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君主制的火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65章 君主制的火焰

  時間很快的來到了1938年的年末。

  對於這快速結束的1938年來說,唯一的主題就是協約國的不斷失敗。

  義大利和西班牙在年中雙雙被攻破首都,最終只能無奈的選擇無條件投降。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壞消息。

  自從英法澳確定了對北歐的進攻之後,德國人就不得不分兵到北歐戰場來保護北歐三國。

  在西班牙和義大利投降之後,北歐的重要性就越發提高。

  北歐不僅能為德國提供非常重要的礦產資源,也能讓德國明面上的盟友數量看起來不是那麼寒磣。

  更重要的是,如果北歐地區被拿下的話,德國理論上唯一的出海可能也將被截斷。

  一個只能困守中歐的德國,是怎麼也不可能消耗得過擁有殖民地的英法的。

  事實也證明了,德國人根本無法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還抽調出一支有足夠力量的軍隊支援北歐。

  英法澳軍隊只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就打下了大半個挪威,並且成功收復了貝爾根、斯塔萬格、克里斯蒂安桑和奧斯陸等挪威重要城市。

  如果說收復大半個挪威對德國來說還不至於傷筋動骨的話,那麼英法澳軍隊接下來的行動就足夠讓德國人頭疼了。

  很明顯,一個小小的挪威並不是英法澳的全部目標,甚至只是整份計劃中很小的一部分。

  收復挪威首都奧斯陸之後,英法澳軍隊就馬不停蹄的繼續向東擴張,因為挪威的東面就是北歐最重要的國家瑞典。

  瑞典之所以重要,完全是因為瑞典極其豐富的鐵礦資源。目前瑞典已經成為德國相當重要的鐵礦供應地,這裡的鐵礦石通過波羅的海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德國的港口,然後轉移到魯爾區等工業核心地區,冶煉成鋼鐵,並且製成各種各樣的武器和其他軍工用品。

  毫不誇張的說,目前德國國內至少四分之一的鐵礦石資源來自瑞典,這一數字伴隨著英法奧對德國本土的轟炸不斷的增加。

  在英法澳接連不斷的轟炸中,有效破壞了德國對於本土資源的開發。但對於瑞典這樣的國家,一來距離太遠,二來破壞效果並沒有德國本土好,所以同盟國軍隊的轟炸很少。

  不過很顯然,北歐攻勢正式發動之後,德國人再想要從瑞典順利的獲得鐵礦石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雖然德國通過大量布置水雷的方式有效防止了英法的艦隊進入波羅的海,淡水雷可對空軍沒有威脅。

  在英法澳占據了西歐和中歐的空中優勢之後,德國空軍的處境可就不是那麼美妙了。

  當然,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功勞還得歸功於義大利人的努力。

  眾所周知,義大利人除了陸軍的戰鬥力不行,海軍和空軍的戰鬥力還是值得誇獎的。

  義大利的海軍設計水平仍然位居歐洲前列,關於空軍的設計也是歐洲一流。

  在漫長的幾年戰爭階段,義大利人總共建造了上萬架飛機,其中被擊沉的就高達7000多架。

  在義大利的首都羅馬被攻破之後,英法澳軍隊赫然發現,在義大利各處的軍備倉庫和修建的機場,仍然停留著超過1000架剛剛建造完成的飛機和2000多架損壞的飛機。

  雖然這2000多架損壞的飛機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重傷不可修復的狀態,但通過拆成零件的方式仍然能夠挽救至少500架飛機。

  這麼一來,就代表著義大利政府直接的為英法澳三國提供了超過1500架飛機。

  有了義大利這1500架飛機之後,英法澳在中西歐所達成的空中優勢會更加巨大。

  而且這還沒完。義大利可是無條件投降的,他們的軍工企業幾乎全部被英法澳接收,並且繼續為英法澳生產所需要的武器裝備。

  這也代表著義大利政府辛辛苦苦組建的軍工企業反而為英法澳做了嫁衣。目前義大利政府的產能還是相當可靠的,雖然部分軍工廠被英法澳炸毀,但最低產量也能為英法澳每年提供至少3500架飛機和1000輛坦克。

  要是學習德國首相和墨索里尼的行為,不斷的壓榨義大利軍工企業的產能的話,義大利軍工企業飛機和坦克的產量至少也能翻倍,這已經超過目前法國的產能了。

  不過這也怪不了法國,畢竟法國北部最精華的地區被德國占領了好幾年的時間,北非殖民地還被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肆意破壞,對工業的影響自然是極大的。


  相較於義大利來說,西班牙就沒有那麼強的軍工生產能力了。在西班牙繳獲的武器裝備大多都是步槍和火炮機槍這些,西班牙自己的軍工企業很難去生產那些先進的飛機和坦克,哪怕有著德國和義大利給的圖紙,他們仍然只能每年生產三位數的飛機坦克。

  三位數的飛機坦克能做什麼呢?在龐大的歐洲戰場,三位數的飛機坦克甚至不足一天的戰役消耗。

  時間很快的來到了1938年12月末。

  在新的一年快要來到之際,歐洲各國政府此時的心情可謂是各不相同。

  此時最彷徨無助的應該就是義大利和西班牙人了。目前的同盟國正在對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戰爭責任進行清算,等到戰爭徹底結束的時候,也就是向所有戰爭的罪魁禍首追責的時候。

  在最終的責任劃分沒有確定之前,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將一直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

  因為同盟國的最終意見將直接決定這兩個國家的命運,要麼繼續統一,要麼被分裂和占領。

  相較於彷徨無助的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來說,此時的北歐三國流亡政府,心情那可謂是要好上太多了。

  在英法澳的幫助之下,挪威流亡政府已經成功的回到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並且廢除了德國人在挪威所制定的一切政策。

  這還沒完,為了表示對英法澳的忠心,挪威國王回到挪威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清算德國所扶持出來的親德派政府,並且通通換上了親近同盟國的人選。

  當然,進攻北歐其實也有大學問的。

  因為在波羅的海周邊,除了德國之外,還有挪威,瑞典,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丹麥等幾個國家。

  目前除了重新復國的挪威之外,剩下的國家仍然處於流亡政府狀態,國內的一切都被德國人接管和控制。

  雖然地中海沿岸被德國吞併的國家都不是太強大,但也好歹是一個被承認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除了波蘭之外全部都是君主制,這對於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也正因為如此,關於這些國家到底應該投靠和親近誰的問題,也就成了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之間互相爭奪的目標。

  從目前的世界發展來看,戰後的世界各國政治體系應該分為三大類型,分別對應著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這樣的君主制、法國那樣的民主制和俄國那樣共和制。

  伴隨著民主制度的美國的滅亡和法國的衰弱,目前這一制度的國家已經基本喪失了爭奪世界霸主的權利。

  僅剩的君主制和共和制國家有資格爭奪霸主的也就剩下英國,澳大拉西亞和俄國。

  其中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都屬於君主制,天然的會吸引這些君主制小國家的投靠。

  畢竟這些君主制國家的統治者也不傻,如果投靠政體明顯不同的俄國,他們的國家或許會穩定,但他們的王位可不一定會穩定。

  而手下招搖吶喊的小弟越多,在已經成立的聯合國家和整個世界局勢上的話語權也就越大。

  特別是在和平時期,支持的國家越多,也就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正義的那一方。

  畢竟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少數服從多數的。

  當然,少數服從多數也不是絕對的真理。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因就是因為多數的那一方實力更加強大,少數者面對多數者沒有反對的可能。

  這一原理在世界局勢中同樣也適用。如果那個少數者是一個特別強大的國家,而多數者只是一些不太強大的中小國家,那麼,少數服從多數也就只是空談。

  不過還是那句話,這些在歐洲歷史悠久的君主制國家,他們的支持對於本身就是君主制國家的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還是有著一定的作用的。

  畢竟除了芬蘭之外,這些地中海國家的君主的頭銜全部都是國王,在歐洲貴族體系中也擁有不小的影響力。

  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澳大拉西亞皇帝能夠獲得十多個歐洲國王的支持,這豈不代表著能夠間接的控制整個歐洲王室?

  而有著整個歐洲王室的支持,面對單一國家時也就具備足夠的影響力和威懾力。

  畢竟在君主制存亡面前,所有君主制國家都會不由自主的團結起來。而君主制國家越多,現有的所有貴族和君主的地位也就更加穩固。


  只不過,目前的歐洲貴族明顯是分為兩派的。一派依附於傳統的君主制強國英國,葡萄牙,比利時,荷蘭,丹麥和希臘就是如此。

  而另一派則依附於新興的強國澳大拉西亞,其中最明顯的代表就是芬蘭大公德米特里。

  當然,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亞的布局來看,未來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和西班牙國王胡安應該也會加入澳大拉西亞的派系。

  古斯塔夫畢竟是阿瑟的妹夫,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會更加可靠。至於他現在的父親古斯塔夫五世,阿瑟可沒想過要保全他的王位。

  畢竟阿瑟所答應瑞典王室的,只是保住瑞典王室的地位和他們的王位。至於誰來當瑞典的國王,那就不是瑞典王室能夠自己做主的。

  胡安王子同樣也是如此。西班牙投降之後,阿瑟的下一步計劃就是讓西班牙王室實現復辟。

  但阿瑟的辛苦計劃可不只是為了讓西班牙王室復辟,同樣也是為了能夠影響西班牙,讓西班牙加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這一點上阿方索十三世要更加看得開,他在很早之前就同意了讓胡安王子作為王室繼承人,也就是西班牙的下一任國王。

  除了瑞典和西班牙能夠爭取之外,被德國吞併的波羅的海三國、丹麥和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區,阿瑟都是有著一定的想法的。

  反正這些國家都是要重建的,完全可以通過支持他們重建的方式來達成自己扶持國王的目的。

  特別是地中海三國和奧地利,這些國家的王位本來就不穩固,自然也需要外來勢力的幫助。

  特別是奧地利,曾經統治奧地利的可是大名鼎鼎的哈布斯堡家族。

  如果能夠獲得哈布斯堡的支持,也就代表著阿瑟在歐洲王室的地位會更加穩固,甚至成為歐洲王室地位最高,名望最大的君主。

  可不要小看這表面上的地位,歐洲王室之間的聯繫還是比較緊密的,這樣的地位能夠關聯到歐洲各國的王室和那些已經丟掉王位的王室。

  獲得整個歐洲王室的支持之後,歐洲某個君主制國家王室的復辟也不過只是阿瑟一句話的事情。

  畢竟阿瑟的背後就代表著整個歐洲王室,這樣的勢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對抗的。

  當然,俄國這樣的國家並不在此範圍之內。因為俄國這樣的政體和思想天然的站在了君主制的對立面,兩者本身就是敵人,俄國人自然也不可能在意歐洲王室的意見。

  歐洲的貴族體系傳承了上千年的時間,影響力在歐洲還是非常大的。哪怕一些國家明明已經廢除了君主制,被廢除的王室在其他國家仍然能夠受到禮遇。

  大部分國家就算廢除了王室也不敢迫害王室成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歐洲王室之間的利益縱橫交錯,大部分王室家族彼此之間都是親戚。

  也不得不承認,阿瑟在一戰時期所號召簽署的《歐洲王室聯合宣言》在歐洲王室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的。

  這也是阿瑟的地位能夠很快的從一個殖民地君主快速成長為備受認可的帝國皇帝和歐洲君主代表的原因。

  伴隨著澳大拉西亞的逐漸強大,目前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甚至全世界第一家族。

  雖然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在其他國家的統治並不像澳大拉西亞那麼順利,但整個家族的成員身份仍然顯貴,並且身居各國要位。

  特別是英國人主動的放棄了薩克森·科堡·格達的姓氏之後,阿瑟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家族的最大話事人。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