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臧霸去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打下徐州之後,孫策也順勢退兵了。

  此戰江東出軍兵、吏民十餘萬人,對江東的負擔亦是極大,許多徭役倉促被徵召,飽受徭役苦寒,凍傷的百姓多達千餘人。這也已經是張昭全力運作的結果,從府庫里拿出了大量戎裝分配給了徭役。

  江東軍隊春秋兩季都會給士卒新入伍的士卒發放兩套夏冬戎裝,由於江東是募兵制,三年一期。所以老卒每三年也會有獲得兩套新服。

  但即便如此,建康城中的冬裝也就不到兩萬套,畢竟三年一期,每年生產的戎裝也相對有限。

  所以倉促調撥這麼多徭役,很多徭役都沒有在北方過冬的冬袍。

  也是得益於江南已經平定多年,百姓富庶,所以被徵募的徭役家中能自備幾套過冬的綿袍。

  綿袍不是棉袍,也就是在兩層布之間充斥了一些絮頭、碎布、雞鴨絨毛的長袍,這種過冬服飾自然無法對抗如今愈發嚴寒的天氣。

  這種情況下,再打下去只會加劇民間苦難。

  江東北伐,最好的季節無疑是等春夏之交,河水大漲,然後舟師齊聚,水陸並進。

  而且江東拿下了徐州,當前最重要的任務肯定是穩固人心,鞏固防禦,然後聯絡在青州的袁紹。

  這一戰,讓江東對曹操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所有文武無比讚嘆其才。

  曹孟德順風的時候可能會很浪,但在逆風絕境裡,所表現的雄才偉略,著實是對得起他超世之傑的評價。

  若不剷除他,孫策、袁紹都寢食難安。

  所以孫策一定是要聯絡袁紹,同討曹操。正好如今徐州被江東拿下,在東方與袁紹勢力的青州相連。

  所以返回建康之後,孫策就一直在籌備與袁紹的聯絡。

  他袁紹或許好謀無斷,但絕對是當世之傑,十分清楚他要討平天下,一定要遠交近攻,共同對付曹操。

  歷史上孫策身死,孫權繼位,江東不穩,袁紹甚至不惜去聯絡鎮南將軍劉表和建忠將軍張繡,要他倆襲曹操之後。

  如今江東強勢,袁紹這方面共討曹操的戰略,一定是跟江東不謀而合的。

  所以他此前派了使節荀諶親自拜訪孫策,如今孫策拿下了徐州,於情於理都應該派一位使者前往鄴城,跟袁紹通報一聲。

  恐怕袁紹對這局勢也是樂見其成,畢竟劉備占了徐州第一時間遣使向他匯報,他也欣然認可。

  只是這個使節人選孫策還沒選定,張昭便親自進入垂拱殿向孫策匯稟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軍情。

  「將軍,據徐州琅琊相孫邵傳來消息,曹軍大將臧霸率精兵萬餘北上已擊破青州齊國、樂安、北海三國。」

  孫邵就是北海國人,這可是歷史上東吳的第一位宰相。

  在孫策麾下,也是深受重任,此前他一直擔任吳郡田曹。

  要知道在江東,田曹的地位極其特殊,已經不能視為普通郡吏,那是執掌一郡財富的最顯赫官員,幾乎相當於大半個郡丞。

  而隨著郡丞被孫策罷置,三司使職權加強,田曹就是事實上掌管一郡財富的獨立官員,幾乎不受太守的干預。

  畢竟江東稅賦就是以田稅為主,計畝徵稅的情況下,田曹的職權、威勢都遠邁尋常郡吏。

  而吳郡更是整個江東財賦重心,吳郡一地的良田沃野,關乎著整個江東的財富和稅收。

  所以能擔任吳郡田曹,那可是顯赫之要職。

  對這種重臣,而且是率先投效孫策的人材,孫策也就直接將他提拔成了一郡守相。

  琅琊國就跟北海國挨著,孫策也是期望能以他的威望去招徠青州的百姓和豪傑。

  事實上這也是很有效果的,聽聞孫邵在琅琊擔任國相,不乏有北海的豪傑投效到他麾下,擔任府吏。

  畢竟如果全指望琅琊那幾千人,他要組成一個郡府的數百屬吏,怕是把所有識字、不識字的青壯都用上都不夠。

  而也正因如此,他對青州的消息也格外靈通,臧霸率軍北上的消息可以及時傳來。

  對臧霸這泰山賊寇,孫策還是很看重的,陳壽的評價是,李通、臧霸、文聘、呂虔鎮衛州郡,並著威惠。

  也就是他至少與文聘是同一級的大將。

  而且他與文憑不同,他是雄霸一方的藩鎮,有點類似於孫策前期與袁術的關係。可以類比張繡、黃祖。


  所以他部下還有泰山精兵萬餘人。

  聽聞他率軍北上,孫策笑著說道:「他臧霸倒是識趣的很。孤記得他此前屯駐於開陽?」

  開陽就在琅琊國境內,而且位置很靠南,可以說割據於徐州北境,與青州、兗州毗鄰。

  張昭回道:「在呂布篡奪徐州之際,臧霸便取琅琊相蕭建於莒縣,霸占了琅琊一郡,頗同於王朗據守會稽。只是曹軍一戰大破劉備之後,威震中原,臧霸畏其威,乃退出莒縣,駐軍於東武縣一帶,北望高密。」

  東武縣已經是琅琊國的最北面了。

  從琅琊最南端一舉撤退到琅琊最北端,可以看的出來,臧霸是真的很畏懼曹操威勢。

  畢竟他一戰而擊破劉備,盡奪徐州的戰績太駭人了。

  徐州境內基本上都無險可守,他在琅琊如果不臣服恐怕也難免重蹈劉備覆轍。

  撤到東武已經是將整個琅琊都讓給曹操了。再往北就進入袁紹的勢力範圍北海國。順濰水而上,就是北海重鎮高密。

  孫策之前還曾思考,怎麼解決這個割據一方的諸侯,沒想到他很識趣的撤出了徐州。

  張昭繼續解釋道:「臧霸恐怕也是迫不得已,曹軍新敗,將軍虎吞徐州,臧霸此前曾助曹操屠戮百姓,必然不容於我江東。若不想被我大軍擊破,只能選擇向北進軍青州北海,或者向西撤回泰山道。」

  是撤回泰山郡還是進軍北海國?

  這個選擇對普通人而言可能很困難,對臧霸這種雄霸一方的諸侯而言卻完全不用多想。

  那肯定是北上攻略青州。

  撤回泰山郡境內就意味著他徹底成了曹操在兗州的部將,早晚會被曹操奪取部曲。就比如朱靈,曹操常恨之,欲奪其營中部曲。乃以于禁威嚴毅重,將數十騎,齎令書前往朱靈營中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莫之敢動;

  而進攻青州,還可以繼續割據一方,說不定趁機還能開疆拓土。哪怕戰敗了,也有退路,再退回兗州境內,成為曹操部將不遲。

  反正徐州,他臧霸是絕對不待了。

  這裡地勢太過平坦,無險可守,正是江東鐵騎縱橫之處。幾百里的距離對步兵而言是天塹絕壁,但對鐵騎而言,不過是一片坦途。

  三千鐵騎朝發夕至,他繼續待在東武,說不定哪天就被諸葛亮砍掉了腦袋。

  孫策雖然撤軍了,但在淮南、徐州境內依舊留有一萬駐軍,其中周瑜領大軍主力屯駐在淮南,諸葛亮領八百精銳突騎和兩千玄甲騎兵進駐在下邳。

  徐州的平原雖然良田荒僻了,但地里並不缺芻草,正適合江東牧馬,所以下邳、彭城一帶駐紮著江東精銳的騎兵。

  三千精銳鐵騎,縱橫馳騁於徐州,這正是騎兵用武之地。臧霸作為知兵大將,深知這種形勢下,徐州並非徒卒久居之地。

  事實上,算是他跑的快了。

  諸葛亮就是琅琊人,他早有盡復琅琊之心,若是臧霸不走,諸葛亮必定會分遣精騎,掠襲其眾,令其不得安。

  讓諸葛亮占據了優勢,他不僅敢主動北伐,還能直接駐紮在敵方眼前,把他們的麥子、糧食全部搶收,而且保證做到軍民無犯,收當地之民心。

  不過臧霸的進軍青州,應該也不僅僅是出於他個人野望的考慮。

  孫策思索著說道:「曹軍從右路進軍青州,恐亦與曹軍戰略相關。曹操以兗、豫兩州之地而抗南北霸業之兵鋒,宜速勝而不宜久脫。臧霸進軍青州,其能不費力而得青州數郡,不僅削弱袁紹實力,亦可改善其形勢。使其與袁紹爭鋒於河南之際,不受右路襲擾。」

  歷史上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臧霸的出兵青州、牽制袁譚可謂是功不可沒。

  隨著淮南戰敗,折損軍兵兩萬餘人,輜重器械遺棄不計其數,曹操與袁紹的勢力對抗,顯然又落入下風了,所以再次推動臧霸這步棋,往前拱一卒。

  張昭十分認可孫策的分析,說道:「曹操失徐州之地,兗州、豫兩州又皆曾殘破,可謂是以一州之地而抗天下之勢,若不能速戰,則終敗無疑。就是不知袁本初能否穩住形勢,務農逸人,然後漸營河南。如此中原形勢可坐定也。」

  孫策不禁露出笑容,他曹孟德也落得這個地步了啊。以一州之兵伐九州之國,以一人之謀較天下之智。

  半個殘破的兗州加上半個殘破的豫州,也可以勉強算一個大州,而且論人口財富肯定在蜀國之上。


  但即便如此,他曹操要想事業有所成,也必須主動進攻。

  孫策嘆惜一聲說道:「如此只怕兗、豫之民將倍遭苦難啊。此次曹軍損兵折將,返回之後必定窮兵黷武,再強征青壯數萬。」

  搞不好,曹軍的規模可能會跟蜀國一樣達到十餘萬人。

  張昭此時斷言道:「曹操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其勢必敗。」

  「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曹操今日暴虐百姓尤甚於項籍,而智略弗如霸王遠矣。焉能不敗?」

  孫策慎重的搖了搖頭,說道:「曹操武略固然不如項籍,然其雄才敬賢,治國法度,卻百倍於項籍,固其能稱雄於中原。若袁本初不能定其長計,被曹操所激,朝令夕改,棄其廟勝而決之一戰,恐終敗於曹操。故而孤打算遣使前往河北,與袁紹約期同伐曹賊,兩軍遙相互應。」

  孫策實在是不放心袁紹的決斷,他這個人優柔寡斷,很容易就被其他謀士的意見所左右。

  說的好聽一點,這叫能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說的直白一點,他這就是主見不足。反正誰的意見他都採納一點,不偏聽,亦不全信。

  所以他明明占據優勢,部下的派系鬥爭卻明顯嚴重於曹操。

  不能任由他這樣隨遇而安下去了,江東必須主動聯絡他,定下一個共同的出兵日期。

  一同出兵討伐曹賊,這事在三國也算是司空見慣了。蜀國、吳國就經常一同出兵北伐,遙相呼應。

  但曹魏勢力強於蜀、吳兩國,能兩面防禦,再加上孫權統兵能力實在拉胯,又不願意放權,所以很難動搖曹魏根基。

  如今孫策坐擁整個淮河以南,兵鋒更加凌厲,是時候主動作為,聯合盟友了!

  談到主動作為,孫策不由得想到了另一個盟友,他對張昭問道:「御史中丞趙彥應該還在建康?」

  從禮節上講,趙彥必定要向孫策當面拜辭才能返回雒陽,孫策最近一直沒有見到他,他應該還沒走。

  張昭立即答道:「趙彥仍留在江東,其去拜訪王朗,代天子徵辟其為朝臣。」

  說完,張昭問道:「將軍是欲聯合關西,一同進圍曹操?」

  孫策點頭,從天子調停的那一刻開始,孫策就明確表態了,這天下只有一位能挽天傾的忠臣大將。

  天子也該表態支持孫策、袁紹一方,還是支持曹操一方了。

  從朝廷的利益考量,天子肯定不希望有任何諸侯一家獨大,比如袁紹掃清了天下,成為整個關東之主。

  那將極大的威脅漢室的統治地位,袁術有僭越之心,袁紹也不是沒有。不然當初袁紹也不會問臣僚,結果被逼得殺了那個勸他宜順天意,從民心的謀士。

  如果天子強勢一點,很有可能選擇支持曹操從而平衡天下的勢力。

  但孫策覺得天子應該沒有這個魄力,到現在天子和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覺得大漢不會亡,會再有一位皇甫嵩一樣的大將,為朝廷掃清亂局。

  所以袁紹、曹操、孫策三人都有朝臣贊之為大漢砥柱之臣。

  可天下哪來那麼多郭子儀?

  逼迫朝廷一下,他不一定會合兵進攻曹操,但他絕不會再相助曹操。(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