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宋軍舟師下南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得不說,張昭的提問很有水平。

  孫策也是目光炯炯,環視所有人,說道:「這正是朕要與諸卿所言之事,諸卿皆以為自己是天朝上國,以為天下四方皆弗如中原。」

  「但就目前的航海技術而言,我中原顯然落後於西方大秦。因為秦論能從大秦乘船劈波斬浪而至中原,中原卻無一人能抵達大秦。朕極為失望!」

  天子極為失望,所有人就只能拱手認罪。

  哪怕原因並不是中原航海技術有差,所有人亦只能順從天子之意。

  天子顯然是有意把秦論帶到這裡,敲打重臣,給朝廷一個震撼的。

  這個時候拂逆天子,不論怎麼說都不是一個明智的抉擇。

  果然就聽天子接著說道:「諸卿也都聽一聽,秦論在這商路上都做些什麼交易。」

  秦論聞言,連忙以不太流利的漢話開口,說道:「我……從宋國,買入絲綢、瓷器!賣出的貨物主要是珊瑚、琥珀、珠璣、琅玕這些珠寶和玻璃工藝品和!各種香料!」

  雖然這個蠻夷的語調怪怪的,但諸位士大夫還是聽的清楚,他往中原帶來了不少物資,賺取了海量的財富。

  而且聽起來都是一些奢侈之物,價值連城。

  等秦論說完,孫策就接著開口,說道:「海外貿易興盛一時,這麼多船隻往來,做的是中原的生意,賺取的是中原朝貢體系下的財富,而朝廷卻對此從無過問,從不徵稅管理,何其鄙哉?」

  「秦論能從大秦而至中原,沿途各國蠻夷又何嘗不能興貿易?」

  「只是各國不知中原之富爾!」

  步騭為計相,立即就聽明白了天子的言下之意。

  他任計相十餘年,為天子理財如此之久,對天子的想法已經能揣測的八九不離十。

  因而立即說道:「臣以為,當藉此良機,將市舶司推行至域外,管理航路要道,徵收車船稅,打擊海上盜寇。」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孫策平靜的說道:「在海外設宣慰司,管理航路要隘,為商隊修理船隻,提供補給,既能彰顯我朝仁義,又能宣大宋之威。」

  「但朕以為如此則遠遠不足!朝廷當派至少兩萬海軍巡撫南洋,宣威於異域!」

  海船對中原而言並非不熟悉的船隻。

  歷代只要打遼東,打交趾,就會令青州、揚州等地大造海船,運送軍隊遠征。

  所以孫策說完,官員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詫異,他們只以為孫策要把艦隊開赴到日南郡以南幾百里的位置上逛一圈。

  但他們實在是太小覷孫策的雄心壯志了!

  他這次組織艦隊遠征,至少要向南開拓兩千里!

  也就是艦隊的首次下南洋,會從日南郡出發,直抵馬六甲海峽。

  在當地留下軍隊和官員,設置宣慰司,威服四方,管理商業航道。

  當然這次出門也不僅僅是為了宣揚宋室國威,也是為了與各國達成貿易往來,艦隊會攜帶各種中原特產,讓沿途的各國見識到中原之富。

  許多蠻夷小國,在當下還不知道中原這個強盛的國度,不知道這裡有精美的瓷器和絲綢。

  那就需要宋室的艦隊,讓他們知道北方的中原上國,知道中原的繁華富庶。

  然後當地就會派遣商隊主動前往中原,交流增加之後,就會出現南洋蠻夷的國王甚至搬到中原,老死在中原之地,也不願回國。

  這個雄心壯志,孫策沒有跟大臣們細說。

  因為孫策確信,這是可以達成的。

  孫權的水師能運送兩萬軍隊向北穿越敵國抵達遼東,沒道理宋朝的水師不能向南開拓到馬六甲。

  現在宋室疆域的日南郡就已經在越南的中部地區了,往馬六甲方向的道路甚至比往遼東還要近。

  而且也沒必要妄自菲薄,秦論這可是比馬可波羅來的更早的商人,歷史上他在中原呆了整整十年,比馬可波羅的時間還要長。

  只可惜他是一個商人,不會寫精采的遊記,所以沒有馬可波羅那麼出名。

  可是孫策又不追求虛名,他需要的正是秦論這種務實的商人,幫帝國開拓對外的商路、航線。

  秦論都已經能從幾萬里之外的的大秦駕著商船抵達中原了,中原難道連兩千里的南洋都下不去?


  雙方文明或許會因為地理的關係,側重點有所不同。

  這是無法避免的,至少在工業社會之前,任何文明都要依託於本地的地理形勢而形成。

  就像東方建築多以木製為主,西方多以石材為主,根本沒有任何文明技術方面的優劣,完全是因為雙方所處的地理形勢導致的。

  西方玻璃更先進,東方瓷器更先進,也都是因為所處地方的地質所導致的。

  但有些文明是共通的,那就是航海技術。

  在這個時代,雙方航海技術就算有差別,也不會太大。

  都是把木材組裝起來,人類的聰明才智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西方能夠發展出來的海船,東方就一定能發展出來。

  絕對不至於,西方的造船術能在海上漂泊兩萬里,東方連兩千里都漂泊不了。

  之所以雙方的航海技術看起來差距有點大,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雙方地理形勢的原因導致的。

  東方有廣袤的大陸,而且基本上把能占的肥沃地形全占了,所以在陸上發展農耕就足以創造出海量的財富。

  而西方則不行,西方當下地形破碎,北面的土地還不適宜農耕,居住的全是蠻族。

  羅馬只能占據破碎的地中海沿線,而且四面受敵,必須要依託航海業才能壯大帝國。

  有些破碎的地形下,根本無法擴大農耕,必須要有人站出來,出海貿易,才能帶回來足夠的糧食。

  他們的航運技術,其實對應東方的應該是漕運技術。

  哪怕是中原,大一統的朝代內,也是有的疆域產出豐厚,比如東南,所以需要漕運把糧食運送到關中和北方去。

  當然,比較雙方文明的優劣,那不是孫策需要做的事情,是學者才需要的。

  他需要的只是將文明壯大,強盛一時。

  自我強盛之後,自有敵方大儒為我辯經。

  曾經有師夷長技以制夷。後世也一樣出現了師華長計以制華。

  這是自古以來的共性,對方強大了,就把對方的優點學過來。

  這才是文明交融壯大的正確方式。

  而有了孫策的強力主張,宋室重點自然就轉到了航海上,意圖一舉開拓出海上香料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並將這兩條要路完全掌控在宋室手中。

  經過一年的籌備,開元十七年,宋室水師在揚州會稽郡正式出海,行軍抵達日南郡補充了糧草之後,開始了向南的征程。

  水師以將軍呂岱為統帥,以鴻臚寺少卿崔林為使節,率軍兩萬人開始南下宣威。

  事實上,這個時代南方並非如中原所想像的一般貧瘠。

  恰恰相反,由於氣候漸寒,南方正適合發展。

  宋室水師離開日南郡,第一個宣威的目標林邑就很不順利。

  林邑這是在日南郡南面的大國,疆域即馬援鑄柱之處也,去南海三千里。

  馬援鑄柱是一個典故,說的是東漢時,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姐妹起兵造反,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了交趾,並在其地立銅柱,作為漢朝最南方的邊界。

  當時馬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

  其柱銘文曰:「銅柱折,交趾滅」(越南語:ng Ct chit,Giao Ch dit)。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

  事實上到了漢末,中原大亂以後,朝廷就已經很長時間對這裡無暇關注了。

  這使得林邑國大肆擴張,由於其民人性兇悍,果於戰鬥,又四時暄暖,無霜無雪,故而他們在這個時代擴張的極快,曾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並之,有眾四五萬人。其王服天冠,被纓絡,每聽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

  更曾經率其眾攻陷日南,害太守,殺五六千人。

  宋室立國之後,嘗徼文發於海外諸國,令各齎寶物自海路來貿貨。

  林邑則伐船調枹,劫掠商隊、貢物,諸國無不恚憤。

  要不是他們的造船技術不行,幾乎就是絲綢之路上類似於高昌一樣劫掠、橫斷的國家。

  甚至影響的惡劣程度尤在其上。


  因為宋室有推廣於天下的詔文制度: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於民!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緡者,補官有差。

  也就是招來一批貨船,繳納五萬緡至十萬緡稅收的,可以賜官(散官)。

  在這種情況下,林邑敢於劫掠,那就是在火線上不斷反覆橫跳。

  之所以朝廷一直忍著他,還沒有興兵,是因為這個小國其實也很有幾分小聰明。

  其國主本是一名奴隸,曾隨商賈往來中原,見上國制度,學之而用,還至林邑之後,橫掃四方,遂教國內作宮室、城邑及器械。

  又積極遣使朝貢,於開元四年,十二、十五、十六、十七年,頻遣貢獻,而寇盜不已,所貢亦陋薄。

  雖說他貢奉陋薄,但是遣使朝貢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頻繁了,很顯然他也是觀察到了宋室現在開元盛世下越來越強大,府庫積攢下了足夠的財富,又收拾了遼東,極有可能在近期南向清理他這個不安小國,所以近年來年年朝貢,以期改善自己在中原天子眼中的形象。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林邑也的確是在天子眼中格外高看一眼。因為他就是大宋藩國中學習宋室文明、制度的二十幾個國家之一!

  換言之,他是儒家文明圈中的一員。

  如果不是他非常的不安分,其實孫策根本不想打他。

  孫策是期望藩國學習中原文明後,有格外安全保證的。從而引得四方,皆主動移風易俗,盡用中原文明、宮室、服飾、文字、語言、律法等等。

  但是沒辦法,林邑實在是太跳脫了。

  任何理想都不能凌駕於現實的利益之上,他劫掠了海上絲綢之路,又攻滅了那麼多小國,使得自身強盛一時,僅軍隊就高達五六萬人!

  這已經嚴重威脅了中原的安全,其強盛甚至堪比高句麗了。

  於是呂岱自日南郡開拔之後,果斷向林邑發起了進攻,兩萬水師於盧容縣南部的峴港灣登陸,又徵調了占城、扶南等國五千餘人的軍隊,圍攻林邑。

  林邑國王在這片南方之地也算是一位梟雄了,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率軍主動向宋軍發起了反擊,意圖在其他國家的僕從軍合圍之前,擊敗宋軍的主力。

  他還是有這方面優勢的,因為林邑國國都就在國家北方,挨著日南郡。

  宋軍從日南郡最南方的盧容縣而來,雙方距離其實很近,只要林邑國軍隊主動發起攻擊,會立即進入交戰,宋軍根本來不及等僕從軍的到來。

  然而林邑國卻失算了,他不知道呂岱正是期望如此。

  他就是想引誘林邑國主力盡出,以堂堂之陣一舉擊破林邑國的軍隊主力。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顯然是林邑國王一介商旅奴隸沒有接觸過的高端兵法。

  面對中原的王師天兵,主動決戰絕對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最明智的辦法毫無疑問就是預棄城而走,如此雖然國都被焚,但仍不失君王之貴。

  畢竟,林邑這裡距離中原實在是太遠、太遠了。

  中原也沒有興趣一直把部隊留在這裡,跟他追殺下去。

  呂岱也不是周瑜那種絕世名將,可以帶著軍隊追殺幾千里,讓對手和軍隊逃都逃不掉,逃亡路中就被追上全部砍殺。

  結果林邑國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們把倉促間能抽調的三萬主力軍隊全部派到了北方接近日南郡邊境的平原上,跟宋軍兩萬精銳打了一場正面的堂皇決戰。

  雖然倉促間,林邑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集結了三萬部隊,已經非常的出眾。

  可惜這三萬身材瘦弱矮小,甚至絕大部分還袒露著上身,只拿一把木矛的蠻夷士兵,根本就不可能敵得過武裝到牙齒的宋室精兵。

  尤其林邑國在濱海的方向,全是狹長的平原。

  他們逃都無處可逃,宋軍五百精銳鐵騎反覆橫衝,讓沒有見過這種精銳打法的林邑蠻夷全軍奔潰,被追殺四十餘里,死者枕籍。(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