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光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840章 光復

  從來都不要忘了,當河東兵作為長安城內的漁翁時,在河東邊之外的,還有一方也在時刻注視著局勢,並且已經在行動了。

  這股力量就是于禁及其麾下的兩萬西征大軍。

  當關西朝廷和河東兵上下都以為于禁還遠著呢,殊不知于禁距離長安比他們想的還要近。

  而這都要歸結於駐紮在驪山腳下的段煨。

  這個本被關西諸方勢力一致認為是關中守門員的西州大帥,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是于禁本人的意料,竟然帶大兵向泰山軍投降了。

  而促使段煨下定決心投降的,正是他的好友賈詡。

  其人只和段煨講了這樣一個道理:

  「泰山軍名聲好,從無有殺降之事,甚至泰山軍中也不乏降將出身。將軍忠良之後,因用在邊事上,如泰山軍不計前嫌,那將軍日後自有一份富貴。縱是不然,也能做一富家翁啊。」

  段煨明白賈詡的意思,那就是如果這個時候不及時跳船到泰山軍那邊,那真的是想做富家翁都是難的。

  但段煨心裡還是不甘,他能不知道泰山軍那邊的情況嗎?像他這樣身份的,又是大族出身,又有雄兵部下的,在泰山軍那邊肯定是沒有前途的。

  但能怎麼辦?這個時候段煨還有的選嗎?人家能給你這個跳船的機會,你就當是開恩了吧。

  也就是認了命了,所以段煨沒什麼糾結就決定投靠泰山軍了。

  其實在東方,關西方面所寄予厚望的除了段煨之外,還有一人,正是前司空趙岐,與趙溫、趙謙一起合稱為三趙之一的存在。

  在董卓取消了三公,權柄歸丞相府後,趙岐就被任命為了東道防禦使,持節駐紮在華陰。

  但當時皇帝抽調潼關兵力回京城,在泰山軍攻打潼關時候,趙岐和段煨都無力抵抗,只能退往了潼關以西。

  後來正是在驪山這邊才得了地方上的支持,才穩住了陣腳。

  而這邊段、趙二人一到驪山,劉協就令趙岐獨自回京。

  本來趙岐以為是被要申斥處罰的,卻沒想到皇帝竟然問他如何看待董卓。

  當時趙岐心裡就咯噔了。

  其實趙岐一直就屬於溫和派,和董卓的關係也是不錯的,而且對現在形勢看得很清,知道公武相鬥只能兩敗俱傷。

  但趙岐又不願意直接反對皇帝,因為他本來就屬於戴罪之身嘛,所以他表達了很圓滑。

  當小皇帝問他:

  「卿認為朕該如何待丞相?」

  當時趙岐直接稟告: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如何都是應該的。丞相作為臣子的應該理解陛下。」

  皇帝不置可否,又問了一句:

  「聽說趙謙趙公之前遞表上來,言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聽說卿也是認同的。」

  但趙岐素來是官場變色龍了,聞此,忙搖頭:

  「此皆為趙謙的意思,臣只有聽聞過,但從來沒有認同。」

  幾番下來,劉協認同趙岐稱心可用,又見他說對入關的泰山軍自有應對辦法,便將東面諸軍皆提調到他的麾下,受他節度。

  其實趙岐並不知道,當泰山軍突破潼關的消息傳到長安的時候,劉協實際上也猶豫過,不確定是不是要對董卓動手。

  但正是因為他和趙岐的這番密探,讓劉協誤以為內外都支持皇帝本人的行動,而且東面的諸郡守都有守土的信心,如此才讓皇帝下定了決心。

  而之後他賜予天子節度給趙岐,節度東面諸軍,就是在架空他本人不怎麼放心的段煨。

  然後天子還為了趙岐謙聲勢,除了賜予了節度之外,還將宮裡的黃鉞一併賜了,因為知道趙岐騎不得馬,還將自己專用的金根車賜予給了趙岐。

  由此可見天子對趙岐治恩遇信任有多深。

  但趙岐呢?這邊剛離開皇宮,就去登門拜訪了溫和派的領袖趙謙。

  二人屏退左右,密語,其中趙岐擊將他在皇宮中聽到的都告訴了趙謙,最後還頗為擔憂道:

  「陛下太過急切了,如今泰山軍已入關,無論做什麼不都得先將此賊擊破呢?而泰山軍的厲害,你我都知道的,此番陛下將東面事皆交給我,我實乃沒有信心,只能做好死的準備。」


  趙謙聽趙岐這般說,只以為對面在宮裡已經苦勸過陛下了,是陛下不聽繼續要一意孤行。

  所以他也只能無奈嘆了一口氣:

  「陛下太年輕了,趙溫等人只不過說了幾句民心在漢,陛下就全然不想著其他的應對,吾恐這一次,是你我之間最後一次見面呀。」

  說完,兩人抱頭痛哭。

  之後,趙岐匆匆離開,帶著天子的節度、黃鉞還有金根車踏上了西行之路。

  也許再次回到驪山大營的趙岐並不知道,正是他在這件事上的左右逢迎,才讓事情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當然,事情最後發展到這個地步,全部歸咎於趙岐,那也沒有必要。

  實際上,趙岐本人的聲明非常不錯,其人處士守節素為關中人稱道,再加上嫉惡如仇、毀家報國的行為,可以當之無愧說一句直臣了。

  但趙岐在江湖上能直,到了朝庭上,這變色龍的味道卻越來越濃厚了。

  不過趙岐本人也不是無底線的妥協,他其實是有自己考量的。

  那就是他對皇帝那邊表達強硬,是希望皇帝那邊能保持漢家的威儀,不要在和董卓的關係上一直處在退讓的一邊。

  而他私下去跑到趙謙家裡表達虛弱的態度,其實是暗示趙謙在朝廷的時候多斧正斧正皇帝,在皇帝頭熱的時候,能在旁邊降降溫。

  但命運的殘酷就是,好心卻在辦了壞事。

  現實很快就給了趙岐一記大耳光,不僅泰山軍入關後勢如破竹,就是長安也在他離開後,爭鬥越發洶湧。

  而且趙岐更不知道的是,就在他離開驪山大營回長安的時候,另外一處,也就是段煨所在的大帳,也迎來了一個陌生人。

  那人正是負于禁所令,來驪山和段煨商談的史阿。

  也正是這個疏漏,造成了後面整個局勢的崩壞。

  ……

  在皇帝在前殿召開尹霍討論會的當日,一直固守在鄭縣的泰山軍忽然向著驪山方向出擊了。

  彼時趙岐帶著所部三千吏士,於渭水南岸列陣迎敵。

  在他們的東面,正是段煨所率領的八千涼州兵,就列在驪山腳下。

  但誰也沒想到,趙岐這邊隊伍才列好,忽然就聽說前頭驪山的涼州兵已投降了。

  大驚失色下,趙岐還想繼續堅守,但很快就被泰山軍一衝就破。

  因未立壘,各軍紛紛潰退,亂兵一下子衝垮了陣型。

  當時,趙岐不顧老邁之軀,向前方潰退下來的吏士叩頭,請求他們激發天良,為了漢室再拼一把。

  但眾潰兵早就嚇破了膽子,連泰山軍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已經喪失了勇氣,所以皆不理會趙岐,向著南面一鬨而散。

  趙岐獨木難支,只無奈能隨潰軍一併撤往了霸陵一帶,那裡還有兩萬的河東兵,可以繼續抵抗。

  可等到下午時,他們退到了霸陵時,卻見這裡已空,一問才知道河東兵早就西行了。

  這下子,趙岐絕望了,知道大漢再無機會,於是在霸陵旁的亭舍里,吞金自盡了。

  臨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手書,以別僚屬親友。

  他要告訴歷史與後人,此戰不是罪不在他趙岐,而在段煨背叛朝廷,喪盡天良。

  這些虛的話寫完後,趙岐才在最後留了一句真心話:

  「此敗,大事皆去矣。」

  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趙岐倒是看明白了。

  而在趙岐死後沒多久,一直在後面追趕的于禁等人也終於趕到了霸陵。

  本來還打算在此繼續打一仗的于禁,看到這裡河東兵已空,大喜對邊上低調的段煨問道:

  「此地河東兵已盡,是否說明長安大亂了呢?」

  段煨之前已經將長安的方方面面都和于禁說了,但此刻還是頗為謹慎的回道:

  「大帥,這是很大可能的。」

  這下子于禁真的是快活了。

  本來在他的計劃中,他就是來接應段煨的部隊的,甚至驪山他都沒準備打,因為他知道驪山後面還有兩萬的河東兵。

  于禁深怕自己打草驚蛇了,把河東兵吸引到了他這裡,然後就不去長安了。


  但誰知道,他們這邊只是剛接受段煨的部隊,就看到西面列陣的趙岐的部隊就原地崩潰了。

  那還有什麼說的?先追啊。

  本來到了霸陵這邊,于禁也做好了戰鬥準備的,甚至故意壓下了行軍速度,好留足體能。

  但誰知道,到了霸陵,趙岐自己自盡了,而河東兵是一個沒看見。

  也就是說于禁這邊甚至一人都沒死,就一路殺到了霸陵,距離長安也就沒有十里路了。

  而現在呢?楊茂那一路現在還困在左馮翊呢?你說這運氣好到和誰說理呢?

  于禁明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知道取長安的機會就在眼前了。

  那就沒什麼猶豫的,他當即令麾下兩萬泰山軍,八千降附的涼州軍一併在霸陵休整。

  明日天放亮,部隊就向西進入長安!

  當天夜裡,于禁一夜失眠。

  ……

  同日半夜,河東兵終於趕到了長安東門。

  當時董璜並沒有將兵力布置在長安四門,因為當時正有源源不斷的涼州兵趕入城內,享受這場盛宴。

  但也正因為此,當河東兵突然出現在東城的時候,城門上下都以為是涼州兵。

  而范先等三將一進入長安城,就開始加入到了劫掠公卿們的隊伍中。

  因為他們到的比較晚,當時大量的財富實際上已經被涼州人占據了,所以眼睛紅得失去理智的河東兵,直接就開始向城內的涼州兵下手。

  當時涼州兵都是分散開來的,在加上天已經黑了,所以一開始就在河東兵身上吃了大虧。

  但涼州兵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再加上當時董璜那邊已經徹底攻下了未央宮。但卻並沒有發現天子的蹤跡。

  於是,董璜將氣都發泄到了河東兵身上,開始親自調度部隊圍剿河東兵。

  雙方在長安城內一夜廝殺,直殺到了天明。

  而直到天明,一些更嚴重的消息開始傳到了董璜耳朵里。

  那就是本該在驪山以北的泰山軍竟然已經殺到霸陵了,這下子董璜傻了。

  如果說在其他時間段,他一定有信心帶著涼州兵去抵禦泰山軍,但現在呢?他是一點不敢有這個想法。

  在城內其他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董璜決定從長安城內撤退。

  他一方面讓手下去歸攏散在城內各處的涼州軍,一方面收集能看到的車馬,糧食、布帛,開始陸續向西門轉移。

  董璜決定帶著殘兵退往扶風陳倉一帶,既然長安已經是這副爛攤子了,那泰山軍想要就扔給他們。

  因為董璜要撤退的軍令太匆忙了,很多部隊都來不及歸攏散亂的吏士,只能帶著劫掠的輜重先行趕完西城。

  於是清晨的街道上,昨日的血腥氣都還沒有散去,就已經滿是車馬游兵。

  一路上,為了壯聲勢,這些涼州兵把見到的所有人都一併拉入軍中,然後徒步趕往西城。

  在那裡,已經有部隊先行向西了。

  這副車馬粼粼伴隨著一路的哭聲,這支武功赫赫的涼州軍實乃軍心散了。

  大概是到了中午,盤踞在東城的河東兵終於清楚掉了東面的涼州軍,也是那個時候,他們才反應過來涼州兵竟然跑掉了。

  還沒等三將這邊有反應,就從他們來的那條道上,泰山軍已經出現在了城外。

  一開始三將還帶著河東兵出城在東平觀一帶與泰山軍迎戰,但未幾便已大敗虧輸。

  輸得膽寒的河東兵們甚至連城內的輜重財貨都不要了,直接向著南面的藍田撤退。

  劉雄在藍天很有聲望,在那裡,他們也許能得到落腳。

  就這樣,太武三年十月初二這一天,泰山軍西征大帥于禁於東平觀大破河東兵,並於當日從東門入長安。

  這座大漢的第二京,終究是落在了泰山軍的手裡。

  因為,洛陽、長安,這兩座大漢的雙京都被泰山軍給光復了。

  所以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大漢是真正意義上的亡了。

  其天下年號,正式統一為太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