累下的錢,如果能留下,當然是留下的好。

  可發展到如今這等局面,尤其是知道袁隗將矛頭直指他們的巨額家產後,他們深知自己是經不住查的。

  如此,不如提前用家財來表達忠心,從而讓原本就對他們態度新君再增好感。

  家財可以捨棄,但他們身上的都鄉侯可不能丟,這可是能讓他們吃一輩子的列侯,也是他們將來傳承後人的指望。

  而且,只要還有以後,那麼以後的事,誰說得清呢!

  這次的事實,再次證明,他們又做對了。

  如果說劉辯起初還有那麼一點在宦官中另起爐灶的心思,那麼現在他徹底拋掉了這一想法。

  宦官也是人,他們看到自己的前輩被棄若敝履,難道只會幸災樂禍而連一絲感同身受的情感都沒有嗎?

  最關鍵的是,中常侍們真好用。

  劉辯說道:「卿等不知,我原是要重用你們的,可是我又擔心你們下面的人肆意妄為,出了皇宮之後欺壓百姓,由此牽連到你們,這才很是猶豫。」

  張讓等人一聽,連連表達忠心。

  張讓更是賭咒發誓道:「但凡臣的手下出了奸佞,臣絕不讓陛下費心,肯定立刻處置,絕不袒護任何人!」

  隻字不提自己的責任。


  其他三人見狀也是接二連三。

  劉辯也不拆穿他們,取出了一份奏書,遞給了離他最近的張讓。

  張讓只一看寫奏書的人名,手便是一抖。

  蓋勛……張讓只覺得每次見到這個名字都沒好事。

  他打開來看,上面說的是地方鄉吏貪贓枉法,免除三年口賦的德政若因鄉里惡吏得不到執行,有損新君的恩德。

  蓋勛為了佐證自己的想法,還特意說明了他在河東郡的所見所聞。

  這是劉辯早就知道的事情,而蓋勛寫來提醒的奏書則剛好省的劉辯去找其他理由了。

  等到幾人看完後,劉辯重重拍了一下桌案:「朕免除口賦乃是為了減少百姓的負擔,可如今朕免去的口賦卻進了貪官污吏的口袋。」

  張讓趙忠等人立馬順著劉辯的話頭抨擊起了貪官污吏。

  郭勝主動請纓去調查這些鄉吏。

  劉辯則搖了搖頭:「這豈不是大材小用?憑蓋卿去年在河東的施政,足以證明太守國相若是有心,可以將朝廷的德政推行下去,讓百姓受益。」

  「朕要伱們查的,不是鄉吏,而是郡縣長吏。」

  聽到此話,哪怕是一直在暗中同劉辯做配合的郭勝一時也激動起來。

  對付在官僚體系中沒有什麼話語權的豪強不難,因為只要占據大義,替他們說話的人極少。

  可一旦針對起了郡縣長吏,那就不同了。即便是最低的縣長,那也大都是從三署郎官一步步走上去的,而三署郎官成員最大的來源便是每年的舉孝廉,這些可都是士大夫們的代表。

  士大夫的關係錯綜複雜,對付這些人,宦官毫無疑問又快又狠。

  免除口賦可以說是劉辯對於郡縣長吏的考驗,能真正讓百姓知曉詔令內容的,至少意味著其有能力遏制地方勢力,推動朝廷的詔令。而做不到的,哪涼快哪呆著去!

  當然,劉辯也會將蓋勛做的事通過公文發給各郡縣長吏。

  然後,勿謂言之不預也。

  劉辯繼續說:「此事雖不急於一時,卻可開始準備了。該如何培養屬下,關雲長所做之事近在眼前,卿等先回去做個章程,之後再議。」

  四人顫顫巍巍地進來,鬥志昂揚地離開。

  今天一更哈,理一理之後思路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