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再改 投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7章 再改 投入

  祥瑞玩兒了幾分鐘就依依不捨地把方腦殼放下,跑去確認攝影車的調試進度,這部分之前就是由她全程跟進的。💘☜ 6➈รђᑌ𝔁.ᑕⓞ𝐦 🐨🐤

  另外一位副導演張維寧,則在板房搭建的化妝間裡,抓緊時間給正在上妝的工兵戰士們講戲。

  伏瑞香和張維寧分工上各管一攤,前者主盯攝燈錄兼管設備,後者主盯群演兼管服化道。

  陳一鳴坐在導演椅上閉目養神,李明亮看到之後招呼同學一起退出了監棚。

  拍到第二部電影,陳一鳴終於不用事事親力親為了,現在他可以安心坐等開拍前的準備工作結束,然後坐在監視器後面,手持對講機指點江山。

  也就是不知情網友大力群嘲的那種「拴狗導」。

  他的位置大概在臨造土路的南側樹林裡,距離樹林邊緣不遠的一個凹坑,是工兵兄弟提前挖掘平整出來的。

  木製框架提前做過加固,學生們把帶過來的苫布像掛蚊帳一樣披上去,就是一個現成的監棚。

  拍外景的時候,監棚、支持設備、排線等都是前期置景時必須考慮進去的因素,一個劇組有沒有默契,導演和製片有沒有經驗,從第一天外景的拍攝狀態就能看出個七七八八。

  像《1951》的這場外景戲,監棚、供電設施等都是全地下的,不會破壞外景的完整性,纜線也提前挖渠埋管走地下,而不是直接暴露在地表。

  不穿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證安全。

  上午10點,祥瑞進棚通知陳一鳴,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他老人家可以出去做最後一次檢查了。

  這個環節副導就不能代勞了,必須陳一鳴自己來,否則可就真是「拴狗導」了。

  陳一鳴貓腰走出監棚,順著台階出了凹坑,一轉頭就能看到停在路邊極為顯眼的攝影車。

  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台加長加寬的消防車,事實上也的確是用重型消防車改的。

  拍《魔都假日》的時候,最後一場戲需要一個非常高的機位,祥瑞「靈機一動」把攝影雲台搬上灑水車,解決了拍攝的難題。

  到籌備《1951》的時候,按照陳一鳴最初設想的分鏡,機位的位移範圍更大,對穩定性的要求更高。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魔都假日》的經驗延伸一下,乾脆用消防車改造一個攝影平台。

  陳一鳴出創意,魔影廠的改車師傅設計改造,伏瑞香跟進改裝和調試,最後的成果,就是現場這台多功能攝影車。

  改造的第一步,是把消防車的水罐拆掉,原位置安裝可升降雲台,並重新調整配重。

  這一步對於有經驗的改車師傅並不難,魔影廠的技術大佬甚至把雲台的控制功能集成到了車載系統上,陳一鳴試驗過之後大開眼界,這不就是成龍的那台「快餐車」嗎?

  接下來第二步,是訂製更加堅韌的伸縮杆,滿足高機位的需求。

  F35攝影機重量可不輕,連同多功能掛架足有幾十公斤重,攝影車要把這一大坨舉到十幾二十米的高空,還要足夠穩定避免晃動。

  消防車原配的長梯肯定不行,只能拆掉換成特別訂製的合金杆,一節套一節地伸向半空。

  陳一鳴第一次見到合金杆伸到最高的狀態時,也免不了大受震撼。

  高高的合金杆傾斜著刺破長空,最靠下的一節比他的腰還要粗,如一戰時日耳曼人製造的「巴黎大炮」一般威武霸氣。

  和「巴黎大炮」一樣,炮筒子太長太重,全伸出去的時候底盤需要額外增加配重,此時攝影車的車斗部分已經降下全部內側車輪,相當於十輪大卡的載重。

  底盤和平台改造完畢之後,就輪到攝影機本身的改裝。

  主要工作就是給F35重新做一個外骨骼,外形類似地球儀。

  最外層是一個圓形框體,作為中介連接合金杆和攝影機。

  框體下半部分安裝有一個電控底座,遠程遙控攝影機左右搖頭和上下俯仰,滿足運鏡的要求。

  電控底座的X軸和Y軸標有刻度,最小移動單位是6/360,距離相當於手錶錶盤上的1分鐘的角度。

  唯一欠缺的是調節移速的功能,穩定性的問題實在是難以解決,陳一鳴索性不要了,拍攝的時候用抽幀的法子替代。


  陳一鳴走到攝影車旁邊的時候,那裡已經圍了一大圈人。

  少部分擠不進去的,在仰著脖子看天上的攝影機。

  大部分脖子仰到酸的人,則在探頭探腦地圍觀桑平操作遙控器。

  陳一鳴擠進人群,中間是桑平和保羅兩個人一坐一站,兩側是他倆各自的助手,身後還站著阿萊的跟機員和副導演伏瑞香。

  祥瑞做翻譯,兩個攝影師正在討論實拍的運鏡步驟。

  桑平身前的邊桌上擺著一個超大的鍵盤,脖子上掛著一個大大的耳機,一派新潮樂隊老炮的架勢。

  鍵盤做得大也是為了操作方便,因為上面集成了三部分功能。

  第一個是攝影平台的相關功能,包括雲台的升降與移動,合金杆的伸縮,主要用於調節攝影機的高度。

  第二個是控制攝影機底座的移動,包括水平和俯仰兩個方向,決定攝影機的取景範圍。

  第三個是攝影機本身的功能,實際掌控拍攝。

  純黑色的鍵盤採用全金屬材質,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旋鈕和按鍵,透著一股工業朋克的科幻感。

  這東西看著不起眼,其實做出來並不容易。

  光要求阿萊開放攝影機控制模塊就不簡單,這事情單論性質,與改進研發分體式攝影機截然不同。

  後者只是產品外觀和功能的局部改進,拿出來的東西還是封裝之後的產品,不涉及底層技術和邏輯。

  前者需要阿萊開放控制系統的接口,允許第三方設備直接調用,屬於是在侵權的邊緣瘋狂試探。

  馬雲騰的母上大人出馬大力遊說,加上《魔都假日》和《1951》對阿萊數字攝影機的開拓性意義,終於成功說服阿萊管理層破例同意。

  劇組可以在阿萊跟機員的現場監督之下,改裝和使用攝影機控制鍵盤。

  其實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利益驅動,因為這個傻大黑粗的玩意兒,陳一鳴預先做了專利申報。

  阿萊不同意無所謂,他大可以等專利審核通過之後去找那幫小日子公司。

  要知道現在數字攝影機市場還是藍海一片,有志於此的公司一大把,阿萊還做不到10年後的一家獨大。

  只不過陳一鳴並不指著這東西賺錢,偶爾搞發明完全是為了拍電影方便,因此第一選擇還是合作過的阿萊。

  事實證明,在利益面前,號稱鐵腦殼的日耳曼佬也是懂得變通的。

  桑平正在向保羅解釋他的想法,「一邊降高一邊縮杆,相當於水平和高低兩個方向同時移動,攝影機的晃動幅度還是有些大,這是我們之前驗證過的。

  所以我還是堅持不縮杆,調焦距,把主要工作交給攝影機本身的機能。」

  聽完祥瑞的翻譯,保羅嘰里咕嚕地說了一長串話,打頭就是連著三個「不不不」,隨後才是祥瑞的翻譯。

  「這樣拍節奏太慢太平,我們需要更不平庸的選項。」

  陳一鳴咳嗽了兩聲,中間幾個人這時才注意到陳一鳴的存在,紛紛和他打招呼。

  桑老爺子的心思全在拍攝上,不經客套直接開口求支持,「小陳,我認為開場第一個鏡頭還是要節奏舒緩,給觀眾融入電影氛圍留出餘地,所以…」

  保羅剛聽完祥瑞譯出第一句,就開口打斷,「NO,這裡如果採用平滑運鏡,會消減後續的緊張感,開頭跳出節奏,更利於調動觀眾。」

  陳一鳴略顯「羞愧」地迴避了桑平和保羅爭取支持的目光,自顧自地說道,「你們的意見都有道理,我各同意一半,所以咱們再改一下分鏡吧。」

  桑平和保羅聽了無不面色大變,馬上就要開拍了,你小子還來?

  兩人的「變態」是有前情的,因為開場戲的分鏡,過去一個多月里都不知道改了多少稿,攝影組的一眾人等被陳一鳴折騰得欲仙欲死。

  最早的一稿完全脫胎於原版《1917》,從秦哥找到木頭開始,全程戰壕戲。

  這種編排都不能說是舒緩了,簡直就是波平如鏡。

  走訪過老兵之後,陳一鳴希望對我軍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多一些側寫,因此在開場戲裡加了幾台破爛解放卡車做背景。

  也就是把戰士們搬運和吐槽的情景,穿插在兩個主演的行進過程中。

  算是在第一稿的基礎上,豐富了一下鏡頭內容。


  至於拍攝手法,則沒有多少變化。

  第三次改動源於沙教授,他給陳一鳴詳細講述了拉長補給線之後我軍後勤部門付出的巨大代價,指出了幾處群演台詞的錯誤。

  陳一鳴由此進一步拓寬思路,他想到了那部號稱《金剛川》原型、反映半島戰爭後勤線鬥爭的紀錄片《鋼鐵運輸線》。

  反覆推敲之後,他再次改動分鏡稿,把開場戲的時間節點往前推,從「主角匯合」變為「搶救物資」,這就是現在這一版開場戲的雛形。

  說句題外話,老沙如今在劇組裡已經是「瘟神」一樣的存在,各部門無不「談沙色變」。

  在陳一鳴的鼎力支持下,沙老爺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有了極大的「挑刺」幹勁兒,主觀能動性爆棚。

  將近七十歲的老人家,先是天天泡在外景地上,指揮著工兵一土一木地「復原」戰場。

  他的微操水平簡直賽過常委員長,都是諸如「這個機槍巢向左移動一點五米」或是「那個防炮洞的拐角再彎二十五度」之類的操作。

  一度弄得戰士們遠遠見他過來就忍不住想尿遁,怕之懼之甚過自家團長。

  外景地弄差不多了,他又把精力無縫轉移到劇組的幕後部門。

  攝燈錄他老人家看不懂,於是看得懂的服化道成了重災區,全都在老沙的淫威下瑟瑟發抖。

  這會兒他老人家正和兼管這三個部門的副導張維寧吵架呢,那調門兒是一個更比一個高,攝影車這裡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老張是業內知名的群演大管家,天天在大群戲裡泡著,練就了一副大嗓門,不用喇叭都能鎮住最調皮的群演。

  能和老張比音量,可想而知老沙有多麼投入。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