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做夢的高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9章 做夢的高校

  「介紹一下吧,別讓我從頭看啊。」閆教授看著眼前的這一大堆實在有些頭疼,這個學生實在太天才,看他寫的東西有時候那就是一種折磨,還是聽他寫的歌舒服。

  「嗯,大致分幾個方向吧,其實我都看不懂,還不如你呢,不過王旭開始就分了類,看封面就行。

  你看,這一摞是給你們重點看的,關於機器人的。他說是伺服電機有些成果,但精度還沒達到,也還沒量產,所以得等,不過願意花錢的話,也不是買不著,開始不必要那麼精確。

  而且機器人的晶片也得等,但算法什麼的可以先行,他說了好幾種,多軸的機械臂,懸掛式的機械平台,雙輪自平衡平台,四足平台,雙足行走平台什麼的,甚至還有水中平台和飛行平台。

  他說這些東西伱們應該感興趣,可以挑兩個研究,給華科院和哈工大那邊留幾個,他們那邊上次和王旭打過招呼。

  算法其實還是核心你們已經有了,洛教授就是專家,他搞得已經挺深了,只是算力跟不上罷了。

  現在可以先拖著一堆的線,用伺服器算力就是,以後有了高水平的晶片再想辦法縮小,先搞定有沒有吧。」姜主任挺詳細地解釋了一下。

  「他有建議嗎?」閆教授很了解王旭,這小子可不是完全沒有偏向性的,與其自己瞎琢磨,還不如聽他的呢。

  「他的建議是,如果想搞噱頭,那就去搞雙足的,如果想快速出點成果,那就先搞那個機器狗,也就是四足平台,其他的,看你喜歡留一個,剩下的都分出去。」姜主任把王旭的話重複了一遍,這裡是王旭的娘家,也是他的大本營,他就是來幫他看家的。

  王旭早就和他介紹過自己這個實驗室的規劃,初期就專心三個方面人工智慧基礎理論,數控自動化和四軸無人機,洛教授主要負責人工智慧那邊的工作。

  數控基礎算法研究還在等研究員來報導,系裡新招的一個留學博士,MIT畢業的,但得快年底才能真正到崗。

  而四軸飛行算法研究又是和帝都航空學院合作的,所以這邊現在的實驗室主要是洛教授在用,倒更像個機房,而不是實驗室。

  「也好,嘿嘿,我們先挑就行了,還有啥東西?」閆教授有點李雲龍的感覺了,看見好東西就走不動道。哦,對了,這片子還沒拍呢。

  「還有雲台的項目,你們想摻和嗎?玉卓說不知道是不是該麻煩你們,這是王旭單獨投資搞的,估計就是投資委託開發的模式,應該不會開源,也不會分潤利潤出去,用在無人機上面的,他用來拍電影。」

  「這有什麼麻煩的,雲台?就是那種自穩定的平台是吧,我好像聽他提過。這東西難度並不大,現在他已經把各種底子都打好了,除了控制晶片不好搞,其他的都沒啥問題。

  估計他也是等超算的晶片組吧,其他的交給我們吧。

  幫這小子掙錢,總比幫旁人好得多。論文能發吧?」閆教授還是挺夠意思的,他知道王旭有時候會搞些項目出來自己用,也知道他們和帝都工大合作過一些小項目。

  「論文肯定沒問題,只是這些東西算不上國際領先,不知道能發什麼,我也不是很懂。

  算法什麼的好像都發過論文了,好像都開源了。」姜主任倒是了解王旭的習慣,論文肯定是可以發的。

  「算法我知道,開源項目里有,但還是不太一樣的,那個是多連杆的自動化控制,這個稍微複雜點。」說起這個,閆教授那就是行家了。

  那個多連杆的東西也是王旭搞的,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放到開源社區讓大家玩,目前開源的版本,已經可以做到三根連杆不倒。

  這東西也是水木搞的,某個博士的畢業論文,和王旭的關係不大,倒是這個方向是王旭幫忙出的主意。

  「我也不清楚,你們要搞就留下吧,這個錢不少的,王旭投了好幾十萬呢。」姜主任抽出一迭資料交給閆教授。

  「這東西他打算做什麼?你沒往上報?」閆教授很奇怪,這東西他都能看得出來作用,再增加幾個自由度就可以控制太多東西了。

  即便不增加,也可以把小飛棍的發射平台改成隨動的。

  「早就報上去了,等你們搞出來,上面會給獎金的,現在已經形成制度了,目前還沒成文,但是上面也發現了軍民融合的好處,打算改革一下子。」

  「我就說嘛,沒理由上面不知道。」

  「現在主要還是發展經濟,有了新東西也大多是先攢著罷了,你們提供的東西做出不少新玩意,就是太燒錢了,還是太窮了。」姜主任有些感慨,不同於象牙塔中的閆教授,他對於國家的情況顯然要了解得更多一些。


  「我不是軍迷,倒也不是很了解,只是聽王旭說過不少。這小子是個徹頭徹尾的軍事迷,啥東西都能聯繫到軍事鬥爭上去。」閆教授倒也老實,直接承認了自己在這方面所知甚少。

  「哦?說說看,他都聊什麼了?」姜主任對於王旭的一切言行都是感興趣的,這小子有時候總能夠根據非常細小的事情看到趨勢,而這種對於趨勢的把握正是所謂的戰略敏感性,在軍事中極其地重要。

  當然要是王旭在的話,他肯定很無語,哪裡是他有敏感性,那根本是根據未來反推回來的好吧。

  「也不是很多,你等等啊,我找找,我也記了不少和王旭的對話,你知道,我這四十多了,腦袋也不那麼好使了,很多時候和他聊完我都會回去整理一下。」閆教授拿出一個筆記本,一邊翻,一邊解釋著。

  這是這個年代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習慣,隨身帶一支筆,帶一個筆記本。鋼筆插在胸口的兜里,一度還是知識分子的標籤。

  直到很多年後的網絡時代,依舊有許多老人保留著這個習慣,無論他的手機多麼方便,依舊保留著用筆記錄的習慣。

  當然,因此而衍生的形式主義故事也不在少數,比如某作家批評的那種在會議上記錄領導念某文件原文的奇葩事情。

  「你看,四軸無人機,未來游擊戰神器。我不是很理解他說的神器,但估計是重要的武器的意思無疑了。」閆教授翻到某一頁,指著自己的記錄和姜主任說著。

  他是很謙虛,但他也其實非常敏感,否則他不會記下這麼一句隨口的話語。

  「四軸,有這麼重要,還是游擊戰?」姜主任也有些納悶,四軸飛行器能耗比低,速度慢,高度低,還不能攜帶太重的武器,關鍵是價格一點都不便宜。

  王旭折騰一架四軸,據說都花了上百萬了,只能帶個十幾公斤的東西飛十分鐘,還不能超過一公里,也就是他敢這麼折騰。

  「嗯,你看,當時他是這麼說的。

  這東西,能做到幾百塊錢一架,圖像傳遞三公里,裡面帶上半斤炸藥,直接繞過障礙物,飛過去炸掩體裡的士兵和裝備,不比什麼狙擊槍好用多了。

  要是炮樓什麼的,能直接從窗戶里飛進去,要是抗戰的時候有這個,分分鐘打到小日子去。

  哈哈,當時他就是這麼說的,你說他也沒經過那個年代,怎麼執念這麼深。」閆教授回憶起了當時和王旭的對話,想著都還挺有意思的。

  那是王旭聯合自動化系和航院搞合作的時候,在事後和他聊的,當時並沒有提四軸到底有什麼用,只是說用來拍電影的攝影機底座。

  這東西的研製是純粹民用的,無論目的還是手段,都是走的民間,倒是一起回水木的時候,王旭和閆教授一起吃飯的時候提了一嘴,閆教授也就記了下來。

  「那麼大個飛機,還那麼慢,這不立刻被人打下來?」姜主任還沒琢磨出來那東西怎麼用。

  「用不著那麼大啊,他說等晶片技術發展兩年,這東西能做到就和手掌差不多大,現在大,主要還是複雜的飛控需要的計算機能力太高了。

  他差不多得把工作站裡面的主要晶片用上才勉強夠用,還得帶更多的電池給飛控系統供電,再加上需要抗一個大攝影機,自然做得挺大的。

  飛機我不懂,但晶片這東西我還是懂得,一年就能小一半,性能還能提高一倍,要不了多久,一塊拇指大小的晶片就夠用了。」閆教授,看了看筆記本,繼續解釋,顯然,他記錄得相當詳細。

  「還真是,咱們可能都低估了電子技術發展帶來的進步到底有多重要,飛行器上面的東西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計算單元小了,跟著供電就小。

  也因此,需要的載荷跟著就小,然後就不需要那麼大的電機,電池又可以小,所有的都算下來,輕了可能不是晶片那點重量。」姜主任感慨,他倒不是專業軍工。

  只是最近跟著王旭,聽的東西越來越多,自己也不得不學習更多的東西,這才顯得見多識廣起來。

  看來,王旭的言論還需要記得更詳細才行,回去打個報告吧,給他和他媳婦都弄個保鏢吧。

  「你這個本子我能借去看看嗎?」姜主任客氣地問道。

  「你以為我提起這件事情是為什麼,複印了還給我。」閆教授笑眯眯地把本子遞了過去,然後端起茶杯看著姜主任忙叨叨地去找人複印。

  自顧自地翻看起眼前的材料。

  就像姜主任介紹的那樣,這些資料挺雜,有好多就是一頁紙,閆教授也沒少見過這樣的,這都是王旭突發奇想的項目,往往需要做比較多的研究才能有結果。


  以前,大家都搶那種厚厚的,有詳細方案路線的,後來教授名額不夠用了,畢竟規定了一個人只能帶隊一次。

  於是,大家也開始搶這種只有一張紙,只有個大致思路和方向的研究課題了,畢竟有方向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好吧,後世多少研究員就是在方向去定上面熬死的。

  而那種厚厚的,帶有實施方案的課題,則逐漸根據外系、外院、外校的選擇而擴散開來。

  反正都需要簽署協議,同意未來納入統一管理,進入技術池中,具體是誰署名,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於是,旁邊的帝大和華科院可以說是近水樓台,很多這樣的課題開始進入他們的研究序列,並且也秉承著同樣的原則,那就是每個教授最多只能帶隊一個這樣的課題。

  這種神秘的,幾乎像是說明書一樣的課題研究那就幾乎是拿著科研成果往臉上砸,沒人會傻得去拆穿,只會自己偷偷吃下。

  然後完成後,再覥著臉去要那種沒有方案的課題。

  當然,這些操作也都在上面的眼裡,這些大學也都順勢加強了各種審核與考察,特別重大或者有些敏感的課題還需要過一道上面的手。

  有些甚至直接就被沒收了,然後不知道哪一天又神神秘秘地把成品交給水木,比如那種可以吸收電磁波的塗料,還有一種叫TR單元的電磁波發生與接收裝置。

  甚至連微機械的研究,大部分都已經不在水木的手裡了,估計在某個數字研究所里,他們也挺難的,這些年關了不少,沒準王旭折騰出來的項目能讓這些少關一個兩個的。

  而水木那裡開始在王旭的引導下,逐漸開始搞基礎性的研究。其實這也本來就是水木的定位,具體工程化和實物化的研究,本來他們就不擅長。

  就好像後世有一張圖,講了很多大國重器的總工,水木只有一個,國防七子卻有很多。這個事情在網際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可以說是罵水木帝大的起始,畢竟帝大一個都沒有。

  但這件事情,在水木和帝大自己看來卻無比正常,因為那些工程類項目本來就不是他們的強項,比如說軍艦、飛機,這兩所高校連航空系都拆出去成立航院了,總工怎麼可能有他們的人。

  其他也都是類似的,水木到底還是工科,因此還有一個撐撐場面,而帝大說到底是理科,那就更不可能有了。

  王旭前世有個朋友講了一個故事,某人參與了某款胖胖的飛機的研製,承接了一個關於大負荷,高溫,強沙塵環境下剎車盤設計的理論研究。

  這東西完全是一種卡脖子的技術,可以說沒他的研究,那個短距起降就是個笑話。但你要看整個工程的實施名單里,根本不可能有他,因為他出的就是一篇論文,和工程一點關係都沒有。

  說到底,他主要的工作都是在做各種理論計算,總結經驗公式,最多做個實驗室樣品,再做些環境實驗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

  接項目的時候,考察了半天,根據這個,他只能猜那東西是用在某種起落架上的,但他連是什麼型號,起落架具體有幾個輪子都不知道。

  之後,人家根據他的論文做出了成品,那是真的和他沒什麼關係,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論文到底被用在哪裡,怎麼用的。

  一直到那個飛機都在夏視上露面了,他才收到感謝電話,說他的研究很重要云云。

  這可以是個故事,也不完全是個故事,國家對於高校是有定位的,水木和帝大以及華科院的一些機構,大多從事的是基礎方面的研究,國家需要他們往深了去搞,而不是往實用去搞。

  就好像後世傳說水木搞的那個光刻工廠,幾年前的一篇論文,莫名其妙地被翻出來炒作,感覺卻馬上就能上線了似的。

  但當時論文發表的時候,水木那個教授就說了,這東西只是一種提供極紫外光源的理論。後來又和漢斯國的大學一起搞了驗證實驗,驗證為可行。

  水木教授的工作到此也就為止了,這一成果足夠讓他升職加薪。至於要不要繼續,怎麼繼續,誰來繼續,自然有國家安排。但理論依舊是理論,離實用還有十萬八千里呢。

  這一世,有了王旭的影響,這種趨勢可能只會更加深入,也許會有些實用性的研究,但那都是用來恰飯掙錢的。而他對水木的利用,可不是幫著水木掙錢就完了的,他可是東四王二啊。

  就好像同樣是研究電動車,如果是車廠,應該會從單電機,傳統底盤的方式開始研究。

  如果是網際網路企業,可能會從車機互聯,自動駕駛之類的方向開始。

  而王旭安排的課題,卻是電磁懸掛,輪邊電機,超導避震,能量回收,多軸姿態控制,單輪獨立運行,路面感知,整體車輪,多傳感器融合,大數據分析,智能學習,等等子課題。

  要求做到車身一體化,功能模塊化,通信總線化,充放電模組化,接口標準化,車機智能化,駕駛無人化。

  王旭和姜主任介紹這些項目的時候,就說這些東西可能只是科幻夢想,甚至就是純粹做夢,根本連實現的可能都沒有。

  但王旭又說:「如果是一般大學,那麼追趕一下,模仿一下都無所謂。

  但咱們是水木啊,如果咱們都不能帶著國人做夢,還能有誰呢。」

  ——

  (不好意思,離崗兩天,帶閨女玩去了,才一歲半,抱著你的腿說求求了,你還能怎樣?

  我家女兒天下第一萌,不接受反駁)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