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孫策定鼎天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98章 孫策定鼎天下

  在沮授動搖袁紹稱帝決心之際,諸葛瑾從席上起身,走到大帳中間,對著袁紹鄭重拱手拜禮。💢♬ ➅9ⓢ𝓱𝓾Ж.c๏𝓜 👊🎃

  他很清楚,袁紹一直有登基稱帝的野心,不然當初他的部下勸他順天應時,登基稱帝的時候,他就不會把這個提議放到幕府里與諸文武商議。

  但袁紹又沒有那麼綱常獨斷,他性格相對較軟,其他謀士,一表示強烈反對,他就害怕退縮了,知道眾情未同,殺掉了提議登基的謀臣,以彌其跡。

  而這一次大敗曹操,他威望大漲,必然有趁大勝之威,以遂其志的打算。

  只是他優柔寡斷的性格下,怕是還在擔憂部下文武的激烈反對。

  而諸葛瑾就是要給他一個堅定稱王稱帝的決心,給他一個能說服大部分文武的祥瑞。

  於是諸葛瑾鄭重說道:「皇天無親,常與善人;禍福之應,其猶響影。故有夏多罪,天命剿絕;宋景修德,妖孛夜移。」

  「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后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沖,而上官逆謀,皆憑世寵,藉履國權,窮凶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

  「今日足下扶危持傾,為國柱石,秉師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

  「自操破於河南,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

  「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我主聞圖讖符命,皆言代漢者當塗高,此袁氏應命也。」

  「況荊人抱玉璞,猶思良工而刊之。漢國既往,莫之能匡。推器移君,委之聖哲,固其宜也。天祚率土,必將有主。」

  「主率土者,非袁公其孰能任之?所謂論德無與為比,考功無推讓矣。天命不可久稽,民望不可久違。我等願將傳國玉璽歸以袁公,以順天命!」

  果然隨著諸葛瑾話音落下,袁紹直接面色潮紅,激動而起,問道:「孫將軍欲移玉璽於孤?」

  而沮授則直接面色慘白,氣度頹敗:「上盈其志,下務其功,強敵又胸襟如此,悠悠黃河,吾其亡乎?」

  很顯然孫策把玉璽送給袁紹這一招是一個無解的陽謀。

  針對的就是袁紹愈發無可遏止的野心!

  有了這個傳國玉璽,袁紹肯定是無心再打下去了。♤🎃 6➈𝕊𝕙Ǘ𝓍.𝒸ㄖ𝐦 ♥😳

  他現在有傳國玉璽、還有大勝之威,正是稱帝的最佳良機。

  可若與孫策交戰,一旦損兵折將,就如諸葛瑾所言,反而有損袁紹威名。

  打下去,對袁紹是最不利的事情。

  但如果只是為了跟袁紹停戰,還不值得孫策把玉璽贈給袁紹。也不值得沮授敬嘆至此。

  這一招,更是破解天下棋局的關鍵,自此之後,天下再無人能威脅孫策了!

  孫策也不是聖人,的確有戰略選擇失誤的時候。比如他不肯納張紘、荀彧之謀,未能及時以曹操為藩鎮、部將,遂使曹操入關中,成為心腹大患。

  但他也有及時納良謀的果斷堅毅。

  當今天下的時局,不僅僅是朝廷那些謀士看得清,孫策麾下這麼多頂級謀臣也是早就分析的淋漓盡致。

  朝廷接納曹操,必然有連結袁紹以抗孫策之意。

  但朝廷想打一場赤壁之戰的翻版,倚靠袁、劉聯軍抵抗江東,那就是完全痴心妄想了。

  江東謀士的謀略立即就指向這聯盟最脆弱的一環,即袁紹的野心,以及神器歸屬。

  朝廷就算是再雄心壯志,再寬宏大量,欲成大事不拘小節,也無法無視袁紹直接稱帝!

  到時候朝廷打不打孫策還不好說,但號召天下群雄,一同討伐袁紹卻是必然的。

  哪怕知道孫策才是天下之強藩,也只能飲鴆止渴,先與孫策聯盟,一同進攻袁紹。

  這一切是不以朝廷的意志為轉移的,劉備、曹操固然有雄心壯志,他們本欲連結袁紹同敵孫策,但奈何袁紹行昏聵之舉,讓他們這個聯盟直接難以形成。

  袁紹僅用他最後的理智問道:「若孤順天應人,孫將軍果然會支持孤而非漢室?」

  諸葛瑾拱手,說道:「自然。袁公方為天下之所歸也,不然我等何必移玉璽於袁公?」


  沮授泣血悲鳴,聲嘶力竭:「袁公,此詐計也!不可信。天下大勢,有德者居之。如何能繫於口舌之間的一言承諾?將來孫策毀約,袁公為天下之共敵也!」

  對於玉璽,孫策的態度很明顯。

  那就是一塊普通的玉石,若真系有天命,袁術何至於被困死壽春,其子又何至於跪在孫策馬前,雙手舉過頭頂,誠惶誠恐的敬獻給自己?

  只要自己能橫掃四海六合八荒,玉璽自歸也。

  若不能破滅強敵,甚至被迫三分天下,就算玉璽在手,自己也算不得什麼天下之君,只不過是一個割據之主罷了。

  而只要將玉璽給了袁紹,自己掃平天下的難度將驟減九成,從十變一。

  納孫策沒什麼可猶豫的,他不打算給自己增添難度,去挑戰袁、劉聯軍了。

  用玉璽先破壞袁紹同朝廷聯盟的可能,使袁紹喪失天下之望,則可一戰而攻破袁紹!

  等袁紹一死,漢室孤懸於關中,數萬之兵,能擋得住孫策近二十萬大軍?

  到時候這個偏鄙政權,恐怕將不戰而請降。

  最多兩三年,玉璽就會再次回到孫策手上。

  可袁紹的態度就顯然不同於孫策,這可是他最眼熱的東西,也是最能幫助他走上尊位的福瑞。

  對沮授所言,袁紹怒不可遏,問道:「監軍之言,難道是孤無才無德?」

  「孤數用汝言,卻接連損兵折將,數敗於曹操。」

  「孤摒棄眾議,親自用兵,方破曹操於河南,與孫將軍會師於陳留,共狩於兗州。」

  「故而凡我同盟,方乃皆踐誓於宇內。豈會同汝一般,朝令夕改,反覆無常?」

  「沮授敗壞盟心,挑撥是非,險使忠義喪氣,盟約破裂。來人,奪去沮授監軍之位,將其收監下獄,以待有司審其罪!」

  沮授只感覺心灰意冷,袁公果然如田豐所言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以至於社稷傾覆,非不幸也,實命也!

  被幾名士兵壓住,沮授最後說道:「袁公,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今將軍不能用忠謀,而信敵說客縱橫之言,霸業何興啊?豈不憂宗廟為墟!」

  袁紹看向諸葛瑾,說道:「諸葛卿且回去轉告孫將軍,若其支持我取漢而代之,故必封其為吳王也!」

  很顯然,隨著袁紹威望大增,掃平四方,袁紹也犯了跟他兄弟袁術一樣驕狂自大的毛病,料孫策必與己同!

  但這很顯然只是孫策的驕兵之計,其謙詞美譽,盛讚其功,而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

  孫策又不是孫權,會在意一個什麼大魏吳王。

  袁紹若真稱帝,孫策就算不緊接著稱帝,也會立即發布討袁紹檄文,指責其,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為比。然其卻不能輔漢而興之,妄自稱帝,實有負天下之望!

  十幾萬大軍立即就會開赴進河北,犁庭掃穴,一舉盪清袁氏。

  諸侯之間的承諾若是可信,就不會產生縱橫家這個學派了!

  況且孫策只是讓諸葛瑾把玉璽送給他袁紹,可從未承諾會向他袁紹屈膝稱臣。

  他所思所想,只是被野心蒙蔽,導致的一廂情願。

  人都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想信的事情。

  他以為孫策把玉璽給他,就是孫策自認無才,不配居九五之位。是認可他袁紹實力更強,為天下之霸主。

  這一刻,根本不會想,孫策是徹徹底底的輕蔑他。

  他還在想自己鞭笞河朔,猛將厲於鵰鶚,謀臣盛於雲雨,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里,眾數十萬,可謂威矣。

  諸葛瑾的舌燦蓮花不弱於楚漢之爭時的酈食其,以一己口舌之力,改變了天下之時局。

  他的拜訪袁紹可謂大獲成功,袁紹及時下令大軍解圍黃縣,河北十萬士眾皆退回了濟水以北,袁孫兩家以濟水劃界,西起酸棗,東至泗水,在這兩河交界以北的郡縣皆歸袁紹。

  如此劃界,顯然是無法平河北士眾之心的,河北興十萬大軍,拼死力戰,方擊破曹軍主力,結果河北只占了半個兗州。

  而孫策掩其虛,一路長驅直入,只敵曹操弱旅,卻得了一整個富庶的豫州和半個兗州?尤其兗州最富庶的陳留郡,十之七八都劃到了江東治下!


  這個結果必然使得袁紹無法平河北文武之眾怒。

  所以江東對外宣稱,為了彌補河北疆域上的損失,使聯盟得利公正,故而江東將傳國玉璽典與袁紹。

  甚至乾脆沒有提,袁紹是天命所歸,江東會支持袁紹之類的事情。

  顯然諸葛瑾所言的那一切,都只限於他跟袁紹兩人的密談。至少孫策本人,以及江東整個勢力,從未有人正面承認過會支持袁紹稱帝之事!

  隨著袁紹、孫策兩家的罷兵,天下卻沒有因此而和平下來,相反各處都掀起了更大的戰火。

  首先就是孫策,由於沒了袁紹的外部壓力,他得以將精銳從前方對峙,轉為了對後方的平叛!

  在袁、孫兩軍對壘期間,凡是叛逆的豪傑、義師、群盜都被鐵血肅清。

  周瑜、呂蒙、張遼、張飛、徐晃、甘寧、程普、朱桓等名將率領了數萬精銳步騎,對所有叛逆展開了無情的鎮壓。

  賊首一個不留,無一不被擒拿,明正典刑,懸首城牆三日。

  袁紹的議和,無疑是將這些義從給無情拋棄了。

  孫策的大舉屠戮,使得兗、豫大震,因此而死者多達百餘人!

  這可不是曹操屠殺的那些普通百姓,全是郡縣的豪猾、強梁之輩。

  這些人往日裡聚眾數百上千,在地方作威作福,名動州郡。

  一朝被屠戮,頓時使得中原大震,豪強之輩再不敢妄思叛亂之事。

  而除了誅殺賊首百餘人之外,為了削弱這些地方大族的影響力,孫策下令強遷叛逆者宗族到吳興、會稽、荊南等地充實邊地,又遷汝南、潁川大族往丹陽、吳郡等地。

  這是強勢王朝都會做的事情,比如西晉一統三國,就強遷蜀中大族和吳地大族往中原各地。

  由於袁紹的退兵,這些州郡的豪強大族根本無法對抗孫策麾下的精兵猛將,尤其如今正是北伐之際,江東的精銳軍隊雲集於兗州、豫州一線。

  地方大族想玩陽奉陰違,發揮地方影響力的那一套都沒有機會。

  再強盛的宗族在軍隊的屠刀面前,也是極其蒼白無力的。

  數萬精銳軍隊在側,尤其是剛剛平定了大量叛亂,刀槍尚染鮮血的軍隊,殺氣騰騰的看著他們,他們只能乖乖從豫州一帶遷往江南。

  這也顯示了張紘當初計策的遠見之處,兗州在手,隔絕了豫州與河北的聯絡,使得豫州成為後方,那些大族連逃亡河北都做不到。

  汝南袁氏故吏,被遷往江南者兩萬餘人。

  而與此同時,孫策極力招徠難民,充實邊境,強勢安置群盜和當初的義師,使得兗州、豫州一線新增人口六七萬人。

  他又鼓勵流亡江南的難民回歸故里,從江南遷民三萬餘補充兗州、豫州人口。

  由是孫策收百姓之心,至於豪強大族,在不立田制的政策下,很容易就被收買,兗州、豫州因此而稍安。

  這兩州作為中原腹地,土地廣袤,人口殷富,一旦安穩下來,能給孫策提供數萬兵員!

  而袁紹那裡也沒有安分,他大軍撤回濟水以北,沒有直接撤軍,而是果然報了當初朝廷威脅其後方之仇。

  當初朝廷兵屯河內,導致河北將士人心惶惶,要不是當初袁紹經歷過一次這種情形,被黑山軍偷了鄴城,他穩住了形勢,就險些軍心崩潰了!

  所以如今袁、孫罷兵,他立即打著追殺曹操餘孽的名義向西打下了河內、河南兩軍,勢力直達雒陽八關之前。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