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永昌王就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2章 永昌王就藩

  關於孫策提出的這兩個方案,張紘毫無疑問,他支持第一個。

  便開口回道:「臣聞宗子維城,詩人所稱。周封宗室,故而拓土開疆。今永昌之地,納為漢徒土,以歷數百年之久。寓意漢室永昌之意,卻至漢室已失天下,仍未成漢室之疆,境內胡風盛行,蠻夷密布。歷漢四百年未成之事,陛下欲歷宋多少載以繼之?」

  聞言,孫策不得不鄭重的頷首,認可張紘所言。

  誠然,張紘反對第二個政策,完全是因為私利,他不想國家將大把的財政扔到雲南去,卻根本沒有收益。

  永昌那個地方在當下實在是太偏鄙了,就算國家四百年相繼,矢志不渝的開發這裡,那也只是一個利在後世的事情。宋室在這個開發過程中,收不到多少回報。難道建康還能指望從永昌獲得財賦,以補充府庫?

  終漢四百年,也沒有把永昌變為漢疆,境內到處都是蠻夷。宋室要花多久才能改變這個局面?看明朝的經驗,怕是至少要兩百年。

  而這個兩百年,還是明朝有唐、宋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朝主要開發方向在西北,對這裡用兵較少。宋朝可是實打實的在這裡用兵數十次,覆滅了一個又一個的部落,臣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土司。

  沒有這個基礎,要兩百年臣服雲南之地,也不是一件易事。

  更重要的是,哪怕在後世天朝,對永昌這個地方的基建也是賠錢。

  如果沒有出海口的話,這裡委實是不太適合發展經濟。

  當然各個王朝都有自己的宿命,總不能只想在前朝的餘蔭中,坐享其成,而不對疆域、後代有所貢獻。

  中原占穩了的情況下,朝廷總得往外開拓吧?

  要開發永昌,也不是孫策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

  畢竟,不要把朝廷想的太寬容。就算當地都是蠻夷部落,朝廷占穩之後,也會對他們徵收各種貢金。

  不過張昭此時也接著開口,說道:「陛下治永昌兩法,的確皆為上計。然臣以為,此兩法未必需要如此分明。」

  「治永昌之地,勢必不可操之過急,意圖一勞永逸。」

  「前期以藩王治永昌乃是良策也。」

  後期,張昭沒有多說。

  但是態度很顯然,朝廷不能假設後世的君王、宰輔、公卿們都是庸碌之才。

  這後世之事,還是要交給後世去操辦。

  永昌王興廢,要完全看後世君王態度。

  等永昌王治下之地完全漢化,朝廷就可以對此地去國設郡,重開郡縣了。

  一如長沙王之故事。

  當初長沙之地多虎豹、瘴氣,經歷代長沙王勵精圖治,終於為漢疆界,於是漢室乃廢長沙王,在當地設立郡縣。

  永昌之地,完全可以重走此路。

  當下人,還是要考慮當下事。

  在開拓蠻疆、推行漢風方面,無疑是諸侯王比宋室大臣更上心。

  前者是經營自己的家宅、領地,後者只是打工。

  雙方態度就註定了不可能同日而語。

  而有了兩位宰相之言,孫策也終于堅定決心,說道:「如此便讓宗正封孫權為永昌王,勒令其儘早就藩!」

  這個決斷無疑讓張紘非常興奮,因為用藩王就藩,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省錢。

  這就跟周天子分封諸侯一樣,都是指著一塊區域,說把此地分給哪位諸侯王了。

  像秦、晉、楚、齊等國,哪國不是驅逐了當地的夷狄,然後才開疆拓土出來了龐大的疆域,最後實力上甚至超過了中原的周王室。

  以至於後世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周王室分封諸侯王的時候,不多給自己留一些疆域,而讓諸侯王的封疆那麼大?

  事實上,人家當初周天子就是這麼做的。

  而包括齊國在內,都要面對萊族等東夷勢力。他們是打贏了當地的土著部落,才有了那麼廣闊的疆域。

  孫權或許打仗不行,但在內政、權謀方面,絕對是人傑,由他治理永昌,一定能平衡當地,服膺異族。

  而朝廷要做的就是幫他打贏叛亂即可。

  到了十月,南中叛亂的消息果然傳到了建康。


  不過這種邊鄙之地的叛亂,根本無法影響朝廷的統治,甚至對朝廷的賦稅都沒有多少影響。

  十月,天下依舊在穩定的推行徵稅,賦稅額度甚至還有顯著上升。

  而駐紮在益州郡的萬餘宋軍先鋒也立即向著雲南開拔而去,準備平定叛亂。

  益州郡名曰益州,其實已經是益州的最南端了,就在永昌郡之西。他的治所就在滇池縣,地靠滇池這裡農業相對發達,還有鹽田,故而古來就是益州刺史部南方的重鎮。

  滇池這可是中原幾千年都有名的區域,他北面十幾里就是後世有名的春城昆明。

  這裡氣候溫和,且土地肥沃,能輕鬆給上萬宋軍提供後勤給養。

  這就註定了在永昌郡境內的叛軍,此次叛亂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呂蒙統帥大軍親自從滇池出發,一戰便在永昌邊境擊潰叛軍防線,收復了永昌的邊陲重鎮雲南。

  雲南是個縣名,就地處越巂郡、益州郡、和永昌郡之間。

  南蠻叛軍被呂蒙一戰擊潰,奪取雲南,兩日之後,來自越巂的宋軍才在甘寧的統帥下姍姍而至。

  宋軍兩路進軍,結果呂蒙的這一路顯然太快,以至於甘寧這位斗將甚至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等甘寧到了雲南,就立即向呂蒙請戰。

  甘寧跟其他莽夫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頗有奇謀,觀呂蒙、甘寧的數次用兵,甘寧都積極出言建策,絕不同於那些不愛思考的猛將。

  相反,他的頭腦非常靈活,有眼界和軍謀,知兵善戰,且大膽果決。

  如果不是性格莽撞、睚眥必報,他或許也能成為一位帥才。

  但宋庭這麼多能征善戰的名將,他也只能屈居於斗將的身份。

  所以他見到呂蒙後,就諫言道:「將軍,南中叛亂,敵眾人心不齊,徒以勢附而。我以為不宜在邊界與其纏鬥,此乃敵之所願。」

  「某請率軍為先鋒,直趨雍闓,將軍率大軍繼之。我若擊破雍闓,則蠻夷畏我之眾,必不戰而逃矣。」

  其實雍闓的這次叛亂,對朝廷而言,真的算不上什麼大亂。

  除了雍闓必誅無疑,其他異族軍隊甚至到現在都沒有參戰。因為他們全部是相對獨立的部落,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指揮。

  只要讓他們看到最大的叛軍勢力雍闓、孟獲部族遭到失敗後,就必定不再參戰和抵抗了。

  反正對他們而言,雍闓打贏了,他們是被統治。

  宋庭打贏了,他們一樣也是被統治。

  尤其宋庭的詔書已經送過來了,闢謠了此前孟獲對他們的恫嚇。

  朝廷不再管控永昌郡,更不會對他們徵稅。

  以後永昌郡如何,只看他們新的永昌王推行何種統治了。

  而要擊殺一個叛逆的豪強,對宋軍而言實在是太簡單了。

  甚至這種叛亂,對歷史上的諸葛丞相而言也只是小試牛刀。

  要知道當時的蜀漢剛經歷了夷陵之敗,軍隊傷亡殆盡。而諸葛亮此前更是從未統軍作戰,第一次領兵上陣,還沒有帶任何蜀漢名將。

  即便這樣,也是輕而易舉的平定了南中。

  更何況如今宋庭派了在亂世中征戰多年,能征善戰的大量名將過來。

  呂蒙、甘寧、李嚴等人都對永昌的形勢看的一清二楚。

  因而進軍路線才會是兩路合兵,會師雲南。

  今甘寧請戰,呂蒙沒有猶豫當即就同意了甘寧的說法:「叛軍糧草有限,內外離心。若冒險與我爭鋒,破之必矣。如其不戰,旬日間當圍而自潰。今上計者,即擒賊先擒王。分定郡縣,反而不妥。汝率大軍先行,我繼其後,必破其於一役。」

  有了呂蒙支持,甘寧當即揮軍疾行,直插叛軍腹心,永昌治所部韋。

  雍闓反應,完全不出呂蒙所料。

  其本欲堅城自守,但宋軍派李嚴北上,掐斷瀾滄水,絕其糧道。

  相持十餘日,雍闓所部即糧草斷絕,窘急求戰,率步騎萬餘,東渡瀾滄江,晨壓官軍。

  呂蒙親率精騎,擊其馬軍,破之,乘勝蹂其步卒,賊大潰,斬首四千餘級。賊徒既敗,赴水者皆溺死焉。雍闓與二百餘親衛欲突圍而走,悉虜其眾,永昌遂平。


  由是僄越、閩濮、鳩僚、女國等部紛紛遣使朝貢。

  僅是看這些部落便可知,在永昌境內究竟有多少蠻夷。

  而要強制他們服事供職,皆如編戶,又有多困難。

  所以這裡只能交給永昌王緩慢打點。

  而永昌王孫權也在開元三年三月,正式帶著他的衛隊苦著臉抵達了永昌境內。

  進入永昌,他就一時不停的咒罵孫策。

  他的這個兄長可是太刻薄了,封為永昌王,這跟流放有什麼區別?

  他的母親,也就是當朝吳太后哭的眼睛都快瞎了,一連數月以淚洗面,就快跪下給他那個刻薄、無情的長子求情了。

  求當今天子能看在他這個老夫人的情面上,高抬貴手,改封兄弟的封地。

  但孫策心硬如鐵,一邊敷衍,一邊下來大臣催促孫權就藩。

  所以孫權花了半年的時間,終於還是被強壓著來到了這域外蠻荒之地。

  舉目四望,皆是蠻夷部落,叛軍降眾。

  孫權每天夜裡都被驚醒,唯恐呂蒙大軍撤離後,叛眾一擁而上,把他這個宋室永昌王腦袋給砍了下來。

  而偏偏宋軍主力很快就撤離了這裡,除了在滇池留下全棕統帥的三千精兵之外,最近的部隊也在千里之外的江州。

  這意味著他孫權只能孤身面對永昌郡境內這幾十萬蠻夷。

  要知道永昌郡雖然只有八城,可是漢室之時,統計的人口卻是高達戶口231897,人口189萬人。

  一百八十九萬人!

  差十一萬也就是整整兩百萬人了。

  宋庭賴以為核心的江東三郡,恐怕都沒有兩百萬人!

  吳郡人口不到百萬,丹陽人口除掉建康城更是只有幾十萬。

  而永昌一個郡就有近兩百萬人口。

  雖說全天下都知道這個戶籍肯定是造假了,可真統治這裡,孫權又怎麼能不慌?

  別說兩百萬蠻夷了,就是二十萬蠻夷,那也是讓人崩潰的數字。

  整個江東的山越恐怕也就二三十萬吧?

  宋庭花費了多少代價才平定下去!

  更何況他孫權手上只有千餘名衛隊,春夏一場暴雨,就使得這裡的道路斷絕,與中原失去聯繫。

  他孫權就怕自己已經被蠻夷砍死了,屍體都已經發臭,中原還不知道永昌發生了叛亂。

  但孫權稍稍慶幸的是,他那個刻薄無情的兄長雖然對他非常苛刻,但該給他的權力也是一分不少。

  他就是實實在在的有了一切諸侯王的實權,不論是任免國相、徵收賦稅還是組建軍隊的權力,都沒有收到約束。

  所以孫權第一時間任命了吾粲為永昌國相,治理永昌八縣,並撫恤境內各部胡虜。

  然後又迎娶了當地大族僄越部落酋長之女祝融為夫人,將這個部落拉上了永昌王的戰車。

  而他的老丈人也是非常慷慨,贈給孫權兩千餘部落勇士,擔任永昌王的衛隊。

  獲得了僄越部落的支持,孫權總算是在當地站穩了跟腳,有了三千人的部隊。

  他隨即在國中拜樂進為將,統領大軍。

  樂進這是在宋庭不得施展才華的人才。

  他經歷可謂是非常坎坷,關羽被孫策用計從劉備手中撤下後,樂進就受曹操之命輔助劉備攻打漢中。

  後來曹操身死,劉備被迫撤離中原。

  樂進在南下的途中就棄官而逃,不願跟隨劉備離開中原。

  但他逃到蜀郡就被宋室官員抓住,盤問其身份後,驚悉這居然是一位大將,當地官吏不得不上報建康,詢問如何處置。

  孫策於是將他指派給了孫權麾下,令其輔佐孫權入永昌。

  孫權與之交談,立即驚嘆此人才華。

  遂將大軍託付於樂進,由其練兵、統帥。

  樂進膽烈悍勇,率三千軍隊很快就擊破了兩個不肯奉節度的蠻夷部落,由是永昌王得以威服當地,遂行統治。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