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人心壞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33章 人心壞了

  如何選拔士兵,岳銀瓶心裡並沒有個底。

  岳飛倒是對如何選兵有些心得,但卻無法達到李申之的要求。

  在李申之給岳銀瓶制定的標準中,選拔士兵的標準一定要能夠量化。

  所謂量化的意思,就是哪怕派一隻狗去當選兵的官吏,都能保證選拔後的結果一致。

  至於岳飛的那種選拔農民,選拔能吃苦的人,這些都全憑主將主觀臆斷,都是無法量化的標準。

  反倒是李申之對士兵的來源和成分並沒有過分強調。

  同樣是一波人,在常凱申手下是一條蟲,到了***手裡立馬變成一條龍。

  兵還是那幫兵,根子還是在於領兵的人。

  岳銀瓶沒有自己瞎想,而是把自己的小班底聚攏起來,集思廣益。

  這也是李申之教給她的辦法:從群眾中來。

  岳銀瓶開宗明義地說明了意思,眾人開始紛紛發言。

  背嵬軍的老陳自詡為岳家軍嫡系,第一個發言:「選精銳之士,首先要身體壯,不然連盔甲都穿不起來,還怎麼上陣殺敵殺敵。其次要腦子活。既然成了精銳,打的仗全是不好打得仗,要是腦子不活,戰場上局勢發生了變化不知道跟著變化,跟個死木頭一樣沒用。」

  老陳的建議,全都來自於他幾十年的實戰經驗,可謂是肺腑之言。

  岳銀瓶卻搖了搖頭,說道:「陳大哥,能說再具體些嗎?」

  老陳一愣,道:「具體?這如何具體?」

  岳銀瓶說道:「比如這身體壯,何為身體壯?這腦子活,又何為腦子活?」

  「這個嘛……」老陳有些犯愁,說道:「還真不太好具體。就說這身體吧,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力氣大,各有所長,打仗時分擔的任務也不同。」

  這下輪到岳銀瓶犯愁了,因為老陳說得有道理。

  選兵和教學生一樣,因材施教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同樣的,先充分了解了每個士兵的特點,再按照其特點分入最適合的位置,理論上可以發揮出軍隊最大的戰鬥力。

  就像大神的微操一樣,精彩絕倫。

  然而這樣的做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實施成本會變得特別高,最終反而導致得不償失。

  普通選手完不成那樣的微操,只能全部框住一頓平砍。

  忽然,岳銀瓶靈光一閃,說道:「陳大哥,咱們不妨換個思路選兵。」

  「咱們這次選兵,主要為了抵禦開封來的金兵,就可以根據作戰目的,再看看需要什麼樣的兵,然後再根據咱們的需求去選兵,這樣一來,豈不是變得簡單了?」

  啟發她靈感的,同樣是李申之特種作戰的觀念。

  特種兵並總是全能兵,無所不能的超級戰士。而是具備某些特殊技能,能夠完成特殊任務的士兵。

  若是用得好了,他們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老陳說道:「姑爺給咱們的任務,是在外圍襲擾金人,所以咱們得選一些騎術好,體力好的人。」

  張牧之接上話,說道:「這樣定標準的話,那就簡單了。騎術好不好,體力好不好,騎上馬溜一圈就知道了。」

  按照同樣的思路,選擇普通士兵的標準很快也定了下來。

  比如一柱香能跑幾里地,搬五十斤的重物能搬多少趟,能跳過多高的坎兒,能跨過多寬的溝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標準並不是很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身體素質罷了。

  先把符合條件的兵招募起來,其他的身體素質還能慢慢地練。

  不管這樣的條件合適不合適,至少先有了標準不是。至於標準不合適的地方,以後慢慢再調整便是。

  然而即便如此,在整合部隊的時候,還是鬧出了不少的笑話。

  比如有的士兵一膀子力氣特別大,搬弄回回炮的配重塊,一個頂五個。可就是身體不大協調,跑步跑步快,跳得也不高,連膝蓋那麼高的坑都跳不上去,跳遠就更不必說,還沒有走路邁的步子大。

  還有的人力氣不大,但是跑得飛快。在河流交錯的地方,連跑步帶游泳,速度比騎馬快多了,妥妥的鐵人三項達人。這樣的人在送信方面絕對效果一流,卻因為力量不足,不符合招兵的標準。


  至於那些擅長爬牆的,會修弓弩的,耳力超群的,能懂獸語的,各色能人異士,五花八門,讓人大開眼界,卻在選兵標準中又各有各的短板。

  於是乎,標準化的招兵流程只走了一炷香時間,便被岳銀瓶果斷叫停。

  制定標準是為了選拔人才,而當這些標準反倒將人才拒之門外的時候,一定是標準錯了,而不是人才有問題。

  她沒有急著去找李申之商量,而是重新與自己的幾個班底開了一個小型的研討會。

  開會這事兒,她也是跟李申之學來的。

  雖然李申之很討厭開會,但現在才發現,當遇到非標問題時,開會其實是最高效的解決方案。

  尤其是在事業草創階段,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是非標問題。

  會上,岳銀瓶依著李申之的思路去解決問題。

  先是琢磨了招募士兵的目的,然後搞清楚了李申之為什麼要搞標準化招兵,最後經過一番討論,形成了她自己的招兵方案。

  新的招兵方案,以岳家軍為根基,以李申之的方法為骨架而重新擬定。

  岳家軍共設十二軍,每軍擔任的職責不同,對士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而李申之的思想,是將選拔的條件標準化。

  於是乎,在岳銀瓶重新整理之下,搞了十四套選拔標準出來。

  新建立的選拔標準,不再用淘汰制,而是過關制。

  所謂淘汰制,指的是預先設定幾個標準,只要有一項達不到標準,便被淘汰。

  而過關制,是事先只預設一個標準,只要過關就錄用。

  若是某一項技能特別突出,同樣可以破格錄用。

  就怕跑步來說,只要三十分鐘能跑萬二十里地,哪怕這人沒胳膊沒耳朵,照樣錄用。

  這樣一來,很快便把應天府中的守軍重新進行了整編。

  整編不是目的,而是開始。

  整編之後,便開始了整訓。

  按照李申之的要求,每一個士兵都要做到多面手,一專多能。

  也就是說,一個弩手不僅要會用弩,還得會修弩,知道弩的製造原理以及各個零件的作用。

  這樣的好處往往在極端情況下會得到充分的體現。比如戰爭到了白熱化階段,弩手身邊沒有一台完整的弩,而他可以發揮想像力,用某些手邊可以用到的東西維修損壞的弩,進而可以繼續戰鬥。

  這個觀念在現代化軍隊中非常普遍,最常見的拆槍裝槍訓練,正是這個目的。

  再延伸下去,所有士兵都要會騎馬,要會操作回回炮,都提上了訓練日程。

  當然,這裡所謂的騎馬並不是要把所有士兵都訓練成騎兵,而是任何一個士兵,都能騎上馬小跑起來。這種訓練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但是在亂戰之中,興許就能成為戰場上的勝負手。

  整編整訓搞得如火如荼,應天府從上到下都充滿了幹勁兒。

  對於普通士兵來說,認真訓練就能吃到肉,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軍隊的事情交給了岳銀瓶,李申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工坊建設上。

  在以往的基礎之上,李申之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幾項小小升級。

  工業建設就是這樣,得一步步地來。

  就像工具機一樣,想要建造工具機,首先要用沙模鑄造出工具機的配件,造一個粗糙的工具機出來,然後再用這個粗糙的工具機加工出更加精密的零件,進而造出更加精密的工具機。

  在這個時代,所有先進的東西都是首創,根本沒有捷徑可走,只能一級一級地慢慢升。

  噸位一級一級地提高,精度一級一級地優化。

  想要找大號帶帶自己,卻發現自己就是全地圖最大的大號。

  仿佛暴風雨前的寧靜一般,一個月前的一場軍事衝突好像沒有發生過,應天府上下各司其職,幹著各自的事情,按部就班。

  這一幕幕景象,讓李申之充分地認識到了和平的重要性。

  只有和平,才能發展。

  而人類只有發展,才能不斷地進步。

  一個人修一座房子,可能花了三年時間,打家具花了三年時間,開墾菜園花了三年時間,前前後後用了十年時間,終於過上了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美好生活。


  一旦戰爭來臨,一把火就足以抹滅他十年的心血。

  事實上只要組織得當,人的建設能力非常地強悍。

  就拿應天府來說,只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能從一片荒涼呈現出欣欣向榮之象,甚至隱隱之中還有一絲現代化氣息。

  李申之努力地把應天府打造成他曾經熟悉的樣子,從基建到制度。

  除了修橋之外,李申之還把四輪馬車給搞了出來,開發出了公共運輸小成就。

  從秦漢時期開始,華夏帝國版圖內的官方交通,一直是以驛站的形式存在。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受制於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出行基本上需要自己想辦法,亦或是與商隊搭夥共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驛站系統足以滿足帝國傳遞消息的需求。

  然而應天府的局勢大為不同。

  且不說工商業化氣息濃郁之下產生的交通需求,光是各個縣衙與府衙之間的公文往來,就是普通州縣之間的十倍不止。

  如此頻繁的人員往來,對驛站制度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在驛站體系下,通行方式通常是一人一馬,驛站負責養馬換馬。

  然而頻繁的交通往來,使得驛站中的馬匹嚴重過度使用,往往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餵食,就被下一波人給騎走了。

  四輪馬車就不同了。

  只需要兩匹馬拉扯,就能承載二三十人之多,極大地提高了效率,節省了馬匹的使用。

  公共運輸的運營,也參照班車模式運行。

  以應天府為中心,每天向各個縣衙發送「公交車」,依據交通量發送一趟或兩趟不等。

  一開始是折返的模式,早上發車下午返程,後來經李申之改進成為了對發模式,即府衙往縣衙發車的同時,縣衙也向府衙發車。

  造四輪馬車並沒有什麼難度,並不是網傳的華夏人造不出四輪馬車。

  其實四輪馬車早就造了出來,只不過並沒有形成廣泛的客戶需求,沒有什麼市場,反倒逐漸被淘汰罷了。

  又是忙碌了一整天,李申之坐在府衙之中,開始閉目養神。

  這段時間他很喜歡閉目養神,腦子裡什麼事情都不想,就是靠在椅子上坐著,仿佛老僧入定一般。

  用腦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大腦時不時地會死機。

  李修緣看他疲憊的樣子,專門教了他一些打坐冥想的法子,還挺管用。

  只要坐下來,靜靜地冥想上一炷香時間,立馬就能恢復許多精力。

  張浚處理完了手頭的公務,看了看李申之,心中一陣欣慰,也有一絲心疼。

  年輕人能吃苦是好事,但他也擔心把李申之給累壞了。

  怎奈金人的軍事威懾就在腦袋頂上,壓得人無法歇息片刻。

  然而有些話壓在張浚心裡很久,一直想要找李申之好好探討一番,卻好幾次都找不到說話的由頭。

  這次看李申之靜靜地坐在這裡,剛好他手頭也沒什麼事兒,便從自己的座位上起來,走到李申之身邊。

  剛想開口,聽到李申之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長長地吐了出去,一臉滿足的模樣,讓張浚不忍心打斷李申之的休息。

  不過他的走動,終究還是打擾到了李申之。

  人在安靜的狀態下,即使不用眼睛,對周邊環境的變化也會很敏感。

  就像我們背後沒有長眼睛,但經常能感覺到身後來了人,亦或是身後的人走了。

  這並不是什麼玄乎的第六感,而是人的聽覺在起作用。

  與蝙蝠一樣,雖然我們沒有那麼精密的聲吶系統,但是耳朵對環境的感知始終在運行。

  當身邊的環境改變,亦或是周邊物品擺設發生了變化,就會影響身邊聲音反射的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傳導到了耳朵里,可以引起人的警覺。

  李申之就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緩緩地睜開眼,發現是張浚。

  「張相公有什麼事吩咐?」李申之仿佛被領導捉到在摸魚,習慣性地坐正了姿勢。

  張浚按住李申之的肩膀,沒有讓他站起來,說道:「倒是沒什麼吩咐,只是老夫心中有點困惑,想讓申之解解惑。」

  思慮再三,張浚選擇了較為委婉的口氣。

  張浚越是說得委婉,李申之越是覺得事情不簡單,雙手使勁搓了搓臉,說道:「張相公請說。」

  果然,張浚臉色突然變得凝重,問道:「申之是否想過,你搞得這一套,會把人心搞壞?」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