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鮮卑朝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六月夏末秋初的時候,孫策順利返回建康城中。🐚👻  😂👑

  一併帶回建康的還有傳國玉璽及袁紹首級。

  封宋公之後,孫策就已經建社稷、祭祀,此時取漢而代之已經是勢在必行。

  所以袁紹的首級,孫策都沒有送往漢室,而是在建康祭告宗廟,昭告天下。

  如今孫策治下封疆已經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荊州、交州十州之地,比擁有九州之地的曹魏還要疆域廣闊。

  治民不下千萬,甚至可能接近兩千萬。

  此次昭告天下,立即就引得天下物議紛紛。

  首先破滅敵國,戮滅僭越,這就是一件值得頌揚的事情。

  諸夏自古有慷慨豪烈之風,因而在中原,勝利永遠是最好的激勵。只要能帶著部下開疆拓土,不斷勝利,就能威望越來越盛。

  從始皇到漢武,從唐宗到宋祖,無不如是。

  誰能帶領臣民開創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大勝,誰就能孚天下之眾望,得軍民之擁護,最終允執天下。

  孫策覆滅趙室,聲名既盛,又將袁紹首級懸於建康北闕,更引得天下議論。

  畢竟不論怎麼說,這僭越逆賊的首級都應該傳首到雒陽去,結果宋公在建康昭祭祀天地,昭告天下是怎麼回事?

  莫不是神器轉移?

  尤其是這個時候,一些士人更是鼓譟。

  國之大事,唯祭與戎。

  毫無疑問,宋公就掌天下之戎馬大權,都督中外軍事。

  如今在掌握了祭祀之權,那豈不是已經天下大事皆繫於宋公?

  還要漢室天子做什麼?

  當然,入關之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孫策大興教育,建了那麼多的學校,養了那麼多的大儒,這時候自然就有人開始為孫策吶喊壯勢。

  講漢德已衰,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乃是命數。

  也就是天上紫微星(帝星)在北,而地上的王權則向東南轉移。

  不過孫策畢竟稱公的時間還太短了,由於當今這個時代,信息傳遞速度太慢,半年多的時間,很多遠離城邑的鄉野之間都不知道孫策已經進位為宋公的事情,再往窮鄉僻壤走去,可能有些人都不清楚袁紹已經稱帝的消息,甚至很多逃到深山大澤里的亡命還以為靈帝依舊在世。

  這些人當中可不僅僅包括綠林好漢,也包括許多士族子弟,他們扶持老弱詣幽州、河內等地山地、密林之間,從者數千戶,以名望和才能被推為領袖。

  這些人藏於深山密林對外面形勢了解遲緩,孫策稱宋公的消息還沒傳進去,這個時候孫策冒然稱帝,恐怕這些人得到的消息就是,大漢仍在,忽然之間一位不知道起於哪方偏蠻之地的一位將軍就稱帝了!

  民心必然動亂不安。

  所以孫策也並沒有像袁紹一樣急於稱帝。

  如今天下十州在手,傳國玉璽在握,更重要的是他還掌握十幾萬精銳軍隊,只要他不孤注一擲,導致一朝傾覆,登基已經是指日可期的事情了。

  所以他返回建康之後的重心就轉到了安穩人心,宣揚教化方面。

  而且他也很穩重,沒有進一步稱宋王,都這個時候了,稱王純粹是多此一舉,毫無必要。

  他大可以像王莽、楊堅一樣,直接從國公之位登基。

  權力向來是由下,不由上。

  一個虛假的名號給孫策帶不來任何威望,天下人尊崇、歸附於他,才是他取漢室而代之的依仗。

  於是孫策頒布法令,特意強調:「漢室刑政苛酷,群心崩駭,莫有固志。自孤輔政,錄尚書事,都督內外諸軍事,當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以匡天下!」

  而孫策推行的政令,無疑相較於漢室更得天下之民心。

  取消了人頭稅,使百姓壓在肩頭的重擔立即為之一輕,中原、河北甚至幽州苦寒之地,今秋洗嬰惡俗立竿見影的為之減緩。

  而那些逃到了深山、密林當中的豪強、大族也紛紛下山,復辟荒田。不立田制,使豪強懸勒在脖子上的繩索也鬆了許多,各地墾闢的良田數量迅速增長。

  更令天下人感恩戴德的是,孫策下令今年全年將輕徭役、薄賦稅,取消一切稅賦,連工商稅都免徵一年。


  這使得就算那些對孫策有非議的士族、豪傑也少了些許的誹議,在宴會等公開場合多了少許顧忌。

  孫策有取漢而代之的野心,從他將袁紹首級懸首建康北闕之後,就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不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也是一個在中原內外都公開的秘密。

  就連鮮卑向中原派遣使節,都沒有去雒陽,而是來到了建康。

  而鮮卑之所以肯遣使到中原,也是跟幽州局勢相關。

  漢末以來,羌胡內侵,為亂中原。

  其中北方以匈奴、烏桓、鮮卑三族最為強盛。

  而這三族對中原的態度和親近程度又因為所處遠近各有不同。

  匈奴放牧之地最靠南,所以最深度的參與了漢末諸侯的爭霸,也因此地位最低,直接向河北諸侯選擇了臣服。不論是袁紹、曹操都能輕而易舉的逼迫他們聽從調遣,冊封其單于。

  沒辦法,匈奴的部落就在河東、河西、太原甚至上黨一帶,高幹都能揮數萬甲士殺入其境內,匈奴委實是沒有抗拒的能力。

  在匈奴之外,就是烏桓了。他們因為在幽州、并州北部,與袁紹還未接壤,所以雙方採取了親善態度。

  袁紹拉攏和扶持了一批的烏桓名王,因而趙室與烏桓的關係最為密切。

  烏桓因此而逐漸轉盛,控制了塞內、塞外的大片牧場。

  也正因此,鮮卑被隔絕在了最北部的塞外,幾乎鮮能參與中原的戰亂,天然立場不同於匈奴、烏桓的親近趙室。

  他們想要爭奪牧場、開展互市、發展族群,就只能選擇親近宋室。

  此次遣使前來中原的正是鮮卑三部中,相對親近中原的左部鮮卑步度根。

  這是鮮卑著名單於檀石槐之孫,在檀石槐時期,鮮卑一統塞外,在彈汗山建立王庭,向南掠奪漢室,向北抗拒丁零,向東擊退扶餘,向西進擊烏孫,完全占據匈奴故土,一度攻至倭國,東西達一萬四千餘里,南北達七千餘里。曾多次攻打漢朝的「緣邊九郡」及遼東屬國。拒絕漢桓帝「封王與和親」。

  不過胡虜無百年運,檀石槐一死,他的兒子和連就因為昏聵自大,親攻漢室,就被射死在了漢室北地郡境內。

  <center>

  </center>

  由是鮮卑陷入了分裂,和連之子步度根繼承了左部鮮卑,龜縮在雲中、雁門一帶。

  另一位雄才大略的小部落首領軻比能快速崛起,稱雄於中部。

  最後東部一群小部落聯盟散落在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鮮卑的勢力分布,現在宋室根本沒人在意,也沒必要多關注。

  因為這目前還不是宋軍勢力可以輻射的範圍。

  步度根之所以相對親近中原,也只有一個原因,他們的勢力距離中原最近。

  他不採取親善態度,要是中原感覺如寒芒在背,揮兵北伐,他部落勢必損失慘重。

  夷狄胡虜,自古畏威而不懷德,莫不如是。

  因此,孫策在聽說鮮卑使節請求朝見之後,特意將張遼從前線調了回來。

  鮮卑的使節名叫戴胡阿狼泥,是步度根部落一名大人。

  其朝拜孫策之後,孫策乃謂之曰:「汝聞河北有趙國天子乎?」

  戴胡阿狼泥對曰:「聞之。」

  於是孫策命左右引戴胡阿狼泥及使節團隊二十餘人,詣張遼前,曰:「此是執得趙國天子者,懸其首於北闕。」

  張遼厲然顧之,鮮卑惶恐,不敢仰視!

  張遼之威容如此,孫策甚嘉之,謂之曰:「申國威於萬里,宣朝化於一隅,使夷狄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

  孫策一邊下令給張遼進位至鎮北將軍,增邑千戶,賜絹八千段。一邊也詢問了一下諸位大臣對於鮮卑朝拜的態度。

  張昭如今進位至宰相已經是眾望所歸,但孫策不可能允許相權威脅自己的君權,於是孫策有意將張紘抬至尚書令的位置上,與其相抗衡。

  孫策打算在登基稱帝之後,就令陳群主持編撰《宋官儀》,重定宋國的官職和秩俸。

  一舉廢除宰相、三公等制度,改以尚書僕射為相,施行群相制,以此來獎賞這些自亂世以來跟隨自己的文武臣子。


  不然直接過渡到內閣制,不足以激勵人心,很容易讓大臣心寒。

  他們忠心輔佐了這麼久,卻連決策權都沒有?不然讓張昭、張紘這種重臣,去內閣擔任位卑權重的輔臣?

  所以孫策打算將他們都封為宰相,至少是左、右兩相。

  然後再緩慢推進內閣改制。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他孫策現在還需要大臣們支持他登基稱帝,不可能立即削弱臣子之權。

  有了這個需求,孫策就常向張紘問策,這次鮮卑朝貢亦然。

  等戴胡阿狼泥朝拜離開昭明宮之後,孫策便對張紘問道:「卿以為當如何封賞鮮卑朝拜之舉?」

  張紘立即答道:「其心雖未見其誠,亦當重賞之,效千金買馬之故。公若嘉其遠至,褒賞其王。則余國必各遣子來朝,間使連屬,此有益於提升宋公之威望。」

  孫策微微頷首,現在他正是積累名望,收天下之心,以取漢室而代之的階段。

  若四方使節紛紛前往建康朝拜孫策,自然有利於提升孫策的名望。四方天下都將認定孫策更具天子之氣。

  但怎麼封賞鮮卑,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

  直接給他們錢物、財帛肯定不行!

  而張紘也是著重提點了這方面,說道:「宋公今已昭告天下,令免天下之稅賦。另今次北伐,徵募徭役,為節省開支,又許諾百姓,凡服徭役者,免其門戶、賦稅三年!」

  「這使得建康府庫入不敷出,赤字嚴重。錢帛近空,斷然不能再厚賞夷狄。」

  別說厚賞夷狄了,就是賞給張遼的獎賞,孫策都是擠出來的,沒有金銀錢幣,沒有玳瑁玉石,只有絹八千匹。

  這就是因為,打完這場北伐戰事,建康的府庫裡面,空空蕩蕩的已經快要可以餓死老鼠了。

  建康的財政一直不太充裕,養了十萬軍隊之餘,剩下的兩百多萬緡財政結餘養士吏都稍顯捉襟見肘。

  至於徭役、水利、宮殿什麼的,是想都不要想。

  江東是傾天下之人力、物力去打的這場滅國之戰,以至於孫策麾下十州上百郡,沒有一郡一縣有大型水利工程,沒有一處興修道路,整治阡陌。民生發展,近乎停滯。

  而且可以預期的將來,財政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參與徭役的近二十萬百姓,都有免其門戶、賦稅的獎賞,也就是不用交戶稅和田稅了。

  哪怕是一戶五口治田百畝,這也是兩千萬畝的良田不用納稅了。

  可能事實還不止於此,不少下戶人家也參與了其中。

  而另一個方面,新下的河北、兗州一帶,眼看著田畝也無法統計完成,根本收不上稅來。

  所以孫策才大手一揮,乾脆免了天下賦稅一年,以收買人心。

  而孫策能有這免除賦稅的底氣,也是因為他此次從河北也帶回來了一批財賦。

  袁紹此前曾經空河北府庫,以求與孫策議和。

  這些錢財絹帛都盡歸孫策所有了,此外孫策還從河北帶回來四萬多匹牛馬,將市賣於郡縣,解民生出行之艱難的同時,可以增加府庫稅收。

  而且開疆拓土,對如今的孫策而言,就意味著府庫的增加。

  因為北方勢必需要大量的江東通寶,建康府庫又可以增鑄貨幣。

  只是這一切也就是勉強支撐著財政平衡,絕對拿不出大量財富去獎賞異族了。

  所以孫策對張紘所言直接問道:「如此奈若何?」

  張紘思考了片刻,說道:「可令并州刺史高幹在雁門設互市。此乃鮮卑此次入貢,最迫切之所求。」

  孫策稍稍意動,讓高幹和鮮卑開互市?(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