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香饃饃
第199章 香饃饃
鄴城,州府。
富麗堂華的州府內,袁紹坐於軟榻之上,望著堂內文武,授須怡然。經他多時謀劃,終於坐上冀州牧的位置。
今冀州牧已有,魏郡被他所據,眼下便是要依照沮授所言,將公孫瓚、張虞兩人趕出冀州了,解決盤踞在太行山的張燕,將冀州諸郡收入囊中;之後解決幽州劉虞、并州張虞,東據青州,以四州之兵馬以臨中原。
待袁紹思慮未來的戰略規劃時,身材清瘦的田豐起身說道:「明公,據諸郡長吏來報,今公孫瓚屯兵安平郡,委任所據郡縣長吏;而張虞以常山郡為基,掠趙國百姓。」
「今以豐之見,需先速安巨鹿、甘陵、趙三郡國。若被張虞、公孫所據,則明公之形勢危矣!」
袁紹授須微吟,說道:「今我初任牧伯,無意更替郡守。甘陵、巨鹿二郡國長更勞沮、田二君代我書信安撫,言我不改舊制,安心守土便可。」
「諾!」
「至於趙國~」
袁紹遲疑了下,看向荀諶,說道:「友若與張虞多有往來,今可拜見張虞,
好生言語,以觀其言語深意。」
「諾!」
袁紹雖無直言,但荀諶心中瞭然。今袁紹讓他再次出使張虞,無非是看張虞是否信守諾言,以河內郡換所下的冀州城邑。
「公孫瓚呢?」沮授眉問道。
袁紹沉吟良久,說道:「公孫瓚帳下多騎,我軍初據冀州,不宜與之交手。
我今書信與他,看能否勸其退兵。若公孫瓚執意不退,休怪紹出兵了!」
見袁紹布置妥當,沮授微微頷首,對袁紹的政治手段甚是滿意。相比張虞與巨鹿、甘陵二郡守而言,公孫瓚為冀州之大敵。今如能先解決公孫瓚,冀州諸郡事輕易可平。
且不言袁紹安撫河北州吏,整頓冀州兵馬,而當公孫瓚收到袁紹讓他罷兵而歸的書信,自是忿忿不平。
安平,郡治樂成。
郡府內,公孫瓚手裡揚著袁紹所寫書信,謂堂下左右文武,冷笑道:「袁紹邀我同取冀州,我辛辛苦苦率兵進至安平,而他卻使詐奪了韓馥的州牧位。今又來信勸我退兵,當真欺我太甚!」
見公孫瓚欲趁袁紹立足不穩而率兵進攻,關靖當即起身,拱手說道:「稟將軍,袁紹率討逆之兵,兼冀州之卒,其兵馬不容小。以靖之見,今欲討伐袁紹,不如聯絡荊州袁術,並召幽州步騎南下。」
「荊州袁術?」
「然也!」
關靖說道:「袁術與袁紹雖為同族,但相互仇視。袁術委孫堅為豫州刺史,
而袁紹拜周昂為豫州刺史,招攬穎川川日部,突襲魯陽,與孫堅互相征伐。故將軍可遣騎卒南下,交好荊州袁術,以同伐袁紹及其黨羽。」
「卿之言論,深得我意!」
公孫瓚環視堂內眾人,目光停在公孫越身上,說道:「越弟,你可願率千騎南下南陽,為兄拜謁袁公路,以助我征伐袁紹?」
公孫越二旬有餘,自是膽氣出眾,拱手說道:「有何不願,弟當助兄長奪下冀州。」
「好,有膽氣!」公孫瓚欣賞而贊道。
「將軍,今欲討伐袁紹,不如派人交好張虞。待日後用兵時,以邀其從并州出兵,為將軍牽制袁紹兵馬。」嚴綱說道。
「可!」
公孫瓚環視堂內眾人,欲選合適之人出使張虞。然環視許久,竟不知選何人為他出使張虞。
「嗯~」
公孫瓚似乎想起什麼,看向坐於末尾的劉備,問道:「玄德,我聞你與張虞有舊,不知真假如何?」
見公孫瓚點名自己,劉備起身作答,說道:「稟將軍,昔於西園軍中,備有幸與張虞結識。雖有數面之緣,一席之暢談,但稱不上與其相熟。」
「有數面之緣便可!」
公孫瓚倒不在乎,笑道:「我與他同為邊將,並為劉幽州帳下效力,今當協力互助,勞玄德為我拜會張濟安。」
「諾!」劉備懷著複雜心情,作揖應道。
劉備從陽任職,再至公孫瓚帳下效力,其中間仕途多有起伏。
漢靈帝駕崩,何進掌握大權,讓母丘毅帶人出京募兵,劉備隨行之。中途因擊賊有功,劉備出任下密縣丞。
不久因董卓入京,群雄起兵之故,劉備受曹操相招,舍官而走,率兵討董。
然劉備見劉岱無心討賊,而曹操又兵敗滎陽,便知關東聯軍討董無望,遂率兵馬離開聯軍。
劉備途中遇見前往平原國上任的陳紀,受陳紀徵辟所邀,護送其至平原上任,並被表為高唐縣丞,及遷至高唐令。
公孫瓚征討冀州前夕,青州黃巾兵至平原,敵我兵力差距太大,陳紀棄平原逃往徐州,而劉備所在的高唐縣也被黃巾所破。兵敗之下,劉備得知公孫瓚南下冀州,遂帶殘部前往投效。
今張虞作為冀州的第三股力量,之所以能讓公孫瓚、袁紹二人派人爭先交際。並非張虞魅力大,而是因為張虞在冀州的力量微弱。
依三家分據冀州郡縣來看,張虞依靠張燕,才能跋涉太行,占據常山郡,而孫、袁二人在河北早已耕耘多時。
二人如能將對方趕出冀州,剩下一人兼併對方在冀州的領土後,張虞很難與其抗衡。故對二人而言,能拉攏張虞最好,即便拉攏不到張虞,也不能讓張虞幫助對方。
在韓馥讓位於袁紹之後,之前混亂的冀州竟詭異的陷入一時寧靜之中,而今下之寧靜無疑是暴風雨前的前夕。
不過對張虞而言,冀州目前的局勢暫與他無關,今他首要之事,便是遷民,
儘量不插手孫、袁二人爭霸冀州的軍事行動。
但遷民之事,並非一帆風順。
黃昏之時,張虞正俯案持筆,處理遷徙百姓之事。
趙雲在堂外購許久,遂趨步入堂,向張虞作揖行禮。
「君侯!」
張虞抬頭瞧了眼趙雲,本想讓趙雲等等自己。但見趙雲神情志忑,遂放下毛筆,語氣舒緩,問道:「子龍有何要事?」
「倒無要事!」
趙雲遲疑幾許,說道:「僅心中有一疑惑,不知君侯能否為雲解惑?」
「且坐!」
張虞揮手讓趙雲入座,笑道:「有何疑惑,但說無妨!」
將人才收為己用,不代表便能讓人才死心塌地為你效力,張虞作為君主多時,豈會不知如此淺顯道理,故張虞頗關注初入魔下文武的心理波動。
趙雲斟酌言語,問道:「君侯自入河北以來,便派魔下兵吏遷徙河北百姓,
不知君侯所為何意?」
張虞臉色不變,說道:「自董卓入京起,中原戰事頻發。今韓馥讓位於袁紹,而公孫瓚屯兵安平。二人皆有心全據冀州,故冀州遲早生變。」
「并州有山河之險,昔因胡人掠邊之故,并州諸郡凋。故我遷民入晉,當有意庇護河北百姓,並移民充實諸郡,令胡人不敢窺視我漢家疆土。」
趙雲沉吟少許,問道:「君侯可是無保全常山之念,故將我常山交於張燕管轄,並遷常山郡外縣百姓入晉。」
「非也!」
張虞神情正色,說道:「張君出任太守,由劉幽州保舉,並由朝廷委任,非我一人之意。況張君雖為賊人出身,但其卻為常山郡人,君豈能有聞鄉人掠鄉民之事?」
「鄉人守鄉土,當會有保境安民之念!」
自家老鄉都能喪心病狂劫掠,除了劉秀魔下的兵馬能幹得出來外,一般人都干不太出來。
趙雲聞張虞所言,念及張虞以并州人守并州土,並善治并州百姓之所為,讓趙雲不由認同其言語。
張虞笑容和善,問道:「試問子龍之志?」
趙雲愣了半響,遂說道:「天下動盪難安,州郡污吏橫行,賊胡兵亂四起。
雲今下之志,當願州土安寧,天下肅清,胡人不敢犯境。」
別看趙雲生活在冀州,與邊疆相隔幽州。然實際上,因烏桓內遷至代郡之故,烏桓時常作惡常山,讓常山百姓苦不堪言。
「子龍之志,當是我之所願。」
張虞撐膝而起,正色說道:「虞出身邊塞,胡人侵邊,郡縣失守,百姓流離。故我所願,當恢復朔方,退胡人於陰山。及至天下,望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還天下朗朗乾坤!」
「君侯志向遠大!」
趙雲面露慚愧,說道:「雲不識君侯遷民深意,今言語衝突,望君侯恕之!
》
張虞輕拍趙雲肩膀,說道:我志向雖遠,但我一人難行。子龍為常山少有之俊傑,望能輔我,共襄大事!」
鄴城,州府。
富麗堂華的州府內,袁紹坐於軟榻之上,望著堂內文武,授須怡然。經他多時謀劃,終於坐上冀州牧的位置。
今冀州牧已有,魏郡被他所據,眼下便是要依照沮授所言,將公孫瓚、張虞兩人趕出冀州了,解決盤踞在太行山的張燕,將冀州諸郡收入囊中;之後解決幽州劉虞、并州張虞,東據青州,以四州之兵馬以臨中原。
待袁紹思慮未來的戰略規劃時,身材清瘦的田豐起身說道:「明公,據諸郡長吏來報,今公孫瓚屯兵安平郡,委任所據郡縣長吏;而張虞以常山郡為基,掠趙國百姓。」
「今以豐之見,需先速安巨鹿、甘陵、趙三郡國。若被張虞、公孫所據,則明公之形勢危矣!」
袁紹授須微吟,說道:「今我初任牧伯,無意更替郡守。甘陵、巨鹿二郡國長更勞沮、田二君代我書信安撫,言我不改舊制,安心守土便可。」
「諾!」
「至於趙國~」
袁紹遲疑了下,看向荀諶,說道:「友若與張虞多有往來,今可拜見張虞,
好生言語,以觀其言語深意。」
「諾!」
袁紹雖無直言,但荀諶心中瞭然。今袁紹讓他再次出使張虞,無非是看張虞是否信守諾言,以河內郡換所下的冀州城邑。
「公孫瓚呢?」沮授眉問道。
袁紹沉吟良久,說道:「公孫瓚帳下多騎,我軍初據冀州,不宜與之交手。
我今書信與他,看能否勸其退兵。若公孫瓚執意不退,休怪紹出兵了!」
見袁紹布置妥當,沮授微微頷首,對袁紹的政治手段甚是滿意。相比張虞與巨鹿、甘陵二郡守而言,公孫瓚為冀州之大敵。今如能先解決公孫瓚,冀州諸郡事輕易可平。
且不言袁紹安撫河北州吏,整頓冀州兵馬,而當公孫瓚收到袁紹讓他罷兵而歸的書信,自是忿忿不平。
安平,郡治樂成。
郡府內,公孫瓚手裡揚著袁紹所寫書信,謂堂下左右文武,冷笑道:「袁紹邀我同取冀州,我辛辛苦苦率兵進至安平,而他卻使詐奪了韓馥的州牧位。今又來信勸我退兵,當真欺我太甚!」
見公孫瓚欲趁袁紹立足不穩而率兵進攻,關靖當即起身,拱手說道:「稟將軍,袁紹率討逆之兵,兼冀州之卒,其兵馬不容小。以靖之見,今欲討伐袁紹,不如聯絡荊州袁術,並召幽州步騎南下。」
「荊州袁術?」
「然也!」
關靖說道:「袁術與袁紹雖為同族,但相互仇視。袁術委孫堅為豫州刺史,
而袁紹拜周昂為豫州刺史,招攬穎川川日部,突襲魯陽,與孫堅互相征伐。故將軍可遣騎卒南下,交好荊州袁術,以同伐袁紹及其黨羽。」
「卿之言論,深得我意!」
公孫瓚環視堂內眾人,目光停在公孫越身上,說道:「越弟,你可願率千騎南下南陽,為兄拜謁袁公路,以助我征伐袁紹?」
公孫越二旬有餘,自是膽氣出眾,拱手說道:「有何不願,弟當助兄長奪下冀州。」
「好,有膽氣!」公孫瓚欣賞而贊道。
「將軍,今欲討伐袁紹,不如派人交好張虞。待日後用兵時,以邀其從并州出兵,為將軍牽制袁紹兵馬。」嚴綱說道。
「可!」
公孫瓚環視堂內眾人,欲選合適之人出使張虞。然環視許久,竟不知選何人為他出使張虞。
「嗯~」
公孫瓚似乎想起什麼,看向坐於末尾的劉備,問道:「玄德,我聞你與張虞有舊,不知真假如何?」
見公孫瓚點名自己,劉備起身作答,說道:「稟將軍,昔於西園軍中,備有幸與張虞結識。雖有數面之緣,一席之暢談,但稱不上與其相熟。」
「有數面之緣便可!」
公孫瓚倒不在乎,笑道:「我與他同為邊將,並為劉幽州帳下效力,今當協力互助,勞玄德為我拜會張濟安。」
「諾!」劉備懷著複雜心情,作揖應道。
劉備從陽任職,再至公孫瓚帳下效力,其中間仕途多有起伏。
漢靈帝駕崩,何進掌握大權,讓母丘毅帶人出京募兵,劉備隨行之。中途因擊賊有功,劉備出任下密縣丞。
不久因董卓入京,群雄起兵之故,劉備受曹操相招,舍官而走,率兵討董。
然劉備見劉岱無心討賊,而曹操又兵敗滎陽,便知關東聯軍討董無望,遂率兵馬離開聯軍。
劉備途中遇見前往平原國上任的陳紀,受陳紀徵辟所邀,護送其至平原上任,並被表為高唐縣丞,及遷至高唐令。
公孫瓚征討冀州前夕,青州黃巾兵至平原,敵我兵力差距太大,陳紀棄平原逃往徐州,而劉備所在的高唐縣也被黃巾所破。兵敗之下,劉備得知公孫瓚南下冀州,遂帶殘部前往投效。
今張虞作為冀州的第三股力量,之所以能讓公孫瓚、袁紹二人派人爭先交際。並非張虞魅力大,而是因為張虞在冀州的力量微弱。
依三家分據冀州郡縣來看,張虞依靠張燕,才能跋涉太行,占據常山郡,而孫、袁二人在河北早已耕耘多時。
二人如能將對方趕出冀州,剩下一人兼併對方在冀州的領土後,張虞很難與其抗衡。故對二人而言,能拉攏張虞最好,即便拉攏不到張虞,也不能讓張虞幫助對方。
在韓馥讓位於袁紹之後,之前混亂的冀州竟詭異的陷入一時寧靜之中,而今下之寧靜無疑是暴風雨前的前夕。
不過對張虞而言,冀州目前的局勢暫與他無關,今他首要之事,便是遷民,
儘量不插手孫、袁二人爭霸冀州的軍事行動。
但遷民之事,並非一帆風順。
黃昏之時,張虞正俯案持筆,處理遷徙百姓之事。
趙雲在堂外購許久,遂趨步入堂,向張虞作揖行禮。
「君侯!」
張虞抬頭瞧了眼趙雲,本想讓趙雲等等自己。但見趙雲神情志忑,遂放下毛筆,語氣舒緩,問道:「子龍有何要事?」
「倒無要事!」
趙雲遲疑幾許,說道:「僅心中有一疑惑,不知君侯能否為雲解惑?」
「且坐!」
張虞揮手讓趙雲入座,笑道:「有何疑惑,但說無妨!」
將人才收為己用,不代表便能讓人才死心塌地為你效力,張虞作為君主多時,豈會不知如此淺顯道理,故張虞頗關注初入魔下文武的心理波動。
趙雲斟酌言語,問道:「君侯自入河北以來,便派魔下兵吏遷徙河北百姓,
不知君侯所為何意?」
張虞臉色不變,說道:「自董卓入京起,中原戰事頻發。今韓馥讓位於袁紹,而公孫瓚屯兵安平。二人皆有心全據冀州,故冀州遲早生變。」
「并州有山河之險,昔因胡人掠邊之故,并州諸郡凋。故我遷民入晉,當有意庇護河北百姓,並移民充實諸郡,令胡人不敢窺視我漢家疆土。」
趙雲沉吟少許,問道:「君侯可是無保全常山之念,故將我常山交於張燕管轄,並遷常山郡外縣百姓入晉。」
「非也!」
張虞神情正色,說道:「張君出任太守,由劉幽州保舉,並由朝廷委任,非我一人之意。況張君雖為賊人出身,但其卻為常山郡人,君豈能有聞鄉人掠鄉民之事?」
「鄉人守鄉土,當會有保境安民之念!」
自家老鄉都能喪心病狂劫掠,除了劉秀魔下的兵馬能幹得出來外,一般人都干不太出來。
趙雲聞張虞所言,念及張虞以并州人守并州土,並善治并州百姓之所為,讓趙雲不由認同其言語。
張虞笑容和善,問道:「試問子龍之志?」
趙雲愣了半響,遂說道:「天下動盪難安,州郡污吏橫行,賊胡兵亂四起。
雲今下之志,當願州土安寧,天下肅清,胡人不敢犯境。」
別看趙雲生活在冀州,與邊疆相隔幽州。然實際上,因烏桓內遷至代郡之故,烏桓時常作惡常山,讓常山百姓苦不堪言。
「子龍之志,當是我之所願。」
張虞撐膝而起,正色說道:「虞出身邊塞,胡人侵邊,郡縣失守,百姓流離。故我所願,當恢復朔方,退胡人於陰山。及至天下,望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還天下朗朗乾坤!」
「君侯志向遠大!」
趙雲面露慚愧,說道:「雲不識君侯遷民深意,今言語衝突,望君侯恕之!
》
張虞輕拍趙雲肩膀,說道:我志向雖遠,但我一人難行。子龍為常山少有之俊傑,望能輔我,共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