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永鎮雲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1章 永鎮雲南

  尚書台的位置就在昭明宮的前朝,在垂拱殿的西南方向,與垂拱殿東南的三司使正好左右相對。

  在女官傳召之後,正在尚書台值守的兩位宰相,張昭、張紘立即快步走進垂拱殿。

  兩人見到孫策便立即拱手行禮:「拜見陛下,恭問聖安。」

  孫策擺了擺手說道:「免禮,給兩位宰相賜座。」

  待兩人入座之後,孫策便對一旁的女官說道:「將這封士燮書信轉呈兩位宰相。」

  張昭、張紘先後迅速掃視一眼書信內容,但神情卻大不相同。

  張昭不動聲色,莊重肅穆。張紘則眉頭微蹙,稍有怒意。

  這是因為兩人雖然都是宰相,可負責的方向卻略有不同。

  張昭負責禮儀、制度修訂,以及宰執四方宗藩諸侯。

  而張紘則負責更加具體的政務,比如修建水利、整飭道路、安定郡縣、重整戶籍等等。

  而士燮的這封來信,顯然打斷了張紘的各種部署。

  要知道,至今開元二年,朝廷終於稍微積攢了一點府庫物資,準備進行基建,整飭阡陌,開鑿運河以及通渠灌溉了。

  這都將增強張紘的權威,並造福百姓,給他留下賢相的各種美名。

  結果士燮信重所言,南中再起變故,將使張紘的這些宏偉規劃都大打折扣。

  孫策待兩位宰相看完書信,乃開口問道:「二位如何看待士燮所言,永昌大族雍闓聯絡士燮、劉備準備叛亂之事?」

  永昌郡,這是漢室在最西南的一個郡。如果說越巂太守是去郡八百里而不得入的話。

  那永昌郡就幾乎是懸於漢地之地,還在越巂以南數百里。

  不論漢室、宋室,都難以實際統治此地,只擁有當地各縣城邑的控制權。

  出了城邑和官道,就到處是不受朝廷掌控的南蠻、鬼教之眾。

  劉協、劉備等漢室遺民,其實就在永昌郡這裡。他們抵達此處,已經跟大地的蠻夷起了衝突,但仍需要繼續向南開拓,才能離開漢疆。

  這個局勢下,張昭先開口,說道:「劉協、劉備若立足南疆,站穩跟腳,必然會常始野心勃勃得向北圖謀中原。但這並不足以為患,只要宋軍擊敗關羽,斬首數千級乃至斬首萬餘級。漢室遺民就會認清現實,繼續向南逃離。」

  「真正為朝廷心腹大患者,實乃南中之豪族,其盤踞郡縣,不奉節度,影響數萬百姓。而朝廷王師不可久駐於此,故而王師一撤,其必復叛為患。」

  孫策微微頷首,現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當地豪族的影響力,顯著的超過了宋庭。

  雍闓這個人,看似岌岌無名,其實這是益州大姓,尤其是在永昌影響深遠,驕橫無羈。

  而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與蜀隔絕,雍闓輕易便能閉境阻塞王命。

  這麼說,或許尋常人難以理解雍闓究竟有多高名望。

  給個參照,就立即形象鮮明起來。

  後世著名的蠻王孟獲就是輔佐雍闓發起的叛亂。

  雍闓名聲主要是在漢人中間,夷人不願跟隨雍闓,於是雍闓便使孟獲對夷人老叟說:「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斗,斫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斫木堅剛,性委曲,高不至二丈。

  朝廷若是對夷人部落徵收高達三丈的斫木三千根,就算是殺了夷人們,夷人們也拿不出來。

  於是夷人們紛紛追隨雍闓為亂。

  所以孫策說道:「士燮曾去信勸其放棄叛亂,然雍闓回信言,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二,漢、宋並存,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其桀慢如此,可見其叛逆之心已然不可阻擋。」

  張昭乃說道:「自漢失其德,天降喪亂,奸雄乘釁,天下切齒,萬國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腦塗地,以除國難。而雍闓將軍世受中原恩信,以為當躬聚黨眾,率先啟行,上以報國家,下不負先人,書功竹帛,遺名千載。」

  「然其仆夷越,背本就末。今陛下神武天資,順天應時,允執其中,自當星流慧掃,清除宇內。此輩宵小,趁釁而起,誅之易也。然治永昌,卻難也。「

  這一點,其實不用張昭多說,孫策也很清楚。


  應該說殿內幾人都非常清楚,要破雍闓、孟獲易也,要鎮永昌卻難也。

  僅當地的道路阻塞,疆域封閉,就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

  道路,是所有問題的一個重要掣肘。

  不然張紘也不必急於雄心壯志都鋪在了這方面。

  而南中之路格外阻塞,這也是南蠻易敗、難治的根本。

  哪怕以諸葛丞相之才,擊敗孟獲之後,其實也沒有鎮服南中。蜀國時期,南中叛亂,此起彼伏。

  但諸葛亮對南中叛亂束手無策,卻並不意味著孫策也沒有什麼辦法。

  倒不是孫策比諸葛亮才能還有更強,而是他多了後世兩千多年的政治智慧。

  所以在張昭說完之後,孫策開口:「南蠻叛亂,此非平不可。孤會令呂蒙、張任、甘寧、法正、李嚴、賀齊等將率師三萬,入平南中。」

  別看南蠻的叛亂興師動眾,聲勢壯大。

  可就像此前的巴中形勢,漢人一旦動了真格,出動重兵前來鎮壓他們。

  漢軍大軍的人數,甚至比他們整個部族叛亂的全部人口都多。

  永昌一個郡,就算蠻越蜂起而叛,叛軍青壯的規模也不會比呂蒙、甘寧等人所統率的三萬宋室精兵多出多少來。

  戰爭可不僅僅是人數多少的比拼,更重要的是雙方政治意志的較量。

  三萬宋軍,可謂政治目標明確,萬眾一心,只求擊破蠻夷,建功立業。

  而與之相比,蠻夷可就太混亂了。

  他們不僅僅是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甚至他們之間本身就在勾心鬥角,比如雍闓的部下,很多人就不認可他的叛亂。

  不然雍闓也不會死於部曲之手,被孟獲接替。

  擊破他們,對宋庭而言,幾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任何大一統王朝面前,這種幾萬人的邊疆叛亂,都是隨手可滅的存在。甚至一個兩百年的大一統王朝,這種戰事不知道要經歷幾百場,可能都不足以列傳,只在某位名將的事跡里隨手記了一筆,不會超過二十個字。

  關鍵是在之後的治理,孫策說道:「關於治理之法,朕有兩個想法,想聽一聽卿等意見。」

  「其一,待呂蒙平定南中,朕考慮封仲謀為永昌王,取大宋永昌之意。」

  當然也是永昌郡郡王的含義。

  永昌郡即後世的雲南,明廷是怎麼解決雲南問題的?

  毫無疑問,是派了西平侯沐英永鎮雲南,然後沐家後人世襲黔國公,遂被稱為了沐王府。

  沐王府這是真正的有實而無名,他有永鎮雲南的實權,差的只是一個名號罷了。

  孫策乾脆就給孫權以世襲永昌王的名聲,讓他和後代都為孫氏永鎮邊陲。

  宗子維城,坐鎮邊陲,此乃詩人所稱。

  封孫權為王,這在大義上,是絕對挑不出一點毛病的。

  哪個皇帝登基,可能不封宗室為王?

  而孫權只在永昌郡的話,講道理他的實力也很難威脅到中原。

  雲南這裡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太偏鄙。

  但也不能因此就小覷了孫權,雖說他後世罵名極多。

  但絕不能否認,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中原帝王。

  正是從他手中,六朝古都南京開始形成。可以說他就是一手締造了南京這座城市的最初者。

  而也正是在他手中,江南開始得以開發。甚至整個江南的異族、胡越,被他近乎斬盡殺絕。

  才有了東南徹底為中原所掌控的局面。

  在他之前,後世繁華的江南,一直並非諸夏所完全擁有,其形勢大概跟如今的永昌完全相似。

  漢民戰局城邑,夷越占據鄉野。

  直到東吳把夷越徹底夷滅,才有了後世的富庶江南,文化之鄉,到處都是中原子弟的形勢。

  因而孫策覺得,把孫權封到永昌,或許他也能興王業,將雲南徹底變為中原掌控之地。

  要知道,即便是孫權現在,手下也是能人濟濟,除了忠心耿耿的柳浦,還有胡綜、卜靜、吾粲等數人為臂膀。其中胡綜常伴孫權讀書,又掌孫權親隨。吾粲、卜靜皆是江東才俊,曾與陸遜齊名。


  他往返幽州,商貿往來,聚集了近千名的部曲,以及數以千萬的家財。

  讓他去永昌,孫策哪怕不給他衛隊,他自己也能組建一支衛隊出來。

  而除了這個方案,孫策也還有個釜底抽薪之計,說道:「緣邊諸鎮,控攝長遠。昔年並置,地廣人稀。宜徵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充實邊鄙,戍守藩衛。國家以官婚賜之,使顯殊榮。以財帛賞之,使充盈倉廩。」

  「入仕次敘,有所恩厚。如此可文武兼用,靜境寧邊。」

  這個政令,說起來文縐縐的,其實還有個非常通俗易懂的名稱「大棒興國」。

  也就是胡漢通婚。

  但是顯然這個胡漢通婚,是將夷人青壯斬盡殺絕後,由中原百姓納其寡婦,大棒興國,完成替代。

  寡婦嘛,這也不必忌諱。婚配這種事,在當下本就是官府非常重視的。

  魏晉風骨今猶在,魏武遺風永流傳。當今天下,就是將寡婦當作一種重要資源,婚配給無妻男子。

  曹魏乾的那些荒唐事就不多說了。

  孫策的這個政令也是極其精煉,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言之有物。

  孫策想讓胡、漢通婚,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通婚的主體中,男性都是中原貧困百姓。

  一家中兄弟數人,排行大的先結婚就榨乾了一個家庭的積蓄。父母就沒有餘錢再給後面的兒子營造新房,置辦彩禮。

  這些人就只能在村子裡到處遊蕩,爬牆扒灰。沒有個居家過日子的模樣。

  有恆產者有恆心,不僅僅指土地,還指家業、妻小。這些人沒有家眷,就導致沒有勤勤懇懇耕種勞作的動力。每天能混一日是一日。

  通婚主體的另一部分,胡族女子,聽名字就知道他們都處於緣邊一帶。

  針對這兩個情況,孫策便提出意見,徵發中原強宗子弟,前往緣邊諸郡。入仕次敘,有所恩厚。而這一次移民充邊的目標當然就是永昌郡了。

  朝廷會出資幫他們在當地安置、婚配。同時允許他們科考的時候,有所恩厚,優先錄用。

  而對當地的風氣,官府也會加以引導:「華族蒙榮,懷德安土。」

  即讓官府移風易俗,讓胡姬以嫁給諸夏貴胄為榮,以學習禮教,安居樂業為榮。

  若這是這項政策能夠推進成功,不用二十年,緣邊各地就會有大量胡人女子為諸夏青壯生下大量子嗣。

  邊境沿線人口迅速充實,胡風盡去,諸夏之風儼然,家國安穩,邊患消散,胡虜部落一年比一年衰弱。

  這兩個方案,說起來比較複雜,其實總結起來就非常簡單。

  其一封邊王戍邊,這個方案優勢和劣勢都格外明顯,優勢省心省力,代價則是諸侯王有了實權。

  其二則是移民實邊,強制異族女性嫁給漢人為妻為妾。好處是沒有任何後遺症,朝廷對當地掌控更加牢固。

  但代價則是消耗靡重,財政壓力極大。

  要知道曹魏為了吸引流民回到關中,僅給百姓發放耕牛、糧食和耕犁,就壓得喘不上氣來,要賣鹽以為後繼。

  宋室這要幾百年如一日的移民實邊,怕是會使壓力極大。

  尤其是強迫異族女性嫁給中原男子,這大棒興國戰略,一定會引起當地部族的不滿,從而引起叛亂。

  一個地方的徹底臣服,把一個蠻夷之域,徹底變為漢地十八省。

  沒有幾百年持之以恆的經營,怎麼可能輕易達成?

  這兩個方案,對於解決雲南問題,毫無疑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孫策難以拿捏的正是他政治上的影響,故而才請來兩位宰相,聽一聽這兩位政治才能卓越的重臣有什麼意見?究竟要採用哪個方案?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