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北歐攻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64章 北歐攻勢

  西班牙這邊,上百萬英法澳軍隊已經在逐漸縮小包圍圈,並且朝著西班牙權力的最中心馬德里前進。

  雖然推進速度並不快,但整體的推進計劃是比較順利的。西班牙軍隊根本無力反抗三國的聯合,畢竟他們手中的軍隊數量也實在不多。

  而在北非這邊,隨著義大利的投降和西班牙軍隊的潰敗,北非的局勢也逐漸被法國重新掌控。

  甚至就連原本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也被英國和法國瓜分完畢,這也讓十多萬西班牙軍隊最終只能無奈的放棄武器投降。

  不過要說目前最激烈的戰役,那當然還是東歐戰場正在進行的蘇達林格勒戰役。

  借著莫斯科戰役勝利的火光,俄國政府和民眾爆發出了非同一般的戰鬥熱情。

  被這一股戰鬥熱情席捲著,蘇達林格勒的紅色之火仿佛要吞滅對面的黑色裝甲。

  此時的德國絕對是最難受的。因為兩線作戰的問題,德國政府此時陷入了兩難。

  西班牙眼看著也堅持不了幾天,如果西班牙也跟著投降的話,德國在歐洲的盟友也就只剩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幾個所扶持的傀儡政府。

  但如果德國軍隊回援的話,東歐戰場所打下的大片土地就要白白送回給俄國人。

  這些土地中不僅包含擁有大片黑土地的烏克蘭,還包括俄國最重要的幾個工業城市,聖彼得堡,明斯克和基輔等等。

  畢竟如果德國軍隊回原的話,剩下的少量軍隊很明顯無力抵抗俄國軍隊的進攻。

  蘇達林格勒戰役就是在德國政府進退兩難的局勢下進行的。

  德國政府封鎖了法國那邊的反攻消息,試圖穩住德國軍心。這樣的舉動確實很有效果,哪怕西線戰場已經面臨很嚴重的危機,在東線的德國士兵仍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蘇達林格勒背靠伏爾加河,這不僅是俄國龐大土地面積內最長的河流,同樣也是整個歐洲最長的河流。

  正因為背靠河流的原因,想要攻克蘇達林格勒就變得更加困難。

  因為河流的存在,德國軍隊根本無法做到徹底包圍這座城市,他們的任何渡河行動都會被俄國軍隊所察覺。

  如果無法徹底包圍蘇達林格勒的話,俄國就能通過伏爾加河從對岸源源不斷的運來物資,幫助蘇達林格勒的軍隊繼續堅守下去。

  這麼一來,這場在德國人眼中速戰速決的閃電戰就變成了雙方比拼國力的消耗戰。

  如果是雙方一對一的話,德國不一定懼怕俄國。但目前要命的是,西歐戰場英法澳已經發動了全面反攻,德國人已經沒有資格和俄國人消耗下去了。

  1938年7月15日,德國最高統帥部舉行了軍事會議。

  在這場軍事會議中,德國首相多次提到了關於蘇達林格勒的戰事,並且要求前線的軍隊加強進攻,爭取在兩個月內攻下蘇達林格勒。

  在德國首相看來,兩個月的時間已經相當寬裕了。畢竟蘇達林格勒說到底也只是一座俄國的城市,德國人攻克波蘭也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兩個月的時間來對付一座城市,這已經是相當保守的預計了。

  但德國前線軍隊給出的時間高達六個月,並且還需要大量的裝甲部隊和飛機支援。

  這讓德國首相十分惱怒,如果德國能夠拿出來額外的裝甲和飛機部隊,那也早就投入到了西歐戰場,來挽救義大利和西班牙了。

  眼見尋求支援不成,前線的德國軍隊指揮官又提出了另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德國政府能夠抽調更多的人手和武器裝備來支援東線戰場。

  作為回報,東線戰場將試圖在三個月之內攻占蘇達林格勒,在四個月之內將戰線推進到高加索山脈,並且占領俄國在那裡的重要戰略資源。

  四個月的時間對德國政府來說勉強也能接受,這也是目前最好的計劃了。

  沒有多想,在最高軍事會議的投票中,這份提議被高票通過,也宣告著德國隊打敗俄國的最後一次嘗試正式開始。

  首先是對蘇達林格勒戰役的支援。

  目前德國在蘇達林格勒周邊部署的軍隊已經高達300萬人,這也是二戰到目前為止單場戰役單個國家所出動的最多士兵數量。

  但對面的俄國人明顯更加瘋狂。雖然並不清楚俄國人具體的規模,但人數絕對是要超過300萬的。


  目前俄國人的傷亡比德國人要高,但每天都有新的俄國士兵不斷的頂上,仿佛俄國的士兵無窮無盡一般。

  明明蘇達林格勒的城市面積並不大,但德國軍隊對蘇達林格勒的占領就是那麼艱難,就是那麼緩慢。

  蘇達林格勒戰役爆發這段時間以來,德國軍隊累計只占領了蘇達林格勒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區面積。

  但偏偏就是這三分之一的城市,已經讓德國人損失了至少30萬軍隊,這是相當可怕的事實。

  如果按照這樣的比例來看,德國想要攻占整個蘇達林格勒的,豈不代表著至少要損失90萬的軍隊?

  目前最擔憂俄國現狀的,就是率領著第二裝甲集群執行包抄任務的曼施坦因將軍了。

  曼施坦因在德國南部集團軍群的軍事會議上曾經詢問過一個致命的話題,那就是占領了蘇達林格勒能結束這場戰爭嗎?

  沒有人能給出回答,這個問題直接導致整個南部集團軍群的軍事會議變成了寂靜的森林。

  曼施坦因的擔憂也是很有道理,按照目前德國軍隊的消耗來看,攻克一個蘇達林格勒就有可能導致接近百萬的傷亡。

  就算攻克了蘇達林格勒,德國軍隊至少還要占領莫斯科才能結束這場和俄國的戰爭。

  通過上一次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就能夠看出,想要成功攻占這座城市,就必須要付出比蘇達林格勒還要多的傷亡。

  用200多萬士兵的傷亡來換取擊敗俄國的希望,這樣的買賣真的划算嗎?

  而且還有一種可怕的猜測被曼施坦因埋藏在心中,那就是占領了蘇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之後,俄國軍隊真的會如同計劃的那樣投降嗎?

  雖然首都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但也絕對不是一個國家的全部。

  如果俄國人繼續抵抗下去,德國又能怎麼樣呢?難道繼續浪費軍隊和俄國人消耗下去嗎?

  和曼施坦因有著同樣想法的,在德國軍方還是有很多將領的。

  但因為德國首相對於政府話語權的高度掌控,以及背後的威廉二世如同裝死一般,直接拒絕在政府和軍事會議上露面,讓像曼施坦因這樣的容克貴族根本無力反對。

  想要反對德國首相這樣掌握大權並且深得民眾信賴的統治者,就必須得有一個地位相匹配的人來當領頭羊。

  但很明顯,目前的德國政府除了皇帝威廉二世之外,也確實沒有人有這樣的聲望和地位。

  容克貴族的輝煌早已經過去,如果興登堡還在世的話,或許有希望提出反對意見。

  但目前容克貴族中混的比較好的也就是曼施坦因這一批人,其中有一部分高級將領還沒有得到德國政府和首相的信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貿然提出反對的意見,其實就是主動的交給德國首相清洗自己的機會。

  涉及到政治,任何人都不是善茬。特別對於從一個美術落榜生和底層士兵身份一步步爬到最高點的德國首相來說,如果做不到殘酷無情,那也就不配處在這個位置上。

  德國軍方內部原本是有人反對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就馬不停蹄的發動蘇達林格勒戰役的。

  但很可惜,反對的那個高級軍官在第二天就被罷免了職位,並且以各種叛國罪的罪名被黨衛隊逮捕,並且在幾天內就被判處了死刑。

  這一下子讓大部分高級軍官都堵住了嘴巴,縱使有任何不滿,也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提及。

  1938年7月29日,在馬德里城懸掛白旗之後,西班牙政府也正式宣告無條件投降。

  而伴隨著西班牙的投降,曾經輝煌的德意軍事同盟也就只剩下德國人苟延殘喘,勢力範圍也就只有中歐和北歐。

  7月31日,一場全新的會議在英國倫敦召開。

  這場會議只有英法澳三國代表參與,會議的內容也很簡單,那就是商討英法澳聯軍下一步的進攻計劃。

  如果想要快速結束戰爭,英法澳應該將所有的軍隊投入到目前的法國戰場,從法國地區直接向德國發動反攻,並且破壞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

  將戰火燒到德國本土之後,德國人的抵抗也會一天比一天減弱。

  畢竟只有自己的本土受到損害,德國人才會明白這場戰爭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但很明顯,英國和澳大拉西亞此時都不想這麼做。


  如果將戰火過早的燒到德國的本土,德國人肯定會從東歐地區抽調軍隊回援。

  這麼一來,不僅會為俄國人減輕壓力,同樣也會讓英法澳三國軍隊來承擔德國人的反攻。

  畢竟此時的德國還沒有到窮途末路,他們仍然有著數百萬的軍隊,並且國內的物資儲備還沒有到彈盡糧絕的地步。

  此時對於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最好的計劃還是讓德國和俄國繼續消耗著。

  等到德國和俄國的有生力量以及物資儲備被消耗的差不多了,英法澳三國軍隊再一擊斃命的攻克德國本土,結束這場戰爭才是最好的選擇。

  也正因為如此,英法澳軍隊的下一步進攻計劃不僅要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地區,還要能夠體現出英法澳三國對於繼續戰爭的堅定態度。

  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將下一步進攻的地點放在北歐三國的身上。

  其一,北歐三國土地面積較大,並且擁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其他物資。雖然少了義大利和西班牙,但北歐地區每年還是能為德國提供大量的鐵礦和其他礦產資源。

  有著這些鐵礦,德國自然也能堅持更長的時間,這對整個戰爭來說是不利的。

  其次,北歐三國可都是三個王國,如果主動的解放三個國家,也就代表著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可以和這三個國家的王室達成利益交換。

  君主制國家之間還是有著共同利益的,不管是未來穩固地位或者謀求更高的地位,還是單純的想要通過北歐國家來獲取更多的資源,都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機會做到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北歐地區靠近俄國,英法安排必須先下手為強。

  要是俄國人的力量逐漸復甦,並且主動的出兵解放北歐的話,那麼未來的北歐三國不就是俄國人說了算了嗎?

  俄國勢力的擴張是三國都不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最終三國統一決定將進攻目標放在北歐的原因。

  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此時出兵解放北歐三國,明顯也要好處多於壞處。

  芬蘭就不用多說了,德米特里宣布組建流亡政府之後,在倫敦只停留了短暫的時間,然後就選擇前來澳大拉西亞。

  一方面也是需要澳大拉西亞的支持來反抗德國人的侵略,另一方面也是主動的表態自己的站隊。

  德米特里是個聰明人,他自然看出了目前,歐洲局勢的發展和走向。

  長遠的來看,這場大戰結束之後世界上只會有三個強大的國家,那就是英國,澳大拉西亞和俄國。

  這三個國家勢必會對世界霸主的地位發起衝擊,並且不斷的拉攏全世界的各個國家來加強自己的話語權。

  此時的戰隊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好的戰隊不僅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支援,同樣也能提高自己的話語權,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但如果站錯隊受到牽連的話,也很有可能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畢竟站隊就代表著支持其中的一個強國,自然也就得罪了其他的另外兩個強國。

  旗幟鮮明的選擇支持澳大拉西亞,這也是德米特里沒有經過太多思考就做出的選擇。

  其一,德米特里本身和阿瑟的關係還是比較親密的。作為瑪麗王后唯一的親弟弟,阿瑟對於德米特里也是比較關心的。

  甚至德米特里能夠快速的掌握芬蘭政府的話語權,阿瑟的幫助必不可少。

  其二,芬蘭太靠近俄國,必須要尋找一個能夠站出來對抗俄國的國家作為依靠。

  這方面英國和澳大拉西亞都差不太多,本身的君主制體系和俄國都是天然的對立面。

  但問題是,英國人對於戰爭並不熱衷,他們更喜歡搞地區平衡政策來維護自己的地位。

  特別是二戰前英法政府的綏靖表現,讓德米特里明白依靠英國人並不是一個好的出路。

  澳大拉西亞就不同了。澳大拉西亞雖然立國只有30多年的時間,但先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還主動的發動了多次小規模戰爭。

  這種並不懼怕戰爭和威脅的國家更加適合作為自己的大哥,必要關頭也會站出來保護自己。

  再加上之前芬蘭和澳大拉西亞就已經建立了相當親密的合作,此時換大腿對於德米特里和芬蘭來說,不僅是將之前的所作所為前功盡棄,同樣也是在挑戰阿瑟和澳大拉西亞的底線。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