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新的門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6章 新的門學

  可棗祗雖發現了問題,認為潁川需要重修水渠,但他並非名門出身,也沒有修渠的履歷,想要推動此事,終究人微言輕。🎄🐼 ➅9s卄ùx.ČόM 😾🐟

  不過棗祗很快就將自己的情緒收了回來,他今日首先要做的事還是看一看稻田裡的苗情況如何。

  出了陽翟縣城之後,棗祗一路向南,越往南,種稻的田畝越多。

  數日後,棗祗沿著鄉間道路,一路來到了許昌縣。

  路上的情況不容樂觀,若是再不下雨,就算臨時開通些額外的溝渠,今年的稻米畝產勢必要減少了。

  潁川人口眾多,在他看來,從許昌到南面的臨潁縣,完全可以開墾數條水渠從潁水引水灌溉,所得畝產應能勝於當今。

  只是此項耗費民力就更多了,也非一年半載之功。

  心中懷有此念,棗祗一路來到了許昌縣城,打算通知許昌縣令組織百姓想辦法多引些水澆灌種植水稻的田畝。

  然而他剛來到城門口,對著守門的門候出示了記錄自己身份的傳,卻見門候興奮起來,高興地道:「棗君,終於等到你了!」

  棗祗一臉的茫然,他因為在農桑上對百姓的幫助而受百姓擁戴不假,但他什麼時候能讓許昌的小吏這麼興奮了?

  門候馬上就為他解惑了:「棗君,雒陽有公車來,徵辟棗君入雒陽為官呢!」

  門候的聲音沒有掩飾,周邊守門的兵卒和路過的百姓聽到這邊的話,紛紛投來艷羨的眼神。

  「府君知道後,就派人來知會各縣,讓棗君接到消息後即刻回陽翟。」門候說著,留意到棗祗身上的風塵僕僕和被棗祗牽著的老馬,又道,「不過今日天色已晚,棗君不妨在城中驛站休息一晚,養精蓄銳。」

  傍晚,未等棗祗前往縣寺,許昌縣令親來驛站拜訪,對於棗祗的要求,忙不迭的答應了。

  雖然以前棗祗作為郡中百石吏,來到潁川各縣本就會得到優待,但像今日這般,還是第一次。

  可棗祗心中糾結,公車徵辟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他此行的使命還未完成,還未抵達南邊的舞陽縣和郾縣。

  當夜,棗祗沒有安眠。

  次日,棗祗出了房屋,東邊的火紅的太陽升起未久,天邊浮現出了一大片紅霞。

  面對著美輪美奐的朝霞,一抹笑容浮現在了棗祗的臉上。

  這抹朝霞意味著終於要下雨了。

  這樣,他也能放心回陽翟去了。

  ……

  「鴻都文學?」棗祗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太守李旻解釋說:「你莫要想差了,鴻都門學今時不同往日,而今歸於太常蔡公接管,蔡公的名聲誰人不知?」

  又小聲透露道:「我遣人從使者處打聽到,你的名字已經上達天聽,能當上鴻都文學,你在農桑之道上的建樹至關重要。」

  棗祗聞言拜謝道:「多謝府君看顧。」

  他謝得誠心誠意,李旻素有德行,而且別的不說,他這個勸農掾史就是受李旻徵辟而來的。

  李旻笑著說:「君之才能我是知曉的,此去雒陽,若能得太常另眼相看,必然前途似錦。我知君素有抱負,今日的機會,絕不可辜負!」

  而今棗祗受公車,他也與有榮焉。

  陽翟縣距離雒陽不算遠,棗祗孤身應徵,準備在雒陽安定下來後再來接妻兒入京居住。

  鴻都門學雖然在設立之初就很受憲帝的喜愛,但雒陽城內寸土寸金,鴻都門學和太學一樣,都被設置在了城外。

  當初為了避免一些衝動的太學生選擇仗著人數優勢以理服人,太學在東南,鴻都門學則被設在了城西,距離西園不算太遠。

  棗祗在抵達雒陽之後,很快通過了蔡邕的考核,成為了負責農科的鴻都文學。

  門學設在城外有一樁好處,城內的房屋租金極貴,但城外的里坊就不同了,雖然比之陽翟縣還是要貴上許多,但已經是棗祗能負擔得起的了。

  一切看著都很順利,尤其是太常蔡邕,言談間對他很是滿意,直言鴻都門學新開的幾科中,只有他這個農科和數科的文學最得他看重,還託付他留意門學祭酒樂松,防止後者行不法之事……

  按理說,這本該是前途似錦的路子。


  可是……

  西園之中,棗祗手持著一把耒耜立在田畝之間,望著眼前的諸生們,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著重教哪些東西。

  但現在不是遲疑的時候,棗祗指著面前的三腳耬車介紹道:「此耬車出自孝武皇帝時的搜粟都尉趙過趙公,用以播種稻麥之種。耬車集開溝、播種、覆土於一身,使用時一人牽引耕牛,一人把扶耬車,一天便可播種一頃地。」

  「諸位早就見過耬車,可有人覺得耬車不過如此者?」棗祗環視著他的學生們,見無人應答,伸手指向耬車的三個腳:「此三腳看似簡單,但一則不至於使稻麥疏密不均,二則其墾出的小溝在麥田則易於排澇,在稻田則易於保水……」

  棗祗說的起勁,並準備在尋好的一小塊地中為學生們展示一下用法,全然沒留意到場間不知不覺間多了些奇怪的人。

  倒也不是全然不知,西園本就是安穩之處,棗祗過去講課之時也有人來圍觀,只要不影響他授講學,棗祗來者不拒,完全沒有藏一手的想法。

  但劉辯望著棗祗直接將稻种放進耬車播進潮濕的土地里,明亮的眼睛裡藏著大大的疑惑,小麥這樣種他是知道的,但水稻不是應該先單獨育苗後分開插秧嗎?

  不過他馬上反應過來,不管是因為技術發展的限制還是肥料的限制,既然現在還沒有他印象中的辦法,總歸該試一試,不然鴻都門學不是白改了嘛。

  同時,劉辯也意識到,他一直以來都沒離開過雒陽的一畝三分地,雒陽多種小麥,他便因此而不知對水稻的種植方式。漢家這麼大的地方,他對於外界的了解大都來自於奏書公文,還是匱乏了些。

  另一邊,演示結束後的棗祗總結道:「在場諸君若有哪一位能如趙公一般,造出一個如同耬車這般的農具,必能青史留名!」

  (本章完)

章節目錄