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一州十一郡一百一十九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所以要把豫章郡太守從高承換成陳群,最大的目的還是要以陳群的國相之才,使得豫章安定下來。👤♩ 6➈丂Ⓗ𝐔᙭.ⒸOᵐ ♥👌

  豫章郡人口四十萬和人口一百四十萬的區別,對江東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甚至這就是影響江東能否一統天下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多出百萬人口,這是個什麼概念?三國末期,蜀漢一國的人口才九十四萬。

  哪怕在當下,也意味著江東的人口提升了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因而孫策鄭重的說道:「如今新拓郡國,豪猾之輩,皆藏有隱戶,山澤之間,多有匪寇,憑險自守,以至於豫章人口百餘萬,在籍不過數十萬。淮南大郡,人口竟寥寥二十萬人。宜舉能臣賢吏,令其清查戶籍,搜查隱戶,給復良田。」

  豫章郡和淮南郡所面臨得問題是一樣得,都是郡縣內豪強隱匿戶籍,地方上匪寇蟠踞,豫章郡有水匪、淮南有山賊,這些人動輒聚眾數千乃至上萬。所以豫章郡人口一百餘萬,短短几年降到了只剩下四十萬。而九江更是出了名得人口只有二十萬多人。

  這麼富庶得淮南,卻只有幾十萬人,這裡得諸侯們是失了心智嗎?會一個接一個的造反。

  所以清查隱戶、給復良田,就是孫策穩固江淮、休養生息的最重要舉措。

  張昭從容的說道:「江東之政,不以徭賦為主,改為計畝徵稅。各地守、相只需能勵俗宣化,必能查清隱戶,倍增戶籍。使一能吏,給復荒田,則封鄙之內,必雞鳴狗吠,達於四境。阡陌咸修,四民殷熾,復過於曩時,而富於平日矣。」

  阡陌咸修,四民殷熾,良田沃野,雞鳴狗吠,這是目前江東休養生息所追求的最大目標啊。

  四民殷熾,可不僅僅指的是農業復墾,頗有百廢俱興之意,士農工商皆得興盛。

  而要有如此之功,沒有一位經世濟民的能臣,功業怕是難以速成。

  經濟、經濟,即取自經世濟民之意。

  如今在中樞有了張昭這位最善於處理民生、經濟的大臣為事實上的宰相,地方上也得選用能臣。

  張昭隨即舉薦人才,說道:「如今恢復淮南民生、賑濟災民、招安匪寇,乃是重中之重,九江由軍師擔任太守,自然無憂,廬江則將軍必選一能吏,方能安撫廬江之民,臣舉薦大臣袁渙,擔任廬江太守。」

  廬江太守本來是袁術任命的大臣劉勛,但這個人志大才疏,沒什麼理政之能。░▒▓█►─═  ═─◄█▓▒░

  可他畢竟是袁軍投降部曲的代表人物,不能輕動,否則會導致其他人心中不安,以為孫策要清算他們。

  所以要換掉他,只能選從袁術陣營投降的其他大臣。

  而好在,袁術所部降臣中還是有能臣的。

  袁渙當初同紀靈前往江東,表孫策為將軍之時的忠壯才能,江東文武至今還印象深刻。

  張昭說道:「袁渙勇冠賁育,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正適合鎮撫廬江匪寇。且如今揚州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我曾詢問其治國之道,其來信言『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方今雖擾攘,難以禮化,然皆在吾等何以為之。當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

  孫策點頭,如今的確是到了修文德以服遠的時候了。

  修文德以服遠,也就是對於偏遠地區的割據勢力,雖不能用武力征服,卻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們嚮往而來。

  這句話看起來有些理想化,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非常見成效的。

  不論是招誘對方首領,還是吸引對方部曲離開險阻,定居郡縣,都能使郡界寧靜,物阜民豐。

  尤其袁渙還非常精於變通,並不迂腐,主張文武並用,方為長久之道。他也知道方今擾攘,難以禮化,但一切只看己等究竟如何為之。

  這個人定勝天的精神,孫策非常看好,當即說道:「可。其才能如此,必能安定廬江,修德服遠。」

  任命了兩名新太守後,孫策心中盤點了一下如今所有郡國的太守、長吏情況。

  首先就是他曾經擔任太守的會稽郡,如今他升任為了揚州牧,自然要任命一位新太守,孫策打算讓高承去擔任會稽太守,這能夠配上他從豫章太守升遷的身份。

  虞翻這位功曹,自然跟著孫策水漲船高,擔任揚州牧別駕從事,負責幫孫策處理揚州的諸多事宜,輔佐張昭,使揚州大治。


  然後是吳郡,這是孫策最重要的府庫、賦稅來源,所以自然要交給嫡系。此前的吳郡太守朱治改任廣陵太守。

  行廣陵太守事的呂范,則可以名正言順的遷為吳郡太守。

  丹陽太守吳景則遷為吳興太守,由吳興太守顧雍擔任丹陽太守,以全力發展丹陽,使之富饒,為江東之冠。

  這四個郡是江東孫策最重要的基業,可以說三吳之地、天府之國、魚米之鄉,指的就是這一帶了。🎅😾 ❻9𝐒𝐇𝓊𝔁.c𝕆爪 🐉♧

  除了吳興郡,需要吳景這位宿將去坐鎮,以威服山越為主外。

  其他三郡,只要有一個郡國豐收,就能使江東府庫豐稔,梗稻豐積。

  江西一帶太守則沒什麼變化,除了豫章郡太守是新上任的陳群外。廬陵郡太守還是諸葛玄,鄱陽郡依舊是以魏滕行太守事。

  淮南的郡國廬江太守袁渙、九江太守張紘、臨淮太守徐琨,這些都是既定的。

  清點一遍之後,孫策可謂是躊躇滿志。

  雖然他名義上只有揚州一地,但治下郡國卻是並不少,包括丹陽、吳郡、會稽、吳興、豫章、鄱陽、廬陵、廬江、九江、臨淮、廣陵十一個郡!

  而且這十一個郡每個都非虛設,最小的吳興郡也有六個縣,最大的豫章郡接近二十個縣。

  孫策算了一下,如今他治下一共是一州、十一郡一百一十九縣!

  增加幅度不多,他北伐之前就有五郡七十縣了,在打下了廣陵之後,又新設了臨淮、廬陵、鄱陽三個郡,總共增加了二十一個縣。

  最後剿滅袁術,占據淮南,一共增加了九江、廬江兩郡共二十八個縣。

  所以江東的基業還是以長江以南為主,江淮之間總共才四個郡三十四個縣。

  這十一個郡一百一十九縣,若每個縣能有上萬戶,則揚州的人口就能恢復大漢巔峰之時的人口規模,達到四五百萬。

  論實力恐怕尤勝曹操的兗、豫兩州。

  故而當下如何休養生息,如何發展生產,積蓄府庫,壯大實力,是重中之重。

  張昭作為長史,江東事實上的宰相,必須為孫策提出一個可靠的休養生息戰略,於是他便鄭重的開口。

  「聖王之御世,莫不以廣農為務,儉用為資。夫農廣則谷積,用儉則財畜,畜財積穀而有憂患之虞者,未之有也。」

  「古者一夫不耕,或為之飢;一婦不織,或為之寒。興平已來,百姓供給眾役,親田者既減,加盜寇犯暴,處處為害,所傷不貲。至如淮南左右,周數百里,歲略不收,元元之命,實可矜傷。」

  「方今天下生財者甚少,而兵役之損者甚多。卒有兵戎之役,凶年之災,將無以待之。惟將軍覽先聖之所念,愍稼穡之艱難,寬放民間,使流民遊俠各反桑梓,歸耕木土,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勤耕積粟,以豐殖江東。」

  張昭的提議倒是沒有多麼複雜,也沒有各種長篇大論,核心內容就兩點即開源、節流!

  讓州郡安穩下來,更多的百姓去投入生產,使兵役之損者減少,而生財者變多。

  這無疑是非常符合孫策思路的,發展!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重要根本。

  只要江東能夠產出足夠多的財富,那一切問題都能應刃而解。

  江南之所以北伐困難,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江南貧乏,財富、人力不足嗎?所以北方不需要有多少宏圖偉計,只要治國安民,休養生息,就可見完全,一統天下。

  如今孫策一統江淮,論財富或許未必比得上整個北方,但他也不需要以一州抗一國,只要休養生息,人口、土地、財富能超過曹操,那就足夠了。

  所以孫策說道:「如此,便將政令告諭各郡,令各郡太守勸課農桑,興工商,便市肆,輕徭役,薄稅賦!」

  如今歲寒,九月北方已經天寒地凍,飄起了大雪。

  但建康城中,九月還在丹桂飄香,隨著垂拱殿中的一紙政令飄出,長江兩岸,立即風貌為之一變,文治大興!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

  民眾首先感受到的便是糧食的充裕。

  十月份,正是江東徵稅的時節,官府通告淮南、豫章等郡方經喪亂,民人失所,故皆免今年賦稅,以賑災年。百姓大悅,人心遂安。

  而近半的郡國沒有徵稅,官府手中的糧食卻一點沒有緊缺。


  今年淮河南北大旱,十餘郡受災,但江南卻大獲豐收,民間鼓舞豐登,糧倉滿積。

  尤其是今歲丹陽、會稽都已經開始繳納稅賦,公倉私廩皆充盈。

  這三個郡,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府之國啊!一郡獲稔,數郡忘飢。

  丹陽、吳郡、會稽的這次豐收,使得民間出現了大量糧食富餘!以至於百姓糧倉堆積不下。

  百姓不得不把葚干、豆子清出倉廩,為免大量食物腐爛於野,百姓終於開始豐殖六畜,大量家庭養起了豕、雞、鴨等,甚至富庶人家已經開始蓄養牛、羊、驢、馬等。

  江東豪強之家非常殷富,由於不立田制,一戶豪強之家可能有數百畝甚至數千畝良田,其家中養牛數十頭,甚至不得不僱傭百姓家幼子,專司為其家放羊。

  至於豪強家子弟在做什麼?

  那自是不用說,是在學校裡面學習,習文尚武。豪強之家,一戶子弟數十人都在宗族的學堂裡面學習。

  而且不僅僅是豪強之家,如今海內漸平,民生漸富,官府一大要務便是興辦學校,推廣文教。

  稍微有餘力的平民之家,父母也會送孩子前往讀書識字。

  對教育的重視這方面,並不止於民人觀念,更在於官府官吏。推廣文教並非是一句空談,官府長吏、三老、士紳等都會教諭百姓,勸其將孩子送往學校。

  沒有哪個父母,就希望孩子一輩子都待在地里,以種田為生。

  各地豪強都把子弟送去學校,強迫子弟讀書,百姓也是看在眼中的。

  如今家中有了積糧,他們自然也是願意孩子在閒暇之餘去學校裡面學習文字,練習武藝。

  如今的學校,或者說自古以來的學校,都並非是完全脫產的。在農忙之際,會給學生放農假,讓其去田裡幫忙生產。

  哪怕天朝建立之後,這個假期都還長期存在。直到高度工業化之後,這種假期才逐漸從學校裡面消失。

  父母肯定是都期望孩子成才成器,所以有餘力的家庭一般都會接受長吏及鄉老的勸誡。

  而民間之所以這麼多家庭倉廩豐登,甚至已經逐漸有餘力供子弟去學校,自然也不完全是因為這一年的豐收之故。

  其實丹陽、會稽民間一直不缺糧食,之前兩年的時間,只是官府沒有在這兩郡徵收賦稅,所以導致這兩個郡看起來素來積貧,無以助力於諸侯霸業。

  但是民間百姓這幾年一直是在開墾生產的,尤其會稽郡,在虞翻的治理下,這幾年甚至連叛亂都沒有發生,百姓只要在經營良田,就一定有收穫,足以讓糧倉逐漸堆滿。

  所以民間的民生並不饑饉,甚至有了富餘。

  百姓一邊將過去積蓄的椹干、豆乾等拿出來豐殖六畜、一邊新建糧倉、芻場,還是有大量的糧食富餘,便出售給官府和商人。

  這導致來自丹陽、吳郡、會稽三地的糧草在這個丹桂飄香的季節,源源不斷的被商賈、糧販等運送到了淮南、豫章一帶。

  所以孫策治下各地,饑饉的情況大為改善,三吳之地糧食的充裕,使得各郡都沒有出現餓殍遍野的情況。災民、難民甚至流民都得到了安置。

  這其中僅吳縣一地,便向外售糧兩百餘萬石。若非運輸不便,東南向北方輸賦六七百萬石的盛景,絕對可以提前出現。(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