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杜畿舉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操被明正典刑之後不久,孫策在昭明宮裡也接見到了一位舊侯的使節,劉璋的使者張肅。

  張肅也就是張松的兄長。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原因,張松在後世的名聲和形象都還算出眾,不同於他泯然眾人矣的兄長張肅。

  張松以厭惡曹操而親善劉備聞名。

  其實張松厭惡曹操的原因也很簡單,曹操不太重視他張松這個人。

  當然不是因為他張松樣貌醜陋,身材短小。

  張松感覺被輕視的最重要原因是,他的兄長張肅代劉璋出使曹操時,送了三百蜀兵和大量的蜀錦、御用雜物,曹操於是封張肅為廣漢太守。

  而輪到張松出使,由於當時曹操已經平定荊州,收降刺史劉琮,驅走劉備,不願禮待張松,只讓他去當蘇示縣的縣令。

  一個太守、一個縣令,這落差使得張松心懷怨恨,回到蜀中就勸劉璋與曹操斷絕往來。

  張氏是蜀郡成都大族,對劉璋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張肅此次來建康,更是送上了蜀錦三千餘匹,黃金五百餘斤,以求能保住蜀中安寧,並延續其家族在蜀中的地位。

  但即便如此,孫策也並沒有禮待張肅,因為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必要。

  倒是張肅已經徹底的驚慌,不惜重金買通建康各位公卿,只求能見孫策一面。

  他甚至找關係找到了孫策母親那裡,走的是朱治的交情。

  畢竟當初孫策兵進曲阿,孫策母親、妻子等都在劉繇治下,為防止劉繇迫害,朱治搶先將孫策母親等接到了自己治下,然後又果斷起兵,以吳郡都尉的身份,擊敗了吳郡太守許貢,進入郡府,行太守事,然後舉吳郡以降孫策。

  這是有恩於孫策的元老重臣,甚至孫策都沒有強迫他轉到宋室為臣,他依舊保持著漢臣的身份。

  但建康城中,沒有任何人敢對他有所輕視。

  待孫策改元,登基稱帝,朱治至少也是個五千戶侯。僅弱於周瑜、呂蒙、諸葛亮等軍功赫赫的大將。

  朱治的面子,孫策不能不給,不僅僅是為了恩情,也是需要他率領漢室群臣支持禪讓。

  拿到天子六璽之後,孫策就表封了朱治為光祿勛。

  三公之位除了孫策以大司馬位居上公之外,司空和太尉都被空置了下來。

  司空管全國的土木建設、水利建設等,如今的宋室府庫空虛,什麼基礎建設都停了下來,司空就沒有了任職的意義。

  太尉職掌全國軍隊,這就更不用想了,孫策正在整頓各處的降軍,甚至漢室城門校尉、光祿勛的部隊都被孫策掌控。天下無復有一卒為天子所有。

  這種情況下,也根本沒有必要任命太尉。

  僅看這官職變遷、調動,就可以知道如今建康究竟有多繁忙。

  孫策要見張肅,也是忙裡抽閒,找了個空隙的時間。

  垂拱殿,如今已經再次裝修過了一次,殿門巍峨聳立,朱紅色的門柱上雕刻著精美的雲紋和瑞獸圖案,宮殿內內陳列的禮樂青銅器、陶瓷器皿以及珍貴的書畫作品。

  嬰兒般粗細的蠟燭將宮殿內照的非常明亮,哪怕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也沒有一點宮殿的陰暗感覺。

  侍女在宮殿的四掾已經點燃了檀香,來自海外的龍涎香縈繞在宮殿之中,使整個大殿寧靜又充滿了貴氣。

  張肅被繡衣衛帶進垂拱殿就見到了坐在桌案後方,年輕銳氣的青年。

  即便他早已聽聞宋公是青年才俊,可親眼目睹這一切,還是震撼不已!

  這麼年輕的一位君主,他滿頭青絲,丰神俊秀,一看就是風華正茂的年紀。

  三十歲,即便是在後世,都已經稍顯頹勢了,不像年輕人一樣皮膚豐潤,意氣勃發。

  在這個三十歲可以自稱老夫的時代,更是可能已經生了些許的白髮。

  可眼下的宋公,簡直是精神煥發,氣沖斗牛。

  哪怕是只看他的這個年紀,張肅就深感可畏,益州在他面前沒有任何可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他一改此前所思言辭,見面即恭行大禮,跪拜在地,說道:「邊鄙之人,益州別駕,張肅拜見宋公。」

  孫策將手中的冊文轉給了一旁的女官,說道:「將這個冊文拿給他,讓他看一下。」


  張肅不明所以,連忙恭敬的雙手接過,只掃了一眼,就瞬間雙眼瞪大,他不知道這上面所言真假,可宋公的言下之意,他卻是再清楚不過。

  所以他連忙說道:「高幹盜據河朔,撫馭士卒,卻不識天命,妄自興兵,終兵敗逃竄,遂至亡滅,其部下黨羽,鮮克有終。可見此乃天命有歸,人謀不及!」

  天命有歸,自然說的是宋公孚天命!

  冊文上記錄的這戰績也足以說明一切,讓張肅震撼不已。

  曹軍剛敗不久,宋軍大將就收復了黃河南北各郡,隨後兵出冀州,攻入并州之地。

  此前曾經響應高幹起兵的河東人衛固、范先、弘農人張琰等皆被一戰而席捲,處死於黃河之畔。

  張肅見到冊文上的這份捷報,簡直被震驚到了不可思議。

  河東乃大郡也,其境內叛逆聯眾數萬,更跨州連郡,怎麼會被一戰一掃而空?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被幾名豪傑,就玩弄於股掌之間,然後豪傑將其誅殺,就舉郡歸附於宋室治下。

  河東的歸附在孫策這裡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其歸附的過程,同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陰謀詭計。如果只是一個人的列傳,也足以非常精彩。

  河東並非是當地諸侯舉郡歸附於孫策,而是當地的長吏先殺境內擁兵自重者,然後率全郡軍民歸附。

  河東郡名義上的太守是杜畿,但實際上當地的實權是由本地大族衛固、范先掌控。

  這兩人外以臣服為名,而內實與高幹通謀,盤踞於當地。

  河東郡掾衛固,與杜畿是老朋友,早就認識,有幾分情面在。但中郎將范先,卻和杜畿沒有交情,曾經想要殺了杜畿。

  衛固卻猶豫不決。范先為了警告、威脅杜畿,陸續殺害了郡主簿等三十幾位下屬官吏。但杜畿此時卻裝作服軟,唯唯諾諾,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憤怒反應,而舉動自若。並且將所有軍隊交給了范先統帥,於是范先才決定放過他。

  作為當地兩大豪強,既然掌握了河東的實際權力,為了自己以後的安全,也為了在亂世中有所作為,於是就大肆擴軍。

  杜畿非但沒有反對,而且為兩人出謀劃策,對衛固和范先說:「如果你們想幹大事,就必須爭取民心,讓百姓支持你們。現在公開徵兵,百姓們肯定認為快要打仗了,心裡害怕。兵還沒有徵到,百姓們就先逃亡了。不如動用錢財,不動聲色地,陸續招募士兵。百姓們誰想要錢,誰就來當兵。此乃漢、宋、趙三氏皆用之法。」

  衛、范兩氏,皆河東大族,且資產頗豐,衛固尤其對杜畿所言深以為然,遂許之,為資調發。但招兵時,諸將貪多應募而少遣兵,於是各處的將校,為了多吃空餉,都大肆舞弊,多報名,少招兵,亂鬨鬨地鬧了幾十天才停止。衛固和范先花了許多錢,實際上沒有徵到多少兵。

  接著,杜畿又遊說衛固說:「人都是最顧家的,咱們手下這些將校掾吏,平時回不了家,心裡都很埋怨。不如給他們放放假,有事時再召集,也不會太困難。這是團結人心的一個辦法。」

  衛固為了收買人心,又同意了。

  於是,衛固和范先的心腹爪牙就全部被杜畿成功遣散。

  而杜畿本人,陰結郡內豪傑,又遊說鄉老、望族,暗中聚集一批義師。

  等到高幹為亂,衛固等人準備起兵響應,但將校已散,匆忙之間難以聚集。

  太守杜畿卻清楚各縣會支持自己,便帶領親信數十騎,逃離郡城,找了一處堅固的縣城拒守。全郡各縣吏民紛紛向杜畿那裡集中,團結應變。幾十天內,杜畿就召集了四千多人馬,實力雄厚。衛固和范先帶著自己的兵,夥同高幹和張晟的部隊進攻杜畿,不能取勝,又跑到各縣搶掠,也沒有什麼收穫。

  不久,曹操敗退,宋軍天兵抵達,高幹和張晟遂一戰敗走,衛固和范先被殺。

  杜畿乃舉郡而降,其勸勉百姓勤於耕織,勸課畜牧,欲使百姓得以殷富。又興辦學校,舉薦孝悌之士,修整軍隊,講練武備,使河東大安。

  這封文書送到建康之時,河東這處表里山河的北方重鎮已經安定了下來,平息了一切烽火兵戈。

  曾經煊赫一時的高幹,也兵敗而走,進退失度,欲帶幾名騎兵西奔,投靠關中諸將,路途中卻被都尉王琰與嚴干所追捕,走投無路之際,其部將貪其金銀貨物,又貪功求賞,刺高幹於馬下,斬其首而降。

  平定了并州,孫策為了拉攏人心,並獎賞杜畿功績,並沒有奪取其太守之職,依舊以其為河東太守,並封其為豐樂亭侯。


  宋軍摧枯拉朽的擊敗了數以萬計的并州叛亂,不足以震撼張肅到如此。

  宋公慷慨封賞杜畿功績,也不足以震撼張肅到如此。

  可是宋軍一戰擊潰并州,又使杜畿位居官職如故,卻是徹底的震驚了張肅!

  因為與杜畿相比,劉璋簡直是一個完全相反的典型。

  為什麼杜畿都已經舉郡歸附,而劉璋卻磨磨蹭蹭,使節今日才到建康,甚至要花費重金,才能見到宋公?

  就是因為隨著曹操前期摧枯拉朽的進兵,使得劉璋又猶豫了,在即將派遣使節的關鍵時刻,他想要再觀望一下。

  萬一孫策也打出一場類似赤壁之戰的慘敗,從此南北對峙,他就不著急投降了。

  講道理,當時曹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連破孫策四郡,的確是有挫敗孫策於黃河之畔的趨勢。

  孫策折損萬餘人,倉促集結的部隊只有三萬餘人,面對曹操五萬餘大軍壓境,恐有覆滅之憂。

  但問題是,宋軍中精兵良將,不世出之奇才實在是太多了。

  諸葛亮、呂蒙、陸遜、張遼、趙雲等宋軍大將硬是站了出來,守住了廣宗壁壘。

  此時曹軍戰敗已經是必然的事情了,哪怕沒有那場大水,曹軍糧草後繼無援,也必然要撤軍。

  或許以曹操之才能、關羽之壯勇,敗退之際不會那麼慘烈,至少能帶著主力大軍安安穩穩的撤回河南。

  可是那也已經沒有意義了。

  當孫策推出鹽引開中法,建康籌集了充足的資金,十萬大軍反推回雒陽附近,結局是一樣的。

  沒有了糧草的曹軍,只能一觸即潰,即便有虎牢雄關也守不住雒陽之地。

  而一場洪水,只不過是加快了這個進程,使得曹軍敗的格外慘烈。

  也正是因此,天下人皆謂此天命在宋也。

  劉璋的謀士法正亦謂劉璋曰:「雲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傑焉。漢末以來,主昏時亂,四海之內,兵革咸起。」

  「司空曹公以耕氓崛起,黃河南北,皆所奄有,岳峙虎踞,赫赫乎當時之雄也。」

  「是時群雄割據,袁術在淮南,袁紹在河北,劉表據楚,呂布虎步徐方,然視其創割之跡,觀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曹操者也。」

  「其行軍有律,而身兼勇武,聽諫有道,而人無拒拂,斯蓋豪傑所以勃興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與夫袁術、呂布、劉表等甚不同矣。」

  「唯天有所勿屬,唯命有所獨歸,故使失計於黃河,致敗於臨敵,雲散雨覆,亡也忽然。」

  「主公當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隕,早日順天應人,請附宋公。」

  於是劉璋匆忙的再次派出使節,且厚禮卑辭,請降於孫策。

  可問題是,這一切已經太晚了!

  若是在曹操未敗之時,劉璋就果斷派出使節,當時請降,恐怕封個萬戶侯亦不在話下。

  可如今,孫策強敵已破,天下將定,劉璋再請降,能苟全性命已經是非常不易。(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