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趕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萬萬沒想到,看似慈眉善目的和善老婦人,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是趕客。

  日薄西山,城門將關,沒船回惠州,留在增城,又沒有別的親戚好借宿,鄭氏傻眼了!

  來之前,她跟竇業鴻誇下海口,什麼菜都不用買,她會搜刮一堆好東西帶回去,讓全家人端午吃頓好的。可現在,不光沒撈著什麼好東西,連住都不讓她們住。

  與其為了爭口氣,掏錢住客棧,打腫臉充胖子,最後苦的還是自己,還不如求求情。反正上回她們三個就已經住過了,再住一次有什麼難的?

  鄭氏把心一橫,笑容拘謹,「老夫人說的是,我家老爺也勸了我好幾回,叫我甭來攪擾。我這不是想著馬上過端午節,竇耘長這麼大,還沒吃過家裡包的粽子。以前是不曉得竇耘在哪,現在曉得他在增城,坐船來去也方便,帶幾個粽子給他嘗嘗,叫他曉得家裡人還惦記著他。昨兒個趁著天晴,我找人借了兩升糯米,淘洗好了,去草叢裡剪粽葉把手給剪了一個豁大的口子,喏,正在巴掌心裡,當時我疼得眼淚都快出來了。」

  鄭氏將左手掌心舉起給湯家人看,得到了一圈關心,再講:「我的手割了不要緊,家裡個個不中用,包不來粽子,我只能忍痛包粽子。有時候粽葉劃到手,又會弄出一點血,也不知粽子裡會不會有血。不用你們講,我也曉得自己半點眼力勁,明知道你們家裡人多,硬是要來,弄得你們上不得下不得,我著實該死。眼下,城門應該還沒關,我帶兩個丫頭趕去渡口,坐船回家去。」

  眾人心裡明白,她這是故意裝慈母,並不是真要走。倘若她真打算回去,粽子一帶到,就該趕緊走去坐船,哪等到現在都快天黑了才說要走?

  湯子義和朱氏想開口,被傅氏瞪了一眼,便憋了回去。

  傅氏沉默多時,終是開口:「竇夫人,雖說竇耘不是湯家人,但大傢伙兒完全把他當自家人看。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過年的好酒好菜,我兒女們有得吃,他就有得吃。對他來說,我們家裡做的飯菜才是家常味道。況且,早在昨天我們已包了一大桶粽子,今早竇耘去上學之前,吃了兩個。」

  這話暗含好幾層意思:一則竇耘姓竇,但竇家人只生沒養,大錯在先,比不得湯家人養他,完全視如己出,又陪伴了十年;二則,湯家不算大富大貴之家,但逢年過節的吃食一樣不少,像粽子,竇耘一頓能吃兩個,鄭氏特意送來四個粽子,只夠他吃兩頓,端午節一天還沒過完就吃光了,未免太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竇耘長在湯家,鄭氏作為竇家主母想怎樣興風作浪,湯家老夫人和正房夫人絕不同意!

  鄭氏聽出弦外之音,臉上笑容快掛不住,乾笑道:「得虧竇耘遇到像您們這樣心善的人家,是他的造化。要是養在我們家,只怕早就餓得皮包骨。」

  已經講了趕客的話,還賴著不走,非要哭窮!高氏頗為厭煩,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直接張嘴吩咐:「子賢,子義,家裡的米缸沒米了,柴也燒完了,你們幾個湊點錢去買米……」

  前天才去糧行買了粳米和糯米,怎麼可能一下子就吃完了?分明是想表明自家也不富裕,養不起這三尊大佛!

  湯子義霎時明白了高氏的良苦用心,「祖母,大哥整日讀書,哪掙到什麼錢?我身上的那點錢全給娘拿去買糯米包粽子了,現在是一文錢也掏不出來。算了,甭去買米,咱們餓一晚算了。」

  張升不知是計,咋舌道:「子賢,我竟不知你們家計難到這個地步。最近糧行米價飛漲,你們買米不划算,不如去我家舀幾升米來,先煮熟了填飽肚子再說。」

  「哎呀,我竟不曉得你們吃的米全是買來的。買米委實不划算,不如等明年春播的時候,我叫我家老爺來幫你們耕田、插秧,到時候吃自家種的新米。」

  「竇夫人,你這一番好意,還是免了。我們一大家子人都是懶的,既沒有好田,也不會插秧、割禾、舂米。倒不如買點米,頓頓少吃點便是。況且,咱們認識沒多久,不必常常往來,還是少見為妙。」

  高氏講完,以頭昏腦脹又腹痛為由,安排湯家人或去請大夫,或去給她捏肩捶背,或去收晾乾的衣裳。頃刻間,湯家人全走了,只剩下竇家母女三人與張升。

  鄭氏還以為哭窮總能博得湯家人同情好留她住一晚,不曾想老太太婉言叫她以後甭來了,吃住都沒撈到,還賠進去四個粽子!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子賢,子義,你們去請大夫也等等我呀!」張升想追出去。

  鄭氏早看出張升是個熱心人,如抓住救命稻草般拽住了他的衣袖,「張公子,您剛才也聽到了,她們沒吃的,也不夠住,要我母女三個回惠州去。你看天都黑了,城門也關了,哪能讓我們出城去坐船?求您行行好,給我們三個一口吃的,哪怕住茅房也行。」

  張升常常來湯家玩,心知湯家人都是心善的,但今兒個趕竇家母女們走,委實做的不厚道。「竇夫人,您別這樣說,折煞我了。您若是不嫌我家小,吃的是粗茶淡飯,那您們請跟我走。」

  鄭氏看張升穿著打扮一般,臉上偏胖有點憨,以為他家住的是茅草屋。哪知到了一看,竟是個兩進的宅子,毗鄰鬧市,比湯家人住的還好。再加上張升他娘熱情好客,原已做好了三菜一湯,怕人多不夠吃,又整出四個菜來,擺滿了一桌。不光讓她們母女們全上桌吃飯,還每人一碗雞湯喝,說話客氣又中聽。

  鄭氏吃飽喝足,借著跟張升他娘同在灶屋洗碗的功夫,打聽出張升比大女兒竇玉英小半歲,沒有別的兄弟姐妹,跟開辦張家族學的張員外在五服內,逢年過節能討到不少好處,她便在心裡打起了如意算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