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陳氏父子【一更,求訂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7章 陳氏父子【一更,求訂閱】

  昭襄王三十一年的冬天,六國的君主們第一次開始懷疑,身為君主是不是能活才是最重要的。👊♘ ➅➈𝐒ĦỮ𝐱.匚𝕆爪 🐝🎄

  在秦王嬴稷執政的這三十一年裡,六國的國君多的換了四位,少的也已經換了兩三位了,唯有昭襄王一直佇立在秦國的王位之上,且沒有絲毫的疲憊。

  一個穩定的君主能夠給國家政權帶來的,是同樣的「穩定」。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唯有「穩定」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因為若是國君不斷更替,那麼跟隨著國君的「利益階級」也會不斷的更替。

  「下一任」和「這一任」所代表著的「階級」永遠不會是一個。

  因為只有站在不同的人身邊,才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在秦國十分平穩的度過了近三十年光陰的時候,其餘六國的國內則是因為政權交替而動盪著。

  諸多公子爭奪王位的事情有,公子通過一些「非正規」手段成為了王,而後將原先的「王」,也就是自己的父親放逐的也有。

  新舊的交替,帶來無盡希望的同時,也會有無數的「舊」被損壞。

  在這種此消彼長的環境下,秦國與六國的國力對比就越來越明顯了,甚至已經到了不需要再思考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地步了。

  但即便是這樣,六國的國君們也依舊沒有放下各自的爭執,依舊在不斷的進行攻伐。

  昭襄王三十二年的春天,趙國與燕國合盟了,這兩個國家在除卻秦國之外的其他六個國家中,都是較為強大的,他們聯合在一起,是為了攻伐他們共同的鄰居。

  齊國。

  齊國與燕國早已經成了不可化解的仇人,所以燕國想要借著這個機會讓齊國的國力再次降低。

  齊國本來想要求助秦國的,但當齊國的使者到了秦國後,卻被告知,趙國同樣是秦國的合盟「盟友」,所以秦國沒有辦法對趙國動手,於是齊國只能夠自己抵抗起了兩個盟軍

  這一場戰爭,由趙國名將廉頗帶領。

  新的趙王雖然不再如同原本的趙王一樣信任廉頗了,但他卻是沒有人手可以去選擇。

  國內除卻廉頗外,也就一個趙奢可以用了。

  但問題是,趙奢需要抵禦蠻夷。

  趙王只能夠捏著鼻子用廉頗,而在用廉頗的時候,卻是在不斷的盼望著,盼望著趙國能夠出現一個頂替廉頗的人。

  也唯有如此,才能夠讓他替換掉廉頗。

  十分巧合的事情是,在這種環境下,趙國真的出現了一個「少年英才」。

  「少年英才」的才華很快的就傳遍了邯鄲城,無數英才前去與之辯論,都被他的「兵法」才華折服,成為了少年父親的門客。

  少年乃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齊、趙燕之間的戰爭很快的就爆發了,三國雖然國內的狀況都不是很好,但他們都不想要停止戰爭。

  畢竟,底層國人的生活與那些做出決定的高高在上的「貴族」們的生活並沒有關係,不是麼?

  即便那些底層的黔首吃糠咽菜,甚至因為蝗災和旱災,連草都已經連根挖起吃光了,貴族老爺們也照樣可以奢侈無度,過著縱情享樂的生活。

  就在三國混戰的時候,中原的魏國卻在悄然的進行變法。

  或許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威脅,魏王並沒有如同歷史中所記載的一樣,不可救藥的懷疑自己的弟弟,那位名揚天下的「信陵君」魏無忌,反而是任由自己的弟弟在國內變法。

  魏無忌拿著「變法」的刀,揮出的第一刀便是針對軍隊士卒的。

  他在軍中進行變法,吸取了秦國「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度」的優點,結合著原本的「魏武卒」而進行變法,悄然的派遣門客前往秦國、燕國、趙國等強國「竊取」關於「鐵製兵器」的秘密,以及「鍛造鐵」的方法。

  這一系列的變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魏武卒再次有了當年縱橫天下時候的影子。

  此時的魏國再次躍居到了一流強國的隊列中,而這一切卻沒有引起他的鄰居韓的警惕,韓王依舊縱情享樂,韓王宗室也依舊十分的瀟灑快活。

  唯有韓相張平清晰的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張平無力改變。

  韓王一心想要通過「另外的手段」去延續韓的存在,無論張平如何說,都會被韓王懷疑是別有用心。


  更何況,他與他的父親此時已經「四世相韓」了,韓國相的位置把控在張家手中已經太久太久了,久到了韓內部的許多人開始不滿了。

  昭襄王三十三年,齊、趙燕之間的戰爭平息了。

  這場戰爭沒有任何人獲得了勝利,因為三個國家的內部都爆發了更加嚴重的災情——瘟疫。

  瘟疫的傳播很迅速,這一次,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終於無法忽視這一次的災情了,因為再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動搖他們的統治。

  為了自己的統治,他們必須看一眼那生活在泥濘中的國人了。

  昭襄王三十四年的開始和中間,沒有什麼大的事情發生,天下間的七國各自在忙碌著自己的事情,秦國內部的政治也更加的穩固了。

  嬴稷的威勢也越來越重,朝堂上幾乎成了他的一言堂。

  無論什麼人有什麼意見,嬴稷一個眼神下去,一個吩咐下去,這些人都要老老實實的去干自己的事情。

  沒有人敢違抗。

  當齊、燕、趙三國的國君為國內的瘟疫而忙的焦頭爛額的時候,中原的魏、韓以及南邊的楚國也沒有閒著。

  韓相張平因為主張變法,被國內的許多官吏和大族排擠,幾乎已經不再處於韓的中央政治圈了。

  楚頃襄王開始沉迷於酒色之中,甚至開始懷疑起來了國內的「春申君」,但國內的三大家族卻在「春申君」的各種政治手段下暫時蟄伏。

  而秦國則是一如既往。

  唯有陳氏陳肅的聲名再次傳播。

  昭襄王三十四年這個平淡的年份很快的就過去了,然而就在這一年的末尾,一件足以震驚天下的大事情發生了。

  這個事情出自一直默默無聞的韓。

  韓王做了一件讓嬴稷都震驚的、都猜測不到的事情。

  不只是嬴稷,聽聞這件事情的其餘五國國君全都表示了不可思議以及「這個人是不是瘋了」的想法。

  就連韓內部的大臣們,韓相張平、韓的貴族們都有一種這個世界有點過於「瘋癲」了的感覺。

  昭襄王三十四年冬,臘月二十九。

  韓王派遣使者一路大搖大擺、十分張揚的帶著九鼎之一的「豫州鼎」前往秦國,在舊的一年與新的一年的交界時候,向秦王敬獻九鼎。

  其中,豫州鼎中,底部放著韓的泥土,而泥土之上栽種著金黃色的稻穀,象徵著韓的土地與糧食的豐收。

  這並不是最癲的。

  最癲狂的是韓王在韓祭祀大禮之上,以「小王」自稱,而非「孤」。

  這其中的含義十分明顯了.

  韓王想要有用這些來換取「和平」與秦國的「青睞」,想讓秦國接受自己的「投降」,從而保留自己的國家,他願意像韓最開始朝貢「邦周」一樣,成為秦國的臣子。

  而嬴稷的感觸比其他人更多。

  因為他收到了韓王親筆的信件,信件中開頭便是以「臣」為自稱,甚至不是「小王」。

  嬴稷看著手中的信件,臉上帶著茫然無措的感覺,他覺著自己看不懂這個世界了。

  昭襄王三十五年便在這種天下人都覺著世界有點癲狂的狀態下緩慢走來了,所有人都在看著七國的反應,尤其是秦國的反應。

  楚王、齊王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秦國能夠接受韓的投降,保留韓的宗祠以及爵位,哪怕是將王降為「公」甚至是一開始的「侯」的話,那麼能否接受他們的投降呢?

  燕國以及趙國的王也有這個想法。

  哪怕是最堅定的魏王以及信陵君魏無忌都暗戳戳的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畢竟,一個「韓侯」是封,是接受,那麼多幾個「侯」也不是不可以的一切都好商量不是麼?

  至於未來?

  未來的事情未來再說,日後若是「邦秦」的天子沒有本事,他們也還可以像是之前那樣,再次「尊王攘夷」瓜分「秦九州鼎」的嘛。

  畢竟,這種事情,你乾的,難道我干不得?

  昭襄王三十五年在這種尷尬的氛圍中過去了,秦王嬴稷雖然接納了韓王的敬獻九州鼎,但卻並沒有「稱臣」表現出太過於熱衷的感情。

  時間匆匆如水逝去。


  陳昭如今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孟嘗君垂垂老矣,在這一段歷史中,他雖然並沒有綻放出屬於他的光芒,但也正是因為有他,所以秦國才能在昭襄王的高壓之下維持著以往的平和。

  後世評價孟嘗君田文的時候,總是以「大巧不工」來形容他。

  若無有他,恐怕秦國撐不到陳昭成為右相的時候。

  昭襄王三十五年的冬天,秦國的右相孟嘗君田文逝去了,他擔任過齊國的國相,也擔任過秦國的國相。

  最後葬在了秦國。

  陳昭成為了秦國的右相,秦國的左相再次空缺了。

  右相府內

  陳昭與自己的兒子陳肅對立而坐,他們決定來一場豪賭。

  他撫摸著自己腰間的玉佩,輕聲道:「肅兒,你覺著,陳氏應當將賭注放在誰的身上?」

  PS:昭襄王的統治真的很漫長啊,足足五十多年。從這一章之後,就是陳氏的故事居多了,陳氏經歷了「蟄伏」以及「陳慎」的培養門生故吏後,終於要開始正式積極的參與到天下的爭奪了。

  秦王掃六合怎麼能沒有陳氏呢?

  但爭奪其實是需要「忍耐」的。

  麼麼噠。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