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德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82章 德農

  徐良接過劉強西手裡的文件簡單翻了翻。

  內容太多了,涉及到很多詳細條文,以及說明性文字。

  一時半會也看不完。

  「簡單說說吧。」

  劉強西點頭後道。

  「目前整個德農集團旗下有種業、農資連鎖、屯河農業、畜牧和糖業,五個事業部。

  06年集團的總規劃也是按照五個部分來的。

  種業方面,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深耕大糧作物,尤其是有一定基礎的大豆和玉米,爭取成為該領域華夏最大的良種企業。」

  大糧作物主要是指種植面積大,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農業種類。

  目前華夏稱得上大糧作物的主要有四種,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

  「我們的計劃是,研發與併購並行。

  通過每年投入15%的收入研發雜交新型良種,不斷疊代,開發出更優異玉米和大豆良種。

  併購的好處是能夠迅速占領市場,增加德農種業的營收。

  而且,現在國內種業公司眾多,缺乏頭部公司,為我們的併購戰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說到這裡,還要再謝謝您。

  您免去了德農集團的所有債務,讓我們有充裕的融資空間,可以獲得更多資本來發展公司。」

  徐良剛收購德隆集團的時候,就把德隆旗下所有債務剝離了。

  其中也包括德農。

  但發展了一年多,德農旗下也不可避免的再次出現了債務。

  騰龍計劃成功後,他為了少交資本利得稅,再次給旗下企業免去了債務。

  所以德農又得了好處。

  徐良微笑道:「有目標嗎?」

  「有兩個,齊魯種業和冀省的天中種業,兩者主要以玉米和小麥良種為主,資產3億華夏幣左右,在齊魯、冀州、徽省有一定的銷售渠道和影響力。

  在華夏種業公司中屬於大中型。

  收購下來後,不僅能極大的補充德農種業的產能,還能讓我們覆蓋華北大部分地域。」

  德農種業的主要市場在疆省、蒙省、陝省和東三省,華北市場規模並不大。

  看他沒什麼表示,劉強西繼續道。

  「農資連鎖方面,繼續貫徹區域核心店直營,普通店面冠名的戰略……」

  農資零售店最基層的店面能直接下沉到村里。

  這種級別的小店,根本不可能直營,行政成本太高了。

  德農的辦法就是對這種小店冠名,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下級分銷渠道。

  然後在更上一層的『鎮』成立直屬的三級直營店。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鎮都有。

  普遍都是農業大鎮才有一個直營店。

  「今年我們計劃把齊魯省的直營店從739家增加到1128家,基本能覆蓋所有的城市和鄉鎮。把冀省421家店面,增加到900家,初步完成對主要城市和鄉鎮的覆蓋。

  同時進軍豫省,開闢100家直營店,為未來更進一步發展打下根基。

  冠名店從現在的1792家,發展到4000家。」

  劉強西剛接手德農的時候,德農在齊魯和冀省的直營店加起來只有1000家左右,冠名店為零。

  後來公司整頓,直營店沒增加多少,但冠名店的數量卻迅猛增長。

  帶動整個德農零售連鎖銷售額暴漲,淨利潤也大幅增加。

  劉強西真的是一個非常會鼓舞士氣的人。

  就像亮劍里的李雲龍,天然就一股人格魅力,讓人團結在他周圍。

  相信他,尊重他。

  這一點,徐良都做不到。

  「關於店面的經營。

  三級直營店(鎮級)縮減面積,只做農藥、化肥、農膜、噴霧器等常用農資的零售。

  二級直營店(縣級)增加農機、園林機械的零售,並提供農作物疾病診斷服務。

  一級直營店(地級市),在經營範圍上跟二級店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增加了一個物流中轉的功能。」


  徐良點了點頭,他也是農村的,很清楚農村常用哪些農資。

  三級店面的設置很合理。

  大型農機這種東西,一個縣裡有一個銷售點就夠了。

  多了也是浪費。

  「二級店的農作物疾病診斷你打算怎麼運作?」

  「如果農民拿著枝葉、土壤來我們店面,那麼三十塊錢就可以做病理鑑定,而且我們還會給出詳細的診療方案。

  如果是下鄉,一百塊錢。」

  徐良笑著搖了搖頭,「你這套方案估計很難盈利。……不信?」

  「徐總,我不是不相信您,但農作物病蟲害是繞不過去的,農民為了保增收,肯定會格外注意,幾十塊錢的花銷,比起幾萬塊錢的收入,完全是九牛一毛。」劉強西道。

  「你說的沒錯。比起一年的收成,別說幾十塊錢,就是幾百塊錢的花銷都是小錢。但你忽略了一點。

  農村的病蟲害基本就那麼幾種。

  農民又不傻,時間長了他們自己就會判斷,然後直接去農資店拿藥。

  就像我們普通人感冒發燒,自己就知道該買什麼藥。

  他們不會再另外花錢花時間跑到縣城去。

  即便有,也很少。

  我家裡就是種地種大棚的,在我的印象里,我爸媽從來沒去看過農作物診療。」徐良道。

  他小的時候還記得鎮上有提供這種服務的店,而且還配備了顯微鏡,搞得像模像樣,但那是九十年代。

  進入千禧年後直接消失了。

  他不清楚具體原因,但如果賺錢的話,相信肯定不是這個結果。

  「這樣吧,你先弄幾個試點,看看效果再決定是不是全公司推廣。」

  劉強西點頭答應下來。

  心裡也鬆了口氣。

  他還真怕徐良仗著自身的經驗,直接給他否了。

  農作物診療如果發展起來,會成為德農農資連鎖的賣點和重要贏利點。

  他不想輕易放棄。

  「屯河農業,限於華夏的土地現狀,我們很難增加農業用地的面積,所以主要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

  在德隆時代,屯河農業在疆省開闢了四個大型農場,掌握著40萬畝土地,種植西紅柿、枸杞等經濟作物。

  但德隆的這些土地,是在荒地上開闢出來的現代化農場,也是類似以色列的節水農業。

  這種農場投資成本較高。

  而且很難大規模推廣。

  畢竟疆省的水資源有限。

  德農接手後,又投資上千萬,成立了兩個10萬畝農場。

  但荒地想變成高產農地,可不是有水就行。

  還需要投入各種有機物增加營養,把沙土變成農作物可以生長的土壤。

  在有充足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也需要三四年的時間。

  單純靠種地收回成本太難了。

  這也是劉強西想做深加工的原因。

  不過發展深加工也不只是他自己的主意,德隆時代的屯河農業就有這個想法,只是他們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金融上。

  根本沒有資金來推進這件事。

  「今年我們開發深加工的產品暫時規劃為四種,西紅柿、枸杞、大棗和杏。」

  四種產品都是屯河農業基礎深厚的產品。

  尤其是西紅柿,在德隆時代就已經擁有12家番茄加工廠,可年產大包裝番茄醬30萬噸,番茄粉5000噸,番茄紅素10噸的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番茄企業。

  杏醬雖然差了點,但也有年加工10萬噸鮮杏,濃縮杏漿3500噸的能力。

  「開發『屯河品牌』的番茄醬、番茄干、袋裝枸杞、大棗干、杏醬等初加工產品,延長價值鏈,創造更多的營收。」劉強西繼續道。

  「疆省有豐富的乾果資源,除了之前提到的,還有葡萄、核桃等,屯河農業可以立足在這些資源上開展深加工。」徐良道。

  「我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今年我們只打算先開發西紅柿、枸杞、大棗和杏,等有了一定的經驗,也賺到錢了,再考慮更進一步。」


  「不貪大求全,穩步向前邁進。不錯。

  不過,屯河農業的根基是農場,在不斷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之餘,也要不斷開拓公司旗下的農場面積。」

  劉強西道:「徐總,在疆省開發農場的成本太高了,20年的租賃期內,我們很難賺到多少錢。

  同樣的資金如果投在其它方面,會獲得更高的回報。」

  華夏的土地租賃期最長就是20年。

  20年後,即便再重新租賃,農地的租賃費也遠高於荒地。

  這意味著租賃成本大大提高了。

  「老劉,經商這麼多年,我悟出最大的一條真理就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

  雖然現在看,我們掌握著國內西紅柿、大棗等農產品,最大的一條零售渠道。

  但我們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

  即便是我們最有把握的西紅柿領域,也有新中基。」

  疆省西紅柿領域有兩家巨頭。

  一家是屯河,另一家就是裝修起家的兵團企業新中基。

  這家公司從90年代中期開始做農產品進出口貿易。

  創始人劉一觀察到獨立國協國家的番茄消耗量相當可觀,是個不錯的商機。

  於是他重資請羅蘭貝格,為其提供了一份番茄醬行業諮詢報告,經過調研和判斷,正式籌建了新中基的第一座番茄醬生產廠。

  2000年,新中基借著兵團指標上市,開始從多元化經營向番茄產業聚焦。

  隨著新中基、屯河入場,華夏的番茄產業從生產經營階段走向了資本為王階段。

  藉助資本市場輸送的彈藥,兩家公司控制了疆省70%的番茄加工產能,番茄醬產量四年翻了四番。

  2001年,屯河成為僅次於美國晨星的世界第二大番茄加工企業,由兵團支持的新中基位列華夏市場第二。

  不過,華夏番茄行業發展的背後,真正賺到大便宜並不是華夏,而是義大利人。

  義大利是全球赤金貿易中最具影響的力量,也是番茄加工產業的最重要推手,這得益於三個因素:戰爭、移民和老墨(墨索里尼)。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