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劍指袁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陸遜的謀畫充滿了年輕人銳氣勃發,膽大妄為的風格。♢💚 ➅❾ѕħ𝐔𝓍.𝓬𝓸爪 🏆😳

  不管龜縮在歷城的高覽,無視趙軍南方主力,全軍集結在河北,一舉盪清趙軍在冀州能夠集結的全部兵力!

  此計若成,冀州防線將土崩瓦解,整個東部會徹底空虛。

  尤其是打通了路上補給,有了南北兩個方向的援軍之後,周瑜所部絕不會再龜縮於兩郡之地,大軍一旦向西,將直接威脅空虛的鄴城。

  到時候袁紹如果不想遷都,那就只能倉惶調集南線的精銳駐軍回援了。

  宋軍大軍繼之,趁勢掩殺,趙軍一定土崩。

  但諸葛亮以為陸遜的這個計謀又並非完全是因為莽撞,這是精心考量過局勢以及對人心、對高覽能力的準確衡量。

  高覽並非那種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甚至他可能就沒有想過自己能扶大廈於將傾。

  否則他就不會將部隊龜縮在歷城一帶。

  可以說陸遜的判斷就是絕對的事實,高覽從歷城出兵,忽然出兵與宋軍決一死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而諸葛亮輕撫下頷,看向陸遜說道:「我等將校受宋公之命,各領重兵,北伐袁紹,自當臨機決斷,戮力同心,公忠體國。我與周都督合兵可也,然周都督已清楚趙軍部署?」

  雖然同是北伐大軍,但諸葛亮一直負責的是東路青州一線,對冀州戰情所知不多。

  也就是他打通了樂陵一線,與渤海宋軍聯通在了一路,尤其他駐軍之地與周瑜大軍極近,只隔一兩縣,消息能夠及時溝通。

  不然通常數路大軍並進,只能各自設定一個預定目標,各自進軍,互相根本無法溝通。

  陸遜立即開口,說道:「此時我大軍北伐,猶如漢軍大將軍衛青等人三路兵進漠北,而我優勢更大,我兩路大軍已然會師,重點進攻的渤海也已探清了袁軍部署。」

  「與我戮力同心不同,袁軍分為了兩路,且互不相通。」

  「其中青州回撤的賊軍以袁譚所統帥,自平原向西撤到了清河國郡界。」

  「自魏郡而來的賊軍則以袁尚為統帥,屯兵於安平國觀津一帶。」

  諸葛亮詫異的抬頭看向地圖:「賊軍這是分兵防禦?」

  安平國在清河國之北,僅看袁譚、袁尚的部署,倒是像要袁尚防禦周瑜,袁譚防禦諸葛亮。

  他們倆兄弟不願合作,又似乎是心照不宣的各自選一個對手,想要將就著把這個戰事給應付過去。

  可是對手怎麼可能會如他們所想?

  諸葛亮立即說道:「此乃我天賜之機也,我軍當合兵先後擊破敵軍各路守軍,以殺敵覆軍為先。」

  袁熙那兩萬精兵的覆滅對趙國而言已經是傷筋動骨的慘敗,足以引得整個朝堂局勢動盪。

  要知道,截止目前,趙軍損失的部隊已經多達三萬餘人。

  三萬餘精兵!

  這不論在哪朝哪代都是足以動搖君王公侯脊樑的損失。

  若是一次北伐,損失三萬精兵,孫策橫掃四海六合八荒的氣度也要為之重創,北伐甚至可能被迫而止。

  一個盛世王朝在西南或者東北損失三萬精兵,可能要十幾年的時間對此地談之色變,朝堂上再無征討之議。

  哪怕是後世的天朝,擁兵兩百多萬,而且全是職業強軍,一戰中損失了三萬人,那也該考慮核平對手了。

  因而諸葛亮以為北伐之戰,接下來不在於開疆拓土多少,而在於打贏幾場關鍵之戰。

  若是能打出幾場類似匡亭之戰的大勝,袁紹所部由盛轉衰指日可待也。

  袁術前期那麼強盛,在匡亭被曹操擊破幾次,損失數萬部隊,就流轉數百里,倉皇逃到了壽春。

  呂布幾乎盡有整個兗州,結果與曹操連戰連敗,幾戰之後就狼狽盡失兗州,投奔了徐州的劉備。

  袁紹在河北的形勢亦然!

  陸遜不無讚嘆,說道:「將軍所言與周都督不謀而合,周都督亦言,大軍應以殺敵覆軍為主。」

  「袁熙戰敗,則幽州動盪,諸侯義師南下,有胡騎萬餘助戰。若袁譚、袁尚皆敗,則必有張燕等豪傑起兵歸附。」

  諸葛亮面色一喜,問道:「有幽州突騎萬餘人南下助戰?」


  陸遜點頭,解釋道:「乃是鮮于輔與劉虞餘部合兵,聚眾三萬餘。其大軍主力受趙將軍之命未直接進入渤海,轉攻涿縣,但萬餘突騎卻是由長史田豫所統帥,到周都督帳下效命。」

  鮮于輔部徒卒主力沒有南下,這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一條路線的補給能力有上限,如果十萬大軍都雲集於沿海的渤海一路,那會導致這裡的後勤壓力直接崩潰!

  算上漁陽的三萬餘人、周瑜的三萬人以及諸葛亮的兩萬餘人,這已經是步騎快要十萬了。

  雲集在一條狹窄的補給線上,簡直是一場災難。

  部隊當然不是越多越好,能快速機動到戰場的部隊才是越多越好!

  而這支突騎完美符合諸葛亮所需。

  諸葛亮立即起身,說道:「有這支部隊南下,必可出袁譚之不意。我軍當先破袁譚,然後自清河北上切斷袁尚歸路!」

  趙室的都城鄴縣在西南,一直以靠近黃河而享盡地利。

  但如今戰線在北,就使得袁尚一旦被清河國切斷歸路,就難以直接反還趙國國都了!

  在與河北開戰之前,江東還不明白袁紹為何在魏郡建都,而建國號為趙。

  江東謀士以為他是考慮到燕趙大地為根基,所以取趙字為國號。

  直到大軍開赴進河北,越來越多的情報匯聚過來,眾人才更加了解其中原委。

  袁紹的稱帝還是非常符合諸夏傳統的,還是以封地所在為國號,他把鄴縣、梁期、武安、涉國四縣從魏郡劃到趙國。

  本來在漢室魏郡與趙國就相連在一起,鄴縣同趙國國都邯鄲更是只有百餘里之隔。

  他把鄴縣劃到了趙國,頓時使得趙國從六個縣的小國變成了擁有十個縣的大郡。

  然後他又以趙為國號,改元稱帝。

  袁紹把改元的禮制、章典和法統都做的無可挑剔了,可最核心的問題太子國本的選擇上卻玩了個花的!廢長立幼,使得趙國之內人心動盪。

  包括袁譚本人也是心有怨氣,鬱郁不忿!

  在宋軍決定選他為目標時,他還在廣川縣對袁尚的驕狂而怒不可遏。

  平原跟清河國很近,當初就是他率軍從清河國出發,向東進攻到了平原郡,然後率袁軍進軍青州與公孫瓚所部田楷、劉備等人爭青州之地。

  當初敵軍也是從渤海南下,威脅袁軍側翼。

  只是沒想到,時過境遷,不同的敵軍卻在相同的方向對他造成了同樣的困境!

  本來他是負責青州一線的防禦的,應該與諸葛亮對壘於樂安、齊國一帶。

  結果來自鄴城的一紙調令,他就被迫率萬餘精銳步騎從青州返回,準備配合袁尚剿滅渤海的宋軍。

  這就已經夠讓袁譚大發雷霆了,他對著自己的謀士管統怒聲道:「陛下將冀州封給了袁尚,又以其為國本,治冀州腹心之地,他御眾無能,使宋軍馳騁,今須孤前來救援便罷了,他居然還頤指氣使,命令到了我這個兄長頭上,讓我移駐廣川,聽其調令!是可忍,孰不可忍!」

  袁譚跟袁尚的爭鋒由來已久,可隨著袁紹將袁尚立為了東宮太子,袁譚部下就又一波土崩瓦解,大量文臣武將見風使舵,轉換門庭投向了袁尚。

  而在宋軍大舉北伐之後,袁譚的部將劉詢更是在漯陰一帶起兵反叛,諸郡呼應,青州的樂安、齊國、平原、濟南等地皆有叛軍,所以才會使得兩個月的時間諸葛亮、張遼就打下了半個青州,袁軍龜縮在歷城一帶。

  面對這局面,袁譚也一度沮喪傾頹,感慨:「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

  但正是管統堅定追隨,甚至棄其妻子赴袁譚軍中,為其出謀劃策,才使得袁譚信心復振。

  面對袁譚的怒火,管統勸解道:「移師廣川也未必是東宮之意,此前我等守清河東界,未有山河為倚,糧草轉運不便。屯駐廣川,與鄴城一水相連,乃朝廷之所期也。」

  聽聞管統的勸解,袁譚心情總算是舒暢了一點,廣川離鄴縣雖然比之清河郡治更遠,但是運糧卻是便利不止百倍!

  清河從鄴縣北上,迤邐直達廣川。著名的界橋戰場,就在這條河上,大概在魏郡與清河國的交界附近。

  是如今春暖之後,水面上漲,從鄴縣、魏郡運輸的糧草可以極為便捷的運輸到廣川城中,給袁譚提供補給。


  若是兄弟二人和睦,袁尚就應該屯兵到廣川,這裡北面就是修縣。

  修縣地理形勢之重要毋庸置疑,地鎖四國咽喉,乃河北之兵家重鎮,周瑜打下渤海的第一時間就派兵搶占了這裡。

  如果趙室能在這裡屯兵五萬,不說萬無一失,至少宋軍難以輕易擊破趙軍。

  可兩兄弟互相厭棄,袁譚屯兵在這裡,袁尚便引軍屯駐在了更北面,倚靠漳水補給。

  因而袁譚一臉厭惡,說道:「庶子罔顧大局,如此之徒,焉能承社稷之重?」

  管統勸道:「大王深疾之何不顧全大局?自古兄弟相爭,乃敗亡之道也。」

  「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將斗而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若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固將交斗其間,以求一朝之利,願明使君塞耳勿聽也。若斬佞臣數人,復相親睦,以御四方,可以橫行天下。」

  對袁氏這些公卿大族的紛爭,管統屬實是難以評價。

  既有袁紹與袁術既相左於前,復又袁譚與袁尚復相爭於後,各自矛盾,以貽敵人之利,豈不重可惜哉?

  管統也只能勸他們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

  趙室文武有遠見者,莫不如此相勸。

  只可惜這兩兄弟根本就一點也聽不進去!

  袁譚聞言也是一臉怒氣,說道:「孤與袁尚勢不共存,此勿復言也。今當思為國難破敵,卿有何良策?」

  管統也想有良策!

  可兵法正道就是以多為勝,他們兄弟二人這麼分兵,要怎麼才能擊破敵軍近十萬之眾?

  管統還未來得及為袁譚梳理,袁譚的親衛忽然急匆匆的闖至帳前,驚慌的說道:「大王,事危矣,宋軍鐵騎出廣川西南,占據清河浦,威脅我軍後方!」

  「什麼!」袁譚、管統再顧不得與袁尚的爭執,紛紛震驚的起身。

  清河浦就是清河與絳水交匯之地,乃是袁軍重要的補給樞紐。

  袁譚雖說是駐守在廣川縣內,可他深知不能守孤城,所以是帶大軍屯駐在修縣以西的清河郡界上,依託險要之地紮營。

  如果這裡都不守,讓宋軍自由出入,誰也不清楚他們會沿絳水、清河進軍到何處。

  這裡的位置有些類似於豫章郡的柴桑,在這裡畫地而守之,就是扼宋軍咽喉使其不得進。

  這是袁譚以少敵眾能做的最佳部署了,不然宋軍大軍進入清河,分兵進軍,他袁譚更加無力對抗,只能坐視城池失守。

  可宋軍鐵騎怎麼會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清河浦?

  袁譚第一反應是袁尚故意為之。

  他立即警惕的問道:「莫不是袁尚欲借刀殺人?」

  管統立即說道:「東宮不至於拿上萬將士性命做兒戲,但不論如何,我等必須立即派兵擊退宋軍,保證清河浦在我等掌控之中。」

  袁譚也清楚這一點,便暫時按耐住狐疑,說道:「點精兵五千,與我前往清河浦!」

  宋軍來的太詭異了!

  如果不是袁尚故意打開防線,露出破綻,讓宋軍長驅直入。

  那宋軍鐵騎規模應該有限,因而袁譚十分果斷,要一舉奪回此咽喉之地。

  袁譚手下還是有心腹的,他部下華彥、孔順不論才幹、品德如何,但至少深得袁譚器重,敢於為袁譚赴死。

  孔順率軍先行,很快就抵達了清河浦,見到宋軍立即發生了激烈戰鬥。

  袁譚率軍繼之,行程未半,就接到了前方捷報:「先鋒孔順已大破宋軍,正輕兵追擊,逐北十餘里!」(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