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成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86章 成效

  「具體情況妾身也不太清楚。」韋嫻懿懵懂回復,「好像是說內侍省的人出去買東西,和百姓發生了衝突。」

  韋嫻懿說不清楚,但李琩大概能猜到,道:「那等會兒讓皇后來說。」

  「好的。」韋嫻懿點點頭。

  不多久,楊玉環來到天池邊,挨著李琩坐下,道:「如郎君所料,內侍省的人果然犯了錯。」

  李琩道:「具體怎麼回事?」

  楊玉環道:「內侍省內府局的採買太監去購豬肉,買百姓一頭豬,只給兩文錢,不僅如此,還把別人的驢強行拉走,說是沒有驢,豬肉拉不回來。」

  李琩道:「真是本性難改。」

  楊玉環道:「出了這等事,郎君就可把採買權交回給官吏。」

  按律法,唐德宗設立宮市以前,太監是沒有採買權的,這還要從大唐宮廷的物資供給說起。

  大唐宮廷的物資供給,主要有賦稅、進貢、自給性供給、以及採買。

  其中賦稅是主要供給,兩稅法沒推行之前,有租庸調、戶稅、地稅、資課、勾剝等賦稅供給,推行兩稅法後,就只能從兩稅里抽。

  賦稅供給宮廷的物資,主要由戶部、太府寺和司農寺掌管。

  進貢包括,各地賦稅之外的土貢,官員的進奉,各藩屬國的朝貢

  各地土貢,主要進太府監,官員進奉則收入內侍省。

  藩屬國朝貢,則需過鴻臚寺審核、少府監核查、市司定價,匯總於中書省,由中書省決定發給供給部門,比如馬匹中的良馬入殿中監,劣馬發給太府寺,若是獻藥,還需要少府監和太醫署、尚藥局等聯合檢查,確定無誤後,才能入庫。

  自給性供給,有屯田,采供,宮苑,籍田等,其中各點都十分複雜。

  最後,就是採購。

  各類供給,並不能滿足宮廷的物質需求,因此採購也是重中之重。

  按照律法,需要的東西不同,採購的部門也不同,比如糧食類由司農寺採買,魚類由都水監負責,膳食由光祿寺負責,具體到皇帝的飲食,還是賜宴,又有不同部門管理……

  總之一句話,程序複雜,規模龐大,但井井有條。

  不過就是這麼複雜、龐大的規模,依舊不能滿足宮廷需求。

  因為這些東西雖然豐富多樣,但管理的都是朝廷正規機構,每一筆錢都要入帳,都要走程序,都要中書省審批,門下省覆核,最後年終的財政會議,都是要過會的。

  如果是李林甫、楊國忠當右相,為了迎合李隆基,他們打個馬虎也就過去了,但像姚崇、張九齡這些人,他們不會打馬虎,宮廷開銷太大時,審批環節他們就給打回去,財政緊張時,朝貢都不入內庭,直接充當公用。

  李隆基前期崇尚節儉,宮廷上,詔令「珠翠綺羅,孰非珍玩,嘗念百金之費,每惜十家之產。是以所服之服,俱非綺羅;所冠之冠,亦非珠翠。若弋綈之制,大帛之衣,德雖謝於古人,儉不忘於曩哲……」,積極整頓宮廷消費風尚,同時頒布了《禁斷錦繡珠玉制》,對王公大臣的消費加以限制。

  這時候,姚崇、張九齡他們節制宮廷開支,就很符合他的思路。

  但到了後期,李隆基就腐化了。

  所謂朝廷無事,天下大和,百司每旬節休假,並不須親職事,任追勝為樂。

  這時的李隆基,就不想有人再阻止他享樂,再加上高力士權勢滔天,太監做大,內侍省在宮廷物資供給上逐漸重要起來,內府局開始採買東西,宮市已有雛形。

  不過,後世的人提到宮市,首先的想到的就是唐德宗,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唐德宗將宮市制度化了。

  第二,白居易寫的《賣炭翁》,影響太大,做了很大一波宣傳。

  李琩對這些事一清二楚,因此一直想把宮廷物資供給的權利還給官府正規機構。

  只是,腐化的風氣已經形成,要想從太監手裡奪權,沒有一個藉口,不好操作。

  他一直就在等這個機會。

  李琩道:「內侍省那人,你怎麼處置?」

  楊玉環道:「要想把這事鬧大,當然不能在內侍省解決,臣妾把他交給御史台。御史台那些官吏,早就看不慣內侍省的人採買宮廷所需,只是他們擔心郎君會像太上皇那樣,前明後暗,也畏懼郎君的權威,不敢上書。現在臣妾把內侍省的人給他們,他們應該知道怎麼做。」


  李琩笑了笑,道:「讓御史台的人上書,逼內侍省交出採買權,這樣內侍省的人也怪不到我們頭上。」

  楊玉環道:「內侍省畢竟是近侍,對他們需小心應對,恩威並施,否則近之不遜,遠之則怨,對我們不利。」

  李琩道:「你做得很好,由你管著內宮,我放心多了。」

  楊玉環道:「郎君心懷天下,臣妾能幫到郎君,覺得很高興。」

  李琩正在為自己的思想轉變而苦惱,聽了楊玉環的話,疑惑道:「你覺得我會像太上皇那樣,前明後暗嗎?」

  「當然不會。」楊玉環語氣篤定,接著解釋:「郎君雖然出生便貴為皇子,但是這十幾年吃過苦,受過難,飲風吞沙,深知百姓疾苦。郎君有別的王公貴族都沒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樣的人,是不會前明後暗的。」

  李琩見楊玉環比他自己還相信自己,頗受觸動,道:「是啊,作為皇帝,身系千千萬萬的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我不願這樣的事發生,至少,不是普遍發生。」

  楊玉環道:「臣妾相信郎君可以做到。」

  李琩望著楊玉環,恍然間想明白了什麼。

  他現在越來越關注群體,而不是個體,是因為他推行的政策,不是以某個個體為主,而是以群體為主。

  關注個體,是基於情感,關注群體,則需要基於理性,只有把個體和群體相融合,才能做到既以民為本,又不意氣用事。

  楊玉環見李琩若有所思,好奇道:「郎君在想什麼?」

  李琩道:「很多時候,你都比我更堅定,你總能讓我明白,我該做什麼。」

  楊玉環道:「臣妾哪有那麼大的能力,是因為郎君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郎君所面臨的壓力難以想像,要處理的事比臣妾多了不知多少,也比臣妾更累,臣妾站著說話不腰疼,自然就顯得堅定。若是讓臣妾去面對郎君所要面對的事,臣妾恐怕早就放棄了。」

  楊玉環說到這裡,拉著李琩的手,接道:「誰也不是天生的勇者、智者,能夠在一次次彷徨中堅持前進,在猶豫後不忘初心,就是真正的英雄。」

  李琩頗為感動,笑道:「你現在像我師父。」

  楊玉環道:「臣妾多嘴,請郎君責罰。」

  李琩道:「那就罰你跳支舞吧。」

  「好啊。」楊玉環會心一笑,「臣妾去換身衣服。」

  「照准。」李琩道。

  楊玉環起身給李琩行了一禮,退下去換衣服。

  韋嫻懿在一旁默默的聽著,待楊玉環離開,道:「皇后姐姐好聰慧,妾身一輩子也說不出她說的這些話,也做不了她做的那些事。」

  李琩道:「人各有所長,不必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伱有你優秀的地方。」

  「也是。」韋嫻懿很想得開,笑道:「臣妾就算一無是處,也能為別人的好而鼓掌,這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李琩點點頭。

  過了會兒,楊玉環換了一身白衣而來,就在天池邊,迎著夕陽翩翩起舞。

  李琩和韋嫻懿就坐在地上看著。

  韋嫻懿望著楊玉環的舞姿,眼裡全是驚嘆,待楊玉環舞畢,韋嫻懿高興的鼓掌,稱讚道:「皇后姐姐真如天仙一般!」

  李琩聞言,轉頭看了一眼韋嫻懿。

  對於楊玉環的絕美舞姿,韋嫻懿不諂媚,不羨慕,不內耗,她真的只是在欣賞楊玉環的美。

  韋嫻懿從頭到尾,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由衷的為別人的優秀而鼓掌。

  李琩不由笑了笑,振奮了精神,起身和楊玉環、韋嫻懿一起回屋。

  ……

  次日。

  駐守魏州和洺州的安重璋和安抱真回京述職。

  兩人因為安祿山叛亂,不願意再姓安,請求李琩為他們賜姓改名。

  李琩也不推脫,為安重璋改名為李抱玉,為安抱真改名為李抱真。

  兩人得到新的名字,高興的去了。

  劉晏進宮遇到兩人,好奇道:「兩位將軍何事如此高興?」

  李抱玉笑道:「以後請右相叫下官李抱玉,叫下官這兄弟為李抱真。」

  劉晏道:「那恭喜二位了。」


  李抱玉和李抱玉哈哈一笑,行禮道:「下官明日請右相吃酒,還請右相賞臉。」

  劉晏道:「一定,一定。」

  李抱玉和李抱真給劉晏行了一禮,告辭離開。

  走在路上,李抱真道:「阿兄,劉晏沒打過仗,甚至沒帶過兵,怎麼就做了右相?」

  「慎言。」李抱玉壓低了聲音,「劉晏很早就跟了陛下,在安西屯過田,管過商,陛下的後勤一直都是他在主理,沒有他理財,前線的將士們拿什麼打仗?高將軍敬重他,李嗣業對他也服,他做右相,意料之中。」

  李抱真道:「那他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李林甫?」

  「你……」李抱玉環顧四周,見沒有人偷聽他們說話,低聲道:「陛下如果像太上皇,劉晏就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李林甫。行了,別說這些。」

  「嗯。」李抱真點頭,一起出了宮。

  劉晏則前去拜見李琩。

  紫宸殿裡。

  劉晏開口先道:「陛下,臣剛才碰見安重璋和安抱玉,他們請臣明日赴宴。」

  以前,劉晏可以和這些將軍們吃喝玩樂,但是現在,他是右相,他如果不提前和李琩說,就會有結交邊將的嫌疑。

  李琩倒也不擔心劉晏能和邊將結黨,道:「他們既然邀請士安,士安只管去就是。」

  「多謝陛下。」劉晏道了謝,呈上一份奏書,道:「陛下,今年的兩稅已經征完,這是數目,請陛下過目。」

  李琩拿過仔細閱讀。

  劉晏跟著解釋道:「折合成錢,兩稅約為一千一百八十九萬貫,鹽課大約三百萬貫,河北之地正在戰中,河北南部相州、魏州、洺州、博州等兩稅法推行遲緩,其稅還是租庸調,河北北部幽州、平盧為叛軍所控,定州、冀州、滄州、深州、趙州等,戰時徵調,其賦稅由河北採訪使、轉運使征去前線。」

  李琩道:「天寶年間,財政收入有一千一百萬貫,推行新制才第一年,就多征了四百萬貫。」

  劉晏道:「如果只論數據的話,確實比天寶年間還要多,但是若論購買力,還是差了一些。」

  李琩道:「此話怎講?」

  劉晏道:「戰爭一起,物價高漲,天寶年間,一石粟米,只需一百四十五文,現在要一百六十五文,天寶年間,一匹絹綢二百八十文,現在需四百文,鹽價由官府壟斷後,更是漲了三倍。」

  劉晏所講的,是通貨膨脹的問題。

  李琩據此想起來了歷史上的數據了。

  歷史上,唐朝德宗廣德年間,大唐統計人口只有一千六百萬人,經過唐德宗刮地皮式的撈錢,硬是收到了近二千萬貫的稅,而天寶年間,統計人口五千多萬,只收到稅一千一百萬貫。

  乍一看這個數據,會讓人產生兩個錯覺。

  第一安史之亂是中國古代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八年打下來,死了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第二,唐德宗的兩稅法和刮地皮,讓大唐朝廷比天寶時期還富有。

  實則不然。

  第一,人口方面。德宗年間,藩鎮割據,唐廷完全統計不到以河朔三鎮為代表的藩鎮人口,除此之外,到處都是逃荒者和流民,這些人朝廷也統計不到,再加上丟掉土地上的人口,也不能全算他們死了。

  因此,安史之亂固然十分慘烈,但絕不是死了三分之二的人。

  第二是賦稅方面。唐德宗雖然收了近兩千萬貫的稅,但由於通貨膨脹,按照購買力來算,只相當於天寶年間五百萬貫。

  所以兩稅法有用嗎?確實有用,畢竟收了那麼多錢。

  唐德宗刮地皮也厲害,畢竟為了撈錢,他讓宮市成為制度,強買強賣,甚至想出了間架稅這種騷操作。

  間架稅,就是數房屋的柱子,還有三角架,按照柱子和三角架的數量收稅,這項舉措臭名昭著,以至於涇原兵變的時候,涇原叛軍衝進長安城,看到老百姓在跑,叛軍就喊:「大家別跑,我們不收間架稅!」

  言外之意,是我們叛軍比朝廷好。

  不過,雖然兩稅法有用,唐德宗刮地皮也厲害,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原因,不能簡單的以為德宗時候的朝廷就比天寶年間有錢。

  當然,如果只從朝廷的角度講,德宗颳了這麼多錢也不是沒有一點建樹,畢竟正是因為這些錢,給元和中興打下基礎。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