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約期而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定下要與袁紹共同進攻曹操之後,約定的日期就極為重要。

  這世界本就是個草台班子,所謂政治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朱元璋能夠長期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所以他是千古一人,能夠以一個叫化子的身份最終逆襲為大明朝的開國之君,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這種人千古無一,反倒是袁紹這種朝令夕改,優柔寡斷的諸侯,才是人間常態。

  所以跟他約定的戰略進攻時間肯定不能太晚,按孫策的想法,那肯定是選擇沮授的戰略。

  河北、江南相較於曹操都有騎兵之利,河北的胡騎來去如風,江南的具裝突騎所向無前。

  所以只要分遣精騎,抄掠曹軍邊鄙,令彼不得安,而我取其逸,比及三年,己方可坐勝也。

  但你要真跟袁紹約定了一個三年之後進攻曹操的盟約,那就等於完全沒有盟約。

  搞不好,他轉過年春耕未過,他就獨自騎兵去進攻曹操了。

  郭圖、審配一直都是速戰派,他倆只要獻計,那按袁紹得性格,肯定要試一試得。

  他袁紹前期也不是直接就起大軍而攻曹操的,也是曾派顏良、文丑等先鋒大將抄掠白馬、延津一帶,逼得曹操把百姓都遷往南方,最窘迫的時候,曹操只有五百騎兵護衛在身邊,要不是荀攸獻計,他曹操差點就被文丑所趁。

  可隨著袁軍戰敗,袁紹就不斷增兵,最終親自跟曹操對壘於官渡。

  所以孫策對張昭問道:「如今局勢,曹操幸於急戰,袁軍利在緩事。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然孤所憂者,袁紹雖情知如此,亦難立國之長計。卿以為孤若遣使前往河北,約期共擊曹操,當定在何時?」

  張昭思索著說道:「與袁紹約期不宜太晚,更不宜過急。我以為將軍不可過於倚重袁紹,當以江東持牢為主。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袁術、公孫瓚等坐受圍之輩。若冒然攻之,驕兵先敗,一旦師出不利,疫病蔓延或者攻城折損,恐反倒使兵鋒受搓,曹操自此難制。」

  孫策不得不贊同張昭的說辭,合縱連橫只是自己爭奪天下的一個輔助手段,要掃平天下關鍵還是得自身勢力強盛。

  如果為了配合袁紹,倉促出兵,導致自己勢力傷亡減損,無力再北伐,被迫進入防禦狀態。那曹操可就真沒辦法遏制了,他能夠輕鬆而無後顧之憂地去攻擊河北。

  張昭接著說道:「而關於出兵時間,我以為應約期在隔年春。明年我等無論如何都應該休養生息一番。此次北伐,興師動眾,不僅府庫為之空虛,更使得民間飽受其苦,民戶積儲都已空虛。」

  「軍隊必須積穀練兵,使其愈發精銳。北方亦須修繕道路,以省民夫徭役之力。」

  積穀練兵,這是諸侯掃平天下最常用的國策。

  而恐怕大多數人對這個戰略根本沒有認知。

  所以很多人懷疑為什麼孫策、曹操、袁紹掃清了各自的勢力範圍之後,第一件事情都是整頓軍隊,裁軍減員,規模都沒有幾十萬計。

  那是因為兵在精不在多啊。精兵化是任何諸侯軍事發展的必然。

  孫策就算在後方有十萬屯卒,那也沒有任何意義,這種屯卒不可能運到前線去,因為完全在消耗糧草,增加後勤壓力。

  淮南一戰,僅是為了維持四萬軍隊的跨越千里作戰,就前後動用軍兵、吏民十餘萬人。

  要是供應十幾萬大軍北伐,那要供給軍隊的民夫怕要有二十餘萬人。

  江東除了五萬軍隊,兩個州還有三萬餘官吏,四萬餘匠人,這些都是不從事農耕的,如果再拉出來十幾二十萬徭役,可以說一場北伐就是整個江東家家戶戶都被抽丁參戰了。

  畢竟江東總共戶籍也不過數十萬計,尤未到百萬。

  所以為了穩定統治,也為了能夠在軍事上有所建功,自古賢才提出的戰略都是積穀練兵,而不是積穀擴軍。

  凡古之良將,莫不以能練精兵為將才。

  諸葛亮能成為武廟十哲也正是因為他顯著的練兵之才。士卒精練既能增強戰力,又能減少後勤補給壓力。

  而修養生息一年也能讓袁紹的軍隊愈發精煉,減少與曹軍的差距。

  對此孫策是認可的,說道:「自亂世以來,孤入江東,無年不征,無歲不戰,百姓疲苦,府庫虛乏。淮南之戰,本就情非得已。長史謀畫,乃是持重之言。那便外結英雄,內修道路,修養一年,與袁紹約期建安六年夏,共擊曹軍!」


  北方的道路,孫策也是早就想修了。統一政權,修路鋪橋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修建馳道,乃是軍國之重。

  曹操顯然不能猝除,戰事一旦遷延到冬天,北伐倚重的漕運受影響,就會因為動員大量民夫而消耗靡重。

  所以最佳之法,還是修建幾條寬敞平坦的馳道,方便冬季徭役用車馬運送補給。

  江東現在俘獲和積蓄的車馬總計也是有上萬乘的,甚至如果牧監全力以赴,組建兩萬輛錙車亦並非不可。

  有錙車做補給,將儘可能的減少百姓民力。一萬輛錙車輸糧二十五萬石,只需要徵募三萬徭役即可。

  甚至很多情況下,軍隊騾馬夠多,不需要再額外動員民夫,比如段熲出兵,就只是軍隊一萬人,自己攜帶了三千輛大車,跨越兩千多里,深入東羌腹地,一戰大破敵軍,虜數萬人而歸。

  與袁紹相約在建安六年出兵,也就是本應該發生的官渡之戰延後了兩年。從官渡之戰變成了倉亭之戰。

  想到倉亭之戰,孫策就更加心情放鬆了。如果袁紹能夠穩住心態,曹操可謂是必敗無疑。

  在當前的形勢下,就算是他主動進攻袁紹,打得袁紹大敗,亦無非是一場倉亭之戰的結局。

  只要袁紹不吐血而死,那曹操就算是百戰百勝也不足以扭乾坤,但只要他一敗,那就全族無葬身之地了。

  歷史上官渡之戰很出名,但對局勢的影響恐怕還不如長平之戰顯著。

  長平之戰後,趙國雖有大量的軍隊被坑殺,但趙國依舊存續了四十多年,而且還在信陵君魏無忌的聯合下,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是時威振天下。

  官渡之戰後,雖然袁紹有八萬精兵被曹操所坑殺。但此時雙方攻守形勢還是沒有多少改變,曹軍依舊龜縮在河南。袁紹亦固守在河北。

  於是倉亭之戰爆發,曹軍越過黃河,進攻倉亭津。

  雖然又一次擊敗了袁紹,可是完全無法改變形勢。曹軍撤退,袁紹便收集星散士卒,攻各叛離郡縣,很快河北又安定下來。

  兩雄相持的局勢,一直沒有根本性轉變。甚至給袁紹以時間,休養生息,未必不能再大敗曹操一場。連劉備在曹操手下屢戰屢敗,還能在漢中之戰大勝曹操一回。

  是袁紹身死之後,袁家進入了分裂狀態,才使得曹操有機可趁。

  不過即便面對袁譚、袁尚的自相殘殺,曹操也是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平定了河北。然後曹操的生命也基本上進入了倒計時。

  因而孫策格外的從容,年輕就是他最大的資本。

  可以說,當今天下,他勢業已成,最不濟也可以開創南朝,在南方登基稱帝。

  身體是革命的最大本錢,果然是至理名言啊。

  孫策熬也熬死曹操了。

  在這種謀劃下,年終之際,孫策正式派遣使節諸葛瑾從建康出發,取道徐州、青州然後北上聯絡袁紹。

  曹軍大將臧霸雖然攻入了青州,但他只有萬餘人,完全掌控不了那麼龐大的北海、齊國、樂安三國,而且他還在揮師猛攻東萊郡,意圖掃清身後的隱患。

  這麼廣闊的疆域,諸葛瑾就算攜車隊堂而皇之的行進,臧霸也未必能發現。

  他那區區萬餘人的部隊集結在東部,西部基本上就是不設防的狀態。所以徐州送來的軍報也說的很清楚,臧霸率軍破北海、齊國、樂安等地。破之一字,說明臧霸只是攻下了這裡,完全無法穩固占領。

  而曹操顯然也無心占據這一帶,臧霸破城之後,就分掠百姓,使這一帶徹底荒廢,無法供袁譚大軍從此地發起反擊,攻入兗州。

  選諸葛瑾為使節,則是因為建康城已經基本上結構已定,後續的建設百姓可以自發完成,而且建康令邵卓也是一介能臣,在發展工商業方面頗具奇才,足以擔負起建康的建城重任。

  轉過年,邵卓擔任建康令也是第三年了。

  如今建康城中的民戶、匠人、官吏、軍兵和行商等相加已經有近二十萬人。

  規模已經近乎當世之最。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口,除了一萬駐軍之外,最多的就是工匠和商人了。

  孫策欲將建康發展成不弱於錦官城成都的紡織中心,欲將澄錦打造成與蜀錦相當的名錦之一,建康城中僅紡織匠人就有五萬餘人。


  如果算上吳縣的織造署,江東的織錦女工人口尤在成都之上。

  整個江東從事紡織的公私織女,規模可能有二十萬、甚至三十萬人。

  而為了供給這昌盛的紡織業,江東的桑田也是星羅棋布。

  尤其在建康一帶,這裡地勢沒有吳縣那麼平坦,正適合種桑,桑田遍布,有數十萬畝。

  而城中有這麼多達官顯貴、能工巧匠,自然導致商業繁華,常駐城中的商賈、僮客等人數過萬。

  每日抵達建康的漕船、貨船及商隊常以數百計。文人曾盛讚曰:建康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販貿易車馬填塞。

  文人墨客常有誇張,萬餘艘是誇張修辭,但以孫策在昭明宮所見,江面上的確是常白帆千餘,百舸爭流。

  如此盛景,每日都能引得文人墨客前來觀賞,於是就有大族在岸邊修建了亭台樓閣。

  在岸邊風景勝地,樓台極多,比如有鼓樓、勝棋樓和鳳凰台等,就差沒建個銅雀台了!

  而之所以有這麼多樓台,也跟建康這裡士人眾多相關。

  由於不立田制,江東的大族普遍比較富庶,修建一座樓台對他們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

  建康又是江南的治所,大量的世家大族都搬遷到了建康城中。

  比如吳郡的顧氏,顧雍就做主將族人都接到了建康城中,只留田產和祖宅在吳郡。

  顧雍之所以如此,正是為了家族的長久大計,建康這裡擁有當今天下最昌盛的教育環境。

  不僅僅有官府在建康城中建設了十餘所學校,還有大量的大儒、學士定居於此,收錄弟子,教書育人。

  由於董卓亂政,雒陽太學被焚毀,所以漢末的學術中心有一次大規模的向南轉移,從雒陽轉移到了襄陽。

  在劉表的治理下,起初荊州人情好擾,萬里肅清,大小咸悅而服之。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尉賑贍,皆得資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綦母闓、宋忠等撰立《五經》章句,謂之《後定》。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待孫策擊破劉表,便遷荊州典籍往江東,又令名士陳紀在建康親設學宮,立碑校五書文字等,遂使天下之文士咸集於建康。

  比如極其著名的文士王粲、還有拜大儒宋忠為師的潘濬以及潘濬的表親、蜀漢四相之一的蔣琬等人,都在建康學遊學。

  這些人在建康習文尚武,準備出仕,自然使得江東人才濟濟!

  隨隨便便拿出一人來,就可能是宰相之才,大將之資。

  到了如今,中原之地的士人再無法鄙夷江東為荒蠻之地。相反許多中原士人要攜書到建康遊學,到學宮石碑前比較文字,向大儒請教如何釋義。

  甚至天子亦曾經遣使到江東,請求江東供奉校正過的五經典籍,請江東派博士入宮中任職。

  如今江東進入休養生息,建康城中愈發繁華,一片欣欣向榮之態。(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