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關鍵要能拍續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0章 關鍵要能拍續集

  在等待龍標的日子裡,《木蘭》的宣發工作已經悄然啟動。

  前期預熱,本來就不必等到檔期最終確定,院線方的談判,網絡上的吹風,都可以提早動手。

  說是製作以外其他都不摻和,但是陳一鳴還是拗不過牛賈二人的「哀求」,提前掏了幾個點子出來。

  比如票務方面,《木蘭》與兩家訂票網站達成合作,又搞出來一個微創新。

  說起來也不複雜,就是變換一下思路,把「預訂」轉化為「想看」。

  在此之前,預訂功能上線,需要影片宣發方向訂票網站申請,簽訂協議開通專頁,並接入後台資料庫。

  接下來,待電影檔期確定,院線方開出場次,才好對接線上和線下實現統一出票。

  直接購票是如此,提前預訂同樣如此。

  「拉影學院」和「淘票網」兩家購票網站,其實都是拔苗助長的產物。

  出於給《1951》保駕護航的考量,陳一鳴藉助魔影的力量,同時「挾《建國》而令帝影」,拉上了韓三爺的影響力,這才得以撬動網際網路、電影兩大板塊。

  微博和企鵝兩大網際網路巨頭一南一北雙雙入局,在很短的時間裡併購整合兩家購票網站,並在帝影和魔影的支持下打通院線和影院,讓大規模的網絡購票成為可能。

  然而兩家網站擴張速度越快,內部蓄積的問題就越多,這是客觀規律,誰也無法避免。

  內卷的魔盒被陳一鳴打開,後續的狂飆突進就身不由己了。

  《1951》的10億票房灼燒著產業鏈上所有人的靈魂,裹挾著相關方義無反顧地往前沖,更別說網際網路企業本就信奉一家獨大通吃上下。

  於是過去兩年時間裡,訂票網站這個賽道廝殺慘烈,「拉影學院」和「淘票網」瘋狂併購擴張,至今已經形成雙頭格局,合計拿下五成五的市占率。

  當然,野蠻增長之下,內部問題叢生,技術上的管理上的都有,反正就是一團亂。

  這些跟陳一鳴無關,他只負責出主意,讓《木蘭》像之前的《1951》一樣,在營銷方面先聲奪人。

  其實「想看」這個點子並不出奇,業內也不是只有陳一鳴是聰明人。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很多時候,旁觀者的指點江山,道理上都對,可是當局者偏偏就是不聽勸。

  後者不傻也不笨,只是箇中理由,不足為外人道耳。

  拿「想看」功能的實現來說,看似簡單,實則麻煩,因為執行起來需要改動底層架構,從而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

  一則,跑馬圈地階段,貿然動搖根本,會大幅度拖累擴張速度。

  二則,這個功能的上線,對於訂票網站來說只有品牌價值卻無關收益,內部阻力會很大。

  三則,市場雙頭格局導致博弈困境,誰先動作誰吃虧。

  因此,不是旁人想不到,而是他們不具備鉑爵的先天條件。

  一方面,鉑爵是始作俑者,有魔影的背書,有初創期的關係紅利,溝通和執行成本更低。

  另一方面,陳一鳴和《木蘭》的分量夠重,重到足以逆轉博弈規則,變成誰不合作誰吃虧。

  於是,因勢利導之下,陳一鳴又當了一回行業引領者,儘管他根本就沒有出面,只是在內部會議上出了個點子。

  「想看」在極短的時間內上線,老賈大把GG費砸下去,承包了兩家訂票網站最好的GG位。

  每一個打開網站訂購電影票的觀眾,都會被陳一鳴的名字所吸引,「順路」拐到《木蘭》的專頁上瞄一眼,然後惠而不費地點擊一下紅心。

  這等於每一部正在上映和進入預售的電影,都要被《木蘭》薅上一把羊毛。

  於是同樣在極短的時間內,《木蘭》的「想看」人數爆炸式增長,GG打出去三天不到,兩站合計突破百萬。

  這個勢頭太嚇人了,等於輕輕鬆鬆五千萬票房已經落袋,要知道訂票網站的「想看」直接關聯「訂購」,此時電影檔期都還沒確定呢。

  有趣的是,蠶豆立馬把這個功能複製了過去,給每部開通頁面的未上映電影都免費加上了「想看」按鈕。

  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蠶豆被片方集體投訴了。

  抄的快,涼的更快。

  你蠶豆又不賣票,就敢當百曉生給片方整兵器譜?

  憑你也配?

  陳一鳴聽說之後不由得啼笑皆非,心說果然是草莽時期英雄輩出,真是敢想敢幹啊。

  其實片方的應激反應抵抗不了行業大勢,只能說蠶豆比較倒霉,因為動作太快被集火打了個出頭鳥。

  由於時不時就會被鉑爵那邊拉去開會,陳一鳴這次沒辦法閉關,「唐探」的劇本進度相當緩慢。

  「魔改」的標的,遲遲定不下來。

  把故事背景改到海外唐人街,並不等於百無禁忌了,老問題依舊存在,新問題層出不窮,終歸需要一個一個解決。

  特別是陳一鳴不願意引入喜劇元素走捷徑,這種自捆手腳的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魔改的難度。

  這就涉及到偵探題材的底層架構。

  偵探片的結構,簡單概括就是破解懸案鎖定真兇。

  開頭案發,結尾緝兇,過程則是主角帶領觀眾一起尋找線索。

  貫穿電影的人物關係,有偵探,有受害者,有嫌疑人,有第三方證人,還有不可或缺的警察。

  偵探片的花樣,就在上述五種角色的變化上。

  然而這些只是表象,看電影不同於看小說,因為電影院裡是不能即時回溯的。

  大部分觀眾都不是推理愛好者,做不到對每條線索每個暗示明察秋毫,按照偵探小說的路子拍電影,是不行的。

  這也是為什麼本格探案在電影領域逐漸式微,而越來越活躍於電視屏幕上的原因。

  在視效大片的衝擊下,「真相大白」的爽感已經不夠提神醒腦了,不足以把觀眾拉進電影院。

  早期偵探片還可以改編偵探小說,走本格探案的路線,當代的偵探片則大多採用原創故事,引入動作、正治、超自然等更加刺激感官的元素。

  華國因為偵探文學土壤的缺失,觀眾更加不好伺候。

  陳一鳴記憶里的很多經典之作,因為上述原因很難即插即用。

  比如前世2017年上映的口碑佳作《看不見的客人》,豆瓣評分8.8,不聲不響拿下1.6億票房,是西班牙電影在華國的最好成績。

  故事本身不涉黑不涉正,只是一樁為了掩蓋交通肇事而發生的連環謀殺案,純靠反轉不斷吸引眼球,不放在唐人街直接換成國內背景也毫無違和。

  然而陳一鳴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了。

  因為燒腦電影的偶然性太高了,換個檔期很可能就是另一個結局,何況1.6億本身也算不上亮眼。

  2017年的1.6億,由於市場和價格的雙重膨脹,已經是年度七十名開外了。

  按照25%到30%的盈虧線計算,可分配票房收入不會超過5000萬,批片引進的方式還能小有賺頭,自己拍的話很可能白忙活一場。

  畢竟提早了好幾年,市場容量還沒提上去,直接「拷貝」很大概率過億都難。

  陳一鳴又想過魔改同年上映的小日子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改編電影,總票房3.7億。

  本時空自然是沒有東野大神的,可以放心地把這個故事「原創」出來。

  源於情感糾葛的故事主線,同樣不存在妨礙過審的敏感元素,除了只能事後洗地的無能警察。

  倒是正好方便把電影背景搬到11區了。

  原片結尾真兇自首了,也符合惡有惡報的正治正確。

  只不過沒了原著小說的IP加成,最終票房差不多要直接打對摺,也就是跟《看不見的客人》一個水平。

  盈利風險同樣很大。

  更關鍵的點在於,這部電影的內核其實是愛與奉獻,小日子風格太濃厚了,人物動機很難說服華國觀眾。

  同年還有兩部華國原創犯罪電影,票房都是兩億多,作為中等投資這個成績也算是中規中矩。

  分別是《心理罪》和《記憶大師》。

  前一個講犯罪心理側寫,帥哥學者與強悍警察聯手抓捕吸血狂魔的故事,再深入一步就要上演暮光之城了。

  後一個則帶了點軟科幻元素,記憶移植技術下的一個陰差陽錯的故事,控訴了家暴行徑。

  兩部電影的評分和口碑都不低,一個側重動作,一個側重科幻,跨界玩兒有模有樣。

  陳一鳴並不抗拒「借鑑」國產片,反正都已經平行時空了,沒必要立牌坊。

  他只是覺得這兩部電影不夠類型化,很難延伸。

  關鍵要能拍續集!

  沒錯,跟單片的票房成敗相比,陳一鳴更看重故事框架的可擴展性,也就是IP化的潛力。

  前世的《前任》系列就是一個正向案例,前兩部保本,第三部爆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陳一鳴認為,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就該這樣搞。

  前期以可控成本培養團隊和觀眾,小賺當贏。

  天時一到,熟透了的果子自然掉到懷裡來。

  所以他才會無比青睞「唐人街」的故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