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消失的五百六十萬兩國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9章 消失的五百六十萬兩國帑

  文官並非人人皆惡。

  正當錦衣衛忙著清查官員不法情事,積蓄力量準備給予文官集團致命一擊時。一個位高權重的文官,主動來到了錦衣衛.

  來的人是戶部左侍郎,陳清。

  陳清,與大明開國元勛合浦侯陳清同名,雖是文官,卻是武人的豪爽性子。

  他時年六十八歲。乃是天順八年進士。他為官四十一載,從知縣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坐到了戶部左堂。

  陳清在戶部總督倉場事。這是個了不得的差事。

  所謂倉場,指的是通州糧倉、國庫太倉。大明的錢和糧全歸他看管。

  陳清擔任這個職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短短半個月。他是在正德帝登基後,由內閣舉薦調來戶部的。

  按照官場「是誰舉薦,誰是靠山」的潛規則,他算是劉、李、謝的人。

  陳清進得北鎮撫司。

  北鎮撫使尤敬武拱手:「陳老部堂,久仰久仰。來鄙司有何貴幹啊?」

  陳清頗為傲慢:「你是何人?」

  尤敬武答:「在下錦衣衛指揮右僉事兼北鎮撫使,尤敬武。」

  陳清毫不客氣的坐到椅子上,瞥了尤敬武一眼:「我有件大案,要跟錦衣衛舉發。」

  尤敬武道:「大案?陳部堂請說。」

  陳清拿起茶盅,喝了口茶:「你還不配接戶部左堂舉發的大案。叫有資格的人來。」

  老陳這個牛鼻子,口氣硬得很。

  恰在此時,錢寧走了進來:「我當是誰呢。原來是陳老部堂。你跟敬武剛才所說,我站在門口都聽見了。」

  「我是錦衣衛的指揮使,總配接你舉發的案子了吧?」

  陳清閉上了眼睛:「你也不配。」

  錢寧皺眉:「陳部堂,這我就不明白了。你說來錦衣衛舉發大案。又說我這個錦衣衛指揮使不配接這個案子。那你還來錦衣衛作甚?」

  陳清道:「你不配,錦衣衛中有人配。叫常風來見我。」

  錢寧心中很不是滋味。常風在名義上只是他的副手。老陳卻說他「不配」,說常風「配」。

  別看錢寧整天在常風耳邊說什麼「不管誰是指揮使,只要常帥爺活著一天,錦衣衛就姓常。」可在錢寧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錦衣衛大掌柜。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錢寧只得命尤敬武找來了常風。

  常風對朝廷文官的底細一清二楚。他知道陳清是文官中的異類。

  大部分文官都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嘴上造福黎民,心裡升官發財。

  陳清不同。他整天嘴上掛著仁義道德,心裡想的也真的是仁義道德;嘴上造福黎民,心裡想的也真是造福黎民。

  這在文官中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

  故而常風對陳清很是尊重,拱手道:「陳老部堂。」

  陳清沒有還禮,頭也不抬的喝著茶:「我舉發的這件案子事關重大。只能說給常都督一人聽。」

  常風雖是都督僉事,但依照官場稱呼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陳清稱他為「常都督」。

  錢寧有些不高興:「你真當我這個指揮使是擺設不成?我們帥爺日理萬機。哪有功夫管你那些雞零狗碎的事。」

  陳清聽了這話怒目圓瞪:「雞零狗碎?我要舉發的大案,事關朝廷財政大計!」

  常風吩咐錢寧:「你跟敬武先退下吧。」

  錢寧道:「帥爺.」

  常風加重語氣,重複了一遍:「退下!」

  常風的態度讓錢寧心裡有些不爽。我給你當了十九年的下屬。好容易職位升到你之上了,還是要聽你吆五喝六

  錢寧無奈,只得叫著尤敬武離開。

  北鎮撫司大堂之中,只剩下了陳清與常風兩人。

  常風道:「陳部堂,什麼大案?請講吧。」

  陳清又喝了口茶,這才慢條斯理的說:「朝廷稅收,分為物稅、幣稅兩種。物稅即徵收實物,譬如糧食、布匹、茶業等等。幣稅則是白銀。」

  「拋開物稅不談,只論幣稅。先皇登基之初,大明兩京十三省幣稅年收入為五十五萬兩。」


  「先皇在位十八年,幣稅收入年年增長。至先皇駕崩前,幣稅年收入為三百三十七萬兩。」

  「從朝廷不斷增長的幣稅收入上,就能看出『弘治盛世』四個字名副其實。」

  常風道:「陳老部堂。我雖是武將,但也有舉人功名,並非只知道打打殺殺的丘八。您說的這些,我都知道。」

  陳清道:「你且耐心聽我說完。先皇在位十八年,算下來,每年幣稅收入的均數為一百五十九萬兩。」

  「歲用方面,上冊的年均帑銀支出是一百萬兩。」

  「也就是說,年均盈餘為四十九萬兩。十八年下來,太倉積銀應為八百八十萬兩。」

  常風道:「我記得弘治十七年冬至日早朝,戶部尚書佀鍾稟奏過,戶部帳面存銀八百八十萬兩。」

  「劉首輔誇讚說,此乃大明自開國以來積銀之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先皇是盛世天子。」

  陳清怒道:「佀鍾滑頭!問題就出在『帳面』二字!你知道太倉積銀實數是多少?」

  常風問:「多少?」

  陳清一拍桌子,從牙縫裡積出一個數字:「三百二十一萬而已!」

  常風目瞪口呆:「太倉國庫不是號稱『帳不差一錢』嘛?存銀實數跟帳面差了近五百六十萬兩?」

  「銀子呢?插上翅膀飛了?」

  陳清苦笑一聲:「誰說不是呢?我剛到任戶部半個月。按照規矩去盤庫,發現了這件聳人聽聞的事。」

  常風倒吸一口涼氣:「難道國庫出了盜銀的驚天大案,庫兵們盜走了五百多萬兩銀子?」

  「又或者戶部官員有巨蠹,貪污了五百多萬兩銀子?」

  陳清道:「真要是那樣就好了!銀子還追的回來。」

  「告訴你吧。五百多萬兩銀子不是被盜,而是被挪用。」

  常風問:「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敢挪用五百萬兩銀子?我活剮了他!」

  陳清苦笑一聲:「十八年間,被上萬大小京官挪用了!」

  常風疑惑:「上萬名京官?」

  陳清苦笑一聲:「大明京官大小員額一千九百左右,十八年間,任過京職的足有上萬人。」

  「京內衙門與衙門之間,官員與官員之間,辦任何公事、私事都是要請吃、擺宴的。」

  「各衙都有專門的交際應酬銀、迎來送往銀。這些銀子從哪兒出,無非是從國庫挪支。每年平均挪支竟達三十萬兩以上。」

  「挪支的名頭五花八門。什麼部費、官衙修繕費、紙張筆墨費等等。名頭再多,事實只有一個,銀子被大大小小的官員吃進了肚中。」

  「你們錦衣衛號稱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常都督對此事難道一無所知嘛?」

  常風解釋:「我知道各衙各官之間吃請擺宴用的都是國帑。只是不知累年數字竟達五百六十萬兩。」

  「這麼大的虧空,歷任戶部堂官難道都不曉得?他們都不去盤點太倉存銀的嘛?先皇也一無所知?」

  陳清反問常風:「你進官場多少年了?」

  常風答:「自補入錦衣衛算起,已有二十三年。」

  陳清道:「那你應該知道一個官場約定俗成的規矩,新任官不追前任官的虧空。」

  「歷任戶部堂官,到任後都對前任虧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經年累月,虧空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雪球,越滾越大。」

  「滾了整整十八年,可不就滾到五百六十萬兩,國庫存銀少了六成還多嘛。」

  常風感覺自己汗毛倒豎。果然,文官是大明最大的蠹蟲。不說什麼貪污納賄、土地兼併、走私貿易。

  單說吃喝一項,直接吃掉了國庫的六成存銀!

  常風問:「陳老部堂,你說是來找我舉發大案。你想讓我怎麼辦這件案子?」

  「大明律里,沒有明文說官員吃喝有罪。」

  「錦衣衛不可能把拿國帑吃喝的歷任上萬京官全抓起來。」

  陳清道:「其實,國庫虧空的數額和原因,歷任戶部堂官都心知肚明。卻無一人稟報先皇。」

  「也可能先皇略有所知,但沒有追究。」

  「我舉發這件大案給你,希望你把戶部虧空的實情稟報當今聖上。」


  「說句犯忌諱的話。再這樣下去,無須外敵入侵,大明恐怕會被前赴後繼的大小官員們活活吃垮、蛀空。」

  常風狡黠的一笑:「為何陳部堂不將此事親自稟報皇上?戶部左堂是可以請求皇上單獨召見的。」

  陳清毫不掩飾的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我若親口告知皇上國庫虧空至此。用不了多久,此事就會傳揚出去。我會成為大部分文官的敵人。閣老們也容不下我。」

  「那我這個戶部左堂就斷乎當不下去。會被調到南京充任虛職。」

  「我做戶部左堂,總好過那些和稀泥、得過且過的人做。」

  常風道:「明白了。陳部堂,你就在此處幫我寫一封奏疏。列明戶部虧空的具體狀況。署上我的名字。我會交給皇上。」

  「我早就得罪了內閣和他們的門生故舊,不差再得罪這一回。」

  常風知道,陳清是在拿他當刀。

  但當一柄斬除吏治弊病的刀,常風樂意!

  陳清提起筆,北鎮撫司大堂用了三個時辰寫成了一篇萬言疏。疏名為《倉儲空虛可慮疏》。

  陳清不愧為能臣。這篇萬言疏十分詳實,既有詳盡數字,又有具體事例。把五百六十萬兩虧空如何落下寫了個明明白白。

  常風看完後,正要提筆寫下自己的名字。

  陳清卻伸出手,壓住了常風提筆的手。

  陳清改了主意:「算了。做人也好,做官也罷,都要光明磊落。這道奏疏還是署我的名字吧。」

  常風勸他:「陳部堂,我常風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橫豎早就將內閣得罪了。你若署名.官位斷乎不保。甚至會身陷不測之地。」

  陳清臉上泛起笑容,說了一句令常風振聾發聵的話:「為江山社稷,雖千萬人吾往矣。」

  「雖千萬人吾往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縱使面對千萬人的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

  任何一個通過苦讀四書五經步入仕途的兩榜進士都知道這句話。

  可惜,書要看什麼人讀,什麼人用。

  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蛻變成了大明的蠹蟲。

  像陳清這樣真正將這句話放在心中的,鳳毛麟角而已。

  常風道:「我願與陳部堂聯名。為了民脂民膏不被蠹蟲們啃食殆盡,即便粉身碎骨又如何?」

  陳清道:「常風,我果然沒看錯人。別人都以為你是個屠夫,我卻認為你是個壯士。」

  陳清先署了名。常風在他後面署名。

  這是一道會得罪九成九在京文官的奏疏。

  往嚴重一點說,這道奏疏指出了弘治盛世埋下的亡國隱患。

  誰上在這道奏疏上署名,誰的仕途堪憂。

  然而,壯士不止陳清、常風兩位。

  當晚,陳清的學生,兵科給事中徐忱也在奏疏上署了名字。

  徐忱,弘治九年三甲第九十五名進士。他的殿試排名很靠後。官場升遷艱難。為官九年,才是個兵科給事中。

  好在吏部尚書馬文升在今年的京查中發現了徐忱是個恪盡職守的人。

  吏部正在走升任程序,他即將被破格提拔為浙江參議。

  在這道奏疏上署名,他的升遷之路將戛然而止。參議官帽絕對戴不到他頭上。

  但為了「江山社稷」四個字,徐忱還是在奏疏上寫上了自己的名字。

  有其師,必有其徒。

  一天之後,乾清宮大殿。

  正德帝手裡拿著《倉儲空虛可慮疏》。那雙手微微顫抖。

  正德帝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剛剛登基,接手的「充盈國庫」,虧空竟達六成至多。

  陳清、常風、徐忱三人跪倒在他的龍案前。

  正德帝放下奏疏,猛然將龍案上的銅罄摔在地上,發出一聲祖傳龍嘯:「欺天啦!」

  「國庫五六百萬兩銀子,竟被在京文官們吃吃喝喝耗費掉了。」

  「劉健、謝遷、李東陽久任內閣,斷乎不會不知。可他們竟瞞著朕!」

  「朕是一國之君啊!竟連國庫存銀的實數都不知曉!」

  正德帝又拿起了奏疏,掃了幾眼。隨後發出一聲感慨:「越是盛世,越出蛀蟲啊!」

  「文官們就像是大大小小的蛀蟲,附著在大明這棵參天大樹上。」

  「如果朕對他們不管不顧,他們遲早會蛀空這棵大樹的根基。」

  也怪不得正德帝龍顏大怒。吃吃喝喝能吃掉國庫六成存銀,這事聳人聽聞過了頭。

  這還不算什麼。這麼大的虧空,內閣三閣老也好,戶部尚書也罷,竟然一直瞞著皇帝。

  欺君,不光指的是欺騙君主。同時也指對君主隱瞞不報。

  正德帝道:「呵,前兩天『弘治後三君子』還擺出一副賢臣模樣,領著文官們上奏疏,勸朕勤政。」

  「今日朕倒要聽聽他們如何解釋這天大的虧空!」

  「劉瑾,宣旨,讓那三位君子入宮見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