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請問,是李白厲害還是杜甫厲害?(求訂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84章 請問,是李白厲害還是杜甫厲害?(求訂閱)

  「詩聖。」

  「我草,竟然是詩聖。」

  「這稱號,牛逼。」

  看著大屏幕上面寫著的詩聖兩個字。

  一眾人士卻是叫出了聲。

  「這稱號,比之詩佛,詩狂,詩家天子……牛逼多了。」

  「是的,劍有劍聖,樂有樂聖,書也有書聖,詩,他便有詩聖。」

  「這麼一說,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詩聖厲害,還是詩仙厲害。」

  「呃……」

  眾人一下子傻眼了。

  不提詩仙的話。

  一說詩聖,眾人絕對會認為,這是這個世界寫詩最厲害的。

  要不然。

  他怎麼可能稱之為詩聖。

  就像劍聖,樂聖,書聖一樣……都是做到了這個世界的最頂峰。

  聖,與聖人一般。

  沒有人可以超越。

  但這個世界。

  就是有這麼傳奇。

  在詩聖這裡,還有一個詩仙的稱號。

  到底是詩仙厲害,還是詩聖厲害,一下子讓大家有些拿定不了主意。

  「我覺得應該是詩仙厲害,畢竟杜甫是詩仙李白的小迷弟。」

  「話不能這樣說,小迷弟也有成長的時刻。年輕時候的杜甫是李白的小學弟,但他成熟之後,他的成就未必下於李白。」

  「對,就像李白當年還視孟浩然為偶像呢。但孟浩然的成就,卻遠遠比不上李白。」

  「這麼說,你是認為李白強過杜甫了?」

  「這個嘛……」

  這真箇是有一些糾結。

  說杜甫強嘛。

  他們對於李白亦是無比的喜歡。

  說李白強吧。

  他們又覺得有一些為杜甫不值。

  「妹的,哪個王八蛋出的題。」

  「對,這傢伙恨不得我們為了杜甫與李白打起來。」

  「管他誰強,反正我即喜歡李白,也喜歡杜甫。」

  不少人似乎想開了。

  而接下來,舞台劇卻是繼續。

  隨著安史之亂的結束,杜甫的生活也開始趨向穩定。

  至少。

  他不再挨餓,也不再沒有住處。

  雖然經歷安史之亂,他再也回不去大唐的輝煌。

  但大唐的底蘊還在。

  在國家穩定之後,整個社會慢慢恢復生機。

  只是另一邊。

  史安之亂對於李白來說,卻是遭遇了人生當中最為黑暗的時刻。

  這個黑暗。

  倒不是李白被叛軍抓住。

  而是李白自己,加入到了叛軍的陣營。

  舞台當中。

  此時李白卻是加入到了永王的陣營。

  這一幕。

  此前江寧在講李白的時候就講過,不少人並不陌生。

  但哪怕如此。

  當這一次舞台劇表演出來時,眾人仍是無比的激動。

  但可惜的是。

  李白這一次以為的機會,卻給他留下了無數的罵名。

  原本的李白雖然狂,但卻一身才華。

  很多人很羨慕,也很欣賞他。

  哪怕他被皇帝賜金放還,不少人都以李白為榜樣。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皇帝賜金放還。

  更沒有多少人被皇帝以這麼高的禮遇招進皇宮。

  可是李白再有才。

  他卻加入到了永王的陣營。

  或許永王原本並不想反,他只是接受到唐玄宗的命令。


  但有的時候,欲望一步一步卻是不斷的發展而來。

  永王不再滿足於只是平叛亂,生出了占據江左的念頭。

  為了名正言正,永王卻是將李白召進了陣營。

  李白為永王寫了《永王東巡歌》。

  但可惜。

  永王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在唐肅宗命令高適等將領的夾擊之下,永王叛軍很快就得到了鎮壓。

  永王也中箭而死。

  無疑。

  做為給永王謀事的李白,亦有了殺頭之罪。

  「我草,好像這次平叛的大將,正是高適。」

  「對。」

  「好像當年高適李白杜甫三人還曾經一同遊歷了齊趙之地。」

  「沒錯。」

  「這……」

  人生啊,他就是有如此多的變化。

  誰人也沒有想到。

  若干年後,李白會加入到永王陣營,並且犯了死罪。

  誰也不知道,當年直到50歲的時候,才混了一個小官做的高適,竟然能平步青雲,一路封侯。

  更誰也沒有想到。

  高適就是滅掉永王叛軍的大將。

  李白又恰恰在永王陣營。

  「這一封信,還望轉交給高適,我與他多年至友,相信應該會有一定的轉機。」

  舞台上,獄中的李白寫了一封信給高適。

  他希望如今功高的高適可以幫他說情。

  但可惜。

  有的時候現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樣。

  雖然高適曾經與李白一塊遊歷。

  雖然他們曾經是多好的朋友。

  但面對著李白所犯下的死罪,高適雖然收到了信,但他卻將李白的信給燒了。

  不但將李白的信給燒了。

  為了怕被李白連累。

  高適還將與李白此之前所有的書信,全都燒之一空。

  「這……」

  「高適是不是太絕情了。」

  「不知道,你得問高適。或者,問你自己,你是高適,你敢不敢救李白。」

  「我也不知道。」

  如果是普通的罪。

  或許可以相救。

  但這種謀反的罪,基本上沒有人敢碰。

  誰碰誰就死。

  永王都被殺死了。

  更別說是給永王寫詩的李白。

  「妹的,看得我都哭了。」

  「是啊,沒想到李白與高適還有這麼一段。」

  「杜甫呢,杜甫在哪?」

  眾人這時想到了杜甫。

  當年的三人,不正是一起在遊歷天下嗎?

  高適不出手相救,杜甫更有一些感情吧。

  好吧。

  確實杜甫更有一些感情。

  面對著李白被抓,甚至有可能被砍頭。

  所有人都漫罵李白,杜甫卻是一直思念著李白。

  但不是每個人都像高適一樣,他可以一路逆襲。

  杜甫就算是與李白再有感情。

  他此時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根本不可能為李白做什麼。

  所以。

  他只能默默的望著長安方向。

  好在。

  雖然高適並沒有出手幫助。

  但李白夫人家勢很龐大,再加上李白到底有一些才華,李白並沒有死,而是被流放。

  同時永王的叛亂一直都疑點重重。

  正如李白自傳式詩作《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當中寫的一樣。

  李白一直都沒覺得永王是在反叛。


  他一直認為,永王是在平叛。

  只是陰差陽錯。

  最終造成了永王的悲劇。

  ……

  「這集內容太豐富了。」

  「嗯,不只講了杜甫,還講了當年與杜甫一起遊歷的李白與高適。」

  「更講了高適與李白的恩怨。」

  「也不算什麼恩怨吧,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經歷,高適也不見得就能一句話救下李白。」

  「對。其實高適也非常為難,他做為平叛的大將,他就不可能為叛軍求情。另一個,高適其實沒有太多的背景。他在50歲之前啥建樹也沒有,他十分清楚的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有著太多太多的運氣。如果他為李白求情,搞不好他都可能把命給搭上去了。」

  不少人不時分析著,同時他們也不斷的感慨著。

  而今天的舞台劇並沒有結束。

  隨著安史之亂的結束,李白也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

  這一時期,杜甫寫了很多詩。

  只有一有空,杜甫便將自己的心中所想化為詩作。

  某一天,杜甫無比有興致的登高望遠。

  這是他最近以來喜歡的運動。

  他這時過得還可以。

  所以心情很不錯。

  只是這一天,杜甫卻是突然變得無比感慨起來。

  舞台上。

  飾演杜甫的演員卻是執筆,寫下了一筆詩作《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回想杜甫一生。

  年輕時候雖然家境很好,可父親去世之後,整個家勢就一下子就此衰退。

  雖然杜甫也很努力,想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一次又一次失敗,卻是一次又一次將杜甫的少年之氣給消磨乾淨。

  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對於杜甫來說,卻是像作家一樣,在全國各地漂泊。

  到了這時。

  漂泊雖然停止,已有了安息的地方。

  可年紀上來了,有了一身的傷病。

  想想這一生,似乎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的。

  有的。

  只有喝罷酒後的獨自傷懷。

  當然。

  這一首詩翻譯過來很簡單。

  可是。

  這一首詩卻遠遠不像這首詩所翻譯出來的意思這麼簡單。

  老年時候的杜甫。

  他對於詩詞歌賦的運作,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一首登高,他並不是普通的詩作,他是一首七言律詩。

  之前就已說過。

  律詩不比其他的詩句。

  律詩非常講究格律。

  格律必需滿足一定的規則。

  比如押韻。

  但押韻並不複雜。

  又如對偶。

  說起來在詩中運用對偶也不困難。

  但在這一首《登高》當中,你會發現,這首詩裡面所有字詞,全都是對偶。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

  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

  全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像「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怕眾人對此不理解。

  大屏幕上,還將這一首《登高》一句一句,甚至是一個字一個字拆開來,不斷的進行對比。

  可以說。

  這一首登高,是為千年以來律詩的典範。

  所以。

  這一首律詩,也被後人稱之為律詩之最。

  也就是最為符合律詩的作品。

  ……

  「兒子,我想回家了。」

  創作完《登高》之後。

  思緒萬千的杜甫對兒子說道。

  他因為避難,這麼多年去過很多的地方。

  如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最後才在夔州,也就是現在的奉節這裡安定了下來。

  但遊子不管去了哪裡,他都無比的思念家鄉。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定。

  思念家鄉再加上年事已經已高的杜甫,卻是想回家了。

  768年,杜甫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嶽陽,泊舟岳陽樓下。

  769年,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但杜甫並沒有在岳陽過多的停留,他繼續趕路。

  只是回家的路並不像想像當中那麼一帆風順。

  因為帶的錢財不夠,後來又被盜賊搶了。

  所以杜甫北歸之路不斷的出現偏離。

  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

  大曆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復折回潭州。

  770年,杜甫來到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

  由於杜甫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一下子來了食物,不小心吃得過多,就此去世。

  舞台上的杜甫。

  也在吃飽之後,就此倒了下去。

  「啊……」

  「吃撐了?」

  「我去……」

  誰人也沒有想到。

  杜甫最後的時間,卻是因為吃撐了,然後死了。

  這看上去有一些滑稽。

  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不難理解。

  原本杜甫就好幾天沒有吃東西。

  再加上杜甫年紀又大了,消化功能不好。

  一般這個時候碰到食物,有經驗的人,他都不能大飲大食。

  可當時的杜甫哪裡管這麼多。

  於是。

  在吃飽喝足之後,杜甫一下子消化不良,就此與世長辭。

  不過。

  雖然如此。

  看著露出笑容的杜甫,眾人卻不覺擦了擦眼睛。

  杜甫這一生,實在是太苦太苦了。

  苦到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吃不飽。

  而在死去之後,能有一頓飽飯,這也算是善終。

  而不管杜甫是怎麼死的。

  眾人都知道。

  從今之後。

  這個世界多了一個詩人。

  他的名字,叫做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