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軍隊難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85章 軍隊難題

  屋內,軍醫正在給史朝義包紮手臂上的傷口,史朝義臉色煞白,雙眼無神,他的心腹部將駱悅,正坐於旁邊,默默看著他。

  對於史思明的險惡用心,史朝義不是沒有察覺,從史思明讓史朝清坐鎮范陽,讓他主動出擊郭子儀,他就知道史思明想讓他去送死。

  父親的絕情,死亡的威脅,讓他忘了手臂上的傷痛,以至於軍醫已經包紮完傷口,他卻依舊沒有反應。

  待軍醫出門,史朝義的心腹部將駱悅開口道:「大王,您雖然暫時逃過一劫,但陛下決心已定,您以後隨時都會處在危險之中,還望您早作打算。」

  史朝義苦澀一笑,道:「大燕就像是狂風暴雨中的破房子,能不能挨到天晴都是一回事。但就是因為這隨時會塌的破房子,一個父親,就想要兒子的命。」

  駱悅道:「乞丐護食,為了兩文錢可殺死同伴,富甲之家,為了百畝土地父子相殺,如今大燕雖然危在旦夕,卻坐擁范陽平盧之地。陛下向來自信,他自覺只要兩場大勝,就能反撲中原。」

  史朝義不做反駁,沉默不語。

  駱悅接著道:「大王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底下的弟兄們考慮,自起兵以來,弟兄們跟著大王出生入死,若大王有個萬一,弟兄們也難以保全。」

  史朝義是史思明嫡子,安祿山起兵開始,史朝義就跟著東征西討,而且比之安慶緒的無能,史朝義頗得軍心,他這一路打過來,也積累了一幫班底,因此他的生死,不只是關乎他個人。

  史朝義道:「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我既是臣,也是子,只能聽天由命。」

  駱悅道:「那些漢人的東西,不可聽信。這話來源於漢王朝,可是漢高祖劉邦,項羽要烹了他父親,他卻要項羽分他一杯羹。成大事者,不可被他人左右,而應左右他人。」

  史朝義嘆了口氣,道:「現在大燕危在旦夕,當務之急,是應付唐廷的進攻,此事過後再論。」

  駱悅知道弒父殺君的決定沒有那麼容易做,史朝義還需猶豫一段時間,因此他也再多勸,只讓史朝義好好養傷後,便退了下去。

  ……

  僕固懷恩大敗,丟了定州,親向郭子儀請罪。郭子儀人情練達,讓僕固懷恩立馬回常山駐防,同時上書給李琩請罪,他自己作為主帥,也要承擔責任,因此也給李琩上請罪書。

  李琩收到郭子儀和僕固懷恩的上書,只批示郭子儀的那份,表示雖然恆陽輸了,但是博陵贏了,功過相抵,不獎不罰。

  至於僕固懷恩的奏書,李琩把他轉給郭子儀,讓郭子儀這個前線統帥自行決定。

  僕固懷恩該怎麼罰,轉了一圈還是回到郭子儀手裡,但是這一圈卻很有必要。

  因為,這是郭子儀在向李琩表明,他沒有專權之心,同時願意承擔失敗的責任。

  郭子儀向來仁厚,也知道僕固懷恩之敗情有所原,因此沒做出什麼實質性的處罰。

  政事堂里。

  封常清對李琩道:「幸好陛下有先見之明,派李光弼收回雲州,不然叛軍攻下定州,便又多了一條進軍河東的路。」

  李琩道:「也不算什麼先見之明,史思明的戰略要比安祿山高明一些,對於叛軍來說,能夠在河東和我們糾纏,對他十分有利。」

  封常清道:「現在李光弼已經進駐蔚州,叛軍已經無力再進河東,平盧又有顏真卿,叛軍只能困守范陽,坐以待斃。」

  李琩道:「只是西邊和南邊形勢不太好。」

  李琩把隴右道四鎮的兵抽了一半回來,安西交給段秀實坐鎮,北庭由曹令忠駐守,河西是安思順,隴右是王忠嗣。

  這四人都是良將,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力不足,他們只能固守,不能主動出擊。

  吐蕃趁機挑動西域諸國矛盾,出兵收復羊同、党項,強占了大勃律,準備兵進小勃律。

  大勃律歸唐不過兩三年,輕易重回吐蕃的懷抱,小勃律則一心向唐,派遣使者向段秀實求援,段秀實給李琩上書後,派兵去小勃律支援。

  安祿山和史思明造成的破壞,遠不是歷史上可比,而吐蕃已經被李琩打得半殘,因此也十分忌憚大唐,不敢再用軍事進小勃律,轉而全面採取政治策略,拉攏蘇毗,聯合南詔。

  蘇毗緊靠隴右,王忠嗣也採取軍事上保守,政治上主動的策略,在蘇毗和吐蕃拉鋸。


  至於南詔,他沒有向北進攻大唐,而是向南打,收服南部以前臣服大唐的藩屬國。

  這些事,封常清十分清楚。

  封常清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陛下平定叛亂,已是千秋功業,只要大唐內部穩定,總能重新穩定邊境。」

  李琩點點頭,道:「現在的情形,只能以維持內部穩定為主,邊境上只能軍事保守,政治積極。」

  封常清道:「陛下聖明。」

  李琩沉思半晌,轉道:「我聽說李晟殺了三十士卒?」

  先前李晟和馬璘出兵博州,平定賀蘭進明的叛亂。

  封常清解釋道:「李晟和馬璘收復博州後,底下士卒劫掠百姓,李晟便拿了罪大惡極的三十人,將他們當眾殺了,以平民憤。」

  李琩嘆了口氣,道:「我們帶的兵,軍紀一向不錯,沒想到也會出這種事。」

  封常清道:「這些弟兄們在邊境過慣了苦日子,到了繁華的中原大地,免不了被腐化。前幾日高將軍還來信告訴臣,駐守洛陽的士卒,已有不少有驕橫跋扈之舉,他擔心若是重罰,會冷了士卒的心,若是不罰,長此以往,必然惹出禍事。」

  李琩道:「高將軍統兵多年,應該知道軍紀嚴明,才能戰無不勝。高將軍之所以為難,一來是因為他和手下弟兄們太熟,拉不開面子,二來則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教導。」

  李琩說的第一個原因,封常清還能理解,但這第二個原因,封常清就有點懵。

  封常清想了想,道:「高將軍精通治軍,為何陛下會覺得他不知該怎麼教導部下?」

  李琩思索片刻,道:「弟兄們打仗,除了殺敵報國,還為了什麼?」

  「建功立業,還有……」封常清笑了笑,接道:「榮華富貴。」

  「不錯。」李琩點頭,「收復洛陽之後,弟兄們進駐洛陽,既沒有去前線,也沒有屯田,更沒有外敵侵擾的危險,因此都放下心來享受榮華富貴。但弟兄們畢竟軍人出身,繁華腐化之下,難免逐漸跋扈。」

  封常清覺得李琩說得在理,道:「那給他們找點事做?」

  李琩道:「我有三策。」

  「請陛下賜教。」封常清道。

  李琩道:「第一策,訓練不能鬆懈。現在叛亂未平,邊境有危,作為軍士,應該時刻保持戰鬥狀態。第二策,封閉式管理。軍士們未經允許,不能到城裡閒逛,都應留在軍營,當然,也不能一直封閉,每隔一段時間,可以讓他們出去,只是非出任務離開軍營,不得帶甲冑器械離開。第三策,重新派人去管紀律。」

  封常清聽了第一策和第二策,覺得平平無奇,因為這不過是對以往制度的重申和進一步規範。

  李靖兵法里就有規定,諸行軍出師,兵士不得浪費衣資,廣為吃用。又不得近田苗及城中下營,須去城十里外。不許酗酒鬥打,偷盜奸非。

  李琩之前也重申過這些律令。

  封常清聽了第三策,則有些慌。

  因為他覺得李琩的第三策,不就是督戰隊、虞侯軍或監軍嗎?

  提到監軍,封常清就想到太監監軍。

  雖然現在的時空,他沒有被太監監軍搞死,但是李隆基啟用太監監軍,他還是能看到裡面的弊端。

  封常清試探道:「陛下是想設立新監軍嗎?」

  李琩沒想到封常清對監軍這麼敏感,微微一愣,隨即搖搖頭,道:「不是,監軍只在於執法,若只重執法,不重教導,用儒家的話來說,就叫不教而誅。因此,我想設立一個管思想教育的紀律職位。」

  聽到不是監軍,封常清鬆了一口氣,但是沒有思路,問道:「具體如何管?」

  李琩道:「在兵部下面設一個司,這個司部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忠君愛國,心懷百姓,第二,有文化。然後再由這個司部的人,選拔和培養人才,輸送到營級以上單位,讓這些人才去宣傳教導,管部隊的紀律和生活。」

  李琩提出的這個思路,其實就是政委制度,他不知道這個制度是否合時宜,但總要試一試。

  封常清接著問出了下一個問題,道:「那是管紀律這個人權力大,還是指揮使大?」

  李琩道:「他們分工不同,指揮使管打仗,管紀律這個人,只管思想建設和生活。」

  封常清想了想,覺得沒什麼問題,道:「陛下這是個好辦法,臣覺得可以試一試。」


  「那此事就交給你去辦,你帶各部商議商議,各司部的人,你都可以抽調任用。」李琩安排道。

  「是。」封常清領命。

  ……

  李琩離開了政事堂,但是一路還在想著軍改的事。

  他知道一些後世的軍事制度,但是在缺乏相應的經濟、政治和思想土壤的情況下,他也不能把後世的軍事制度硬往上套,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而且,自從他當上皇帝之後,心態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他發現自己很少再去關注具體的個人,人口在他的心裡慢慢變得只是一個數字,地方在他的認知里,逐漸淡化成了地圖的一角。

  他開始在想,他這麼殫精竭慮的中興大唐,到底值不值得,畢竟他現在已經站在權利的頂峰,他想要的,都是他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享受,還苦哈哈的去拼搏,去換一個史書上的虛名,划算嗎?

  他開始有點理解李隆基後期的貪圖享樂。

  就這樣想著,李琩走到了天池(原太液池),默然坐在天池邊,看著池裡的水。

  此時,太陽西垂。

  李琩抬眼,看到一隻手在摸他湖裡影子的頭,不由得轉過身,看到韋嫻懿站在他的身後,手還在半空中。

  李琩疑惑道:「你做什麼?」

  韋嫻懿嚇了一跳,道:「妾身知罪,請陛下……」

  「我沒有怪你。」李琩打斷韋嫻懿,「我只是在問你這是做什麼?」

  韋嫻懿怯聲道:「陛下生了一張英俊無比的臉,但妾身想碰不敢碰,因此……因此……」

  韋嫻懿不好意思說下去。

  李琩不由笑了笑,道:「你過來。」

  「是。」韋嫻懿應聲,來到李琩身邊。

  由於李琩是坐著,她站著就會俯視李琩,但她也不敢坐,因此選擇半跪。

  李琩道:「你這樣傷膝蓋,坐下吧。」

  「是。」韋嫻懿規矩的坐下。

  李琩把臉湊過去,道:「伱摸摸看。」

  「嗯?」韋嫻懿一愣,道:「真的可以?」

  李琩道:「君無戲言。」

  韋嫻懿抬手,摸了摸李琩的臉,又摸了摸李琩的頭,見李琩沒有生氣,開心得咯咯笑了起來。

  李琩見韋嫻懿這麼高興,道:「這點小事,就讓你這麼高興?」

  「這難道不應該高興嗎?」韋嫻懿疑惑。

  李琩想起韋嫻懿平時的性格,對她來說,似乎少有難過的事。

  李琩道:「你一直就挺愛笑的,我還不知道會有什麼事能讓你傷心。」

  韋嫻懿想了想,認真道:「如果陛下把妾身打入冷宮,妾身以後恐怕就不會再笑了。」

  李琩道:「無緣無故的,我不會把你打入冷宮。」

  韋嫻懿笑道:「那妾身爭取不犯錯。」

  李琩笑了笑,沒有再說。

  韋嫻懿也沒有說話,只在心裡默默的數著數,數到三百,韋嫻懿忍不住道:「陛下怎麼不問姐姐們去哪裡了?」

  李琩道:「你希望我問嗎?」

  韋嫻懿沒什麼心眼,沒往爭風吃醋上想,疑惑道:「陛下忙完公事,就會回內宮,若是姐姐們在,肯定已經過來問安了,陛下不好奇嗎?」

  李琩道:「那她們去哪兒了?」

  韋嫻懿道:「何錦姐姐聽何氏談販鹽和建水運商隊的事,阿綺絲姐姐去兵器監看兵器去了,木槿姐姐在修醫書,皇后姐姐因為內侍省發生了點事,她去處理了。」

  何錦、阿綺絲和張木槿,做的都是她們平時做的事,李琩大概清楚,於是只問道:「內侍省發生了什麼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