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東王無所不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河南大周山。

  此地不知道是誰的支持,竟然修建了一座寺廟,供奉此地戰死的人們。

  祭祀的不光是原來的金江軍,還有原來的流民軍。畢竟現在的甲字軍裡面兩者都有。

  隨著大順人口的繁衍,經濟的繁榮,當年大周山腳下,被戰火摧毀的小山莊,早已成為一處集市。

  雖然看不見當初村莊的痕跡,卻能看到百姓們臉上的笑臉。

  一行人到處遊歷,人群圍著一名老人轉。

  「此處,當年流民軍攻打了一次,打敗了金江軍,然後金江軍反攻,打退流民軍,流民軍再反攻,又倒退金江軍,周而復始連續三日,死傷無數英勇的將士啊。」

  垂垂老矣的李伯升,看不出當年在游擊區當守備的模樣,那時候的李伯升正當壯年。

  後輩們露出敬仰的眼光,驚嘆的說道:「學堂里說,這場戰爭是兩支為百姓戰鬥的軍隊發生的內戰。」

  李伯升倒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露出興致勃勃的眼神。

  小輩們連忙說道:「是金江軍立軍以來,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大戰,也是從商洛山重新出山的流民軍,一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遇到的第一次慘敗。」

  「學堂里說,只要能為百姓而戰的軍隊,從來都是死戰不退的,所以才有這場戰事的激烈,曠古未有之。」

  「我們後輩應當銘記先輩的精神,也當引以為戒,不再發生內戰,而是一致向外。」

  李伯升低下了頭,花白的頭髮顯得刺眼。

  看著山腳下的寺廟,不時有人進去燒香,同樣看到了一些老者,有軍人的影子。

  不知道是原來的流民軍,還是當年的金江軍士兵呢。

  這場仗太痛了。

  至今令李伯升想起,都覺得心痛,不少自己熟悉的人死在了這場戰爭中。

  賀寬,陳銳……

  不久後,從大周山遊歷回來的李伯升,感風寒臥床不起,他原來手下的將領們都來探望他。

  「你小子。」看到萬三,李伯升露出回憶的眼神,「當年我手裡的人,倒是你爬的最快。」

  萬三感激的看向李伯升。

  身居高位的他,再也不是當年那名違令出堡,為妻兒報仇的漢子,眼角上也布滿了皺紋。

  「不是頭的求情,我早就因為違反軍令被殺頭了,哪裡有今日的地位呢。」

  李伯升搖了搖頭,不承認這個功勞。「是將軍深明大義,懂你們的苦,才有了浩浩蕩蕩的大反攻」

  是啊,那些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

  在將軍的帶領下,他們走到今時今日,再也沒有遺憾了。

  「我想回遼東,想看遼東的金州戲。」李伯升躺在病榻上,知道自己不行了,想要在閉眼之前,再看一看許久未見的金州戲。

  人是健忘的。

  當年在遼東紅紅火火的金州戲,是百姓們最愛看的。每一場金州戲,都能引起百姓和士兵們的共鳴。

  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看金州戲的人越來越少,而京城的金州戲沒有一點味道,充滿了浮誇,李伯升從來不看京城的金州戲。

  看到已然時日不多的老上官,萬三痛快的答應。

  「好啊,我等著去看咧。」

  在親人和老下屬們的謊言安慰下,李伯升到底沒有看到想要看到的金州戲。

  不久。

  王子騰去世。

  賈雨村去世。

  ……

  時光最是無情,任你是何人,都逃脫不了這個結局。

  老一輩的時代悄然離去,新時代安靜的拉開序幕。

  在大順永憲十一年二月。

  東王得皇帝准,正式舉兵二十萬征伐日本,朝廷委派劉承敏為大元帥,調東海艦隊配合作戰。

  劉承敏抵達東藩,採納東藩將領的計策,分三路大軍。

  北海道出兵一支,兵力高達三萬,占領青森,攻打秋田,山形二地,挾制幕府。

  由四國出兵一支,兵力高達五萬,攻打岡山,兵庫兩地,分割日本中國區與近畿區。


  劉承敏與東王唐晏干,率領主力十二萬主攻中國。

  三月克山口,廣島,四月可克島根,岡山,五月攻克鳥取,三個月全占日本境內中國各國。

  現在的日本,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日本。

  而且幕府軍和倒幕軍攻伐二十年,雙方早已血海深仇,無法罷手言和,二者只能存一。

  面對大順的入侵,日本各地大名部分聯合抵抗,部分還在仇敵對方,哪怕東藩拿下中國全境,日本各大名也還未聯合起來抵抗。

  反而因為日本慕強的風氣,不易投降強者為恥,反以為榮,倒是不少的大名想要歸順東藩。

  不過因為東王的行徑,許多大名內心憂慮,擔心自己的下場。

  唐晏干參考父親治理中國的做法,先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勢力,等站穩腳跟手再治理,於是派遣使者聯繫各地的大名,保證大名的地位,終於獲得了部分大名的投靠。

  為了獲得東王的信任與保住自家的地盤,不少大名派出軍隊加入東藩軍。

  任何事物脫離不了自然道理,凡此種種原因,東藩軍在日本的攻勢勢如破竹,無人可擋。

  北海道的軍隊,是對幕府軍的敲打,也是懸在他們頭上的刀,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倒幕軍的大本營在南方,一邊要防備幕府軍,一邊要撤回主力,可謂磨難多多。

  最重要的是倒幕軍被東藩封控多年,早已殘破不堪,糧食連軍隊都吃不飽肚子,哪裡有日本百姓吃的。

  每年的秋收,倒幕軍都會四處搶糧,讓農業更加凋零。

  「日本已到了末世啊。」僧人們到處宣揚,把問題歸咎於世道,讓百姓們沒有反抗的想法。

  而且百姓們也無力反抗,多少的人餓死,活下來的人成為了鬼。

  東藩軍有部分金江軍的痕跡,脫離了將軍的壓制,那些受蠻族的影響的思想,在東藩開始煥發起來,終於成為了殺戮機器。

  用了三月拿下中國,而近畿只用了兩個月,倒幕軍連敗兩次,被殺死殺傷數萬人,俘虜七萬餘。

  關東一帶已無兵力抵抗東藩軍,各城池不敢抗拒,望風而降。

  「殺!」

  東藩軍殺紅了眼,投降歸順不及時都會迎來屠刀。

  二十萬大軍猶如蠻人。

  他們從南殺到北,誰不聽話,任何值得懷疑的人,都活不到明天,唐晏干終於露出了獠牙。

  已經穩如泰山的東王,手裡掌握二十萬大軍,哪怕是劉承敏也影響不到他的軍權。

  父皇太過假仁假義。

  唐晏干不太認可父皇的仁慈。

  父皇雖然懂得人心畏威而不畏德的道理,卻始終抱著仁者無敵的思想。

  對待外族談仁德,豈不是對牛彈琴。

  在他看來,古人說的才是至理名言,把自己當中國人的才是自己的族人。

  否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都不認為自己是大順人,抱著自己種族的觀念,談何一心呢,不過是弱小時候的偽裝罷了。

  對於嘴上說自己是大順人的外族,唐晏干從來不會深信,只要引起他的懷疑,就會有身首異處的下場。

  十餘年的時間,唐晏干控制了全藩,再也不用掩藏自己的心意,他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個全新的東藩。

  自己是父親的長子,不會弱於弟弟們,是唐晏干深深的自傲。

  既然自己不能帶領中國,他就要帶領出一個強盛輝煌,舉世無雙的東藩。

  就這樣。

  一個思想上文明,而行動中野蠻的東藩大軍,在唐晏乾的帶領下,二十萬鐵騎讓日本各地瑟瑟發抖。

  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歸順東藩,生怕自己落於人。

  而光加入不行,唐晏干制定了幾十頁的規章制度,說中國話,穿中國衣裳,言行以中國自豪,追捧中國歷史……

  手段極其的粗暴,結合了蠻族,朝鮮,大周,西方無數的思想,唐晏干選擇強者無敵的想法。

  勝利者不被指責。

  只要自己一直是勝利者,那麼所有的手段都是正義的,否則就算對百姓再仁德,當失敗的那天,自己所有的仁德都會成為罵名。


  九個月而已,東藩征服了日本全境。

  如此的戰功,連劉承敏都為之側目,不敢以長輩自居。

  自己這個侄兒,手段太過太兇狠了,大哥曉得自己長子的才能麼,劉承敏感到了畏懼。

  連他都畏懼起了唐晏干,何況別的人。

  大順永憲十二年三月。

  東王劃分日本全境,分為八省六十州,定藩府治地在江戶。

  在遷移前,又一次舉起了屠刀,以心懷異心的理由,在關東平原大興屠戮。

  據後世統計,此次屠殺人口至少一百餘萬。

  東王在日本有三次大屠殺。

  一次是四國和九州國乃至北海道,一次在征服日本本土,第三次就是遷都之前。

  根據推算,三次直接死在屠刀下的人口,至少有三百萬人,而間接死亡的人口,大約超過五百萬。

  期間還有不可計數的小屠戮,日本多年戰亂剩餘的人口為之一空,人人談東王色變。

  這是負面的評價。

  正面的評價是東王促進了融合,解決了日本的隱患,為大順百姓在日本開枝散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後世留下一個沒有民族紛爭的東藩。

  因為沒有隱患,人人齊心,也是東藩能繁榮至極,趕超大順本土的根基所在。

  乃至於後世,東藩學者自居為自己才是正統的中國人,全面承襲中國文化,與大順本土學者發生了激勵的爭執,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雙方捲起袖子以理服人。

  東王在東藩大興屠戮,對自己的百姓卻極為的厚待。

  對官員發放豐厚的俸祿,在各地修建宅院,提供給無房的官員居住,每個月施行八天的假期。

  對武將賞賜大量的田地,讓他們的子弟加入藩王親衛軍,給了他們極高的榮耀。

  對主動投奔到東藩的朝鮮文武官員,以中國禮待之,不問出身以才任用。

  鼓勵商人通商,提高工匠地位。

  把科舉選官,改為科舉選吏,每科中著人數好幾百人,皆從各地的官府吏員做起。

  官吏之間不在涇渭分明,而是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晉升體系。

  科舉錄取人數的擴大,讓各個行業的人才都能加入官府,而不是原來只有讀書的人才有資格做官。

  ……

  靠近東王的人會被他折服,而敵視東王的人會感到恐懼。

  一個矛盾的東藩,不但沒有嚇住百姓們,反而多年的宣傳下,每年的移民人口倍增。

  東藩從國內的移民,讓日本的土地上生活的人數不但沒有變上,反而變得更多了。

  不過只是換了一批人而已。

  「西邊是中國,北邊是遼東,南邊的地盤又是南藩的,東藩該往何處呢。」

  唐晏干仔細看著輿圖,盯著塗成藍色的西班牙。

  「一個小小的國家,憑什麼占這麼大片的土地。」就西班牙那點力量,唐晏干嗤之以鼻,也就是欺負土著部落罷了。

  根據最新統計,東藩人口突破了兩千萬,而東藩的人口結構是不自然的,有三個特點。

  多青壯和婦孺,多兒童少年,缺少老人。

  新一代的少年們長大了,從軍的從軍,做吏的做吏,當工匠的,當工人的,做生意的,種地的……

  在新一代的後生們眼裡,東王無所不能。

  東藩的造船業繼承了金州船廠,融合了大順最先進的技術。

  「只要是大海上的土地,誰發現了並且站住了腳跟,誰就可以獲得寡人賞賜的爵位與封地,從東藩獲得移民和需要的物資。」

  唐晏干對年輕人們鼓勵道。

  東藩。

  拉開了大航海時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