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陳矩的詢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79章 陳矩的詢問

  坤寧宮裡,皇后已經在等著皇帝的到來。

  「皇后,我今天召見張曉了,他一切如常。」皇帝對著皇后說道。

  「陛下,你也真的是,朝廷有那麼多臣子,就不能為國家分憂了嗎?怎麼來來回回就是叫幾個臣子去。」皇后有些不高興。

  「這不是張曉對朝鮮情況還算比較了解,對策也是他提的,他親自去辦也比較得力,朕也沒想到還能出這種事。現在沒有什麼要緊大事,朕就讓他在京城好好呆著了。」

  「這樣總還是好一些。陛下,那後面怎麼辦才好,張曉現在在大明算是孤身一人,要怎麼辦才妥當?」

  「這個事情,皇后你不必太過擔心,我已經有安排了。我這邊準備讓陳矩去張曉家裡查探一番,皇后你這邊也出一個人一起去看看吧。」

  「陛下的這個提議好,我這邊也出一個人一同前去。去的人可是要看仔細了,可不能被蒙蔽,也不要被矇騙啊。」皇后叮囑道。

  從皇宮裡面出來,張曉往丁家書局方向走去。

  「丁掌柜,之前給你的那本《刺客信條》的後半部,可以先準備刻版了,插畫本可以後面再出,畢竟插畫本比較難畫,賣的也貴,賣不出太多本的。」張曉對著丁掌柜說道。

  「張老爺,您之前給的那本我已經都看完了,也都校對過一遍了。不過有個事我能不能說一下,張老爺你最近幾本寫的書,寫的都是國外的故事,其實好些顧客都跟我說了他們還是更想看華夏的故事,這外國故事雖然也有些意思,但是不好看懂,光是這個人名讀起來就難懂。這《刺客信條》也是因緣巧合,才突然熱銷了。這後面的書,就不好說了。畢竟大家看書大部分也就圖個樂呵,寫的太過艱深大家怕也難懂。」

  「哦?丁掌柜是想讓我寫一點有關華夏的書嗎?倒也不是不行。回頭我想好要寫哪本了跟你說一下。講外邦的書其實也可以寫的簡單的,我到時候也跟你商議一下。」

  「丁某知道張老爺您是幹大事的,寫的書怕也是有想法在裡面。只是顧客這麼提了,我也就是轉述一番。」

  「無妨,丁掌柜的意思我已經懂了,我之後寫書會注意一二的。」

  張曉從丁掌柜處回來,還沒來得及怎麼歇息,就收到了消息,陳矩要來登門造訪。

  「陳公公,今日怎麼有空來造訪寒舍。」張曉客客氣氣在門口把陳矩等來。

  「也沒什麼要緊的事,就是奉了陛下的意思,想和你聊一聊。對了,還要跟伱說一下,我身邊這位是夏公公,是在坤寧宮的。」陳矩介紹起了自己身邊的人。

  「夏公公吉祥。」

  賓主落座,只是張曉總覺得陳矩這一次來跟之前不太一樣。

  「張詹事,你來到大明這麼久了,有沒有想念在南洋的家鄉?」陳矩問道。

  「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鄉,如今家園被侵占,族人四散流離,也就無所謂家鄉之說了。其實南洋也不是真正家鄉,當年家族下南洋也是迫於生計,如今我回到大明,也算是遊子歸鄉了。」張曉說道。

  「你如今在大明為官,有沒有想著去找找自己的族人?」陳矩接著問道。

  「這當然是想的,只是茫茫大洋,族人早已各自走散了,只希望他們都還好好的了。當年三寶太監下南洋的時候,華夏之民下南洋那是來去自由,如今南洋卻被萬里之外的佛郎機人占了上峰,如果大明的艦隊能在南洋再次出現,諒那些佛郎機人也不敢再囂張了。如今南洋華夏之民千千萬萬,卻是散居各地,佛郎機畢竟也算是大國,我們要是被佛郎機人盯上了,沒有朝廷襄助,也就只能被各個擊破了。」

  「只有大明更加強大起來,特別是大明的水師更加強大起來,在南洋的華人腰杆子才能硬起來,其實在南洋不少華人在南洋經營多年,都是有著不少積蓄的,如果朝廷真的能夠提供可靠的保護,他們會非常願意,當然如果朝廷能封官的話,大家就更是踴躍了。」張曉解釋說。

  「張詹事,你這是當官了也不忘了父老鄉親啊。」

  「陳公公,倒也不是這麼個說法,南洋本來就是邦國林立,大明順勢封王封侯也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南洋能夠提供的支持是實實在在的,南洋的華人雖然遠居海外,總是想著故土難離,還是願意建設家鄉的。大明夠強大了,南洋的華人就安全一些。要不然多年積累的財富,也就不知道白白便宜了誰了。」

  「張詹事,你在大明是未曾婚配的吧,在南洋也是沒有婚配的嗎?」


  「陳公公怎麼問起這個了,張某在大明確實未曾婚配,在南洋之時年紀尚幼,家族有沒有訂婚約就不知道了,當時亂起以後也顧不上這些了。在大明的時候,也是靠著抄抄寫寫算算,有幸當了小吏,就想著再寫書補貼些開銷,也就沒有顧得上這個事情。」

  「張詹事,那你平時要是不忙的話,就是幹些什麼?」陳矩接著問道。

  「也沒有忙什麼,就是吃吃喝喝,或者去閒逛一下京城。當時想著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去逛逛大明的山山水水,現在倒是也能出門了,不過都是辦公差,路上也顧不得看什麼風景。」

  「我們做臣子的,總是要辛苦些。張詹事想出去走走,朝廷也不是沒有合適差事。張詹事現在出仕朝廷,可有什麼志向?」

  「張某一介書生,只是比常人多了一些見識,現在出仕朝廷,也就是想著起一個參贊的作用,也就希望大明能夠國強民富,四夷歸服,遠邁漢唐。」

  「張詹事你的抱負倒是夠大的。只是做事總是務實些才好,你眼下已經辦成了一些事,但是須知天下的事情難在大,更難在細。兩京十三省的事情,不是單靠幾本書、幾個新器物就能輕易解決的。」

  「張某受教了。」

  「張詹事,陳某今日也多一句嘴,古人有云儒以文亂法,俠以武亂禁。你現在寫的這幾本小說,講的的大多是俠客犯禁之事,雖然最後還是講回到忠君愛國的道理,可是這些東西講多了總歸不好。」

  「張某明白。」

  「張詹事,陳某還想問你一件事,現在你擔著翰林之任,位卑而權重,要是以後朝廷把你安排在一個沒有那麼要緊的職位,你會怎麼想?」

  「陳公公,張某本就是一介平民,這個官位本來就是陛下的恩典,陛下要是覺得我不適合在現在的衙門待著,那我就謹遵陛下的吩咐,去新的衙門聽差。如果陛下還覺得不妥,張某也願意辭去公職,再去當一般百姓。」

  「張詹事高風亮節,不過張詹事你也無需過慮,朝廷還是要用你的,只是如果要給你一個官職,看起來比較清貴,但是以後就不好再提拔了,你可願意?」陳矩又把話說的更細了一些。

  「如果是這樣的話,張某自然也是欣然接受,這是陛下的照顧。」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張詹事你府中那兩位朝鮮女子,你就這麼從朝鮮帶回來了,是何緣故?」

  「陳公公,這兩名朝鮮女子都是家中遭了戰火,已經是無家可歸了,又是知書達理的,就被朝鮮國的柳成龍柳相派來服侍我。我這一回國,要是把她們兩位留在朝鮮的話,這日子怕是過得有點苦了,所以當時想著想著,還是把她們兩個帶上了。」

  「原來是如此。」陳矩聽完頷首。

  「陳公公還有什麼想問的嗎?」張曉問道。

  「我這邊沒有什麼要問的了,夏公公有什麼要問的?」陳矩看向了身旁的夏公公。

  「陳公公,你問的很仔細,夏某也沒有什麼好問的了。」旁邊的夏公公擺手說到。

  兩位公公告辭而去,張曉還是有些摸不清頭腦,也不知道這兩位今天到了家裡,問了一些有的沒的是想幹啥。

  「文華,你說兩位公公今天來到這裡,到底是想要問些啥出來?奇奇怪怪的。」張曉看向了呂章問道。

  「東家,看來你也是當局者迷了。剛才陳公公雖然看起來也聊一些公務,但是更多的還是直接在聊東家你本人的事情。我大膽猜測一下,怕不是陛下要賜婚於你。」呂章回答說。

  「哦?賜婚?」

  「東家,這些年你立了不少功,辦事也算妥妥帖帖,可是總不能一直升官這麼快,陛下也要考慮到諸位臣工的想法。但是如果不能加官進爵,賜個婚總還是沒有問題的。」

  「哦?竟然是這樣的嗎?」張曉有些驚訝。

  「呂某再大膽揣測一下,搞不好東家你這次提前從朝鮮回來,也有這件事有關係。陳公公看到你,也是仔細打量了你許久,東家你沒覺得有一些不同尋常嗎?」

  「是有一些,這次陳公公的眼神和語氣,跟以前都不一樣,屬實有些不太習慣。「

  「不過聽陳公公的意思,這樁婚事如果能成的話,東家你仕途可能就這麼走到盡頭了。所以陳公公剛才一定要和你問仔細了,就怕到時候你臨時反悔,可見這樁婚事還是相當要緊的。」

  「這婚事如此緊要,總不至於對面是公主吧?」張曉隨口一說。

  「東家,剛才我也有這番猜測,只是不敢宣之於口。不過既然東家你這麼講了,呂某也不敢再隱瞞。這真的是很有可能的。畢竟憑著如今東家的官職,又有陛下的恩寵,下放到地方為官的話那也是要成為一方大員了,日後入閣拜相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如果東家尚公主,那就只剩一個駙馬都尉了,那些兼著的差使就怕再也幹不成了。但是國朝對於宗室和外戚可是管得嚴得很,以往的駙馬也不找顯貴,就是找稍微好些的普通人家,東家你這樣官位還未婚配的,反而是極少極少的。」

  「還真是尚公主?」

  「東家,按照目前我知道的看到的,這個是最有可能得的。東家你是不是再考慮一下,要是真的答應了這樁婚事,東家你仕途上可就是到此為止了。」

  「無妨,陛下想要用誰就要用誰,規矩自然是要守的,但是有些人確實也不用按著規矩慢慢排,其實說白了,就是陛下一句話的事情。如果陛下要讓我接著忙,我就接著忙。要是陛下覺得不需要我來忙了,那也挺好的,我就先去休息遊歷一陣子了。」

  「東家才是站得高望的遠,是呂某膚淺了。」呂章說道。

  「也不是這麼個講法,只是作為臣子的,總不能跟陛下隨意提要求,特別是官位的事情。對了文華,昨日去丁家書局丁掌柜說了,說我老是寫講外國的書,大家看不懂不愛看。今日陳公公又說了,都不太看好我這本《刺客信條》,還把韓非子的話都拿出來說事了。《刺客信條》這本書不管是上半部分還是下半部分,你都看過了,覺得寫的如何?」

  「怎麼說呢,東家,我覺得丁掌柜的顧慮還是有道理的。東家你寫《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講的就是大宋抗金、抗蒙元的故事,雖然主角名是現編的,但是那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還是照著史實寫的,搞不好這些買書的顧客小時候都聽過抗金、抗元的故事,所以東家你寫這一塊的小說,就是比較得心應手,顧客也愛買愛看。至於講外邦的書籍,大家想看肯定就是更少了。」

  「而且東家你給小說起這麼一個書名,又是遭遇了一次刺殺,雖然這些天趁著這股浪潮,能賣出一些。可是後面就不好說,畢竟看熱鬧都是要忙著換一個地方看熱鬧的,要不然多無聊。這個熱銷浪潮一過,許多人就不一定會買書了。而且我說一句不太恭敬的話,這本書賣了回去,大人不愛看,小孩看不懂,老人又要圖吉利,這樣的話書就賣的沒那麼好。沒有說東家你寫書不好的意思,只是如果換華夏自己的歷史來寫,那看的人就比之前多多了吧。」呂章解釋說。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