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帝國的征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漢室的另一個安排去處,這是毫無疑問的。

  孫策直接對劉協回復道:「天子可率漢室君臣復入漢中,然後入西南之地,開拓西南。」

  反正劉備也在打益州,孫策乾脆讓他如願,到益州南部去吧。

  後世對諸夏最大的誤解,可能就是諸夏是個愛好和平、從不開疆拓土的民族。

  米帝從十三州擴張到了五十多個州,版圖是擴張出來的。

  那中原10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充話費送來的?

  這個鍋恐怕譚其驤要背99%。

  他畫歷代疆域地圖時,為了讓後世人看地圖時更接近習慣,所以把後世民族國家才有的國土、邊疆形勢,一舉劃到了古代的地圖上。

  顯得秦朝的疆域似乎跟後世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

  事實上,古代中原政權能夠掌控的疆域並非是那麼完整的一大片土地。

  最確切的形象,其實是像牛皮癬一樣,一塊一塊的分布在這大片土地之上。就像交州,出了城池,那都是化外之地,是宗帥、胡越們掌控的地方。

  江東為什麼只有吳郡繁華,那是因為吳郡就是這塊牛皮蘚上最大的一塊,出了吳郡其他地方到處都是山越、異族。

  是東吳用了幾十年持之以恆的剿滅和擴張,才把漢家文化推廣到了江南的每一片疆土。

  中原自古以來對南方的擴張就沒有停止過。

  但總要有個強力政權,才能推廣出去,東南是東吳,那西南完全可以是漢家遺民,就像箕子朝鮮一樣。

  劉協聽完孫策之言,也是稍微一愣,問道:「西南?夜郎之南?」

  孫策點頭,說道:「孤曾聞夜郎聞其與漢孰大。將來陛下未嘗不可以問漢與宋孰大。」

  劉協若有所思,然後凝眉慎重的說道:「西南少騎兵,的確是我漢家用武之地。且耕且重,若假以時日,必能盡去胡風。宋公欲給朕多少軍隊?」

  孫策立即回道:「漢室禁軍,以及劉備所部,陛下皆可以帶走,眾不下兩萬餘人。若有其他男女願隨陛下南去者,孤亦不阻攔。將給其錢糧,送其充邊。」

  這西南、西北兩個方向是歷史上已經有人證實過的漢風可以驅逐胡風之地。

  在孫策給天子規劃的西北方向,遼國滅亡後,遼國殘軍在耶律大石率領下西進河中一帶,在當地建起來強大的西遼,當時遼國遺民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里,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

  關鍵的卡特萬決戰,更是是中亞史上著名的戰役,中東史家認為「在清教中沒有比這更大的會戰」。

  西遼一舉擊破了塞爾柱帝國,並迫使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

  塞爾柱帝國也就是大敗拜占庭帝國,生擒拜占庭皇帝,並奪取整個小亞細亞,迫使十字軍發起東征的那個強大國家。

  也因此在東正教、俄文中,中原和漢家文化的代名詞是契丹。

  而西南方向那就更不用說了,直到後世,漢家文化、語言還留在了當地,作為大明遠征軍的後代,當地漢風昭昭。

  但功績可不僅僅是明代的,事實上從兩漢、兩晉開始,諸夏軍隊就已經開始在當地征戰,開疆拓土了。如果看歷史教材上的地圖,尋常人會以為後世的基本國土在秦朝時就建立了,實際上這是花了兩千多年的征服。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所以才會使人覺得西南似乎理所當然的歸屬中原。

  天子也是略微驚詫,問道:「兩萬軍隊?」

  他實在是沒想到,宋公居然會如此慷慨,給他兩萬餘部從。

  已經是箕子的四倍有餘。雖說當今人口遠超商周之時,可這四倍之給,也的確是慷慨異常。

  孫策凝重的說道:「不要過於輕敵,西南南蠻極眾,又地處雲貴山川,種族眾多,並非輕易可破。」

  哪怕是如今的僰人,形象也是左右佩雙刀,喜斗好殺,輕生死。

  這裡的異族,在五胡亂華之際就開始了入侵中原,同時不斷與中原王朝對抗,攻殺郡守軍民。

  唐宋元三代都沒能降服西南蠻,也未能深入其領地內摧毀它的根據地。

  當然這個事情也可以反過來看,西南這裡本來就是蠻族的天下,中原勢力之前就從未深入到這裡。


  可一旦中原開始強盛,向外開疆拓土,邊境就刷出來蠻族了。

  這就很值得思考了,為什麼強盛的王朝,總是不缺外患?總是在邊境出現新的蠻族,很多種族甚至之前聞所未聞。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往日中原的邊境在巴東一帶,後來到了巴西,然後又進入了蜀地,最後又越過了蜀地到了川貴,最後又越過了川貴到了雲南。

  反正僰人自古是生存在這片西南深山裡,可後來這片深山、高原都成了中原自古以來的疆域,而僰人這個種族卻是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

  包括後世一直以為的,武力相對孱弱的趙宋,也跟西南蠻起碼打了有記載的戰鬥戰役十四五次。

  數萬人規模的會戰都有,最嚴重的一次,宋軍調動了看家寶貝,王牌部隊西北邊軍來打。

  永興路,環慶路,涇原路七千精銳步騎軍南下,配合四川部隊三萬四千五百多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從西南蠻的土地中吞併了兩州,八縣,三十多個城寨,奪占了大片適宜種植的土地。

  元代由於騎兵不適合在山區作戰,西南蠻一度達到巔峰,號稱統轄川南,俯瞰滇黔!

  宋代奪取的都掌蠻部份地盤,又被他們在元代起碼奪回去一大半。

  不過後來蠻族和元朝翻臉,雙方大打出手,最後元軍認為不可以和整個都掌蠻地區作戰,還是採取分化瓦解政策,對定州,阿永等四大部既往不咎,善加招撫,只專心打山都掌本部。俘獲山都掌的大壩軍民府都總管之後,也只殺了為首的十來人,對山都掌地區也不做追究。

  到了明代,經濟中心徹底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而且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使得國家重點從西北轉移到了西南。

  對西南的征服達到了極致,一句改土歸流,裡面不知道掩蓋了多少被滅掉的西南土司、蠻族部落,不知道多少十幾歲的孩子被抓到了皇宮當太監,比如最著名的三寶太監鄭和。

  到成化時期,雙方矛盾已經無法再緩和,大打出手。一打就是三年,當初元朝和都掌蠻打是尚書平章政事右丞相來打的,明朝這次陣容來頭也不小。動用兵部尚書,襄城伯,南寧伯等高級文武將官勛貴,從京營以及周邊諸省調動大批明軍抵達。然後才擊破西南蠻族,可即便如此也沒有徹底征服當地啊。

  直到一百年後,在萬曆朝雙方又打了一次。萬曆三大征中,明軍入朝對抗十幾萬倭軍才動用了幾萬人。

  可面對西南土司,明軍動員了二十四萬大軍,直到徹底攻入蠻族最大的三座山中城市。最後將剩餘的西南蠻人分散遷移到四川北部教化定居。再不遠千里從湖南湖北專門招募川南移民,填補進四川南部,雲南北部,貴州西部的西南蠻故地。

  這才徹底的,讓這個至少從東晉就開始跟中原王朝在川滇黔交界處拉鋸作戰的古蠻族勢力消亡。

  唐代對西南地區野心不是很大,可從宋元明三代跟都掌蠻來來回回打了得多少次了?都不得不動用北方精銳騎兵部隊南下,丞相,兵部尚書輪番上陣。雙方十幾萬人在川南平原和雲貴山溝溝里經年累月的廝殺。

  這才徹底的奠定了漢地十八省的概念,孫策要想直接改變西南形勢,要用大一統的王朝勢力直接推過去,這並不難。

  西南山地無法機動,即便是蠻族到了後期也是用鐵甲長槍的重步兵方陣交戰。

  現在他們鐵器資源不足,可能還在用藤甲。

  中原的精銳步兵以堂堂之陣擊敗他們並不難,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都能輕易做到。

  可要長期統治當地,這對中原就並非易事了。

  所以朱元璋才會留下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而且貼心的列出十五個國家,為不征之國。

  當然,後來的結果顯示,明代的皇帝都清楚,他們的太祖是老農出身,對天下的認知有著極大的局限性。

  所以後世不僅明代皇帝,就連士大夫精英統治集團,也把這條祖訓當廢紙給扔在了一旁。

  十五個不征之國,可以說是打了一遍。

  而明軍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徹底奠定了漢地十八省的割據,開拓了西南,設置了三宣六尉,官員、駐軍都已經常設在馬六甲了。


  所以孫策需要漢室直接紮根在當地,就地統治,把漢家文化推廣開來。

  至於北方,那還是算了吧。孫策是人,不是神,在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就註定不可能滅亡草原上的胡虜。能守住漠南,這就是一個王朝武德昌盛的極致了。

  這絕不是孫策的過分謹慎,也不是東方文明在開拓進取方面有什麼局限性。

  而是任何文明的建立和發展,一定是依託於文明生存的地理形勢。

  這世間最根本的真理就是地理、環境造就了文明!

  尤其是在未工業化的情況下,人類的文明無法超越地理的極限。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談及北方胡虜,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及漠南漠北。

  事實上,蒙古草原上可不全是土地肥沃的草原,那裡的生存狀況,要比中原人想像的還要惡劣一點。

  如果只提這兩個名字,尋常人很難有直觀的概念。

  可打開地圖,尤其是地形、地貌地圖,就一目了然了。

  在東亞大陸上,中原人把適合居住的文明區域全占完了,在中原北方有一片巨大的荒地,由荒漠、戈壁共同組成。

  這個荒地主要位於後世的蒙古國境內,這個國家有五個省的名字都帶有戈壁兩個字,也就是東戈壁省、南戈壁省、中戈壁省。戈壁蘇木貝爾省和戈壁阿爾泰省。再加上中原內蒙部分荒漠,也就是所謂的大漠黃沙了。

  漠南、漠北即這片大漠南北兩個方向。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就在漠北草原上。

  這就意味著草原上並非大部分地區都適合放牧,草原上的牧民要麼去漠南待著,要麼去漠北呆著,中間那一帶,是能不能多待就不多待。

  但是草原再大,也經不住一大群牛羊一直在那裡吃,所以遊牧的牧民就是在一個地方呆幾個月,就趕緊遊牧到下一個地方。

  草原上的草跟莊稼可不一樣,那是完全聽天由命,是牧民的命根子。

  他們吃完這片草原,下一個草原在哪,那是要提前幾個月規劃好才行。

  可如果你趕著牛羊抵達了目標的草原,發現這裡的草被其他遊牧部落經過時吃光了。

  那這時候,這個部族就完全沒有退路了。不想餓死,不想數個月之內沒有任何食物來源,只能操起馬刀,跟搶了他們草場的部落死戰到底。哪怕對方是無意冒犯的也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遊牧文明就是這麼脆弱,草沒了,就等於所有人失去了數月的食物來源。

  可草原那麼大,又沒有導航、邊界和定位,遊牧侵占了別人的草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吃人草場,等於殺人全家。遊牧部落的各種世仇,幾乎全是因為爭奪草地而發生的。

  雄才大略的草原單于也只能組成一個鬆散的聯盟,讓他們提前規劃好草場。

  天冷的時候,就帶著部落往漠南走一走,說不定還有機會到富庶的中原打個秋風。

  天暖和一點就帶著部落往漠北去,離南方的大一統政權,能有多遠就躲多遠,爭取不碰那個晦氣。

  畢竟大一統政權,要收拾他們,真的是太簡單了。任何一點點的災害,使得草原上的草料不足,他們牧民、牲畜死傷慘重,中原大一統政權的部隊就進來了。

  那是真的對他們斬盡殺絕。

  草原上還講究不超過車輪的不殺,漢人是絕對不管這個,所有貴族一律處死,男女全部收走。

  漢人史書上輕飄飄的一句,收胡虜男女數萬,得戰馬、牛羊等數十萬計。

  那就是長達近兩千年得對胡虜的犁庭掃穴啊,無數部落消散在了這一次次得打擊中。

  可問題是,哪怕這樣,也永遠殺不盡草原上的胡人。

  因為中間隔了一個近兩千里的巨大荒漠,漢軍可能一次次深入漠北,掃蕩胡人王庭,可永遠無法隔著這麼寬廣的沙漠,在漠北駐軍。

  只要漢家無法年年跨越兩千里荒漠作戰,那漠北只要十年,就能再發展出來一個強盛的遊牧部落。

  十年,最多二十年,也不過是彈指一瞬間。

  這就註定了,漠北上的胡人,因為地理緣故,幾乎無法被冷兵器時代的宋軍所消滅。

  除非修一條鐵路,直達漠北。

  有了鐵路,哪怕沒有機槍,胡人也會自己點亮能歌善舞的天賦。(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