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禪讓改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策跟劉協談完,劉協在回到雒陽與群臣們討論了半旬之後,對孫策做出了答覆。

  孫策看著手中天子的來信,對殿內恭候肅立的張紘、張昭感慨一句:「漢室遺民,最終果然是選擇了去西南啊。」

  張昭微微頷首,輕撫須髯,說道:「乃是情理之中。如今歲大寒,北方天寒地凍,漢室之民給養不足,冬襖難以供應,去到北方,只能損失慘重。」

  雖說西南也並非是一個什麼好地方,當地瘴氣叢生,沼澤眾多,可至少如果謹慎一點的話,並非絕對的絕望。諸夏相信人定勝天,最討厭的就是無能為力的天災。

  去西北,漢室遺民對抗天寒地凍的氣候,只能徒嘆傷亡。可要去西南,打不贏、不謹慎,那就只能怨自己菜了。

  而且西南土地還是比北方適宜耕種的,耕戰是諸夏自帶的天賦。因此可以說,只要漢室遺民去了西南,前景是眼下完全可期的。

  倒是西北現在羌胡、氐人、烏桓、匈奴、鮮卑、雜胡濟在一起,亂成了一鍋粥,這動輒數萬、十數萬的胡虜,而且來去如風,屬實不是漢室遺民能夠應對的,就留給宋室自己去解決吧。

  孫策最後看了一眼書信,然後將其轉交給了張紘,問道:「關羽還是不願投降?」

  張紘點頭,說道:「臣已經親自勸過,其主劉備仍在,其不願降為宋臣。」

  孫策感慨一句:「真乃忠義之士,孤就成人之美吧。將其釋放,令其與天子一同前往漢中,止劉備兵戈,安排漢室遺民一同往西南而去。」

  不得不說,對關羽的處置,孫策是受了後世影響的。怎麼說關羽的忠義也算是三國一絕,因而孫策就任性了一回,沒有將其斬殺。

  他現在已經近乎坐擁天下,小小的任性一回影響不大。

  而且可以說,在穩固了蜀中以及河北之後,他將擁兵二十餘萬,對其他勢力完全是碾壓。大義上更是已經完成了禪讓,劉備這會兒沒有強行稱王的野心的話,只能撤離中原。

  他那寥寥萬餘人,後勤已絕,四面環阻,他總不能困死在漢中,然後強行進位漢中王。

  這裡是漢室肇基之地,最終從這裡結束對中原的統治,再往西南開啟一個新的篇章,孫策相信劉備會接受這個現實的。

  而隨著孫策對天子的安排結束,禪讓流程也是順理成章的開始。

  十二月三日,為黃道吉日。

  天子劉協返回雒陽後,首次離開皇宮,告祠高廟。

  劉協對列祖列宗焚香告祠過後,使御史大夫郭貢持節奉璽綬禪位。

  眾所周知,持節便代表著如天子親至。

  而奉璽綬,便是帶上了從建康取回的傳國玉璽。這是承托正統天命的信物。

  皇帝的首份詔書:「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茲昏,髃凶肆逆,宇內顛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孫氏。是以宋公既樹神武之績,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宋公「。

  當然了,按中原的傳統,孫策肯定要謙虛一下。

  不過也不單單是簡單的謙遜,而是要營造出此乃天命所歸,宋公受善實順天應人的大勢。

  於是宋國長史張昭出詔文:「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斯誠神明之幸,固非人力也。」

  最重要的是前邊的三個字「以示外」。即昭示於天下官員。

  當宋公的回覆公示之後,大量官員立即上奏:「定天下者,宋公也,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

  然後各方官員紛紛上奏,引經據典,考究符讖,暢談時勢,並發明創造大量祥瑞,向孫策證明,宋公受禪,乃是天命所歸。

  整個天下都在為孫策受禪造勢,無數官員、士紳、百姓、名流都在探討孫策是否應該接受禪讓。

  當然了,這時候若誰腦子一根筋,當眾發表孫策不應該受禪的言論。

  無數官吏、軍兵、繡衣衛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將其捉拿歸案。

  至於罪名,莫須有或者腹誹,你自己在牢獄裡選一個。

  獄卒也會以打量弱智的眼光好好審視一下這位思路清奇的人材。是得了什麼失心瘋,敢在這種關鍵時候發表奇怪的言論。


  只用了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自雒陽而至淮南,自建康而至吳郡,就形成了統一共識,宋公就應該應期受禪啊!

  宋公不受禪豈不是辜負了天下百姓的期望嗎?難道宋公忍心讓這天下再起兵戈嗎?

  建康學宮學子們更是集結在昭明宮的宮闕前,跪請孫策為天下計,為百姓計,承接受禪。

  至於為什麼教習、老師們沒有阻止這些赤子之心的學生,讓一群學子衝進了建康?

  因為在隊列前排,那些士林名望們,正是以陳氏、顧氏為首的大儒們啊。

  這支遊行隊伍前後甚至有建康禁軍淨路,兩側有禁軍維持治安。

  學子們的遊行能不順利嗎?

  這聲勢浩大的聲援,直接將輿情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百姓們對禪讓一事再不陌生。

  所有人都有了牢固的認知,宋公受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百姓再不會有突兀之感。不會一覺起來,驚奇的發現宋公要受禪了。統治天下四百年的大漢忽然就亡了。

  孫策親自走到昭明宮南闕的朱雀門上,言辭懇切的勸導建康學宮學子:「儣牛之駁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鷪斯言事,良重吾不德「。

  看這文鄒鄒的台詞就知道,這所謂的「勸導」,完全是建康的大儒為孫策擬寫的台詞。

  孫策甚至連是什麼意思都讀不懂。似乎說的是祥瑞中有小黃牛長得像小老虎一樣,幼苗長的像青禾一樣,這東西也值得信?

  但又有什麼關係?入關之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很快大家就理解了其中含義,這些符讖、祥瑞,皆是似是而非,以宋公之光明至偉,豈能因為這沒有明確的天意,就強制受禪?

  當然這話反過來理解,就是如今的造勢還不足夠,若有了更清晰,更明確的天意,天下萬民,皆能看到宋公受禪乃是承天之命,一切不就水到渠成?

  而怎麼才算是更清晰的民意所歸?

  簡直不要太簡單,當然是收買人心啊!

  昭明宮於是效仿漢孝文皇帝,一連發布《廢連坐法》、《行敬老令》、《行撫恤鰥寡令》等。

  時臘月歲末,新年將至。朝廷大發福利,凡年滿六十歲者皆賜油一瓮,肉三斤,糧十石。

  鰥寡孤獨,皆有撫恤。

  養老扶弱,此乃毫無疑問之善政。

  剛有所沉寂的輿論再次被引爆。

  聽說天下都在討論宋公是否應該受禪?

  這還用討論?那些說宋公不宜受禪的人都沒有良心!

  百姓的良心究竟有多貴重?在這亂世剛過的年代,大概就值一瓮油,三斤肉,以及十石谷。

  宋公應期受禪乃是天下臣民之所望,千萬百姓民心之所歸。

  民意洶洶,天下鼎沸。

  於是為了順應民意,轉過年正月初二,洛陽皇帝劉協再次遣使持節奉璽綬,前往建康禪位。

  皇帝這次又改了說辭,詔曰:「咨爾宋公: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為日已久。暨於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董卓乘釁,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

  「賴宋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

  「朕聞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勛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只,紹天明命。使持節行御史大夫郭貢,奉皇帝璽綬,公其永君萬國,敬御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

  這一次是皇帝親自向天下人證明,漢室失德,國祚將終。宋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功莫大焉。

  漢承堯運,有傳聖的義務。理應將禪讓盛舉傳遞下去。

  功莫大焉這一次絕不是誇張之言。

  一統山河的孫策,對這個時代,對天下百姓都有不世之功。

  僅大一統,天下平寧,這一點,孫策就有資格三辭乃受。

  建康收到天子詔令,第二次婉拒:「當奉還璽綬為讓章。宋公願守知足之明分,稟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以期書名千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


  此時群臣們紛紛上書,力勸孫策為天下計,接受禪讓。

  謂之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歷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

  「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髃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

  到這一步初步實現,孫策登基禪讓既合天命,又符人望。但仍守謙退之節,辭受禪之聖。

  建康奉還璽綬之後,正月十六日,皇帝再次遣使前往建康。

  這次詔書便嚴厲了許多:「天訖漢祚,辰象著明,朕祗天命,致位於公,仍陳歷數於詔冊,喻符運於翰墨;神器不可以辭拒,皇位不可以謙讓,稽於天命,至於再三。」

  「且四海不可以一日曠主,萬機不可以斯須無統,故建大業者不拘小節,知天命者不系細物,是以舜受大業之命而無遜讓之辭,聖人達節,不亦遠乎!今使郭貢奉皇帝璽綬,公其欽承,以答天下向應之望焉。「

  四海不可以一日曠主,萬機不可以斯須無統。

  意味著漢室皇帝已經放棄統治四海八荒,將天下已經加到了孫策肩上。

  當然,這份詔書也是描述了一份實情。

  漢室失德,使天下百姓離心。自董卓乘釁,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當斯之時,尺土非復漢有,一夫亦不復為劉氏之民。

  至此這意味著整個天下都已是無主之物,劉協放棄了整個天下。

  隨後建康所有官員上書,推孫策為天下共主。稱「陛下應天受禪,當速即壇場,柴燎上帝,誠不宜久停神器,拒億兆之願。」

  三辭之後,宋公府終於不敢違天下臣民之願,回復曰:「可」。

  於是昭示天下,二月初二,龍抬頭,為黃道吉日,宋公將登壇受禪。

  孫策登基之時,各方諸侯亦已經匯聚於建康城內,除了有幽州的鮮于輔、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同時也有關中諸將中的馬騰。

  這位關中諸侯,非常清楚天下大勢已定,他拼搏了一生,也該放鬆下來,到建康享受享受生活了,乃率其所有嫡子並妻息入朝為官,擔任九卿之一的廷尉。只將一名庶子馬超留在了關西,統領其留下的數萬部隊。

  禪讓之制,本是美德。

  堯舜禹三代相承,皆受其美譽。

  漢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

  孫策沒有把持天子,也沒有借用過漢室名望,完完全全是起於一方,然後掃清了天下,使萬民歸心。

  這種情況下,他孫策接替漢室,承天下之重,允執天下,是很光榮的一件事。

  跟陰謀詭計、強取豪奪沒有任何關係,也與曹魏那種半吊子政權的惴惴不安,自欺欺人完全不同。

  孫策甚至沒有在玉璽上刻「大宋受漢傳國璽」。

  就是很堂皇正式的從劉協手中接過了這方玉璽,順利的完成了禪讓流程,成為天下共主。

  禪讓之後,孫策乃昭告天地,建國為宋,改號開元!取開闢新元之意,江東通寶亦改為開元通寶。

  但改朝換代,只是孫策順理成章的事情,改朝換代之後,最重要的事情無疑就是重整山河,收拾四方局勢。

  二月,孫策受禪,三月宋軍就開啟了北伐,兩萬餘精兵在諸葛亮統帥下,前往漁陽,救助被三郡烏桓圍困的護烏丸校尉田豫。(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