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梁王與魚
第292章 梁王與魚
隨著劉啟的話語,所有人都將目光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陳秋。
晁錯、陳拓、以及那群中立了的陳氏黨羽、包括其餘的一些黨派的大臣們,全都看向陳秋。
陳秋的意見,在這個時候或許能夠決定了很多事情。
陳秋知道,這個時候他不可以繼續沉默下去,所以站了起來,臉上的神色中帶著些許凝重之色:「啟稟陛下,臣的意見暫時與陳相一樣,吳王此時派遣使者來朝堂之上挑釁陛下,這實則是他不敢等待的表現。」
他的嘴角噙著一抹笑容。
「吳王不敢再繼續等待下去了,因為「柔和」的削藩政策已經讓吳王開始害怕、臣甚至可以斷定,吳國的勢力此時正在衰減,而且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繼續衰減。」
「但是,因為某些原因,吳王並不敢在這個時候自己先動手。」
「他很清楚的明白,若是自己先動手了,那麼他便是謀逆的大罪,謀逆大罪罪不可恕。」
「而其餘的諸王也絕對不會站在他的身旁。」
「他只有一個人,是無法對抗朝廷的。」
「所以他想要逼迫朝廷、逼迫陛下動手,他便是可以舉起來「清君側」的口號去鼓動其他的藩王。」
「而其他的藩王只要心中對朝廷有多怨憤,或者對大位也有所期待,那麼必定是會同意吳王的提議,屆時,或許會是當年孝仁皇帝時期「諸王之亂」的又一次重演了。」
劉啟聽了陳秋的一番話,坐在那裡,臉上的神情中帶著些唏噓之色。
他沉默著。
而朝堂之上的其他人也都紛紛明白過來了陳秋的意思,坐在最前方的晁錯以及陳拓兩個人神色卻是微微一變。
他們以為陳秋來到這長安城後,會暫時尋找他們其中的一方勢力而暫居,倒是沒有想到,陳秋好像是要自立門戶了。
兩人對視一眼,而後都閉上了眼睛,不再言語。
下了朝會之後。
陳秋正在朝著家門口的方向走著,他想要感受一下這長安城的熱鬧繁華,所以並沒有乘坐家中的車馬,只是淡淡的走在街頭。
身後響起一陣腳步聲,一個人走了過來,臉上帶著複雜的笑容。
「沒有想到,你竟然會支持陳兄。」
正是晁錯。
陳秋看著周邊黔首們臉頰上淡淡的笑容,只是嘆了口氣才說道:「晁御史,有些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有很多東西你並沒有看到。」
「以今日朝堂上吳王使者的「調薪」為例,您就那麼確定,吳王不知道您在他身旁安插的人手麼?您就那麼確定,吳王不是將計就計,讓伱和我一同走入他的陷阱當中麼?」
陳秋看著晁錯,眉宇中帶著幾分的認真。
「晁御史,你可知道,聖心難測?」
話已至此,陳秋止住了話語,不再往後說下去,他知道,晁錯一定能夠反應過來他想說什麼的。
晁錯只是幽幽的望著前方,他輕聲道:「其實我並不能確定,可我知道另外一件事情,只要矛頭挑了起來,無論後續這火焰是否能夠撲滅,雙方都不會停止朝其中添火加柴。」
他笑了一聲:「若是如此,哪怕以身作柴,點燃這熊熊大火,又能夠如何呢?」
陳秋皺著眉頭:「晁先生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
他長嘆一口氣:「何必呢?」
「你應當知道,當年我父親說的話是對的。」
「如今天子已然有三四個孩子了,你覺著除卻其中的皇長子劉榮之外,其餘的孩子中,天子一個喜歡的都沒有麼?」
晁錯的神色更加凝重:「無論是否有陛下喜愛的,但只要天下的藩王之位被盡除,陛下絕對不會做出什麼令削藩前功盡棄的舉動,不是麼?」
陳秋看著晁錯,只覺著他有些幼稚。
「晁御史啊.」
陳秋搖頭。
晁錯其實在大多數事情上的判斷都沒有錯,但唯有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斷出現了錯誤。
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上。
「聖心」。
晁錯相信天子,或者說他覺著天子不會薄情到那種程度。
可事實上,這一點已經是大錯特錯,無法挽回的錯誤了。
在這個世界上,信任誰都不要信任皇帝。
陳秋與晁錯都沒有再說什麼,只是默默地向著前方走著,兩個人眼眸中都帶著些許的思索。
長信宮中
劉啟坐在大殿之內,竇太后則是坐在他的對面,兩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些許冷淡的神色。
竇太后只是輕聲開口道:「皇帝是決心了要削藩?」
「哪怕陳氏也不支持你?」
劉啟抬起頭,看向自己的母親,他的神色更加清冷,更加的淡漠:「母親,削藩之事乃是父皇時期就已經想要做,但是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今時今日,大漢財力充沛、武力強盛,如何還能夠受到諸多藩王的制衡?」
竇太后只是抬起眼眸,淡淡的看了一眼劉啟:「你擔憂的,到底是所謂的「諸王」,還是說只是你的弟弟「梁王」?」
她的嘴角帶著嘲諷:「你與你的父親,一點都不一樣。」
劉啟站了起來,頗有些居高臨下的看著竇太后。
因為歷史一些細微的改變,所以此時的竇太后與劉啟之間的關係並不友好,而劉啟也並不會害怕竇漪房以「孝」字來壓迫他。
因為陳氏在。
因為太后若是敢用「孝」這個字來壓迫皇帝,從而獲得「外戚干政的權利」,那麼陳氏下一刻便會手持長劍入宮而來,詢問太后是否還記得當年秦國的舊事。
昔日蠻橫的「呂后」都不敢在陳氏的面前囂張,更何況今時今日遠遠不如呂后的「竇太后」呢?
「母親。」
劉啟不僅沒有因為竇太后的話語而破防,反而嘴角帶著些許淡淡的笑:「這一招,對我來說已經不管用了。」
「父王曾經與我說過,我是最像他的人,甚至比他還要強,因為我不會受到所謂的「血脈關係」的霍亂,我會用盡全力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您不必拿這個來牽制我。」
「這個藩,我削定了!」
看看劉啟的背影,竇太后無奈的嘆了口氣。
事實上,竇太后真的想要支持藩王,或者說支持梁王麼?
不,從先皇文皇帝在世時候的許多消息可以看出來,竇太后也不怎麼喜歡梁王這種沒有腦子的人,但是她喜歡這種沒有腦子的人當皇帝。
因為這樣竇太后就可以發展屬於「竇氏」的力量了。
而不是如同現在一樣,唯有一個竇嬰在朝堂之上站立,還沒有掌握太多的權利。
竇氏的權利來自於誰?來自於身為太后的竇漪房。
但當竇漪房得不到權利的時候,他們手中的權力自然而然的就也同樣被限制了。
若是沒有陳氏在.
竇太后在大殿之中無奈的感慨著,若是沒有陳氏在的話,那該多好啊。
若是沒有陳氏這個「太后」殺手在,皇帝敢像現在一樣這麼猖獗麼?當然是不敢的,至少皇帝不敢當著竇太后的面跟她說,這個藩我削定了。
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的話,這歷史早已經被陳氏的到來而改變了許多。
若是沒有陳氏,此時的景帝正在想著該如何拉攏梁王,而如今,雖然景帝依舊想著要如何拉攏梁王,但卻並沒有原本軌跡中的那麼強烈了。
當然——
在景帝看來,這麼好用的一手棋子,怎麼能夠不被使用呢?
這是當年自孝文皇帝時候開始,就布置下來的一手絕妙的棋啊。
陳府
陳秋挑了挑眉,看向站在自己面前的侍從:「你說,誰求見?」
那侍從站在他的身前,臉上同樣帶著夢幻般的神色:「先生,館陶公主求見。」
館陶公主?
陳秋和一旁的陳辟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驚訝,這位來這做什麼?
「快請吧。」
那侍從下去了之後,陳秋才是看著陳辟,好奇的問道:「這位長公主來找咱們有什麼事情?莫非是想要賣給你我官員之位?」
館陶公主劉膘,一如原本歷史中的那樣十分的貪婪,喜愛錢財,但是這位在如今這個時候的「名氣」卻沒有那麼大。
在原本的歷史中,這位不管是什麼東西、不管是什麼等級的「官吏」和「爵位」都敢賣,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敢承諾下來,只要你能夠拿出足夠的錢財。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但現在麼
竇太后與皇帝之間的「平衡」甚至都不能夠算是平衡了,所以館陶能夠發揮的「能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當然——
在某些不決定關鍵地方的事情上,劉啟還是很樂意聽從自己「母親」的意見,從而彰顯自己的「純孝」。
這畢竟是大漢朝,畢竟是哪怕是死後也要在諡號之前加上一個「孝」字的朝代。
一個孝字依舊大過天。
劉啟也十分清楚,若是太后敢用「孝」這個字來壓迫他做一些對朝堂有巨大作用的事情,那麼陳氏一定會出手,可若太后只是斥責他兩句,陳氏是絕對不會管的。
畢竟陳氏不屬狗。
也正是因此,這個時候的館陶依舊過得如同春風一樣美好,但卻想要更進一步。
陳辟笑著說道:「兄長,你猜測這個做什麼?」
「等到館陶公主來了之後,你自然就知道公主想要做什麼了。」
不過片刻的功夫,館陶就到了這院落之內,見到陳秋、陳辟之後連忙恭喜道:「館陶見過安國君,倒是沒有想到,多年不見,安國君依舊如此風姿卓越啊。」
她玩笑的說道:「若非是阿嬌年歲太小,我甚至想要將阿嬌許配給安國君了。」
陳秋心中一頓,臉上神色倒是不變的溫和:「公主說笑了,阿嬌如今才是七八歲的稚童年紀,怎麼就想的那麼長遠?」
他看向劉膘,笑著說道:「只是不知道,今次館陶公主前來寒舍,所為何事?」
陳秋實被劉膘的「豪言」給嚇到了,把陳阿嬌許配給他?
簡直是離譜中又帶著一絲試探。
不說其他的,陳秋乃是孝仁皇帝元年時候生人,歷經孝仁皇帝四年,孝文皇帝十八年,當今天子六年,已然二十又八歲矣。
陳阿嬌呢?
陳阿嬌不過是七八歲的年紀。
陳秋的長子都快和陳阿嬌出的年歲相仿的,若是劉膘這傢伙真的腦子一抽,找到天子想讓天子將陳阿嬌許配給他,那麼天子為了將皇室血脈和陳氏扯上關係,大概率會同意。
那可當真是「一枝梨花壓海棠」了。
於是陳秋只能夠轉移話題,看著館陶詢問她這一次來的目的,以此來表明自己態度。
而劉膘自然是從中試探出來了陳秋的反應,當即笑著說道:「倒也沒什麼大事,只是來看一看安國君,順便有些事情想要提醒一下您。」
她輕聲說道:「如今的長安城,比之前的長安城可是要亂的多。」
「安國君離開長安城已久,可是千萬不要被一些人蒙蔽了啊。」
又說了幾句話之後,劉膘才神神秘秘的離開了。
陳辟從後院中走出砸了咂嘴:「我說兄長,這館陶公主可是真的捨得啊?不是說她最心疼的便是自己的這個小女兒了麼?」
陳秋只是輕笑一聲:「她不是心疼這個女兒,而是因為這個女兒得到了竇太后的喜歡,她可以隨時帶入皇宮之中,以此來用女兒的婚事為自己再次換取一個「百年富貴」罷了。」
他低下頭,輕輕的嘆了口氣。
「不過,今日朝堂之上,陛下方才有了「削藩」的表示,後宮之中,館陶公主便來了,並且言語之中多有暗示,你覺著這是巧合嗎??」
陳辟沉默:「兄長,你的意思是說.」
陳秋只是笑了一下:「這其中,恐怕是太后與陛下的鬥法啊。」
他閉上眼睛:「等吧。」
景元七年,陳氏家主,當代安國君陳秋攜弟入長安城。
天子詔令,以陳秋為「左相」。
自此,大漢再次開始了有兩個「丞相」的時代。
這也是大漢雙相最後的絕唱。
梁國
梁王再次收到了自己兄長的信件,信件中表明時候已到。
若此次能夠立下功勞,他便能夠說服朝廷、說服陳氏,立他梁王為皇太弟了。
(本章完)
隨著劉啟的話語,所有人都將目光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陳秋。
晁錯、陳拓、以及那群中立了的陳氏黨羽、包括其餘的一些黨派的大臣們,全都看向陳秋。
陳秋的意見,在這個時候或許能夠決定了很多事情。
陳秋知道,這個時候他不可以繼續沉默下去,所以站了起來,臉上的神色中帶著些許凝重之色:「啟稟陛下,臣的意見暫時與陳相一樣,吳王此時派遣使者來朝堂之上挑釁陛下,這實則是他不敢等待的表現。」
他的嘴角噙著一抹笑容。
「吳王不敢再繼續等待下去了,因為「柔和」的削藩政策已經讓吳王開始害怕、臣甚至可以斷定,吳國的勢力此時正在衰減,而且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繼續衰減。」
「但是,因為某些原因,吳王並不敢在這個時候自己先動手。」
「他很清楚的明白,若是自己先動手了,那麼他便是謀逆的大罪,謀逆大罪罪不可恕。」
「而其餘的諸王也絕對不會站在他的身旁。」
「他只有一個人,是無法對抗朝廷的。」
「所以他想要逼迫朝廷、逼迫陛下動手,他便是可以舉起來「清君側」的口號去鼓動其他的藩王。」
「而其他的藩王只要心中對朝廷有多怨憤,或者對大位也有所期待,那麼必定是會同意吳王的提議,屆時,或許會是當年孝仁皇帝時期「諸王之亂」的又一次重演了。」
劉啟聽了陳秋的一番話,坐在那裡,臉上的神情中帶著些唏噓之色。
他沉默著。
而朝堂之上的其他人也都紛紛明白過來了陳秋的意思,坐在最前方的晁錯以及陳拓兩個人神色卻是微微一變。
他們以為陳秋來到這長安城後,會暫時尋找他們其中的一方勢力而暫居,倒是沒有想到,陳秋好像是要自立門戶了。
兩人對視一眼,而後都閉上了眼睛,不再言語。
下了朝會之後。
陳秋正在朝著家門口的方向走著,他想要感受一下這長安城的熱鬧繁華,所以並沒有乘坐家中的車馬,只是淡淡的走在街頭。
身後響起一陣腳步聲,一個人走了過來,臉上帶著複雜的笑容。
「沒有想到,你竟然會支持陳兄。」
正是晁錯。
陳秋看著周邊黔首們臉頰上淡淡的笑容,只是嘆了口氣才說道:「晁御史,有些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有很多東西你並沒有看到。」
「以今日朝堂上吳王使者的「調薪」為例,您就那麼確定,吳王不知道您在他身旁安插的人手麼?您就那麼確定,吳王不是將計就計,讓伱和我一同走入他的陷阱當中麼?」
陳秋看著晁錯,眉宇中帶著幾分的認真。
「晁御史,你可知道,聖心難測?」
話已至此,陳秋止住了話語,不再往後說下去,他知道,晁錯一定能夠反應過來他想說什麼的。
晁錯只是幽幽的望著前方,他輕聲道:「其實我並不能確定,可我知道另外一件事情,只要矛頭挑了起來,無論後續這火焰是否能夠撲滅,雙方都不會停止朝其中添火加柴。」
他笑了一聲:「若是如此,哪怕以身作柴,點燃這熊熊大火,又能夠如何呢?」
陳秋皺著眉頭:「晁先生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
他長嘆一口氣:「何必呢?」
「你應當知道,當年我父親說的話是對的。」
「如今天子已然有三四個孩子了,你覺著除卻其中的皇長子劉榮之外,其餘的孩子中,天子一個喜歡的都沒有麼?」
晁錯的神色更加凝重:「無論是否有陛下喜愛的,但只要天下的藩王之位被盡除,陛下絕對不會做出什麼令削藩前功盡棄的舉動,不是麼?」
陳秋看著晁錯,只覺著他有些幼稚。
「晁御史啊.」
陳秋搖頭。
晁錯其實在大多數事情上的判斷都沒有錯,但唯有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斷出現了錯誤。
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上。
「聖心」。
晁錯相信天子,或者說他覺著天子不會薄情到那種程度。
可事實上,這一點已經是大錯特錯,無法挽回的錯誤了。
在這個世界上,信任誰都不要信任皇帝。
陳秋與晁錯都沒有再說什麼,只是默默地向著前方走著,兩個人眼眸中都帶著些許的思索。
長信宮中
劉啟坐在大殿之內,竇太后則是坐在他的對面,兩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些許冷淡的神色。
竇太后只是輕聲開口道:「皇帝是決心了要削藩?」
「哪怕陳氏也不支持你?」
劉啟抬起頭,看向自己的母親,他的神色更加清冷,更加的淡漠:「母親,削藩之事乃是父皇時期就已經想要做,但是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今時今日,大漢財力充沛、武力強盛,如何還能夠受到諸多藩王的制衡?」
竇太后只是抬起眼眸,淡淡的看了一眼劉啟:「你擔憂的,到底是所謂的「諸王」,還是說只是你的弟弟「梁王」?」
她的嘴角帶著嘲諷:「你與你的父親,一點都不一樣。」
劉啟站了起來,頗有些居高臨下的看著竇太后。
因為歷史一些細微的改變,所以此時的竇太后與劉啟之間的關係並不友好,而劉啟也並不會害怕竇漪房以「孝」字來壓迫他。
因為陳氏在。
因為太后若是敢用「孝」這個字來壓迫皇帝,從而獲得「外戚干政的權利」,那麼陳氏下一刻便會手持長劍入宮而來,詢問太后是否還記得當年秦國的舊事。
昔日蠻橫的「呂后」都不敢在陳氏的面前囂張,更何況今時今日遠遠不如呂后的「竇太后」呢?
「母親。」
劉啟不僅沒有因為竇太后的話語而破防,反而嘴角帶著些許淡淡的笑:「這一招,對我來說已經不管用了。」
「父王曾經與我說過,我是最像他的人,甚至比他還要強,因為我不會受到所謂的「血脈關係」的霍亂,我會用盡全力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您不必拿這個來牽制我。」
「這個藩,我削定了!」
看看劉啟的背影,竇太后無奈的嘆了口氣。
事實上,竇太后真的想要支持藩王,或者說支持梁王麼?
不,從先皇文皇帝在世時候的許多消息可以看出來,竇太后也不怎麼喜歡梁王這種沒有腦子的人,但是她喜歡這種沒有腦子的人當皇帝。
因為這樣竇太后就可以發展屬於「竇氏」的力量了。
而不是如同現在一樣,唯有一個竇嬰在朝堂之上站立,還沒有掌握太多的權利。
竇氏的權利來自於誰?來自於身為太后的竇漪房。
但當竇漪房得不到權利的時候,他們手中的權力自然而然的就也同樣被限制了。
若是沒有陳氏在.
竇太后在大殿之中無奈的感慨著,若是沒有陳氏在的話,那該多好啊。
若是沒有陳氏這個「太后」殺手在,皇帝敢像現在一樣這麼猖獗麼?當然是不敢的,至少皇帝不敢當著竇太后的面跟她說,這個藩我削定了。
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的話,這歷史早已經被陳氏的到來而改變了許多。
若是沒有陳氏,此時的景帝正在想著該如何拉攏梁王,而如今,雖然景帝依舊想著要如何拉攏梁王,但卻並沒有原本軌跡中的那麼強烈了。
當然——
在景帝看來,這麼好用的一手棋子,怎麼能夠不被使用呢?
這是當年自孝文皇帝時候開始,就布置下來的一手絕妙的棋啊。
陳府
陳秋挑了挑眉,看向站在自己面前的侍從:「你說,誰求見?」
那侍從站在他的身前,臉上同樣帶著夢幻般的神色:「先生,館陶公主求見。」
館陶公主?
陳秋和一旁的陳辟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驚訝,這位來這做什麼?
「快請吧。」
那侍從下去了之後,陳秋才是看著陳辟,好奇的問道:「這位長公主來找咱們有什麼事情?莫非是想要賣給你我官員之位?」
館陶公主劉膘,一如原本歷史中的那樣十分的貪婪,喜愛錢財,但是這位在如今這個時候的「名氣」卻沒有那麼大。
在原本的歷史中,這位不管是什麼東西、不管是什麼等級的「官吏」和「爵位」都敢賣,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敢承諾下來,只要你能夠拿出足夠的錢財。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但現在麼
竇太后與皇帝之間的「平衡」甚至都不能夠算是平衡了,所以館陶能夠發揮的「能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當然——
在某些不決定關鍵地方的事情上,劉啟還是很樂意聽從自己「母親」的意見,從而彰顯自己的「純孝」。
這畢竟是大漢朝,畢竟是哪怕是死後也要在諡號之前加上一個「孝」字的朝代。
一個孝字依舊大過天。
劉啟也十分清楚,若是太后敢用「孝」這個字來壓迫他做一些對朝堂有巨大作用的事情,那麼陳氏一定會出手,可若太后只是斥責他兩句,陳氏是絕對不會管的。
畢竟陳氏不屬狗。
也正是因此,這個時候的館陶依舊過得如同春風一樣美好,但卻想要更進一步。
陳辟笑著說道:「兄長,你猜測這個做什麼?」
「等到館陶公主來了之後,你自然就知道公主想要做什麼了。」
不過片刻的功夫,館陶就到了這院落之內,見到陳秋、陳辟之後連忙恭喜道:「館陶見過安國君,倒是沒有想到,多年不見,安國君依舊如此風姿卓越啊。」
她玩笑的說道:「若非是阿嬌年歲太小,我甚至想要將阿嬌許配給安國君了。」
陳秋心中一頓,臉上神色倒是不變的溫和:「公主說笑了,阿嬌如今才是七八歲的稚童年紀,怎麼就想的那麼長遠?」
他看向劉膘,笑著說道:「只是不知道,今次館陶公主前來寒舍,所為何事?」
陳秋實被劉膘的「豪言」給嚇到了,把陳阿嬌許配給他?
簡直是離譜中又帶著一絲試探。
不說其他的,陳秋乃是孝仁皇帝元年時候生人,歷經孝仁皇帝四年,孝文皇帝十八年,當今天子六年,已然二十又八歲矣。
陳阿嬌呢?
陳阿嬌不過是七八歲的年紀。
陳秋的長子都快和陳阿嬌出的年歲相仿的,若是劉膘這傢伙真的腦子一抽,找到天子想讓天子將陳阿嬌許配給他,那麼天子為了將皇室血脈和陳氏扯上關係,大概率會同意。
那可當真是「一枝梨花壓海棠」了。
於是陳秋只能夠轉移話題,看著館陶詢問她這一次來的目的,以此來表明自己態度。
而劉膘自然是從中試探出來了陳秋的反應,當即笑著說道:「倒也沒什麼大事,只是來看一看安國君,順便有些事情想要提醒一下您。」
她輕聲說道:「如今的長安城,比之前的長安城可是要亂的多。」
「安國君離開長安城已久,可是千萬不要被一些人蒙蔽了啊。」
又說了幾句話之後,劉膘才神神秘秘的離開了。
陳辟從後院中走出砸了咂嘴:「我說兄長,這館陶公主可是真的捨得啊?不是說她最心疼的便是自己的這個小女兒了麼?」
陳秋只是輕笑一聲:「她不是心疼這個女兒,而是因為這個女兒得到了竇太后的喜歡,她可以隨時帶入皇宮之中,以此來用女兒的婚事為自己再次換取一個「百年富貴」罷了。」
他低下頭,輕輕的嘆了口氣。
「不過,今日朝堂之上,陛下方才有了「削藩」的表示,後宮之中,館陶公主便來了,並且言語之中多有暗示,你覺著這是巧合嗎??」
陳辟沉默:「兄長,你的意思是說.」
陳秋只是笑了一下:「這其中,恐怕是太后與陛下的鬥法啊。」
他閉上眼睛:「等吧。」
景元七年,陳氏家主,當代安國君陳秋攜弟入長安城。
天子詔令,以陳秋為「左相」。
自此,大漢再次開始了有兩個「丞相」的時代。
這也是大漢雙相最後的絕唱。
梁國
梁王再次收到了自己兄長的信件,信件中表明時候已到。
若此次能夠立下功勞,他便能夠說服朝廷、說服陳氏,立他梁王為皇太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