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347朕原來是暴君吶!(萬字更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7章 347朕原來是暴君吶!(萬字更新)

  「老四,你說的能有什麼問題啊?」

  王布犁指著巨幕里的人道:

  「就這幫讀書人,等你攻克南京後,自然會有江南大儒為你辯經,說你做的清君側的事情是正確的。

  他們就是如此的麵皮厚,誰贏他們跟誰,我老看不上他們了。」

  朱棣頗為震驚的瞧著王布犁。

  他著實沒料到這小子膽敢在他爹面前如此說讀書人的壞話。

  畢竟在朱棣看來,這大明天下還是要靠著讀書人來治理的。

  否則全都靠著大老粗,那是萬萬不行的。

  反倒是朱元璋頗為贊同王布犁的話。

  元朝忽必烈占據中原,孔府的嫡系子弟立馬就獻上了降表,並且歌頌大元王朝是如何如何好,取得天下具有多么正確的法統等等。

  「這幫讀書人骨氣,早就葬送在崖山了。」

  朱元璋接著王布犁的話茬評價了一句。

  以前他抱著尊重「知識」的那啥聘請許多讀書人出山來輔佐他,臆想著也能搞一波臥龍那般的臣子。

  可惜用著用著,朱元璋就發現這幫人「讀書」是個讀書料子,道理能這麼說,那麼說。

  可讓他們實操去治理地方,那可真是讓朱元璋大失所望!

  就算你沒有諸葛亮的本事,哪怕有他十分之一,朱元璋也覺得自己沒白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去請他們出山。

  可問題是並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那樣,故而順勢就把科舉給停了許久。

  「嘖嘖嘖。」

  朱棣哼笑了幾聲,幸虧咱不喜歡讀那些大頭書,聽著就頭疼。

  「不過布犁,你怎麼對讀書人這麼大的惡意?」

  朱元璋心想王布犁也沒被讀書人給欺負過啊。

  「啊?」

  王布犁愣了一下,隨即小聲道:

  「陛下,你說有沒有可能他們就是這麼做的,我不過是把他們的一些行為給說出來了呢?」

  「嘶。」

  朱元璋笑了笑,便不再多說什麼。

  「在財政方面,建文帝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減輕前朝某些過重的稅收。

  其中最重要的是減少了江南的過度的賦稅,尤其是減少了富庶的蘇州和松江這兩個府的土地重稅。」

  朱元璋眉頭再次皺起。

  他記得今年已經給這兩個地方減免了五分之一的賦稅,況且大明的主要財源就是江南地區的賦稅。

  「建文帝因有人申訴南直隸和浙江等地區賦稅不公而採取了行動。

  他下令按每畝地收一石糧的統一標準,在這些府里收賦稅。

  洪武帝曾經禁止蘇州或松江人氏被任命為戶部尚書,藉此防範出身於這些富庶州府的人們把持財政,偏私家鄉,從而犧牲了國庫的利益。

  現在建文帝也解除了這種禁令。

  另外一項財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觀所能擁有的免稅土地的數量。

  這項政策是特別針對佛、道僧侶們在江南富庶州府的情況而發的。

  因為在洪武帝的庇護下僧道們都攫奪了大量的肥田沃土,從而變成了有權有勢的地主。

  他們的財富激起了人們的不滿,因為僧侶職事們不僅享有免除土地賦稅和徭役的權利。

  甚至還不尊大明律法把自己的負擔強加給當地居民,即占用百姓的土地,強迫他們給自己服勞役。

  朝中的官員上了兩份奏疏,請求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數量,建文帝發出的一道詔旨中批准了他們的建議。

  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擁有不超過五畝免除賦稅的土地;多餘土地應分給需要土地的百姓。」

  「朕總算是明白了崽賣爺田心不疼的道理。」

  朱元璋忍不住吐槽到。

  旁人上一道奏疏,他就同意一道。

  乾脆他今後就當個蓋章的皇帝就可以了,用不著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他們都不知道創業的艱辛,從小錦衣玉食習慣了。」朱元璋頗為落寞的道:


  「這還是孫子呢,更不用往後說那些孫子的孫子,該有多混蛋。」

  「爹,這孫子可真不行啊。」朱棣再次補刀。

  「哎,咱也不能一味否認人家。」王布犁指了指那賦稅的地方:「陛下,如今江南地區的賦稅確實的重了些。」

  朱元璋當然知道重。

  這是為了懲罰他們支持張士誠才定下的政策。

  「這樣過重的苛索,當地百姓往往不能交足規定的稅額,特別在凶荒年代更是如此;

  他們拋荒了土地,變成了遊民,從而更加加重了認真納稅百姓的負擔。

  大明有了更多的遊民,同時官府也減少了每年的稅收。

  畢竟富人始終是少數,大多數百姓還是願意給陛下交稅的。」

  王布犁如此委婉又吹捧的話,讓朱元璋下意識的點頭。

  若是許多人都逃跑變成了遊民,按照他的經驗,那就是官府為了繳納足額的賦稅,會繼續盤剝那些安心種田之人。

  長此以往下去,對於大明是極為不利的。

  那些官員,朱元璋可是經歷過。

  他們可不會管你小老百姓是死是活,直接強行征糧。

  他們只對自己權力的來源負責,有幾個心裡真正裝了百姓的?

  「那該怎麼辦?」

  朱棣也皺著眉頭,因為他自己個代入了。

  畢竟將來自己也是要當皇帝的,不能不考慮這種事。

  「其實我們也有參考的例子,比如前幾年陛下定的商稅累進位,伱買賣做的越大交稅就越多。

  可以迫使他們分家,不能壟斷一方。

  轉過來你土地擁有的越多,那需要交的田賦也必須更多才行。

  否則把賦稅都平坦到那些只能餬口的百姓頭上。

  一旦在遇到些貪官污吏,他們是很容易被白蓮教之類的人給裹挾洗腦,從良民變成流民,甚至變成反民,這樣的經歷,陛下是有過的吧?」

  朱元璋嗯了一聲,王布犁說的在理。

  他本意上就是劫富濟貧,如此一來才能讓大多數百姓都能活下去。

  未曾想他這個帶著懲罰的本意,卻是影響到了江南許多普通百姓,這是他不願意見到的。

  「待到出去之後,朕便召集戶部所有人員商議,對全國各地的田稅都做出確切的預估,種的越多上交的田賦就越多。」

  這種既能有效的打擊富戶,還能穩住一大幫占據田少的百姓,倒是不錯的主意。

  朱元璋先前只是在商稅上進行了這個辦法,並沒有想要延續到田賦上,因為他覺得目前都能收的上稅來。

  如此一來也要改變一二,為以後不能收上稅來做好應對措施。

  如此一來,咱倒是要瞧瞧他們有多少田地。

  「而且我也覺得那個僧道需要那麼多的田地做什麼,全都拿來放高利貸嗎?

  到時候百姓還不上錢,田地都成他們了,他們擁有那麼多良田都不用交稅,還要人捐香火錢!

  陛下也是當過和尚的,知道他們是有多胡作非為,對他們太好沒必要。

  只有天下動亂或者盛世才有許多人想去當和尚,一個是獲取保護,一個就是想要發財。

  錢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只能是把屬於朝廷的那筆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裡,一個個變得肥頭大耳的。」

  朱元璋又回想起自己青年時在寺廟受的委屈,儘管他下令和尚不許娶妻,但是依舊是給每個皇子都配備了一個僧人。

  僧人的地位也是顯而易見上升的。

  「倒是在理。」朱棣十分認同王布犁的話。

  天底下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的和尚道士,儘管道衍給他的感覺極好,像是什麼都知道一樣。

  王布犁倒是贊同建文帝的這個做法:「這些僧道不事生產,天天裝神弄鬼的,都是吃飽了撐的。」

  這下子輪到朱元璋父子兩個齊齊瞧著王布犁。

  他好意思說別人裝神弄鬼的?

  「嗯,也是。」

  朱元璋輕微頷首。


  他們那些自古以來修道修佛之人,哪有王布犁這種奇遇,鄙視他們那也實在是正常。

  

  「朕回頭就讓老張家把田地貢獻出來,分給周遭無地的百姓。

  至於其餘各地的寺廟,朕也要差人去輕點田畝,劃定賦稅,既然出家了最好就別沾惹這紅塵的雜事,別沒長腦子。」

  龍虎山天師府。

  王布犁心想了一下,人家傳承至今,好像那一片田地都是他們的。

  「陛下聖明。」

  王布犁附和了一聲。

  朱元璋只是覺得建文帝是被讀書人給利用的過於明顯了。

  以前他們怎麼不敢在朕主政的時候上奏章,祈求減免賦稅之類的?

  現在新皇帝一登基,他們就敢了是吧?

  誰給他們的膽量!

  朱元璋忍不住扶額,大抵是自己的乖孫拿曹操跟劉備相比較了是吧!

  咱以嚴苛律法,他就用寬容,每與朕反就覺得是仁政了。

  你娘的。

  朱元璋真想暴抽朱允炆一頓,你個鱉孫拿朕當暴君看待是吧?

  可見朱允炆並不認同自己的執政理念。

  看樣子這個孫子當皇太子的時候,也隱藏的很好啊!

  朱元璋瞬間就想清楚了這裡面的道理。

  不是他沒有儘可能的培養朱允炆這個儲君,而是這孫子從內心就不贊同自己的執政理念,給他灌輸的那些執政經驗,他嘴上說著好好學,可心裡卻是要扔在一旁的。

  以至於登基為帝後,就差全面反駁。

  許多地方都是偷偷摸摸的更改,做出表面上沒有違背祖制的意思。

  「建文帝對諸藩王國度里的行政也進行了一些改革:設置了賓輔和伴讀,並讓翰林學士以儒家的為政傳統教育和輔導諸幼年王子。

  皇子們還進一步不准參與文、武政事!」

  這個命令顯然與《祖訓錄》中的規定大相逕庭。

  「果然是這樣。」

  朱元璋更是加重了自己內心的推測。

  「真是豈有此理!」

  作為受益人的朱棣差點就要罵街了,也就是他大哥朱標不在這裡。

  「當了皇帝就能一意孤行,胡作非為嗎?」

  王布犁瞥了朱棣一眼,也就是你現在屁股沒坐在那個龍椅上,還能說出來這種話來。

  「此舉加強了皇帝對藩王控制,新條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質的封國的總戰略的一部分。」

  「好啊,皇帝位子還沒坐穩,上來就要搞削藩,真是大動作,不敗才有理了!」

  朱元璋真是沒有料想朱允炆上台後,就全面否定他這麼多年的執政理念和政策。

  他在祖訓錄里設立了許多規章制度,來管束諸多藩王的行為。

  「在新皇登極以後的三年時間內藩王們不許來朝廷,只能留守藩封。

  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當道,諸王得準備他們的兵力,聽候新皇帝召他們來「撥亂反正」。

  而在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和驅逐了奸佞以後,他們仍應返回封地。」

  王布犁覺得朱元璋自己個都不是很注重與其餘兒子的親情,卻妄圖用祖訓能指揮他的兒孫們聽他的話,著實是有些異想天開了。

  真發生奸臣當道,召集眾人勤王。

  最後的結果,興許就是換個皇帝。

  自古以來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洪武帝對於合法的繼承原則定下了一條重要的規矩:它既適用於藩封王子的繼承,也適用皇位的繼承。

  其中主要的一條原則是繼承人應該是長子,並為嫡妻所生。

  如果這一點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將成為合法繼承人。

  為了使這些家法垂諸久遠,明太祖對後嗣下了嚴厲的警告,禁止他們對他的訓示有一絲一毫的改動。

  而且他告誡諸王,對任何違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們可以群起而攻之。

  到了這裡,朱元璋覺得老四清君側的毛病已然沒有什麼大問題了。


  但是他仔細思考一二,大抵還缺一個契機。

  那便是逼迫朱棣僅以八百人就要對抗中央朝廷。

  造反的契機!

  「新皇帝現在企圖削奪諸王的權力,這就使他與他的叔父們——特別是燕王朱棣,發生了公開的衝突。

  可以理解的是,在這些藩王看來,他想削奪分封諸王一向享有的權利和特權的行動嚴重地違反了《祖訓錄》。」

  看到這裡,朱棣撇嘴道:

  「其實我不明白,為啥我明明實力不是諸王最強的,為啥新皇帝總是要與我過意不去,難不成是我這個燕王鎮守北境,打蒙古人打的太厲害了,讓咱這大侄子感到了害怕?」

  「很簡單。」王布犁瞥了朱棣一眼:

  「秦晉二王皆是死在你的前頭,新皇帝上來要殺雞,也就要殺你這個四叔唄。」

  朱棣恍然大悟,他著實是沒想到自己的大哥二哥三哥死的那麼早。

  「也是,要不然率兵清君側也得是我二哥去干。」

  朱元璋不想搭理這兩個人,作為笑到最後的二人,在壽數方面上,確實是勝過了他的那幾個兒子。

  一想到這裡,朱元璋就覺得心裡不得勁。

  可他又毫無辦法。

  王布犁上一次想要強行給馬皇后續命,結果搞的那麼狼狽,這一次好不容易能夠再次進入仙境當中。

  再逆天而行,怕是需要更長的年份才能再次進入。

  朱元璋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的三年可以浪費。

  「百姓向來認為削藩的政策是黃子澄和齊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說是出自建文帝的聖裁。

  黃子澄是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擁護者。

  據說他使皇帝對採取這項政策的重要性獲得了很深的印象。

  因為他向皇帝講述了漢代的七國之亂反對漢景帝的故事,而且也提示了這些強大而又擁有半自治權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潛在危險性。

  他們考慮了兩種行動路線:一是徹底廢除藩封諸王國;亦或者減少他們的政治和軍事大權。

  主要的目標是燕王。

  到了這個時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現在健在的最年長而又權勢最大的藩王,同時他也是皇家禮儀上的尊長。

  幾經斟酌之後,建文帝決定走完全廢藩的道路。」

  「果然。」

  朱棣哼笑了一聲:「咱活的年頭長,就要拿咱先開刀,新皇帝好算計啊!」

  「你大侄子可沒有你父皇那麼信任你,認為你不會奪權。」

  王布犁也笑了笑:「陛下,其實隔了一個輩,又好些年不見,哪有多少親情可言吶。」

  朱元璋頷首,他總覺得血濃於水,可是兒子孫子們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一直延續你這個老頭子的固執的想法的。

  「洪武帝把他封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讓他坐鎮北方邊境,以保證國內的安全和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朱棣一下子就來了精神,這是開始記錄他的豐功偉績了啊!

  「那時的燕王只有十歲,直到他成年以後才於洪武十三年去北平就藩。

  到了這時,他在皇宮已經接受了優秀儒家老師和佛教和尚們的最好的通才教育。

  他在大明頭等將領們的輔導之下,也已經開始表現出軍事領導才能。

  特別是徐達對他的教導更有效。

  在往後的數十年中燕王守衛他的藩封時,他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鬥,在老將們的輔佐之下很會打仗,完全能後勝任鎮守北方的職責。

  他的功績贏得了他父親的好評,但也引起了建文帝的煩惱,因為他越來越變得心志不凡。」

  朱棣倒吸一口涼氣。

  著實是沒想到史書會給他潤色的這麼好。

  他是接受了優秀夫子與和尚的教育,但學沒學到手,那是個有待考證的問題。

  朱棣自己個是屬於半文盲的狀態,對於打仗更加感興趣。

  朱棣偷偷瞥了他爹一眼,不自覺的挺直了自己的腰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