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346建文帝的改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6章 346建文帝的改革

  朱元璋陷入沉思。

  朱棣還在沉默。

  倒是王布犁忍不住哈哈大笑,指著屏幕道:

  「臥槽,老四,你竟然這麼猛?」

  朱棣正在害怕發抖當中。

  畢竟他年歲尚小,野心也沒有多少。

  更不用說他爹還沒死呢!

  現在聽了王布犁的鼓勵,才堪堪冷靜下來,遲疑道:

  「是,是嗎?」

  「新帝怎麼也當了一年皇帝了,大明不說百萬能打仗的兵,五十萬人總歸是有的吧。

  你八百人就敢起兵清君側,這是要被新皇帝給逼死了,準備放手一搏,不愧是你啊!」

  朱棣被王布犁如此誇獎,嘿嘿笑了幾聲。

  他們早就說過,一旦被逼到絕境就算是明知是死,那也得豁出去帶走一兩個敵人,總之不能幹虧本的買賣。

  認投?

  那是絕對不能認投的。

  王布犁誇耀的話,也是落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主要是朱元璋知道朱棣還成功了。

  他自認為相比於兒子女婿二人是知道更多內幕的。

  這便讓他心裡稍微有些優越感。

  朱元璋對於朱棣的軍事能力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只是不知道王布犁在這期間參與了什麼角色。

  他總覺得王布犁不像是那種只會站在南京城內等著朱棣進城,告訴他去先拜陵寢的角色。

  朱元璋猜測當王布犁得知朱棣清君側的消息後,就開始在暗中謀劃怎麼幫助他了。

  「朕是為了保持大明的長治久安以及同元朝殘餘勢力做鬥爭,才選擇分封制,要藩王們夾輔王室。

  咱在封王的時候就說過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今諸子既長,宜各封爵,份鎮諸國,為久安長治之計。」

  王布犁並沒有發表什麼看法,朱元璋這麼做是有著內心極其堅定的想法的。

  對於朱允炆的擔憂,朱元璋輕微搖頭。

  此子目前看來還是缺乏一定的胸襟,也缺乏信心。

  這位皇太子的伴讀黃子澄非常有把握的答覆他:

  「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若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

  而且還把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事跡拿出來佐證,來證明地方上的藩王是不足為慮的。

  「不得不說,這個黃子澄的分析能力是有的。」

  王布犁當著老朱的面給誇獎了一句。

  畢竟沒了黃子澄這個鳳雛,誰給建文帝出主意削藩吶?

  「嗯。」

  朱元璋也是這樣想的。

  中央朝廷有如此多的精兵良將,縱然是邊關藩王造反,能成功的機率又有多少呢?

  更何況朱元璋對老四分封的士卒其實一點都不多。

  雁門之南,太原其都會也,表里山河,建立晉國。

  兼殽隴之險,周秦都圻之地,牧坰之野,直走金城,以西安為中心,建立秦國。

  秦晉二王的護衛兵可達到萬人往上,比朱棣三千人要強硬很多。

  所以朱元璋很納悶,為啥老四成功了!

  老二老三都沒成功,難不成他們也早亡了?

  朱允炆二十一歲登基,朱元璋覺得歲數夠了。

  至少要比後面繼位的好幾個皇帝歲數都大,他能夠獨立處理朝政,用不著什麼權臣。

  許多主意都能自己拿。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

  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

  朱元璋嘆了口氣。

  看樣子自己因為長子暴病而亡,再培養一個繼承人也沒有多少心氣了。


  所以這個孩子是可以安全繼承皇位的保證,但沒有當皇帝的本事。

  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關心他祖父的高壓行政措施對平民百姓的影響,因此他衷心嚮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

  「完蛋。」

  朱元璋才把他大兒子朱標的這種錯誤認知給擺正過來。

  現在他孫子也是被這幫儒家所言的給帶歪了,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險惡用心。

  許多儒士自己個都不相信能辦到那種仁政,卻認為只要皇帝這麼辦,天下就會按照儒家設想的那樣延續下去。

  當皇帝是要馴服這幫讀書人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他們馴服,成為他們的工具。

  朱元璋認為朱允炆一定是把自己的話給當做耳旁風,認為那些讀書人說的話才是真言。

  王布犁聽著朱元璋長嘆一口氣,也明白他對於那些儒家子弟的失望。

  這幫讀書人嘴上說著忠君的話,乾的卻不是忠君的事。

  當然了,王布犁認為朱元璋想要底下人百分百都忠誠於簡直是痴人說夢。

  朱元璋發現朱允炆這個好孫子,完全是被那些儒家的夸講給迷惑住了。

  他們說這位皇帝又是孝子,又是仁君,稱之為遵循儒士勸告和緩和明太祖苛烈行政的一位完美無缺的人物。

  他娘的。

  朱元璋憤憤的拍了下扶手,這幫狗日的讀書人果然是想要藉助建文帝的手,來反對咱制定下來的政策。

  王布犁餘光瞥了朱元璋一眼,果然如此。

  朱元璋對於任用讀書人當官後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意,這也是導致了在他臨死前搞了南北榜案件,用來打壓遍布朝堂的南人,結果等他一死,新帝周遭全都是讀書人。

  齊泰、黃子澄二人皆是朱元璋擔任過很多官職,而且黃子澄是會元,又考中了探花。

  同樣齊泰也是解元,特別精於禮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

  方孝孺這個人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

  年輕的時候是讀書種子,年紀大了是儒家的代表,順理成章就被建文帝給聘任了。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

  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

  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大明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

  方孝孺是《周禮》專家,他發覺他所見到的是皇帝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

  不得不說這三人都是充滿著理想的,奈何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

  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朱元璋看到這裡的時候,嘴已經撇的很難看了。

  想不到朕老了的時候,竟然是把輔佐新皇的人選定為這幾個人。

  難不成王布犁他推辭了?

  就算朱標死亡,新皇登基,朱元璋覺得輔政之人必有王布犁,這小子沒有被朕重用?

  還是他在今後的歲月當中,也看到了大明的未來,一心想要扶持朱棣上位?

  畢竟前面他都能看到馬皇后身亡的一丁點消息,朱元璋覺得自己的推測是有一定的正確的。

  再加上這小子如今內神損耗,興許是幹不了太多的活。

  朱棣卻是搖搖頭:「妹夫,三個書生又沒打過仗,就能站在那麼多武將頭上指揮,怕是不行啊。」

  王布犁清楚朱棣是不明白淮西文官集團被幹掉只不過是胡惟庸案的開始,一直延續數年,直到後面幹掉藍玉等人。

  大明還剩下多少能打的戰將了?

  「嗯,他們連趙括都不如。」王布犁接了句話茬。

  建文帝即位以後,他對這幾位儒家師傅言聽計從,發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其意圖是大大背離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

  洪武十三年太祖因裁撤中書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機關被取消,它們在現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復。


  制度被修改,以加強文官的行政功能和減輕政府的專製作風。

  

  「娘的,他們怎麼敢的!」

  朱元璋這下子算是繃不住了,狠狠的拔了他的逆鱗。

  他好不容易掀起大案,就是為了加強皇帝的集權統治。

  結果這大孫子上位,還要恢復舊制。

  過陣子他是不是要搞新大明!

  跟大宋一個樣,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啊?

  為了貫徹這些改革,建文帝把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都提升為行政負責官員。

  裁掉中書省以後,明太祖曾經決定,國家一切事務都必須由他一人作為行政首腦來裁決。

  因此,翰林學士們和六部尚書只有建議權和在政府中執行命令之權。

  當新皇帝召集這三位士大夫來「參國政」時,這種局面就結束了。

  他們是實際地在管理政府。

  這樣做就極大離開了大明第一位皇帝所定下的制度。

  因為建文帝的顧問們現在被置於在六部之上施政的地位。

  他們現在又制定政策,又執行政策,極像從前某些王朝中的丞相的所作所為。

  他們僅僅缺少丞相的頭銜。

  沒有這個頭銜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的《祖訓錄》,因為《祖訓錄》是嚴格禁止任命丞相的。

  朱元璋回過味來了,原來根子在這裡,後面的皇帝有模有樣的學到了。

  「父皇,他們不尊祖制啊,公然違背先皇定下的政策!」

  朱棣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為他自己將來起兵往回找藉口。

  「哎,話不能這麼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一死,新皇帝就會有自己的執政理念,難不成老皇帝還能從陵寢里蹦出來制止不成?」

  王布犁看似給解釋了一遭,實則是火上澆油。

  朱元璋的臉色十分難看,幸虧周遭比較昏暗。

  朱棣見王布犁說話如此大但,也是點頭,並沒有再多說什麼。

  說實在的,他現在很想知道自己率領八百人反推中央朝廷,死的有多麼壯烈!

  亦或者能夠成功?

  朱棣內心開始盤算著朝中的老將以及年輕一代的將領們,到了那個歲數還能不能活著,活著的年輕將領自己能不能打過?

  其中沐英以及藍玉這兩個人作為對手,朱棣覺得還是認為有些為難的他。

  「建文帝聽了方孝孺的話把六部尚書從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書和侍郎之間加了一個侍中之職。

  這種制度上的改變把六部尚書提到了與都司同級的地位。

  自從廢除丞相之後都司(類似現代軍區)比任何文官的品級都高。

  因此,在他有意識地把官府牢牢控制在文官手中時,六部尚書的地位和權威提高了。」

  「果然是奔著大宋的模式去了。」

  朱元璋指著巨幕說道:「先把文官的地位提高,然後在藉機打壓武將的位置,好好好,朕倒是清楚他們是怎麼輸的了。」

  「輸了?」

  「我竟然贏了!」

  聽到這個消息,朱棣整個人頭皮發麻。

  他知道自己老爹不是第一次進入仙境,以前跟他大哥不定進入了多少次。

  原來自己靖難成功當了天子了?

  朱棣可不覺得自己依靠八百人兵諫成功後,還會假惺惺的找個人當傀儡皇帝。

  咱都這麼厲害了,憑什麼不能自己當皇帝?

  況且我也是太祖的兒子!

  王布犁也適時的在臉上表現出驚訝之色,忍不住開口道:「可以老四,沒成想你還有當皇帝的命呢!」

  「我,我也沒想到啊!」

  朱棣忍不住開始傻樂。

  他如今的閱歷跟以後的閱歷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這說明朱允炆這個新皇帝,乾的實在是不咋地,擁有那麼多的人馬竟然被你八百人都給打敗了,不得不說暴露出來的絕不止是這一點打壓武人的緣故。」


  「不錯。」

  朱元璋也適時的開口,他雖然想要讓大明皇帝繼位按照自己設想走下去。

  但對於這麼一個繼任者,上來就要掀翻他這個老皇帝定下的祖制,被那些讀書人牽著鼻子走,著實是讓老朱十分生氣。

  完全成了儒家的傀儡,一丁點自己思考的能力都沒有。

  朕難不成年老之後,真的老眼昏花了,竟然沒有識人之名?

  朱元璋此時都開始自我懷疑了,畢竟當初他只是知道結果,以前看到的也多是後世子孫的所作所為。

  對於被他一手選拔扶上位的皇帝行徑是一無所知。

  朱允炆的操作完全是不顧及他這個祖父的想法,用完就扔在一旁,還要踩上幾腳,著實是搞得朱元璋破防了。

  從來只有朕利用他人,豈能被他人所利用?

  即使那個親孫子也不行!

  要是這個親孫子有本事,朱元璋就算心有不甘也能咽下這口氣,沒成想他是沒本事還上來就自己搞改革。

  這不是成了那些讀書人的傀儡,又是什麼?

  若是沒有老四這個靖難,長此以往下去,大明是不是也被搞成了弱宋,外敵入侵全都玩蛋。

  「不僅如此,在方孝孺仿古的操作下,戶部和刑部所屬司從十二個削減為四個。」

  按照朱元璋的構想戶部人多,能夠快速核算各自數據,現在削減人員那更是不容易讓皇帝掌握下面的真實數據。

  至於刑部更不用說,必然是要廢除朕重典治國的想法,給那些貪官污吏放開一條口子。

  「同時,國子監和翰林院的各項職責和人員編制大為提高和擴大。

  重點放在儒家教育上和翰林學士在政府中的顧問作用的加強上。

  在詹事府也設立了新職位,使翰林學士在教育和訓練太子及諸年幼王子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六部及其下屬司的組織所作的各種改動中,對官員和皇帝侍從的頭銜所作的變動,以及對南京各官署的名稱所作的改革,都是本諸古代的《周禮》行事的。」

  「好啊,真是一套連一套啊!」

  朱元璋忍不住拍手,對兒子女婿點評道:

  「這是想要世代讓咱大明的皇帝成為儒家的傀儡,要從小培養,而且還在朝廷當中加大這批讀書人的人數,不出幾年就能占據朝堂各種位置,從此以後,大明就是讀書人的天下啦。」

  王布犁能聽出朱元璋話里的冷意。

  「陛下,這些變化不單是象徵性地恢復古代的模式,大概是使權力歸到皇帝信任的顧問的名下。

  意在加強文官之治,以削弱朝廷內將軍們和皇子們的權勢,總之就是文官當家作主。

  如此一來,科舉的題目被他們所把控,考上進士都是他們的學生。

  大家利益勾連,如何能不結黨營私?」

  內閣。

  朱元璋腦子裡早就冒出來這個詞了。

  他對於內閣有著深刻的認知,就如同沒有丞相之名的丞相。

  「不錯,他們在國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簡直就是皇帝的化身。」

  朱元璋對於這件事是極為惱火的,朕屍骨未寒你就搞這種復古的執政之策是吧?

  還認為這三個人都是為你好?

  簡直是愚蠢至極!

  王布犁喝了口冰闊落後:「陛下,它們的政策都偏離了洪武時代的既定安排。

  第一個措施是新皇帝改進了陛下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這就給大明官場孕養貪官污吏提高了極好的溫床。

  如今嚴苛的律法還有那麼多人伸手,一旦律法敗壞,到時候百姓受苦,官員享富,貪官污吏增多。

  他們把屬於大明的錢糧和人口都往自己家搬走,那大明豈能不會走下坡路?」

  「嗯。」

  朱元璋一直都秉承著嚴苛的律法,否則他也不會屢次更新大明律,又制定大誥,使之成為全國的法律準則。

  「父皇,那我舉兵恢復祖制,絲毫沒問題呀。」朱棣在一旁小聲的嘀咕道。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