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不吝封侯(感謝支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8章 不吝封侯(感謝支持)

  在董卓準備告退回廷尉府親自處理劉良之事前,劉辯問道:「董卿覺得,朝野上下,私下裡認為是朕逼迫太傅放權養病者多嗎?」

  董卓思索片刻,答道:「臣以為劉良之輩,不過小人耳,其人並不知道陛下與太傅之間的情誼,本就是自尋死路。」

  「朝中如臣這般心思耿直的人,只當是陛下關愛老臣身體,並不會想許多……」

  劉辯差點就要笑出聲來——你董卓要是耿直,那天下就沒有複雜的人了!

  不過董卓話中的意思卻是很明確的,甚至於他故意讓郭直放出去的消息說不定還起到了反作用。

  劉辯又說道:「卿以軍功封斄鄉侯,封邑應是一千兩百戶吧。」

  董卓聞言立刻拜道:「是,臣卑鄙之身,蒙受皇恩浩蕩,唯當昧死以報!」

  劉辯雖然心裡未把董卓的話當真,可明面上,他擺出一副感動的模樣:「卿忠勇體國之心,朕豈能不知!」

  隨後話頭一轉,問道:「卿認為以太傅之功,可得封侯否?」

  董卓也不糾結,這次未經思索就回答了:「太傅勞苦功高,且有軍功傍身,當封列侯!」

  「好了,朕明白董卿所想了。」

  其實董卓和盧植之間又沒什麼交情,他說這番話,不過是揣摩著劉辯的意思往下附和罷了。

  董卓現在鬥志昂揚,在坐穩了廷尉卿之後,朝中又出了一位來自涼州的太尉。雖然不是董旻原本猜測的蓋勛,但現在的董卓已經開始反思——當初董旻的思想沒出問題,反而是自詡很懂的他錯誤判斷了局勢。

  董卓覺得他現在又懂了。

  從天子對盧植所表現出的情誼來看,以天子的性情,他未必不能成為第三位太尉——要是司徒、司空,他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在離開雲台殿時,董卓卻因為爵位的緣故有些惆悵——名爵未來可期,可董卓還有一個最大的煩惱:他沒有一個能繼承他鄉侯之位的兒子。

  雖然安帝時以詔書的形式發布了「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明確將爵位的繼承範圍擴大到了兄弟與侄子的範疇,讓董卓不必擔心人死爵除。

  可董卓有過兒子,如果可以,他怎麼可能不希望再有個親子承爵呢!

  這樣想著,董卓打算今晚再去找華佗問問,有沒有什麼好湯藥……不過在此之前,得先把天子交待的事情辦好。

  隨著董卓返回廷尉府,劉辯對於劉良的處置結果飛快地傳播開來。

  劉辯選擇快刀斬亂麻,用以明確彰顯自己的態度。沒辦法,以官僚們的尿性,劉辯但凡把劉良誣告盧植的奏書留置一天,就會有投機者拿著放大鏡一點點去找盧植或有或無的污點。

  一時之間,所有明里暗裡攻訐盧植的聲音都已經消失不見。

  兩日後的朝會之上,議郎臧洪慨然上書:「太傅盧公,名著海內,學為儒宗……賓服九江蠻夷,清簡廬江之亂。張角之捷,本之於盧公,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保扶天子,任勞任怨。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不外如是。臣昧死以聞,太傅之功,誠宜封侯!」

  董卓坐在朝堂之內,儘管他早就提前預料到了這一幕,可見之在眼前發生,聽著臧洪精心撰寫的辭藻將盧植一生於國的功績訴說出來……

  他不禁在心中感慨萬千,這一刻,他是多麼希望被讚揚是自己啊!

  如董卓一般又酸又羨慕的不在少數,劉辯將這一切看在眼中,詢問道:「對於臧議郎之奏,眾卿有何見解?」

  劉辯話音剛落,董卓立馬跳出來捧哏,還拿出了劉辯稱讚他的話:「太傅公忠體國,足以封侯!」

  太傅與太尉皆不在朝堂之上,司徒崔烈理所當然地站了出來,對臧洪的奏書予以肯定。

  其後司空、大將軍、驃騎將軍一一表態。

  自從上次臧洪在朝堂之上公然罵過如今還在獄中的前將作大匠吳脩之後,朝臣們誰看不出他聖眷正濃?眼下這奏書說是臧洪說的,但誰不知道臧洪身後站著誰?

  而且以盧植的功績,封侯並不算強行為之,即便拋開軍功不談,扶助幼主本就是大功。譬如現在袁基身上的安國亭侯,便來自於他的祖父袁湯對桓帝的擁立之功。

  若非左豐誣陷之事牽扯到先帝的臉面,早在平定黃巾之時盧植就有資格封侯了。


  否則以臧洪的性格,就算劉辯有強逼著,他也不會上此奏書。

  最終,盧植封侯一事很快就成了定局,唯一值得商榷的就是封哪一級的列侯。

  最終初步議定以盧植家鄉涿郡涿縣的陽鄉為名,是為陽鄉侯,食邑一千戶。

  而今千戶每年的收益因為尋常百姓人均田畝數的減少,還要略低於三公萬石俸祿的一半,劉辯出得起這筆錢。

  也不用擔心列侯的食邑只增不減,推恩令依舊在穩定地執行著,列侯一級的繼承人爵位不變,但食邑卻是要同原來列侯的兄弟子侄孫來分的,並會隨著二十等爵一起一代代分出去直至消失。

  但這些都是細枝末節了,劉辯相信,靠著劉良之死與盧植封侯兩件事,在彰顯他對盧植的信重、粉碎外界猜疑之餘,足以傳遞出他希望朝野內外了解的另一則信息——跟著天子,後顧無憂。

  而居家的盧植聽聞自己封侯的消息,第一反應便是推辭,並立刻寫了一份奏書親自送往皇宮。

  但劉辯已經做下了決定,封侯的儀式都在走流程了,根本不願意鬆口。

  可盧植卻不是好說服的人,他考慮到現在國庫雖因抄家還算豐盈,但抄家並非長久之計,還是要節流。太傅本就俸祿萬石,根本無需列侯的食邑。

  最終師徒二人各退了一步,食邑減半,仍為陽鄉侯。

  消息傳出,又在朝野引起一片對盧植的讚譽之聲。

  這可是實打實的長久收益,二千石的俸祿也不過如此了。就算有推恩令的存在,也足以讓家族數代人從中獲益。

  在臧洪親自撰寫的讚譽盧植功績的奏書流傳出去後,結合此事,自太學之中,乃有太學生將盧植與楊震作比。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