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離子實驗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8章 離子實驗室

  要說最近水木什麼新聞最熱,那就是水木大學多了個離子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是新建的,起初是專門為「離子蒸鍍」設備建造的。

  自從離子蒸鍍的驗證實驗成功,材料系就想成立了這個專門的實驗室了。

  這本是材料系在凝聚態實驗室之後規劃的第二個重點實驗室,對於材料系而言可以說傾盡全力。

  但最終,因為這個實驗室,對於化工、化學、機械、精儀、電子、自動化同樣有用,而且各方也多有參與設計。

  所以,最後乾脆由學校直接出面成立了獨立實驗室,出資也是由校方出面的直接投資,據說還因此給了材料系不少的補償。

  從此,這個實驗室在行政劃分上就直屬於學校了,而不是由材料系獨享,據說這是為以後的院系調整做的準備,畢竟大學下面成立學院乃是大勢所趨的。

  只不過現階段的實驗室房間是由材料系提供的,領導老師是材料系的,第一個成果也是材料系的科研課題,所以大家在口頭上還都說是材料系的離子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需要的設備多半由自動化系設計建造,當然初稿是由王旭提供的,後來就是自動化系主導完成的了。

  這個實驗室的校內保密級別很高,國家也安排了保密工作,作為機密級的實驗室,並接手了保密工作。

  所以,即便是王旭要進這個實驗室,也要驗明正身,明示身份才行。

  水木里的保密實驗室還挺多的,特別有名的是在昌平山裡的那個核反應堆,好多上過水木好多年的人都不知道水木在那裡還有片校區。

  當然,現在那個反應堆才剛剛開始建設,好像要差不多八九年以後才能建成投入運行。

  蒸鍍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手段就是利用王旭提供一系列高溫離子鍍膜技術的原理,實現各種材料的晶體化,並對這些晶體進行研究。

  這是一種類似於生產設備的實驗室,同時實驗室還負責這一設備本身的原理闡述和改進發展。

  王旭給出的設備不是一台,而是一個系列,後續還會從晶體擴展到其他非晶體領域,比如那個用來拉絲的特殊工藝設備,但這些又都與離子相關,所以叫了個離子實驗室的名字。

  那個用來生成纖維的設備還沒製造出來,主要是那玩意比離子蒸鍍複雜多了,而且和化學、化工系的很多加工設備類似,對於防腐要求極高,再加上王旭也把那玩意的優先級排在了後面。

  所以,就只能等這邊離子蒸鍍晶體的設備穩定下來以後,幾個系都騰出人手再去弄了。

  這個舉措,讓精儀和機械兩個系都有些吃味,認為自動化這純純地屬於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行為,據說官司已經打到學校了,既然是學校的校級實驗室,就不應該讓自動化一家壟斷才是。

  當然這一切肯定都和王旭無關,他就是一朵純潔無瑕的小蓮花,怎麼可能摻和進這種爭權奪利之中去呢。

  整個水木現在都知道王旭整出來的兩個超大型項目都充滿了機遇,這才開始兩個月,就已經有好幾個國家級成果誕生了。

  如果光是出論文也就罷了,這些項目里還充滿著金錢的腐朽味道,那叫一個,香。

  所以,各種托關係,走後門的事情真心沒少發生,哪怕是高校里,這樣的事情也同樣不可避免。

  高校說起來是象牙塔,但學術能力和人品三觀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所以這樣的事情同樣不會少,只不過可能社會上爭搶的資源和高校里爭搶的資源有所不同罷了。

  王旭放出來的兩個大項目那就是資源,就是所有高校教師眼中的香餑餑,能摻一腳,那就是賺到,各種跨系,跨校合作的請求如紛紛雪花飄落。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壓縮機被姑蘇和帝都出手拿下的消息早就傳遍了整個水木,並且正在以風暴般的速度向著整個高校區擴散。

  畢竟專利都賣出去了,上億的實際收益放在那裡,未來還有一成的分紅。

  據說,蘇省帝都剛剛開始建廠,意向訂單都已經紛至沓來了,畢竟可以不用外匯直接購買的壓縮機,買到就是賺到。

  這年月的冰箱,只要能生產出來,別管什麼質量,就沒有賣不出去的。《編輯部的故事》里還專門有一集諷刺這個現象來著,那冰箱的動靜就和拖拉機似的,還不是照樣打GG往外賣。

  水木為了先吃螃蟹的兩個城市的利益,同意了後續的三家轉讓名額可以押後半年,讓兩個先吃螃蟹的城市可以有一段利益獨享期,這個條款據說以後也會寫入專利池的標準轉讓條款之中。


  這個消息肯定是上了新聞的,華夏七點新聞把它作為科技類的簡訊,用一句話播報了一下。

  帝都本地新聞更是做了完整的新聞放到晚間本地新聞中播出。

  姑蘇肯定也不會例外,報導得只會更長更詳細,蘇省新聞自然也得報,雖然不是蘇省主導的,王旭不是很能同理蘇省的領導的心情,這幹啥都不自己商量的行為習慣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這個年月的新聞的主要傳播途徑並不是電視,畢竟九十年代初國內的電視普及率還不到10%。

  這個年月新聞的快速傳播依靠的主要是廣播,華夏人民廣播電台的影響力其實要比華夏電視台更大的。

  而報紙則是具有可以反覆閱讀的能力,不會因為時間問題而錯過重要新聞事實,所以,是絕大部分識字的人最重要的新聞來源。

  但報紙的影響力主要是在城市裡,而廣大的鄉村主要靠的是收音機廣播和各村的大喇叭。在廣播室讀報紙和上面的政策,大喇叭是這個年代很多富裕鄉村最重要的新聞發布途徑。

  當然還有些貧困山村,連電都沒有,那就只能靠口口相傳了,也就是村支書組織大會然後講給大家,通知不到位那是常態,能有個消息都是組織能力過硬的體現。

  後世由於各種基礎設施的普及,讓華夏沒有了消息的死角,再也不會出現與世隔絕的情況,真的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

  (還有)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